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对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上下行。所出为井,所溜为荣,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别而言之,则所注为俞;总而言之,则手太阴井也,荣也,原也,经也,合也,皆谓之俞。非此六者谓之间。凡穴:手太阴之脉,出於大指之端内侧,循白肉际,至本节后太渊,溜以澹,外屈,上於本节之下(一作本於上节),内屈与诸阴络,会於鱼际,数脉井注此(疑此处有缺文)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内廉,入於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肺出少商。少商者:木也。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壮。鱼际者:火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溜也,为荣。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太渊者:土也。在掌后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为俞。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壮。经渠者:金也。在寸口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分,留三呼,不可灸,灸之伤人神明。列缺者:手太阴之络,去腕上一寸五分,别走阳明者。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壮。孔最者:手太阴之鬌去腕七寸,专金二七水之父母,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壮。尺泽者:水也,在肘中约纹上动脉,手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三分,灸三壮。侠白者: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手太阴之别。刺入四分,留三呼,灸五壮。天府者:在腋下三寸,臂臑内廉动脉中,手太阴脉气所发。禁不可灸,灸之令人逆气,刺入四分,留三呼。
我初识针灸是在四十多年前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开门办学,主课是政治,语文,数、理、化,副课各班可自设。我们班就开了个“课外针灸班”,用的教材是一本名叫《快速针刺疗法》的小册子,由解放军空军沈阳医院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极其简要,没有介绍经络知识,只介绍了七十多个穴位的位置及其治症和针法。学完这个课后,多数同学还是不敢下针。我当时虽然在自己和同学身上试过针,但后来因种种原因也没有再坚持继续学习和使用。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真正全面认真学习针灸,还是近两年参加了QQ上的“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之后的事。该班使用的是中医大师倪海厦老师的讲课视频,倪师把中医针灸讲得出神入化,生动有趣,条理分明,简明易懂,使我对针灸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原来中医针灸的发源比中草药还要早将近一千年。她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创立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防病治病的科学技术,早在《黄帝内经》之前,就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籍文献中就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两部医书记载的经脉只有十一条,而且还不连贯,穴位又少,且以灸法为主。
诞生于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针灸理论已基本完备,介绍有十二条经脉,阴阳相接,如环无端,不断循环,且与五脏六腑相联系。《黄帝内经》中已记录有三百多个穴位数量,但是介绍有具体定位和名称的只有一百多个;介绍针灸理论和治疗原则方面比较多,具体的治症和操作方法比较少。
到了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中医针灸学家——皇甫谧。他由于患了严重的痹症,半身不遂。为了医治自己的顽疾,他在病痛中刻苦学习前人的医术。在研读《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又名《黄帝明堂经》,今已失传)的基础上,结合在自己身上扎针体验,写出了我国中医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法。
经他研究考证,记录于《针灸甲乙经》中的准确穴位有三百四十九个,他把穴位的名称进行统一,使一穴多名的混乱不再继续,他还把所有穴位的禁忌、治症和操作要领进行了规范,使后学者便于遵照操作。他还记录了一千零四十五个行之有效的针灸穴位组方,其中有九百个单穴方。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医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后世历代学医者和医学教育机构,均把此书列为必读经典。
又历一千多年,到了明代,中医针灸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现了新的穴位。尤其是宋代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按照人身比例将六百五十七个穴位(其中有穴位名称三百五十四个)镌刻于铜人之上,创造了中医历史上第一具针灸模型,使中医针灸教学更加规范化。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针灸专著——《针灸大成》,由明代的针灸大师杨继洲撰著问世。此书是在《针灸甲乙经》基础上,总结录入了唐宋至明代针灸学的发展成果,此时针灸穴位已增加到六百五十九个,针灸理论和针法技术也进一步完善,全被杨继洲收录于此书,故名《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的问世,是中医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针灸专著。
现代中医大师倪海厦老师精研针灸几十年,是针药并用的中医名家。他以《针灸大成》为蓝本,结合他的针灸实践经验,写成《针灸大成教程》,向他的学生讲授针灸课,并全程视频录像,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视频和电子教程,倪师的精彩讲解把我们引进了中医针灸既神秘而又神奇的天地,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说说它的神秘。中医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经络是存在于活着的哺乳动物体内的实实在在的一种联系脏腑与肢体,运行气血物质的通道,大者为经脉,分支为络脉,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人一旦停止呼吸,中止生命,变成一具尸体,经络就完全失去作用,或者说已不复存在,所以西医的解剖学在尸体里找不到中医的人体经络,因而对经络的存在持怀疑态度。西医还试图以光、电、磁等所谓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证实经络的存在,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认为经络太“神秘”了,甚至说成是不“科学”!
