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金匮要略在线:神农本草经之马陆

中药大全 2023-09-21 05:50:31
味辛温。

主腹中大坚症,破积聚,息肉,恶创,白秃。一名百足。生川谷。

吴普曰:一名马轴,(御览)。

名医曰:一名马轴,生元菟。

案说文云:蠲,马蠲也,从虫皿,益声,勹象形。明堂月令曰:腐草为蠲。广雅云,蛆蟝,马,马蚿也,又马践,蛆也。尔雅云:蛝,马践。郭璞云:马蠲匀,俗呼马蟝,淮南子时则训云:季夏之月,腐草化为蚈.高诱云:蚈,马蚈也,幽冀谓之秦渠,又蚈论训云:蚈足众,而走不若蛇,又兵略训云:若蚈之足。高诱云:蠸,马蚿也,方言云,马蚿,北燕谓之蛆渠,其大者谓之马蚰。博物志云:马蚿,一名百足,中断成两段,名行而去。

●《神农本草经》目录

从“天下无病可治″到“天下无方可用”——学医心得之八(修订版)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我从小喜爱中医,是受爷爷的影响。只记得我小时侯一有感冒头痛,爷爷就围绕房前屋后转一圈,回来时手握一把中草药,前胡,柴胡,偏头草,藿香,荆芥之类,熬碗药汤一喝,睡一觉就好了。那时老家住在秦岭南的商洛深山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红岩寨,山高路远,缺医少药,懂得点中草药知识,便能对付感冒,头痛等小病。上中学后,我就买了几本中医药书,课余时学习并试治自己的鼻窦炎,竟然给治好了(详见我的文章《话说鼻渊》)。

后来应征入伍,八年军旅生涯,学用的是汽车驾驶,退伍后落户关中农村,生活所迫,忙于生计,久违了心仪的中医学习。及至晚年,一场大病,几经周折,最后在省城西安大医院医治,差一点被装上心脏冠脉支架。症状缓解出院后在寻找中医调理的同时,结缘网上“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又开始走上中医自学之路,边学习边实践,收益多多。

中医自学的粗浅心得体会,我已写过七篇文章发表在平台。这篇文章,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心得,也就是自己对药王孙思邈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学医方法的体会。我认为药王所言,正言中世人学医的心态及误区,即“急于求成,重术轻理”。

药王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这是说愚者学医,只知收集药方,读方抄方。历代医家方书,林林总总,三五年时间,不敢说尽览无余,但抄读它个成千上万个药方不在话下,其中当然包括治疗各类病症的处方。别以为有了这些方子,就能对号入座,治疗天下所有病症。

药王接着写道:“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是说某些人用三五年收集的药方就去治病,再三五年后觉得自己收集的方子不可用。古代没有“‘非法行医”之说,学医者有机会就可以实践,以疗效建树口碑,乃至成为一方名医,但并不是学医者人人可成名医。中医博大精深,没有超人的毅力,超常的智慧,很难学成。

所以药王又说:“‘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这是药王总结的学医方法,“必须博极医源”,“医源”就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就是要读通读懂中医经典。中医经典主要指《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大成》,《奇经八脉考》,《类经》,《外经微言》等等基础理论著作。

“‘精勤不倦”,就是坚持不断地学习研究,体会感悟。“不得道听途说”,我认为包括两方面,一是多读经典原著,不要只看别人的解释翻译,要看也得多看几家,不要被一家之言局限住了。二是多亲自实践,总结比较,不要只听别人说某方治某病,某病用某方就信以为真。医道无穷,深无止境,不可浅辄尚止。

学医的途径和次序有多种,网上的介绍文章也有多种说法,不外因人而异,由浅入深或由繁至简。本文标题所指即前一种,由浅入深法。此法容易走入迷途。比如读几本方书医案,抄百十种治病处方,就去临床治病,偶尔碰巧了,治好一二例,大多数不对症,效果差。因为病人体质不同,病因不同,虽然症状差不多,同一个方子对张三有效,对李四就无效。中医的灵魂是辩证,辨证的根据是医理,没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就很难得出正确的辩证判断,辨证不准当然就难用准方药,方药不准那来的疗效呢?

就以很常见的咳嗽为例,有的好治,有的就不好治。我参军之前在山区老家,对照医书上的处方自采中草药,曾治好过三婶的咳嗽,那是碰巧了。后来参军离开老家,三婶咳嗽又犯了,直至去世。

晚年跟随网上特训班自学中医以来,才知学医的正确次序应该是由繁至简,即如药王所说必须博极医源,先学经典,倪海厦老师的人纪中医五大经典视频课正是这种次序。《黄帝内经》、《针灸大成》中的天人合一观,阴阳平衡观,人身整体观和脏腑经络理论及五行生克理论,都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另外,《神农本草经》的药性理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六经辨证和使用方药的原理,都是经过千百年无数次验证有效的宝贵经典。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理论和方药,在临床上辩证用药就会得心应手。

仍以咳嗽为例,《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蛔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尿)。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这是两千多年前古圣先贤对咳嗽一证的认识,远远超越当今中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水平,这就是经典的价值。我们今天有多少在职医生去认真学习和传承了,难怪疗效越来越差。

据有关中华医史研究资料显示,中医理论和治病水平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已相当鼎盛,此后至今在理论上实践上没有突破性发展,某些方面由于战乱或自然灾害影响,古医籍和医术绝技损失不少,比如《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外经》已经失传,《后汉书·华佗传》中提到的“‘麻沸散″也已失传,当然失传的古医籍和医术技法不仅这些,应该是相当多的。就是如今尚存的古医籍和医术医技,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学习和继承发扬,它们也只是文物资料,不能发挥作用,名存实亡,近乎失传。

