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疸者,或无热,请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主之。
茵陈汤方
茵陈蒿六两 梔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矾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烧)等分
右二昧,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梔子大黄汤方
梔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中)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右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梔子十五枚
右四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消渴中)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杨。(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附方
瓜蒂汤 治诸黄。(方见暍病中)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疸。
麻黄三两
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黄柏类方
东子:黄柏性寒。黄芩黄连黄柏所治,古称血分。
黄柏之长:治小便出血,大便带血。
黄柏之短:黄柏性寒。易致胃寒虚冷证。
统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以黄柏入汤剂的有四首方,分别是栀子柏皮汤、大黄硝石汤、白头翁汤和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前两方主治黄疸,后两方主治痢疾,用量在二两至四两之间。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五脏肠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久服通神。?
黄煌:黄柏主治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身黄首先是指皮肤、黏膜、巩膜黄染之类。发黄有阴阳两类,阴黄者黄色晦黯如烟熏,并有恶寒身冷,舌淡苔白腻;阳黄者黄色鲜明如桔色,并有身热汗出、舌红苔黄腻,黄柏所主者,显是后者。临床也有无身体发黄而汗出衫黄者,或小便不利而黄者,或妇人带下淋漓色黄者,或下肢皮肤溃烂或脚癣而流黄水者,或下肢浮肿,舌苔黄腻者,也可视作黄柏主治。发热者,主要指身体恶热,汗多,或皮肤红肿热痛。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黄短,甚至如红茶色,常有尿频尿急尿痛,或尿道分泌物色黄等表现;小便不利常伴口渴、浮肿等证。后世凡身体下部之病,如阳痿、遗精、淋浊、带下、经漏、痿痹、便血、泻痢、痔瘘、丹毒流火、湿疹等病见上述诸证者,使用黄柏很多。
......
栀子柏皮汤
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伤寒论》(261)
原方: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
大黄硝石汤
原文: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原方: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
《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又名四味黄连除热汤,成药为四季三黄丸
原文原方:《外台秘要》:“前军督护车者,得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余思作此黄连解毒汤方。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目明,再服进粥,于此渐瘥。余以疗凡大热甚,烦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皆佳,传语诸人,用之亦效。此方解热毒,除酷热,不必饮酒剧者。此汤疗五日中神效”。
《外台秘要》:“胃中有燥粪,令人错语,正热盛亦令人错语。若秘而错语者,宜服承气汤;通利而错语者,宜服下四味黄连除热汤”
注:黄煌:感染性疾病,很多分泌物是黄色的,那就用黄色的水来治,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煎出来的水是黄色的,那就用黄色的水治疗黄色的病,如皮肤感染流黄水,阴道感染流黄带,感冒流黄涕,眼屎发黄,都可以用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的体质:1、体格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或多眵,口唇暗红或紫红;2、舌质红暗红,质坚敛苍老,舌体转动不灵活或僵硬,表现为口齿不清或失语等。其舌苔多见黄或黄腻,脉象多滑利或数疾;3、腹部肌肉较紧张,按之有力或有不适。4、易烦躁、焦虑、好动,焦虑或抑郁,易失眠多梦,易头昏头痛,易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平时喜凉恶热,喜凉饮,皮肤常有疖疮,或易于腹泻,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疡,咽痛,小便黄短,多有足癣,女性多有黄带;5、体检可见血压偏高,心率偏快,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偏高。
