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儿,口病第五

中药大全 2023-09-21 07:17:54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儿 口病第五


论二首 方十七首

凡口疮忌食咸腻及热面干枣等,宜纯食甜粥,勿食盐菜,三日即瘥。

凡口中面上生息肉转大,以刀决溃去脓,愈。

治积年口疮不瘥,蔷薇汤方∶蔷薇根(一升)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久久极即吐之,定更含,少少入咽亦佳,夜未睡以前亦含之,三日不瘥,更令含之。瘥为度,验秘不传也。

治口中疮,身体有热气痱瘰,蔷薇丸方∶蔷薇根(一两) 黄芩(一两) 鼠李根(一两) 当归(一两) 葛根(一两) 白蔹(一两)栝蒌根(二两) 石龙芮(一两) 黄柏(一两) 黄 (一两) 芍药(一两) 续断(一两) 黄连(一

上十三味,末之,炼蜜和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千金》无黄连。)治热病口烂咽喉生疮水浆不得入膏方∶当归(一两) 射干(一两) 升麻(一两) 附子(半两,炮,去皮) 白蜜(四两)

上五味,切,以猪膏四两,先煎之令成膏,下着地,勿令大热,纳诸药,微火煎,令附子色黄。药成,绞去滓,纳蜜,复火上令相得,盛器中令凝,取如杏子大含之。日四五,辄咽之。瘥。

治口中疮、咽喉塞不利、口燥膏方∶猪膏(一斤) 白蜜(一斤) 黄连(一两,切)

上三味,合煎,去滓,令相得,含如半刺,日四五,夜二。

治口吻生白疮,名曰燕口方∶取新炊甑下饮讫,以口两吻衔甑唇,乘热柱两口吻二七下,瘥。

口旁恶疮方∶乱发灰 故絮灰 黄连末 干姜末(各等分)

上四味,合和为散,以粉疮上,不过三度。

治口臭方∶浓煮细辛含汁,久乃吐却,三日当愈。

又方∶井花水三升,漱口吐厕中。

又方∶橘皮(五分) 木兰皮(一两) 桂心(三分) 大枣(四十枚,蒸之,去皮)

上四味,末之,以枣肉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服,稍稍至三十丸。(一方有芎十八铢)。

又方∶桂心 甘草(炙,等分)

上二味,细末,三指撮酒服二十日,香。

又方∶蜀椒(汗) 桂心(各一两)

上二味,服如前方。

治口干方∶猪脂若羊脂如鸡子大,擘之,苦酒半升中渍一宿,绞取汁含之。

又方∶石膏(五合,碎) 蜜(二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纳蜜煮取一升,去滓,含如枣核大,咽汁尽即含之。

又方∶含一片梨即愈,夜睡当时即定。

又方∶羊脂(鸡子大) 酒(半升) 大枣(七枚)

上三味,合渍七日,取枣食之,瘥。

又方∶禁夜勿食酸食及热面。

治口卒噤不开方∶捣附子末,纳管中,开口吹口中,良。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有那些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难经

参考资料:-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脉经

空青决明膏简介,有什么功效?

目录1拼音2处方3制法4功能主治5空青决明膏的用法用量6摘录附:1古籍中的空青决明膏 1拼音 kōng qīng jué míng gāo

2处方空青(研极细)1两,决明子(马蹄者,炒)1分,干姜(炮)1分,玉竹3分,黄芩(去黑心)3分,白蜜(好者)1升,细辛(去苗叶)半两,车前子半两,黄柏(去粗皮)半两,黄连(去须)半两。

3制法上为末,和蜜,纳铜器中,盖头,勿令透气,以米5升,安药器于上,蒸饭熟为度,乘热以绵滤去滓,瓷瓶子盛。

4功能主治青盲内障,翳晕,无问冷热风泪等,但瞳子不破者。

5空青决明膏的用法用量以铜箸点眼眦。若多年青盲,点20日见物,每点2日,即用摩顶膏。

6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古籍中的空青决明膏 《普济方》:[卷八十三眼目门]目青盲 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温水下。临卧再服。空青决明膏(出圣济总录)治青盲。内障翳晕。无间冷热风等...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二]目青盲 翳晕,无问冷热风泪等,但瞳子不破者,悉治之,空青决明膏方空青(研极细一两)决明子(马蹄者炒)干姜(...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儿眼病第三]决明丸 ,热暗运内起方∶石决明(烧)石胆光明砂芒硝(蒸)空青黄连(不用渍)青葙子决明子(以苦酒渍,经三日曝干...

《太平圣惠方》:[卷第二]肝脏用药 蕤仁(温微寒)空青(大寒)石胆(寒)决明子(平微寒)青葙子(微寒)曾青(小寒)升麻胆(寒大寒)苦兔肝...

《太平圣惠方》:[卷第二诸疾通用药]目赤热痛

古代有那些医书?

古代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2、难经

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

3、伤寒杂病论

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本经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扩展资料

中国古医书是古代医学的传承,极具医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创造出了很多辉煌的医学成就,影响远播日本、欧洲,并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书原著跟现代翻印的古代医书内容有很多出入,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翻印古医书缺失了很多内容,所以中国古医书原著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