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歧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博,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
歧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示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出地从,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其已形示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
歧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
歧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歧伯曰:其在逆顺焉。
黄帝曰:愿闻逆顺。
歧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
歧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示过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
歧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
歧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
歧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
黄帝曰:愿卒闻之。歧伯曰: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我这里有这个资源,可以在这里查看。
黄帝内经全集全译图解版.epub/s/17MEkZeVeBYXqXXT_nYDG2g
?pwd=1234提取码:1234 ? ?《黄帝内经全集 全译图解版》分为《素问》《灵枢》两卷,共162篇,其中《素问》侧重于用理论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灵枢》则更侧重于实践与应用。全书采用通俗、流畅的白话全译形式,并配有详细的插图图解,让您在轻松阅读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并掌握中医养生理论的精髓
链接:/s/1MhQSj_Dkhg7Ups0efdOv0w
提取码:udmy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2006年10月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张志聪。本书是北宋哲宗时(公元1093)高丽国所献之本的校对颁行本。北宋哲宗时颁行此书,只作了简单的校对;南宋绍兴时史崧献出家藏本,虽然也作了校正音释,实远逊于北宋嘉祐时林亿等校勘《素问》之水平。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涵盖了医学、哲学、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篇章,叫做《灵枢·本神》。这篇文章讲述了人体生命的本质,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人体生命的本质
《灵枢·本神》中提到:“人之所以生,有气使然。其变化者,有神配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有气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而这个气的变化,是由神配合着进行的。
那么,这个“神”到底是什么呢?在中医理论中,神是指人体内部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情感、意识等方面。它与人的身体结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治疗中,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神的分类
在《灵枢·本神》中,还提到了神的分类。根据神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可以分为五种:
1.胆神:主管人的意志和决断能力,决定人的行动和行为。
2.肝神:主管人的情感和感情,包括愤怒、喜悦、悲伤等。
3.心神:主管人的意识和思维,包括记忆、思考、判断等。
4.脾神:主管人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归纳、推理等。
5.肺神:主管人的精神和气息,包括呼吸、声音、气息等。
神的调养
由于神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医理论中,神的调养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进行神的调养呢?
1.情志调理:情志是影响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的情感波动。
2.饮食调理:饮食对于神的调养也非常重要。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均衡,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
3.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睡眠调理:良好的睡眠可以使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保持神的健康和平衡。
第三十四篇 五乱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黄帝曰:何为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黄帝曰:善。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注: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清气宜升。当在于阳。反在于阴。浊气宜降。当在于阴。而反在于阳。营气阴。性精专。固顺宗气以行于经隧之中。卫气阳。性悍滑利。宜行于分肉之间。今昼未必行于阳经。夜未必行于阴经。其气逆行。乃清浊相干。乱在胸中。是之谓大闷也。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道者脉路也。邪之来也。必有其道。则邪之去也。亦必有其道。审知其道而善去之。斯谓养身之宝。此四语。虽为刺病而发。凡医工能熟玩之。则治病必觅标本。用药必觅经络。真邪必审。补泻不妄。乃为医家切要之法也。张云。道言所由。志云。有道以来者。谓相干之乱气。有道以来。必有道以去。故审知其道。则能分理其阴阳清浊。而为养身之宝。 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手少阴心经之输神门穴,手心主厥阴心包络经之输穴大陵穴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5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第51章,背俞在线阅读
下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第70章,寒热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