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

中药大全 2023-09-21 07:19:31

《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


论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

故使闾里之中,岁至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术数未深,而天下名贤,止而不学,诚可悲夫。又有仆隶卑下,冒犯风寒,天行疫疠,先被其毒。悯之酸心,聊述兹意,为之救法。方虽是旧,弘之惟新。好古君子,嘉其博济之利。物嗤诮焉。

五十七证 方五首

论曰∶伤寒与 病湿病及热 相滥,故叙而论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是为刚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是为柔 。(一云恶寒。)太阳病,发热,其脉沉细,是为 。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是为 。

上件 状。

太阳病而关节疼烦,其脉沉缓,为中湿。

病者一身尽疼烦,日晡即剧,此为风湿汗出所致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

湿家之为病,其人但头汗出,而背强欲得被覆。若下之早,即嘁,或胸满,小便利,舌

上如胎。此为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饮则不能饮,而口燥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病风湿相搏,身体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溜下不止。师云此可发汗,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续在,是故不愈。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则风湿俱去也。

病患喘,头痛鼻窒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独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窒。

纳药鼻中即愈。

上件湿状。

太阳中热,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中也。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洗然手足逆冷,小有劳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恶寒则甚;加温针,发热益甚;数下之,淋复甚。

上件 状。

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其脉浮。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

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乃汗之。

夫病有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尽未。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以救邪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本论云∶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不冲,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

桂枝汤本为解肌,其人脉浮紧,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识此,勿令误也。

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

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汤。(一云麻黄汤。)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解其外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愈,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大便反青,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汤太阳病未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宜桂枝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汗出一时许,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复不汗后服小促其间,令半日许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当 时观之。服一剂汤病证犹在,当复作,服之,至有不汗出,当服三剂乃解。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再三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此为阴阳俱虚,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色反有热者,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洪大,与桂枝汤,其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 麻黄(十六铢) 生姜(切) 芍药(各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二服,今人合为一方。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方∶桂枝 芍药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 大枣(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

服桂枝汤下之,颈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茯苓 白术(各三两)

上,于桂枝汤中惟除桂枝一味,加此二味为汤,服一升小便即利。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跟着张志聪学《伤寒论》(九)

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我:此处后人断句方式不同,如:“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喘家作(中风),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是表达的意思没有根本性变化。)

喘家是素患喘病的人,如果患太阳中风,需要服用桂枝汤的时候,在桂枝汤中加上厚朴、杏子为好。这是桂枝汤的一个兼夹证,也就是新病太阳中风,兼夹素患咳喘宿疾的治疗方法。从加厚朴、杏子的语气来看,加厚朴、杏子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平素咳喘宿疾,但加上它可利肺、下气、定喘。新疾旧患两兼顾,效果会更好些。示意后人不可以麻黄汤一概治喘,不分表里虚实。方见 43 条下。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本条言服桂枝汤呕吐,说明肺胃阳盛阴壅。桂枝汤辛甘助阳,再服桂枝汤,恐其后来热壅肺胃,出现吐脓血。刘渡舟认为,凡服桂枝汤呕吐者,可能患有内痈,或为肺痈,或为胃痈。亦可参考。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 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以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 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其实本条也是一个误治后变证的证治。太阳病发汗是正治法,但出现了遂漏不止,说明发汗太过,或者不得法。太阳病有中风,有伤寒,文中只说太阳病,未提及中风还是伤寒,如果是中风误用麻黄汤,会造成漏汗不止;或即使是伤寒用麻黄汤,发汗太过,伤及阳气,也会造成此症。“遂漏不止”,后人称漏汗,《南阳活人书》称漏风证。“遂”是于是的意思,表因果关系;“漏”是不可控制的汗出。“恶风”是因为表阳虚;“小便难”是由于汗多亡失津液;“四 肢微急”,四肢为诸阳之本,过汗亡阳伤津液。《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即亡阳又伤津液,四肢阳微得不到津液的濡养,故屈伸不利。条文中用“微急”,说明津液不足,四肢筋脉失养才“微急”,区别于杂病中风实证的四肢微急。用桂枝加附子汤扶阳固密,调和营卫,达到止汗的目的,汗止了,津液不外泄,加之桂枝汤能和营卫生津液,以上诸症自然告愈。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这条是误治后的变证,或者兼证。太阳病本该发汗或解肌,而误用下法,伤及胸阳,出现脉促胸满;或者素来胸阳不振,误用下法出现脉促胸满。脉促不是后人 讲的促脉,而是急促的意思,是一种数而无力、脉体小而急促的脉 象,标志着胸阳不振,满读 mèn,不读 mǎn。胸满是指患者自觉 胸闷症状,是胸阳不振的表现,所以用桂枝去芍药汤振奋胸阳。因 为芍药酸敛有碍胸阳的振奋,故去之。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 (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 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原文: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如果在前条基础上,再出现微恶寒者,说明胸阳已虚,加附子以加强助阳的力量。微恶寒,有的注家认为是脉微恶寒,说是脱漏“脉”字。根据前后文义,前面脉促、后面马上脉微是不符合事实的,句首冠了个“若”字就加重了“微”字的语气。就是说,假如一旦稍微有点恶寒,就得在桂枝去芍药汤中加附子来治疗。稍微有点儿恶寒就说明胸阳不足,就必须加附子,所以这个“微”不是脉微,还应当是微恶寒。