医案:
宋志骧:林某,男,33岁。住上陡门。2015年4月30日一诊。形体:形高壮实,肤暗唇红,头发粗黑直。主诉:肛周肿块,疼痛一周。病史:一周前无故出现肛周肿块,五角硬币大小,按压疼痛,用麝香痔疮膏外抹治疗无效,大便通畅,余症无殊,舌红苔薄黄脉有力。六年前肛周曾出现一样肿块,初始抹麝香痔疮膏有效,反复几次后,疼痛肿大明显,西医以肛周脓肿手术切开排脓治疗痊愈。这次患者来测血压时,顺便说起后,给予尝试性治疗。患者高血压史,难以控制。黄连解毒汤三帖,黄连5 黄芩12 黄柏8 生栀子12。一月后来测血压,说三帖药后肛周肿块疼痛立即消除,今天再来测血压,肛周均正常。当时为什么选用黄连解毒汤?因为正在读桑木崇秀《汉方诊疗便携》,书上讲到炎症性疾病,根据体质实虚而不同处方,实证若见胸胁苦满用大柴胡汤,无胸胁苦满,大便秘结用三黄泻心汤,若大便通畅用黄连解毒汤。再观察患者体质壮实,头发粗黑冲冠状,唇红起皮,脉有力,明显实火体质,所以用了黄连解毒汤。但临床疗效却使我意外。
黄煌:春节前,我接到X女士的病情反馈。她说口腔粘膜疼痛特别严重,不仅无法进食,而且连说话也感到困难。晚上睡不着,自己观察口腔颊粘膜通红。她是我跟踪观察的口腔扁平苔藓的重点病例。她体型中等,皮肤细腻,眼睛有神。其病损部位在左侧磨牙齿龈,经常充血糜烂。她服用的基本方是甘草泻心汤,一年多来病情控制尚满意,但在月经期、紧张劳累后还会小发。不过如此大发作尚不多见。我改方:黄连5克、黄芩15克、栀子10克、黄柏10克、制大黄5克、生甘草20克。半月后反馈:药后疼痛迅速缓解,现进食已经没有不适感。口腔扁平苔藓是口腔粘膜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中年女性,病因不明,疲劳、焦虑、精神紧张可以诱发,也有人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口腔扁平苔藓的病损常呈对称性,主要表现为白色条纹、丘疹、斑块,甚至充血糜烂,患者进食和说话时会感到疼痛。现代医学对扁平苔藓缺乏有效疗法,根据我以往的经验,经方甘草泻心汤、小柴胡汤对此病有效,可以控制发展。此次X女士案例又提示黄连解毒汤合大黄甘草方对此病也有效。黄连解毒汤是泻火要方,原主治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的热病患者,但后世应用不拘于热病,凡是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舌红坚老、脉滑数等为特征的体质的各种疾病都可以使用。患者本属火体,再因口腔疼痛导致失眠,且口腔粘膜通红,当属黄连解毒汤证无疑。用大黄,是除痞泻热,配黄连、黄芩,便是经方泻心汤。用大量甘草,是取甘草修复粘膜的功效。说来也怪,如此苦寒重剂,X女士服用后居然不觉得苦,说汤液甜丝丝,有甘草味。为何不用甘草泻心汤?是没有心下痞、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而且先前也服用此方效果欠佳;为何不用小柴胡汤?是没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形色也不憔悴。特别是发作后口腔粘膜通红如火,则上述两方中的参夏姜枣似乎吃不下,因为她稍吃辛辣就疼。发作已经控制,能否完全治愈?我嘱咐她继续服用原方观察,如药味太苦,则减少服用量。我期待为她寻觅到一张能治愈顽疾的对证良方。黄连黄芩过量使用会导致食欲下降,但是药证相应后一般不会出现这个反应。药证相应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口感:患者不觉得药味太苦,入口也不困难。
日月:29岁的小魏昨天(2012年1月14日)复诊了,和7天前相比,已是判若两人。
7天前,一位“壮汉”,在两位愁容满面的老人陪同下,走进我的诊室,老年女性说:“大夫,俺这孩子得了个【神病】,看过好多医院了,就是好不了。。。”哽咽且潸然泪下!追问病史,原来是一位“强迫症”患者,每天强迫自己洗手,50次以上!手每碰一个地方之后,必须要洗手,且洗很长时间,若不,则觉手上有脏东西,甚至觉得脏不可耐,故强迫自己反复洗手,自己也深以为苦,但难以控制。回忆起因,是在一次维修化粪池之后,便渐渐出现。看这位“壮汉”,1.8米以上的个头,人叫一个“壮实”!面色暗红,长圆脸,细长眼睛,眼神不柔和,这让我想起了面如重枣的“关公”。
患者自觉头部昏沉,不清爽,心烦胸闷;咽部犹如物撑,被迫轻昂着脸,眼睛向上看着;胸腔内好像有“火苗子”窜来窜去;眠差;便干;口舌干燥,喜凉饮。望其舌:质暗红,苔白罩黄。诊其脉:滑数。按其腹:充实有力。
处方:黄连解毒汤合半夏厚朴汤合温胆汤加大黄(黄连6黄芩15黄柏10栀子15半夏15厚朴15苏梗15茯苓15陈皮15甘草6枳壳15竹茹10大黄6)。7剂。昨天复诊,眼神柔和了,面色暗红大减,头较前清爽,胸咽部舒适,胸中“火苗子”息去大半,睡眠改善。最关键的是,洗手已不超过10次每天!脏不可耐的念头偶尔闪现。上方继服,7剂。
分析:1,本案紧紧抓住“自觉手上有脏东西,甚时觉得脏不可耐”这一主证,即黄师所说“(半夏厚朴汤)适用于以咽喉异物感乃至躯体感觉异常、腹胀、恶心为特征的疾病”,选用半夏厚朴汤。
2,该患体型壮实,面红头昏,心烦胸闷,便干眠差,渴喜凉饮,皆是黄连解毒汤证。
3,温胆汤有缓冲精神紧张,调整应激阈值,提高应激能力的作用,以应对“自觉脏不可耐”。
4,本患的高疗效,有赖于“方——病——人”相应。
5,该患随访至昨天(2012年2月12日),病情稳定。
......
