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黄帝内经-灵枢第51章,背俞在线阅读

中药大全 2023-09-21 12:21:51

黄帝内经-灵枢》第51章 背俞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Www.

肩中外俞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肺俞穴的别名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肩中外俞穴的定位9肩中外俞穴的取法10肩中外俞穴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肩中外俞穴的功效与作用12肩中外俞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肩中外俞穴的配伍15文献摘要16肩中外俞穴研究进展 16.1对肺功能的影响16.2对脑血管的影响16.3对白细胞的影响16.4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16.5抑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16.6治疗咳嗽16.7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6.8治疗哮喘16.9治疗鼻炎16.10治疗痤疮 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肩中外俞 1拼音 jiān zhōng wài shù

2概述 肩中外俞为经穴别名,即肺俞。见《脉经》。

穴位 肺俞 汉语拼音 Feishu 罗马拼音 Feishu 美国英译名 Lung Locus 各


号 中国 BL13 日本 13 法
国 莫兰特氏 V13 富耶氏 V13 德国 B13 英国 B13 美国 BI13

肺俞为经穴名[1](Fèishù[1]BL13)?。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肺俞是肺之背俞穴[1][1]。肺即肺脏,俞乃输注,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肺俞[2]。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塞,咯血,皮肤瘙痒,瘾疹,骨蒸潮热,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现代又多用肺俞穴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胸背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百日咳,肺气肿,颈淋巴结核,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3肺俞穴的别名 肩中外俞(《脉经》)。

4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肺俞在三焦(椎)之间。

5穴名解 肺即肺脏,俞乃输注,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肺俞[2]。

肺,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俞,同“输”或作“腧”,意均同,有转输、运输、输注之义。此穴系肺在背之俞穴,穴在第3胸椎下两旁各1寸5分处,是肺气转输、输注之穴,治肺疾要穴之一,故名之。[3]

6特异性 肺俞穴为肺的背俞穴。

7所属部位 背部[4]

8肩中外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1][5]。

肺俞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三胸椎棘突下间旁开1.5寸处。俯伏或俯卧取穴[2]。

一说肺俞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肺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2]

肺俞穴的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肺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肩中外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肺俞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三胸椎棘突下间旁开1.5寸处。俯伏或俯卧取穴[2]。

俯伏坐位,第3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10肩中外俞穴穴位解剖 肺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二、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骶棘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纤维向上分面三列,外侧列止于肋骨,称髂肋肌;中间列附于横突,向上可达颞骨乳突,称最长肌;内侧列附于刺突,称刺肌。骶棘肌亦称竖脊肌,受颈、胸、腰部脊神经后支支配。针经骶棘肌外侧更的髂肋肌,可至第三肋间隙内的结构。其胸腔内相对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不宜深刺。

10.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2]。

10.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第4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3和第4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5]。

11肩中外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肺俞穴有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2]。

肺俞穴具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的功效。

肺俞穴有宣热疏风、调理肺气作用[3]。

肺俞穴是肺脏之气输注背部之处,与肺脏内外相应,因此是治疗肺脏病的重要腧穴[8]。

肺俞穴位于背部,故还可治疗肩背部疾病[8]。

肺为五脏之华盖,主气、主表,外合于皮毛,鼻为肺窍,故可治疗外感病和鼻病[8]。

12肩中外俞穴主治病证 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塞,咯血,皮肤瘙痒,瘾疹,骨蒸潮热,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现代又多用肺俞穴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胸背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百日咳,肺气肿,颈淋巴结核,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塞[7]。

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鼻塞;皮肤瘙痒,瘾疹;骨蒸潮热,盗汗[6]。

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以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5]。

肺俞穴主治肺、胸、背等疾患: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2]。

现代又多用肺俞穴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咯血、胸膜炎、皮肤瘙痒症、胸背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等[2]。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气肿,肺结核;

2. 外科系统疾病:颈淋巴结核,胸膜炎;

3. 其它: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13刺灸法

13.1刺法

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2]。

斜刺0.5~0.8寸[7][6],局部有酸胀感[6],可向肋间放散[6]。

注意:本穴不可直刺或深刺,以防伤及胸膜及肺脏,引起气胸[6]。

13.2灸法

可灸[2][7][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常灸本穴可预防流感[6]。

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2]。

14肩中外俞穴的配伍 肺俞配中府,为俞募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

肺俞配膏肓、三阴交,有补虚损清热的作用,主治骨蒸,潮热,盗汗。

肺俞配曲池、血海、有祛风邪,和营血,化瘀滞的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

肺俞配天突、尺泽,治咳嗽、哮喘[6]。

肺俞配风池、太阳,治头项强痛[6]。

肺俞配大椎、外关、合谷,治感冒、发热[6]。

肺俞配迎香、合谷、曲池、足三里,治鼻流清涕[6]。

15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骨蒸劳,肺痿咳嗽。

《针灸资生经》:哮喘,按其肺俞穴,痛如锥刺。

《针灸甲乙经》:肺寒热、呼吸不得卧、咳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腰脊痛,肺俞主之。癫疾憎风、时振寒、不得言、得寒益甚、身热狂走、欲自杀、目反妄见、瘛疚泣出、死不知人,肺俞主之。