桂枝去芍药附子汤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 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2条:太阳病, 发热,汗出, 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

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是太阳病。

发热 放于前面,说明症候发热是最先出现的, 病机是“风阳伤卫阳” 。太阳病分为中风和伤寒,但中风比伤寒的程度要轻一些。风与寒相较而言,风性属阳,寒性属阴,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伤卫,寒伤营,风之阳邪伤卫之阳气,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阳气是含有热能,能够释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当卫阳出现了病理性亢奋时,二阳相并故发热。

“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亢奋”,所以就出现了发热的症状,也叫“卫强”。

汗出 :因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性主疏泄,疏通排泄,容易使物体,包括人体的津液蒸发,津液蒸发于体表,这就变成汗。卫气是固密营阴的,风之阳邪将卫之阳气架空,卫气就不能固密营阴,所以会汗出。 所以汗出的病机是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 。

在学习《伤寒论》中,要对每一个症状的病机都能够了解,理解了它的病机,在治疗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恶风: 就是怕风,由于毛孔、皮肤腠理皆开,所以怕风,但加衣加被可以缓解,恶风也反应出皮肤腠理的疏泄。恶风和恶寒,给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但程度不同。“深居密室,加衣覆被”仍然怕冷不减的就是恶寒,“当风则恶,无风则缓”的症状就是恶风。 风寒邪气伤人表阳,表阳被伤,温煦失司所造成的“怕冷”的特征。

在《伤寒论》里,恶风和恶寒的区别不太严格,常混用。对于伤寒表实证来说,该用恶寒的,他有时候也用恶风;对于桂枝汤的适应证,该用恶风的,他有时候也用恶寒。

脉缓: 是太阳病的前提下讲的脉缓。那就应当包括脉浮这个症状,这里应当是脉浮缓。缓就是不紧,中风的脉缓与伤寒的脉紧是一对,相互而言之。中风有汗出,伤寒不出汗,中风出了汗,脉体相对就软一些,伤寒不出汗还有寒,脉体相对就紧、硬一些 。脉浮主邪在表,正邪相争于体表,气血浮盛于外。 “缓”不是指脉博的节律快和慢,而是指脉博形态松弛柔软,与紧脉相对而言,非迟缓之谓。

为什么松弛柔软?一个是说明它没有寒邪,再一个说明它汗出伤营。因为汗为营血所化,汗出伤营,伤了营血中的津液,那么营气不足,所以这个血管按上去就是松弛的,柔软的,也叫“营弱”

所以“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太阳病伤于寒,我们说,太阳本寒而标热,所以在寒邪没有郁而发热之前,无论发不发热却会恶寒、体痛,也就是说,对于伤寒而言,发不发热不重要,恶寒体痛才是必有的证候。

