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儿,耳病第十一

中药大全 2023-09-21 07:51:27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儿 耳病第十一


方二十四首

治耳聋方∶生地黄(极粗大者长一寸半) 杏仁(七枚,烧令黑) 印成盐(两颗) 巴豆(七枚,去皮,熬令紫色) 头发(鸡子大,炙之)

上五味,捣作末,以发薄裹,纳耳中,一日一夜。若少损,即却之,直以发塞耳。耳中黄水及脓出,渐渐有效。不得更着。若未损,一宿后更纳一日一夜,还去药,一依前法。

治劳聋、气聋、风聋、虚聋、毒聋,如此久聋,耳中作声。补肾治五聋方∶山茱萸(二两) 干姜 巴戟天 芍药 泽泻 桂心 菟丝子 黄 干地黄 远志 (去心) 蛇床子 茯苓 石斛 当归 细辛 苁蓉 牡丹皮 人参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各二两) 防风(一两半) 菖蒲(一两) 羊肾(二枚)

上二十三味,捣筛炼蜜和为丸如梧子大,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三十四十丸。

又方∶蓖麻(五分) 杏仁(一两,去尖皮) 桃仁(四分,去尖皮) 巴豆仁(一分,去心皮,熬)分) 松脂(二两半)蜡

上十二味,先捣诸石等令细,别捣诸物等,加松脂及蜡,合捣数千杵,令可丸乃止,取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一日四五度,出之转捻,不过三四度。日一易之。

又汤方∶磁石(四两) 牡荆子(二两一云牡蛎) 石菖蒲(三两) 山茱萸(二两) 芎 (二两) 茯神(二两) 白芷(二两) 枳实(二两,炙) 地骨皮(三两) 天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三两,炙) 橘皮(二两) 生姜(二两,切) 竹沥(二升)

上十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减半,下竹沥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五日服一剂。

三剂后着散。

又散方∶石菖蒲(二两) 山茱萸(二两) 磁石(四两) 土瓜根(二两) 白蔹(二两) 牡丹皮(二两) 牛膝(二两)

上七味,捣筛为散,绵裹塞耳,日一易。仍服大三五七散一剂。

又方∶硫黄 雌黄(一云雄黄)

上二味,等分,末之,绵裹塞耳,数日闻声。

又方∶以童子尿灌耳中三四度,瘥。

赤膏主耳聋齿痛方∶丹参(五两) 蜀椒(二升) 大黄(一两) 白术(一两) 大附子(十枚,炮,去皮) 细辛(一两) 干姜(二两) 巴豆(十枚,去皮) 桂心(四寸) 芎 (一两)

上十味,切,以淳苦酒渍一宿,纳成煎猪膏三斤,着火上。煎三上三下,药成去滓,可服可摩。耳聋者绵裹膏纳耳中,齿冷痛着齿间,诸痛皆摩。若腹中有病,以酒和服如枣许大。

咽治二十年聋方∶成煎鸡肪(五两) 桂心 野葛(各半两)

上三味,切,膏中铜器内,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贮勿泄,以苇筒盛如枣核大,火炙令少热,仰倾耳灌之。如此十日,耵聍自出,大如指长一寸。久聋不过三十日。以发裹膏深塞,勿又方∶以器盛石盐饭底,蒸令消以灌耳中,验。

治 耳出脓汁方∶矾石(三两,烧) 龙骨(一两) 黄连(一两) 乌贼鱼骨(一两)

上四味,下筛,取如枣核大,绵裹塞耳,日三易。(一方用赤石脂,无龙骨)治底耳方∶矾石(烧之) 石盐(末之)

上二味,先以纸绳 之,展却汁令干,以盐末粉耳中令通,次下矾石末,粉上须臾卧勿起,日再。

治耳疼痛方∶附子(炮,去皮) 菖蒲

上二味,等分裹塞之。

治虫入耳方∶末蜀椒一撮,纳半升酢中灌之,行二十步。虫出瘥。

治百虫入耳方∶捣韭汁,灌之耳中立出。

又方∶灌葱涕,须臾虫出瘥。

又方∶以木叶裹盐炙令热,以掩耳,冷即易之,出。

又方∶姜汁滴耳中。又灌牛乳,良。又桃叶塞耳。

治蚰蜒入耳方∶牛乳灌之,蚰蜒自出。若入腹者,空腹服酢酪一升。不出更服。仍以和面烧饼,乘热坐

上,须臾出。

又方∶以油灌之。

又方∶灌驴乳于耳中,即变成水入腹。饮之即瘥。

又方∶桃叶汁灌之。

又方∶打铜碗于耳边。

又方∶炒胡麻以布袋盛枕头。


天笼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天笼的别名5出处6穴名解7所属部位8天窗穴的定位9取法10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天窗穴的功效与作用12主治病症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配伍15文献摘要16研究进展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天笼 1拼音 tiān lóng

2英文参考 Tiānchuāng SI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天笼为经穴别名,即天窗穴[1]。出《循经考穴篇》。

穴位 天窗 汉语拼音 Tianchuang 罗马拼音 Tienchuang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Window 各


号 中国 SI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IG16 富耶氏 德国 D?16 英国 Si16 美国 SI16