白头翁类方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药效:消炎,收敛,止血。用途:热性下利。”
......
白头翁汤
原文: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伤寒论》(371)《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2.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伤寒论》(373)
原方:
伤寒论: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 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金匮要略: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医案:
夜雨寄北:彭某,男,80岁,体型中等,农民。主诉:大便秘结,频频要去上厕所,但是又上不出来,只能解出一点点大便,不干不稀,里急后重感,解大便肛门灼热感,小便频急。一般喝凉水,不喝热水,睡眠一般,饮食一般,体力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有力,指诊前列腺部按之如石一样硬,推不动(当时担心摸错了,又叫了一个同事指诊了一下,感觉相同)家属要求办理住院。
2016-5-5腹部彩超:前列腺轮廓欠清晰,形态规则,大小约42*74*63mm
2016-5-7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TPSA 49.580ng/ml(正常范围0-4.0),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10.460ng/ml(正常范围0-0.93),未做前列腺穿刺,病情未告知病人,与家属交代,考虑前列腺癌,建议去上级医院检查确诊。家属不愿意,仍继续在本院治疗。
2016年5月10日处方,白头翁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白头翁8黄连12黄柏12秦皮8当归12浙贝母12苦参12全瓜蒌12白花蛇舌草12半枝莲12半边莲12,三剂。服后患者感觉舒服,无不适,诸症状稍微减轻。原方不变,每日一剂
2016-5-22复查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TPSA 17.250ng/m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3.720ng/ml
2016年6月11日,一共服药30付,患者本人诉:症状全部没有了,大小便都很好。一个月期间西药只间断输了头孢和克林,服用普乐安片,未用其他药物。指诊前列腺硬块消失。
继续巩固,再服30付。
2016-6-14复查,TPSA 3.250,FPSA 0.510,均在正常范围。继续服用原方。患者诉喝药喝得想吐了。嘱吃三天,停一天。
2016-7-1复查彩超:前列腺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大小约23*33*22mm,实质光点均匀,内未见明显异常。
2016-7-2出院带药,原方,嘱咐三天吃一副药,吃半个月后,改为一周吃一幅药。
淡菊清水:女,36。阴痒再发。坐卧不宁,略有痛感,无它不适。前曾用白头翁汤速愈!继用前之经验,以湿热走前阴对治。方:白头翁20黄柏30黄连30秦皮30,另加苦参20车前子20大黄5薏苡仁1把.一剂二日服。此方,与前次比:一是剂量加倍,煎煮一次,二日服用,略去煎煮之烦;二是家中无赤小豆,略去;三是加车前子,考虑清湿热;四是加微量大黄大黄,思路来自胡老用猪苓汤治疗泌尿系疾病,常用大黄。效:晚服一次,早晨无感觉,并无腹泻。祥问:喝了8小口,估计太少。晨再服。午曰:好多了。为防止少喝,亲自倒小半碗,监督服下。下午痒止,愈。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原文: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原方:白头翁二两? 秦皮三两? 黄连三两? 柏皮三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注:虚极,即虚脱。阿胶止血,顾护津液。甘草保水,防脱水。
医案:
润土:胡某,女,51岁。多年前患有脚癣,三年前白带增多,如豆腐渣样色黄,有异味。自购药物外洗或栓剂外用。病情时好时坏,今年又增周身窜痒、刺痛、皮疹。西医诊断:皮肤真菌感染,霉菌性阴道炎。经西医口服、输液、外用等治疗月余效果不佳,又用民间验方治疗多日仍不理想。某日求诊于我,体型瘦弱,面色萎黄,精神稍差。两脉濡数,舌质光红无苔,舌体瘦小。口苦咽干,喜饮。综合分析当为邪热伤阴血,血虚生风。该用何方?此时忽然想起在井冈山姚梅龄教授对白头翁汤精彩演讲。于是便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味来治疗。处方:白头翁2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 ,甘草10克,阿胶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五剂。病人走后一直未复诊,三个月后病人终于又来了,说:五剂药吃完病几乎好了,没有什么不适。自以为好了,既过食辛辣、酸臭等物。现在又有病发的迹象。通过四诊情况仍用上方加减。
......