但是中医几千年的经验记载和近现代的实践研究,又证明了它的神奇——神奇的效果,针刺麻醉术曾让美国总统尼克松叹为观止!针刺止痛,针灸治癌,针灸治愈许多疑难杂症,也使现代西医望尘莫及!(篇幅所限,恕不举例)
哺乳动物人为最,天地之间人为贵。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中兽医以猪牛马等为对象,我见过中兽医书上介绍过猪牛马的经络,不属此文范围,此笔带过)。人体经络名称示意图如下: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每天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二十四小时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其流注次序为:从手太阴肺经(寅时)开始,如下图顺时针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丑时),再流至手太阴肺经(寅时)。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环系统。
经络系统昼夜不停地传送着活人的能量、信息之类的东西,或者说阴阳气血之类的传输与平衡,依赖于经络的传送。正常人经络畅通,阴阳平衡,气血顺畅,身体健康。一旦经络不通,阴阳失衡,就会出现生理异常的病理现象。弄明白了经络的分布、运行的时间规律,与五脏六脏内部的联系以及与五官体表四肢的对应关系,不但可以推理得知生病的原因所在,帮助准确诊断,早期诊断,预测健康情况,而且可以通过针灸、方药循经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在治病的过程中,通过经络穴位的反应,还可以帮助验证疗效。
经络是通道,是“道路”,那么穴位就是道路上的交叉点和驿站、路口,是纵横交错的经络的必经之处,也就是人体经络线路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师可以通过针剌、热灸或者推拿、点按穴位区域,刺激相应的经络点线,达到调理阴阳气血平衡而治病的目的。穴位的数量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由少增多的。《黄帝内经》所载有穴名者仅一百六十穴左右,《针灸甲乙经》用分经分部方法详载穴名穴位,共得三百四十九穴,到明代的《针灸大成》已载有三百五十九穴。
据现代研究统计,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其中108个要害穴,要害穴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还有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它们是:百会、神庭、太阳穴、耳门穴、睛明穴、人中、哑门、风池、人迎穴、膻中穴、鸠尾、巨阙、神阙、气海、关元、中极、曲骨、鹰窗、乳中穴、乳根穴、期门穴、章门穴、商曲、肺俞穴、厥阴穴、心俞穴、肾俞穴、命门、志室、气海俞、尾闾、肩井、太渊、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这36个穴位如果遭到人为重击或意外撞击,均会引起严重伤害或致命,不可不知哦!
倪海厦老师一再强调,针药并用是中医的最高境界。而中医是最实用、最经济的医学。针灸可以治疗从感冒到癌症的所有疾病,而且成本最低。尤其是针刺急救法,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在/p/0af87b21caf5《学医与孝慈——学医心得之一》一文中已有介绍。
我们学习针灸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让它为我们的健康服务。然而从学习到使用是一个质的飞跃,是要突破胆怯、畏惧等心理障碍的。如何突破,就是要建立自信。首先是理论自信,要按倪师讲的正确方法丈量取穴,选准穴位,用穴要根据病证虚实选取,按井荥俞经合穴性对证选穴,根据病情新旧远近组方配穴。初学者最好在自己身上试针,以体验针感。古人皇甫谧在那时针具不如现在精细、针灸理论不如现在完备的情况下,自己边学边在自己身上试验,不但写出了《针灸甲乙经》,还把自己的身体医冶的基本康复,由半瘫而成为能够行走。
其次是操作自信。要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操作,果断而不鲁莽。进针要快,快速突破皮层,然后按穴位深度需要和针感程度,病情需要使用捻转或提插法行针至预定深度,留针或不留针。出针时按倪师讲的退至皮下停一二秒钟再快速拔出,患者没有痛感,也不会出血。经过几次练习后,手法就会自如。但真正要达到治病痛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除了辨证、选穴、组方准确无误外,还有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施术时的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医者的手法、气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比针刺,艾灸就更筒单一些。除了一般养生保健灸法外,凡是寒湿症使用灸法疗效明显,热症一般不灸。2017年盛夏炎热时,我因午休睡觉时忘关电风扇,肩部被吹时间较长,秋后及冬天感觉肩臂关节不适,尤其是不能抬举和往后背手,活动受限。春节过后,我买了艾条,做成小艾炷,在肩井穴上隔姜灸了三次,每次七壮。后来灸处起了个大水泡,破溃后流了许多粘液水,我也没有处理,任它自流。三天后自行结痂,七天后痂自脱落。这时肩臂居然不痛了,抬举和后背也自如了。第一次用灸法自治,效果令人惊喜!后来又用“大青龙汤”和“桂枝汤"治过两次感冒,药费不到五元钱,一剂就见好。亲身体验中医的神奇疗效和无穷魅力,使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中医的决心。
提起学习中医,人们习惯上认为就是学习号脉和开药方,其实不然,中医只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医的范围非常广,号脉开方只是其中一部分,而象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饮食、音乐、运动等等非药物疗法,运用得当或者配合针灸和药物疗法,将会得到更好的疗效,且不会有副作用和后遗症,所以值得大力推广。
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在历代医家的继承发扬中,为千百年来的中华儿女的健康保驾护航,今天的我们只要按照中医的理论指导生活实践,按照天地四时的自然规律劳作休息,我们就会平安健康,安享天年。
YSL言书乐? 初稿于2018年8月10日,2019年10月14日修改完成于家中