呕逆,三阳中太阳主开,三阴中太阴主开。太阳开机受限,太阴的开机也会受限。通体都被寒邪束缚,里气不舒,脾之清阳不升,故呕逆。换一个角度看,太阳为寒水,五行中土是克水的,但水盛就会反侮脾土,所以受寒感冒之后,我们就会不想吃饭,严重的就会恶心,呕逆。

脉阴阳俱紧,伤寒脉法与后世脉法不同,很少在寸关尺间纠结,都是相对比。汉以前我国崇尚道家,《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寸和尺不对,但浮和沉就可以相对而言之,所以这个脉阴阳俱紧是说无论是浮取还是沉取,脉体都是紧的。相似的说法还有温病的脉阴阳俱浮。

千金翼方的内容

《千金翼方》全书30卷,计189门。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卷1~4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5~6系妇人疾病;卷9~10论述伤寒;卷11为小儿病;卷12~15阐述养生长寿。集中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16~25论述中风、杂十二症病证名。①指十二种原因不同的症病。《中藏经》:“症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②指妇科的十二种经带病证。《备急千金要方·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何谓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十七椎穴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主治转胞,腰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病、高分子痈等;卷26~28系针灸;卷29~30为禁经,其中虽有禁咒之术,但亦不乏心理疗法内容。
明朝万历年间由翰林院检讨国史纂修官王肯堂重加校注,全书共参考有关古籍50余种,出校勘注释3400余条,并以简体横排本出版,以满足广大医学工作者及爱好者。《千金翼方》系统论述了伤寒六经辨证、内科杂病、外科疮肿、诊病察色,辨别阴阳表里虚实以及治疗技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书分为:(妇人方上)178方, (妇人方中)200方, (妇人方下)127方, (少小婴孺方上)82方, (少小婴孺方下)242方, (七窍病上)217方, (七窍病下)223方, (风毒脚气)67方, (诸风)60方, (伤寒上)99方, (伤寒下)144方, (肝脏)62方, (胆腑)68方, (心脏)157方, (小肠腑)85方, (脾脏上)70方, (脾脏下、热痢七)103方, (胃腑)117方, (肺脏)128方, (大肠腑)142方, (肾脏)112方, (膀胱腑)25方, (消渴淋闭尿血水肿)78方, (丁肿痈疽)183方, (痔漏)187方, (解毒井杂治)131方, (备急)329方, (食治)1方, (养性)14方。
该书与《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我国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我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手心经外穴名。《千金要方》:“鬼魅灸入发一寸百壮,又灸间使、手心各五十壮。”《千金翼方》称:“灸黄法,手心中灸七壮。”现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谓此穴位于手掌正中央。主治黄疸,百日咳,小儿疳疾,口腔炎,高血压,指端知觉异常,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手足髓孔
手足髓孔经外穴名。 天牖经穴名。出《素问·气穴论》。别名天听。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头冲
头冲经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作颈冲,并曰:“一名臂臑。”后世将此穴作为臂臑穴之又名。
《千金方》
《千金方》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燥湿痔
燥湿痔病名。指肛门周围所生之赘生物,出《千金翼方》卷二四。有:“燥湿痔,痔有雌雄者。”相当于外痔。
足阳明穴
足阳明穴经外穴名。据《千金翼方》灸煨退风半身不遂法载,穴在“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缝。即在足背,当一、二趾趾缝端直上3寸处。一说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灸5-10分钟。
哑门
哑门经穴名。《素问·气穴论》:“名喑门。”《千金翼方》。又作痖门。近作哑门。别名舌横、舌厌。属督脉。督脉、阳维之会。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布有第三枕神经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暴暴喑,失语,头痛,项强,脊强反折,聋哑,癫痫,及精神分裂症,癔病,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等。直刺0.5-1寸,禁深刺。
眼暗
眼暗证名。系指眼目昏暗的证候。见《千金翼方》卷十一。又名眼闇,也即目昏。
眼闇
眼闇证名。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也即目昏。
阳维
阳维①阳维脉。②经外穴名。《千金翼方》:“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在耳廓根部,用手拉耳向前时,当耳根后出现的弦筋上是穴。主治耳鸣,耳聋。直刺0.1-0.2寸。
阳泽
阳泽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即曲池。
掖门