《针灸大成》:主咳嗽红痰。

《针灸大成》: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太阳肺俞、肝俞。

《备急千金要方》:心烦上气,灸肺俞,针入五分。治喉痹,气逆咳嗽,口中唾涎,方灸肺俞七壮,灸可随年壮至百壮。灸主黄疸,通治百毒病。

《医宗金鉴》: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痿肺痈。

16肩中外俞穴研究进展

16.1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后可增加肺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氧量,能改善呼吸功能和代谢功能,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患者,针后可调整支气管平滑肌,减低呼吸气道阻力。因此,在防治气管炎时,不但有近期疗效,而且远期疗效也很好。临床实验对肺俞的平喘作用的特异性进行了研究,分别电针肺俞、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等穴,观察对咳喘患者即刻平喘作用的特异性。结果:肺俞平喘效果最佳。肺经的五穴效果均次于肺俞。又通过电针肺俞进行对改善小气道功能的观察,推测其机制为解除细支气管痉挛,减轻水肿,降低外周气道阻力,使通气功能得到改善。还有观察针刺肺俞穴对肺功能的改善,发现留针时间不同,产生效应也不同,留针20 min,可见针刺效应;留针40 min,针刺效应最明显;留针60 min,针刺效应有所降低。[6]

针肺俞可增强呼吸功能,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氧量增加,明显减低气道阻力[2]。

16.2对脑血管的影响

针后可延缓动脉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

16.3对白细胞的影响

针后可使嗜酸性粒细胞逐渐下降,效果十分显著[6]。

对热带性白细胞增多症,使嗜酸性白细胞数随着症状好转而逐渐下降。

16.4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针刺肺俞可使肝的血流量明显增加。若在此穴处施灸或拔火罐能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机体代谢功能,增强抗病能力[6]。

16.5抑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针肺俞,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

16.6治疗咳嗽

痊愈36例,好转4例,全部有效;治疗急慢性咳嗽,采用腧穴贴敷双侧肺俞,取附子、肉桂、干姜各20 g,山柰10 g,共研细末,使用时,先在双侧肺俞上 *** 30 s,使局部潮红,将上述药末一小撮置于腧穴上,用胶布固定,隔日1次,此法多用于小儿外感风寒咳嗽[6]。

16.7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控制82例,占33.3%;好转107例,占43.5%;无效57例,占23.2%;总有效率76.8%。痊愈12例,显效10例,好转22例,无效4例[6];

取肺俞、心俞等穴,贴敷洋金花、甘遂等,治疗298例,有较好疗效。

16.8治疗哮喘

元胡、细辛各4g,甘遂、白芥子各17 g,共研细末;取鲜生姜20 g捣烂取汁,将药粉调成糊状,于三伏天用胶布贴敷,每穴贴敷2~3h,每隔10 d一次,3次为一疗程,连续贴敷3年。结果:痊愈50例,占5%,贴敷1、2、3年的显效率分别为:375例,占37.5%;560例,占56%; 600例,占60%[6]。

16.9治疗鼻炎

采用肺俞穴药物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主穴取肺俞;配穴取大杼、风门、脾俞、肾俞。将中药制成饼,于每年初伏、二伏、三伏时进行贴敷,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2~3 h。结果:痊愈58例,占10.5%;好转405例,占72.8%;无效93例,占16.7%。总有效率为83.3%[6]。

16.10治疗痤疮

跪求热门资源 《黄帝内经说什么》---徐文兵、梁冬.epub,帮帮我找一下这本书呗

我这里有这个资源,可以在这里查看/s/1J4FAv3W9Su7k3UTLN8Wu7Q?pwd=1234 ? ?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125]?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出自《黄帝内经》的诗文作品

共31个词条?1.3万阅读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主要是论述“法则”: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阳等,来论述治疗法则。如治法天纪,清阳不升,则升其阳;治法地理,浊阴不降,则降其浊;天有五淫六气,伤人则先入皮毛,治宜速,否则病伤筋脉——六腑——五脏。等待入五脏则半死了,提示早治的法则。风湿伤筋,燥胜风湿;风寒伤筋,辛胜风寒(如羌活胜湿汤);热伤气,寒胜热(如白虎汤);湿伤肉,酸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如用牛膝木瓜治风湿)等提示用药法则;阳热里结、阴寒里结,同有腹满症,不预通下则危。里结症在老年人多见到此症,共同特点是阴亏,圣人治以专精神,精神内守,邪不可干,提示养生法则。结尾:“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更完全是很明显的法则提示。本文的中心是“法则”,但不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今特指出,读者进行归纳可以明了。

生气通天论

《生气通天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出自《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脉要精微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由于本篇讨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其中尤以论脉更为精要深微,故以“脉要精微”名篇。全文着重讨论了诊脉的时间、部位、方法,察色的善恶要点,以及脉色、脉证互参等诊法的大要,突出了“四诊合参”的诊法原则,以及脉与五脏气血盛衰相关,与四时相应的人体本身的整体观,及其与自然界的统一观。这些有关诊法的思想、观点、原则、方法,为中医诊断学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真要大论

《至真要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

共6个词条?7.8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共4个词条?4.8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相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又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了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是对《内经》相关内容的补充与阐发。《难经》既是对《黄帝内经》脉学理论的发展,又为仲景临床平脉辨证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难经》被后人列入中医四大典籍,其以问答形式记述了八十一个难题,曾经人们认为该书出自秦越人之手,但是目前认为该书成于东汉。全书根据《灵枢》《素问》中的问答,俾畅阙义,涉及诸多问题,在我国医典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学术价值。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中国传统中医药典

共10个词条?4.2万阅读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是唐代苏敬等编撰的中医典籍。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是孙思邈创作的图书。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652年)。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养生保健类的书

共5个词条?4857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撰写的中医典籍。

从医疗看中国史

《从医疗看中国史》是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民。

东坡养生集

东坡养生集,系明清之际学者王如锡编纂而成,系统地收录了苏轼诗文杂著及同时代人相关记述。全书根据主题不同,分为12卷,共收录一千多篇文章。既关注了苏轼在医药、服食等方面的诸多实践,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苏轼在精神调养方面的努力与探索。

中国传统中医

共7个词条?7.6万阅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5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