天窗为经穴名(Tiānchuāng SI16)[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别名窗笼、窗聋、天笼。属手太阳小肠经[2]。天即天空,指上,窗即窗户,穴在颈部,位于上,主治耳病,通耳窍,如开天窗,故名天窗[2]。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瘾疹,癫狂,颈项强直作痛,甲状腺肿,颈痛,瘿肿,腮腺炎,中风口噤,暴瘖,暴喑不能言,失语,喉痹,扁桃体炎,头痛,颊肿,咽喉炎,肋间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甲状腺肿大,肩关节周围炎等。

4天笼的别名 窗笼(《针灸甲乙经》),天笼(《循经考穴编》),窗聋(《外台秘要》)?。

5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针灸甲乙经》:天窗,一名窗笼,在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者中。

6穴名解 天即天空,指上,窗即窗户,穴在颈部,位于上,主治耳病,通耳窍,如开天窗,故名天窗[2]。

天,指头。窗,指头之孔窍。指其功能开通头面孔窍诸病,犹如人身上部之窗户也。喉舌为声音之门户,呼吸之孔道。穴当其间,有如开窗通气,且能治耳目诸病,故名。[3]

7所属部位 颈[4]

8天窗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窗穴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5][6]。

天窗穴位于颈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当扶突穴后与喉结相平处(《针灸甲乙经》)[7]。

一说天窗穴“在风池、翳风之间”(《循经考穴编》广注)?。

天窗穴位于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侧伏或正坐取穴[2]。

天窗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

天窗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天窗穴的位置(肌肉)

天窗穴的位置(骨骼)

9取法 正坐或平卧位,平甲状软骨(喉结)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在扶突穴后方。

天窗穴位于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侧伏或正坐取穴[2]。

正坐或平卧位,平甲状软骨与舌骨肌之间的廉泉穴,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8]。天窗穴与人迎、扶突均横平喉结,三者的位置关系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处为人迎,后缘处为天窗,前后缘之间为扶突[8]。

10穴位解剖 天窗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颈深筋膜、头、颈夹肌。有颈升动脉。分布著颈皮神经,当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皮肤较厚, 由耳大神经分布。皮下筋膜致密, 除有皮神经走行外,耳后静脉向颈外静脉汇入。颈深筋膜因被覆的器官不同, 可分为浅、中、深三层。胸锁乳突肌被包于浅层形成的鞘内。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胸锁乳突肌鞘后缘,再穿深筋膜中层, 进入第二至第五颈神经后支外侧支的肌支支配的头和颈夹肌。神经支配胸锁乳突。

10.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提肌→头、颈夹肌[2]。

皮肤→皮下组织→肩胛提肌[6]。

10.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枕神经(第3颈神经后支分支)分布;深层有肩胛背神经肌支和颈横动脉升支分布[6]。

布有颈皮神经,当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并有颈升动脉通过[7]。

11天窗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窗穴有熄风宁神,利咽聪耳的作用。

天窗穴有通窍聪耳,清利咽喉作用[2]。

12主治病症 天窗穴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瘾疹,癫狂,颈项强直作痛,甲状腺肿,颈痛,瘿肿,腮腺炎,中风口噤,暴瘖,暴喑不能言,失语,喉痹,扁桃体炎,头痛,颊肿,咽喉炎,肋间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甲状腺肿大,肩关节周围炎等。

天窗穴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瘾疹、癫狂[6]。

天窗穴主要用于颈、颊、耳、咽疾患等:如咽喉肿痛、颈项强直作痛、甲状腺肿、颈痛、瘿肿、腮腺炎、耳聋、耳鸣、中风口噤、暴瘖、喉痹、扁桃体炎等[2]。

天窗穴主治咽喉肿痛,颈项强直作痛,耳聋、耳鸣,以及甲状腺肿等[7]。

天窗穴主治头痛,中风口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暴喑不能言,颊肿;癫狂;颈项强痛[8]。

五官科系统疾病:耳聋,耳鸣,咽喉炎,失语;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其它:甲状腺肿大,肩关节周围炎等。

13刺灸法

13.1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2][6][8],局部有酸胀感[8],可扩散至耳部、枕部、咽喉部[8]。

直刺0.5~1寸[7],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耳部咽喉部扩散。

13.2灸法

可灸[2][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配伍 天窗穴配风池、后溪治颈项痛[2]。

天窗穴配人中、颊车治中风口噤[2]。

天窗穴配外关、听宫治耳聋、耳鸣[2]。

天窗配外关、耳门,治耳鸣、耳聋[8]。

天窗配翳风、中渚,有通窍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天窗穴配间使、通谷治暴瘖不能言[2]。

天窗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8]。

天窗配天容、少商,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15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颊肿痛,天窗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语,灸天窗九壮。

《千金翼方》:头痛瘾疹,灸天窗七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耳鸣聋无所闻。

《针灸大成》:主痔瘘,颈痛,肩痛引项不得回顾,耳聋,颊肿,喉中痛,暴喑不能言,齿噤,中风。

《类经图翼》:颈瘿肿痛。

16研究进展

古代医学著作都有什么?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
二、《针灸甲乙经》
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三、《肘后备急方》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四、《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本草经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内容各365种,共730种编撰而成,也是本时期本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本草经集注》存有两种残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残卷,一是出土于吐鲁番的残卷。
六、《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是本时期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陈延之,生平失考。据学者考证约著成于公元五世纪下半叶之南朝宋齐间。

千金翼方的介绍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内链变更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内链变更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2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