作者本意:以公天下之心,把自己的心得、经验、方法技术留给后人,利益广大民众。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进能爱人知人,退能爱身知己。
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后分为两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重点讨论了外感热病的部分,全书共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金匮要略方论》则以杂病为主.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25篇,除重复之外共有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伤寒论》目录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金匮要略方论》目录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学习重点:《伤寒论》
脉之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脉有阴阳不足: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脉有浮沉迟数: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五脏正脉之形: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人之胖瘦与脉之浮沉: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何为伤寒: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太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9、少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太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汗与下的原则: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重点典型方剂: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大陷胸丸: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4)麻黄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
(5)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
(6)大柴胡汤: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7)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8)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9)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10)小青龙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11)白虎汤: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 粳米六合(味甘平)
(12)猪苓汤:猪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滑石(碎,甘寒) 泽泻(甘咸寒)各一两〔猪苓〕
(13)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14)真武汤: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15)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16)乌梅丸: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17)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甘温)通草二两(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18)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19)理中丸: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金匮要略方论
五脏有病补泻之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风的作用: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病微即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重点典型方剂: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酸枣汤方: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穹穷二两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汗)? 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茵陈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六十分? ? 附子二分? ? 败酱五分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斤?大枣十枚
学习方法:恭诵全文五十遍以上,背诵重点部分。结合《黄帝内经》《难经》《三张处方草稿》等,体悟作者的心意。所谓理有一定,而事无一定者,在于理要通达,才可随缘应事而不逾矩。此书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分开来说则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方法。而其中有很多都反映了对保护脾胃之气的重视。此正与《三张处方草稿》之阴阳方的思想相同。此书作于东汉末年,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现在大有不同,所以我们现在运用时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可执着于一定的方子。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结合《三张处方草稿》。结合药食不分五观斋。
学习目标:与《三张处方草稿》相结合,深思、贯通全文。在仁术救助中结合《药食不分》《外法外用》灵活运用。?
马正学
2013年9月写于北京五明堂基地? ? ? ?
痿黄的网络解释是:痿黄痿黄,病证名。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义同萎黄。
痿黄的网络解释是:痿黄痿黄,病证名。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义同萎黄。注音是:ㄨㄟˇㄏㄨㄤ_。拼音是:wěihuáng。结构是:痿(半包围结构)黄(上中下结构)。
痿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痿痹发黄。
二、引证解释
⒈痿痹发黄。引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腹满,身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关于痿黄的诗句
面色痿黄空自磨
关于痿黄的成语
黄茅白苇黄耳传书黄钟毁弃黄口小儿黄粱一梦黄发骀背黄梁一梦黄麻紫书黄金世界痿人念起
关于痿黄的词语
黄口小儿黄茅白苇老黄牛痿不忘起黄耳传书黄梁一梦黄风雾罩黄粱一梦黄麻紫书痿人念起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痿黄的详细信息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参考资料 1拼音 jīn kuì yào luè
2英文参考 Synopsis of Pre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ingui Yaolu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注解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著作[1]?,东汉张仲景撰[1]?。《金匮要略方论》是讨论内伤杂病的专著。全书3卷,25篇。系统论述了急性热病之外的各科、各类疾病、病症的理、法、方、药等。第一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全书立论基础,主要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各类证候的发生变化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病症各有专篇。在病因方面,《金匮要略》明确地划分为三娄,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注本颇多,以元代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较早,而以清·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最为著名。据统计,历代注释、发挥、方论及歌括也有百余家之多。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方论》([汉] 张仲景)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98/jinyaoluefanglun/index.s
《金匮要略浅注》([汉] 陈修园)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97/jinyaolueqianzhu/index.s
《金匮要略心典》([清] 尤怡)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99/jinyaoluexindian/index.s
《高注金匮要略》([清] 高学山)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94/gaozhujinyaolue/index.s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628/dingzhengzhongjingquanshujinyaoluezhu/index.s
《金匮玉函经二注》([清] 周扬俊)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00/jinyuhanjingerzhu/index.s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01/jinyuhanyaolueshuyi/index.s
《金匮方歌括》([清] 陈念祖)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94/jinfanggekuo/index.s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清] 元简)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90/jinyuhanyaoluejiyi/index.s
《金匮翼》([清] 尤怡)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02/jinyi/index.s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21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