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黄帝内经-灵枢第45章,外揣在线阅读

中药大全 2023-09-21 12:07:32

黄帝内经-灵枢》第45章 外揣


黃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Www.

黄帝内经灵枢的《黄帝内经·灵枢》目录

叙——《黄帝内经·灵枢》
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篇
本输——《黄帝内经·灵枢》第二篇
小针解——《黄帝内经·灵枢》第三篇
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灵枢》第四篇
根结——《黄帝内经·灵枢》第五篇
寿夭刚柔——《黄帝内经·灵枢》第六篇
官针——《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
本神——《黄帝内经·灵枢》第八篇
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第九篇
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第十篇
经别——《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篇
经水——《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二篇
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三篇
骨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四篇
五十营——《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五篇
营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六篇
脉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七篇
营卫生会——《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八篇
四时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九篇
五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篇
寒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一篇
癞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二篇
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三篇
厥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四篇
病本——《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五篇
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六篇
周痹——《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七篇
口问——《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八篇
师传——《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九篇
决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篇
肠胃——《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一篇
平人绝谷——《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二篇
海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三篇
五乱——《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四篇
胀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五篇
五癃津液别——《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六篇
五阅五使——《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七篇
逆顺肥瘦——《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八篇
血络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九篇
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篇
阴阳系日月——《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一篇
病传——《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二篇
淫邪发梦——《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三篇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篇
外揣——《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五篇
五变——《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六篇
本藏——《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七篇
禁服——《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八篇
五色——《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九篇
论勇——《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篇
背腧——《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一篇
卫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二篇
论痛——《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三篇
天年——《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四篇
逆顺——《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五篇
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
水胀——《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七篇
贼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八篇
卫气失常——《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九篇
玉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篇
五禁——《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一篇
动输——《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二篇
五味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三篇
阴阳二十五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四篇
五音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五篇
百病始生——《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六篇
行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七篇
上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八篇
忧恚无言——《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九篇
寒热——《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篇
邪客——《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一篇
通天——《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二篇
官能——《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三篇
论疾诊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四篇
刺节真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五篇
卫气行——《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六篇
九宫八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七篇
九针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
岁露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九篇
大惑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篇
痈疽——《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 ● 本脏篇第四十七(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肺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月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月少)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归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麤理者,心大。无(骨曷)(骨亏)者,心高;(骨曷)(骨亏)小、短、举者,心下。(骨曷)(骨亏)长者,心下坚;(骨曷)(骨亏)弱小以薄者,心脆。(骨曷)(骨亏)直下不举者,心端正;(骨曷)(骨亏)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麤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麤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麤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麤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而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扰。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

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曰:应之奈何?

岐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月囷)坚大者,胃厚;肉(月囷)幺者,胃薄。肉(月囷)小而幺者,胃不坚;肉(月囷)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月囷)不坚者,胃缓;肉(月囷)无小里累者,胃急。肉(月囷)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麤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麤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黄帝内经《灵枢》叙

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哕也。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荥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由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髫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今崧专访请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

时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