掖门①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掖门在掖下攒毛中一寸,名太阳阴,一名掖间。灸五十壮,主风。”《千金翼方》作腋门。在腋中线上,腋窝下1寸处。主治诸风惊妄,呃逆,狐臭,瘰疬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②经穴别名。即液门。
月忌
月忌古代针灸宜忌说之一。见《千金翼方》。将十二月配属十二地支,按其变化推算血忌日、血支日、月厌日、四激日、月杀日、月刑日、六(月)害日等。据以避忌针灸。
 膝外
膝外经外穴名。《千金翼方》:“疬疡灸法……五月五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纹头,随年壮两处灸,一时下火,不得转动。”《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膝外。定位在膝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前缘处。灸治疬疡。
膝下
膝下经外穴名。《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下极俞
下极俞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主治腹痛,泄泻,腰痛;及膀胱炎,肠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狐尿刺
狐尿刺病名。接触昆虫分泌物等引致之皮肤疹疮等病者。出《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狐狸刺。孙氏云:“凡诸螳螂之类,盛暑之时,多有孕育,著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乾久必有毒,人手触之,……则成其疾,名曰狐尿刺,日夜碜痛,不失眠睡。”证见初起皮肤干燥,起红紫色疹斑,肿胀焮痛,甚则溃烂成疮,脓水淋漓,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用蒲公英捣汁涂贴,或以蒲公英根煎汤温洗局部。相当于接触性皮炎。
忌穴
忌穴某一时日不能施行针灸的穴位。古代有针灸择日之说,认为某日时宜针灸,或不宜针灸,或某部忌针灸。《千金翼方》针灸宜忌:“既得吉辰,当知忌穴”,即指此。
颈中
颈中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即臂臑。
肋头
肋头经外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肋头。在胸骨两侧缘,当第一、二肋骨头下缘处,左右共4穴。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用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男阴缝
男阴缝经穴别名。《千金翼方》:“灸风府、热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男阴缝,拨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疸。”在阴茎根部与阴囊相交处正中。主治黄疸,阴卵偏坠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胚,妇产科名词。指妊娠一月内的胎儿。《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书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为卷)。宋·郭思编。刊于1124年。系取孙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共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其中医论一篇,系摘录《千金方》中有关病机、制药等内容编成。1124年,将此书刻碑于华州公署,以广流传。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始易木版梓行。1522年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而天下游耀州真人问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至今犹存。现存多种清刊本及石印本、拓印本。
 鼽鼻
鼽鼻病证名。系指鼻塞流清涕的证候。见《千金翼方》。
 曲眉
曲眉经外穴别名。出《千金翼方》:“曲眉穴,位在两眉间。”即印堂穴。
泉阴
泉阴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耻骨联合上缘(曲骨)旁开3寸处(《中国针灸学》)。主治偏坠,睾丸炎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热乳
热乳病证名。出《千金翼方》。乳母患热病,仍以乳哺儿,致儿发病,症见面黄不食,甚或呕吐气急。治宜先停母乳,后用清解和胃之剂。
人神
人神古代针灸宜忌说之一。《黄帝虾蟆经》:“神所藏行,不可犯伤。”意指人神按时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忌用针灸。有“九部旁通人神”、十二部人神、“行年人神”、六十甲子日人神、月内逐日人神、十(天干)日人神、十二(地支)日人神、十二时人神、四季人神、五脏人神等说。见《千金翼方》、《普济方》、《针灸大成》等。
 商陆饼灸
商陆饼灸隔饼灸的一种。见《千金翼方》,该书曰:九漏,“捣生商陆捻作饼子,如钱大,厚三分,贴漏上,以艾灸之。饼干热则易之,可灸三四炷艾。”主治瘰疬颈漏。
神志不定
神志不定证名。神志异常症之一。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气不足所致。兼见惊悸恐怖,恍惚健忘等证。治宜安神定志,用定志丸、宁志膏、《千金》镇心圆等方。
失明
失明证名。见《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视力丧失,盲无所见之证。
十二症
手太阳穴
手太阳穴经外穴名。①《千金要方》:“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②《千金翼方》:“鼻中拥塞,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