经脉穴道至今还不能得到科学的准确阐释,以致有很多的怀疑。但几千年来的治疗实践和至今令人惊奇的神奇疗效却是不容置疑的。《针灸甲乙经》的作者皇甫谧的写作经历也可以证明此书的科学性。
作者皇甫谧开始并不是一个医生,他是一个历史学者。中年时的一场大病使他开始研究医学,久病成良医。对针灸的钻研不仅使他恢复了健康,也为我们留下了《针灸甲乙经》这样一部珍贵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的治疗实践成全了这样一部科学巨著。
皇甫家族世代官宦,累世富贵。其曾祖皇甫嵩,因破黄巾有功,为征西将军、车骑将军,官拜太尉,位列三公。正是这种煊赫的家世,使其能够博览天下各家典籍,专心著作。当时的朝廷一再征召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绝。即使著作郎之类的官他也坚决不做。史书上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皇帝也无可奈何,只好送他一车书。现在许多的医学史著作根据《晋书·皇甫谧传》里“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的记载,把他理解为是出身农民,务农为生的无产阶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里的“贫”是相对而言的,和我们理解的“贫穷”不是一个含义。如陶渊明也说他家贫,但其曾祖陶侃做过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其祖其父都做过省长一级官员。但父亲早死。使家产与其他世家大族相比,显得贫困寒酸。就是这样家里还有佣仆,田产果园。“躬自稼穑”并不是自己务农为生,而是一种潇洒的名士风采。陶渊明曾“采菊东篱下”,诸葛亮曾躬耕隆中。东汉晚期·针灸陶人正是因为其家庭并不贫穷,才导致他到了二十多岁还不喜欢学习,游荡无度,“目不存教,心不入道”。后来是婶娘流着眼泪开导教诲,才使他开始静心读书。皇甫谧早年主要是钻研经史。曾著有礼乐、圣真之论。在史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逸士传》、《玄宴春秋》等。著述十分丰富。但他也很是不幸,从小就身体羸弱,一生多病。而且他读起书来,废寝忘食,时人谓之“书淫”,也很是损耗精神。中年患风痹疾,半身不遂,乃悉心研究医学,很快还精通了针灸术。其个人的不幸成了中国医学的大幸,有了这部《针灸甲乙经》。这部书体现了皇甫谧在医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同时也是他对中国医学的最主要的贡献。《针灸甲乙经》的全名是《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有简称《黄帝甲乙经》、《甲乙经》的。他主要取材于今本《黄帝内经》,即《素问》、《灵枢》,以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所以有“黄帝三部”之称。他在本书序言里说:“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此书的编写研究方法是以《素问》、《灵枢》(即《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有关内容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学名家的有关论述和自己的经验,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汇集。在编撰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删浮词、除重复、论精要”。经过他的努力,使前世针灸学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且这种归类汇集的整理方法也为后人编撰类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和典范。
《针灸甲乙经》12卷,128 篇。对人体生理、病理,经脉循行,腧穴总数、部位、取穴,针法、适应症、禁忌症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书中论及人体生理、病理,基本是按照《黄帝内经》,但对针灸治疗学的特点,重新进行了编排。把与“用针”有密切关系的经文放在卷首,起开宗明义之效。
全书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针灸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针灸的临床运用。
理论部分包括前六卷,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再次是人体腧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共叙述腧穴350个,(其中单穴51个,双穴299个)而不是如其所说的365穴,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方便寻检,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了一些阐释。
对于这些内容,皇甫谧都做了详细的考订。仅孔穴的位置考证上就纠正了不少前人的失误。如位于腹部正中线上的中脘穴(古时又称太仓穴),三国时东吴太医令吕广的《募腧经》说是在脐上三寸,而经皇甫谧考证是在脐上四寸处。因为中脘下一寸为建里,建里下一寸为下脘,下脘下一寸为水分,水分下一寸为脐,正好四寸。我们今天中医临床所采用的中脘穴定位,就是根据皇甫谧的说法来确定位置的。
对于禁穴也有很深入慎重的研究。如“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脾,十五日死”、“刺中肾,三日死”、“刺中胆,一日半死”、刺坏大血脉,“血出不止死”。
临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其中内科共43 篇,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3 篇,主要论述痈疽,至于妇科及儿科,各有1篇各论述20种及10种该科病症。
其中叙述病例880余症。这些病症除了根据《黄帝内经》外,还有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充。皇甫谧对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配穴规律、操作方法等均有详细的记载。
皇甫谧对具体操作是很重视的,对针灸的具体操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解说。这种对临床的重视,与其研究的初衷是一致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