独活酒(一)——(痹证)
(《备急千金要方》)
【配方】独活、石南各四两,附风三两,附子、乌头、天雄、茵芋各二两。
【制法】上七味?咀,以酒二斗渍七日。
【主治】八风十二痹。
【用法】服半合,日三,以知为度。
说明:《千金翼方》载本方,“上七味切,以酒二斗渍六日”;“先食服,一服半合,以知为度”。余皆同上。
白术酒(三)——(乌须黑发)
(《千金翼方》)
【配方】白术二十五斤。
【制法】上一味,?咀,以东流水两石五斗不津器中渍之,二十日去滓,内汁大分中,夜候流星过时,抄已姓名置盆中,如是五夜,汁当变如血,取以渍曲,如家酝法。
【主治】除万病,令白发反黑,齿落 生,面有光泽,久服长年。
【用法】酒熟取清,任性服之。
说明:《饮馔服食谱》同上。
鼻交頞中
鼻交頞中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无具体位置记述。《中国针灸学》改称鼻交,定位于鼻骨最高处微上陷中。沿皮刺0.3-0.5寸。
长平
长平①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章门。见该条。②经外穴别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长平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五寸,不针。”所述与长谷同位,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作长谷别名。
承灵
承灵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另说入发际3.5寸(《千金翼方》);入发际5寸(《针灸大成》。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鸣,项强等。沿皮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大门
大门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头部中线,枕处隆凸上缘直上1寸处。主治半身不遂。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耳门前脉
耳门前脉经外穴名。《千金翼方》:“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大椎;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两大指节上下六穴各七壮。”在耳门穴上、下各1寸处。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附子灸
附子灸隔物灸之一。指以附子切片作为隔离物的灸法。《千金翼方》卷二十三:“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治诸疖诸痈肿牢坚。”
孤穴
孤穴位于正中线的单穴。《千金翼方》针邪鬼病图诀:“右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刺之。”
关明
关明经穴别名。见《千金翼方》。即关门。
鬼窟
鬼窟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为劳宫穴。而《千金翼方》注为间使。《针灸大成》易名为鬼窟,《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
鬼路
鬼路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原注为申脉穴。今从此说。又“第九针手横纹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原注为劳宫穴。《千金翼方》又曰为间使穴。《针灸聚英》易鬼路为鬼营;《针灸大成》则称为鬼窟,均指劳宫穴。
鬼市
鬼市①十三鬼穴之一。出《千金要方》。即承浆穴。参见该条。②经穴别名。《千金翼方》:“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市,”即水沟。
鬼堂
鬼堂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所指即上星穴。又《千金翼方》作尺泽穴别名。参见上星条、尺泽条。
鬼营
鬼营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为劳宫穴。而《千金翼方》注为间使穴。后《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针灸大成》则称为鬼窟。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
横纹
横纹①经外穴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纹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穴定位相同。见大横条。②推拿穴位名。
 横文
横文①大横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通,灸横文百壮。”《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文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定位相同。②横纹。
蓟根酒方——(崩漏)(《千金翼方》)
【配方】大小蓟根(切)各一斤。
【制法】上二味,以酒一渍五宿。
【主治】治妇人崩中去血不止。
【用法】随意多少服之。
牛膝酒(九)——(风疾诸病)
(《千金翼方》)
【配方】牛膝、石南、乌头(去皮)、天雄(去皮)、茵芋各二两,细辛五分。
【制法】上六味切,以酒一斗二升渍之,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
【主治】主八十三种风著人头,面肿痒,眉发陨落,手脚拘急不得行步,梦与鬼神交通,或心烦恐怖,百脉自惊,转加赢瘦等。
【用法】初服半合,治风癫宿 服之即吐下,强人日三,老少日一,不知稍加。惟禁房室及猪肉等。

道说伤寒论之桂枝汤

? ? ? ? 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呼吸百脉皆同一自然运行,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那么桂枝汤是如何道法自然,成为群方之冠的,它是否符合自然运行的循环往复之特点?我们先看一下桂枝汤在仲景书中的运用,再看一下组方结构。

桂枝汤组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仲景书有关桂枝汤方证的条文共22条,其重点讲述桂枝汤适应证: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家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第19条:若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满,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

? ? ?概括一句话,桂枝汤就是一个阴阳循环的典型方,故为群方之冠。桂枝辛甘能益中土而发散,且为枝而走向末梢,向上,向外,为阳。芍药为根,微寒,性收敛,为阴,向下,向内,与桂枝食后人体的反应相反,桂枝偏兴奋偏向外向末梢,芍药偏抑制偏向内脏偏向腹内。桂枝与芍药同用,促进人体在阴阳二种状态间循环切换。阴阳循环,中间产生的涡旋力为中。炙甘草味甘性守,加强中间的涡旋力,同时促进桂枝与芍药的阴阳循环力的切换。且甘草也是根,根在地下,在阴,在内,所以力量也向内。用一个细胞来说,桂枝就是兴奋细胞向外打开的力量,芍药就是向内入向内合的力量。炙甘草就是调节这两个力量的中间力量。生姜黄色入土,为根入内,性辛兴奋能入于土内向外。就是入于中土后产生向外打开的力量,与大枣互为阴阳,产生涡旋力,促进甘草增强中土的力量。甘草能于沙漠中生长,能生发燥土的生机,能治理沙漠。因其生长在沙漠中,能产生转化津液促进土壤修复的力量,这个也是自然的循环力。所以,甘草能入土中,能修复土,能补津液。生姜是入于土中而开。枣皮色红属火,其肉甘而黄属土,属土而有火生之象。枣为果,在枝上,熟而下落,入中土,有阳降为土之象。与生姜入土内而开而升散,形成中土的涡旋力,又加强了炙甘草的涡旋能量中心的力量。生姜为辛为兴奋为急,大枣为甘为缓,相对为阴阳。以上为方便理解。整个方形成合一共振的循环能量。以脾胃中土来说,整个方都在加强脾胃中土的力量。从运动来说,整个方就是一个阴阳的循环。这个也是仲景师说的阴阳和合。这就是桂枝汤为什么为群方之冠了。整个方就模拟了一个阴阳自然循环。

? ? 上面所讲的都是个人实践所悟,与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可能有很多不同,行医治病以实践验证为准,不拘泥于理论和概念。仲景师说。凡病,经过各种折腾,阴阳自和者病自愈。哪怕亡血,亡汗,亡津液这种严重的伤害。桂枝汤就是帮助阴阳和合的一个方。那阴阳是怎么不和的呢?阴阳是对自然循环的表达,不和就是循环中有阻力。比如有不良情绪,比如有积食等等。所以减法就是疗愈。那么是谁疗愈的呢?仲景师说是自愈。比如,减少不良情绪,减少饮食的积滞。障碍少了,自然循环的能量就顺,人体就会自愈。一切都是自然的力量。神医只是用这个力量而已。减少障碍就会良性循环,增加障碍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桂枝汤就是模拟一个自然良性循环。
?那桂枝汤是做什么的呢,用于哪些症状的治疗?我们看整个方药性偏温,如果很热的喝,能使身体向表的部分反应更大。再小口吸喝很热的粥就更容易使人体发热出汗,而使药的反应偏向外。此方一是强壮,一是周流。其实桂枝汤就是治身体虚弱的问题,治以外在不和为主的问题。并非专指感冒。在实践中,本人发现仲景师之书确实有神奇的疗效。我们看仲景原书条文就更容易理解。我们看39条。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仲景师说宜桂枝汤。就是感冒发热,有汗出现象,可以用桂枝汤。因为桂枝汤是促进阴阳循环畅通的。本来是太阳病,医生用下法,出现腹满时痛的,为什么仲景师就知道用桂枝汤加倍芍药用量就能治。而且没有说哪一种情况的太阳病,连脉象都没说,因为芍药属阴往内走,而且芍药倍于桂枝,所以向内的力量大,整个方的力量就在腹内反应大,就能打通腹部循环,调和腹中阴阳。整个方帮助腹内循环畅通,所以这个腹痛不管西医说是什么病,无非都是循环不畅,通畅了就都好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1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