上段为题外话,不再多说。言归正传,学中医的正规次序先读经典,学懂医理药理,再学诊法技法,再去临床治病,为什么说这是“由繁至简”呢?因为如果医者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夫,临床诊断就能分辨真假,找到病因病机本质,有临床经验者,往往第一印象一望就可确知十之八九,这就是“‘简”,不但“简”,而且“准”,用药结果必然是“效”。

历史上曾有名医在行医之初经历一段时间实践,治病效果不理想,觉得理论不够扎实,又停止行医,重读经典几年之后再去实践,果然疗效大进。这是我很多年前看央视《百家讲坛》罗博士讲的,只是忘记了这位名医的姓名。姓名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医者必须熟读经典,运用经典的医道,这是古今大医名医们的共识。

近读《名老中医之路》,蒲志孝先生在介绍其父蒲辅周先生的治学经验一文中说:“先父对《伤寒》、《金匮》二书推崇备至。他曾回忆到,在刚开始应诊时,由于家传的缘故,求诊的人较多,有有效者,亦有不效者。为此决心停诊,闭门读书三年,把《内》、《难》、《伤寒》、《金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熟读、精思,反复揣摩,深有领悟。以后在临床上就比较得心应手。他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所在。’ ”

这段话也佐证了医学经典理论对医者临床的指导何其重要,所以学医必须精读领悟经典原著。

(修订于2022.06.16)

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的疾病以及治疗原则

? ? ? 在《神农本草经》中所渉及的病名大概有170多种,渉及内科、外科、妇科、耳、眼、鼻、喉、咽、寄生虫等各个方面的疾病。《神农本草经》从这些疾病中总结出41种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大略宗兆”)列于序中。这41种疾病分别是:“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利、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毒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看了这些疾病,也许会有很多人不知其所云,其实大家陌生的只是疾病的病名,而这些疾病大部分却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下面对一些比较生僻的病名加以解释,并列出了治疗的药物。

中恶:在《中医学大辞典》中载中恶为“病后或睡卧间忽然气绝者。”从中医理论上来说中恶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不相顺接而导致的突然晕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体克,晕厥、虚脱等疾病。《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藜芦”可以治疗“中恶风”。

大腹水肿:中医将人体的腹部分为三个部分,有大腹、小腹、少腹。大腹是指胃院(胃所在的部位)以下,脐以上的部分,属于足太阴牌经。小腹是指脐以下,毛(两髂前上棘连线)以上的部分。小腹的两侧为少腹,是足厥阴肝经所经过的部位。大腹水肿就是指从胃院到脐以上部位积水,相当于西医所说的腹水。《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以治疗大腹水肿的药物有郁李仁、泽兰。

肠澼:《中医学大辞典》中载“肠澼犹言肠病,即痢疾也。”这里的病疾与现在西医所说的痢疾相同,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是夏秋季节常见的急性肠道疾患之一。其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浓血样大便为特点。《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以治疗肠澼的药物有黄连、云实、干姜、黄芩、藜芦。

下利:就是泄泻,是指便质稀薄如水而便次增多,现在老百姓常说的“拉肚子”就属于泄泻。相当于西医中所说的急性肠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以治疗下利的药物有黄连、蜜蜡、干姜、葛根。

奔豚:其中豚是指小猪,这个病名很形象地描写此病的特点像一只奔跑的小猪,病势迅速,病程短。《中医学大辞典》中载奔豚是指“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也就是说本病发作是患者自觉有气从小腹部上冲心胸、咽喉,气冲如奔豚之状。发作时有濒死的感觉,不久就会缓解。本病可以伴见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甚至抽搐厥逆等的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

留饮:《中医辞海》中载:“留饮又名积饮,指长期留在体内不得输化的水饮。”

《金匮要略》将痰饮分为六种,留饮是其中的一种。留饮也就是水饮停留,中医认为水饮可以停留在人体内的各个部位,导致人体内气的运动不畅,从而引起各种疾病。而这里的留饮主要指水气停留在胸膈之间而不宣散,导致的肋下痛、气短、口渴等的病症。《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以治疗留饮的药物有大黄、甘遂、巴豆。

癖食:是指消化不良的一类疾病。

坚积:是指腹内的包块,伴有疼痛或胀满的感觉。坚积与积聚和症瘕是一类疾病,只是名称不同而己。症、积、聚、瘕四者还有区别,其中症与积相同,二者都具有包块触之应手,坚硬不移的特点;瘕与聚相同,二者都具有包块聚散无常的特点。《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以治疗坚积的药物有芍药、附子、甘遂、巴豆。

鬼注:《中医学大辞典》中载鬼注是“十疰”之一。十疰分别为气疰、劳疰、鬼疰、冷疰、食疰、尸疰、水疰、土疰、生人疰、死疰。“此皆鬼邪之气疰人身体,令人寒热淋漓、精神错杂,无所不恶,而沉闷不知所苦,积年累月渐至委顿而死。既死复传于人,甚至灭门。”由于此病的症状奇怪、病情严重,传染性强,因此,人们以为鬼邪之气侵袭人体而导致。其实,这种病就是结核病,包括原发性结核传染、原发性结核复合病、浸润性结核病等。《神农木草经》中记载可以治疗鬼注的药物有蘼芜、石龙刍、龙骨、燕屎、鸢尾、黄环、豚卵、蚓、地胆、荧火、彼子。

蹑(扭伤、骨伤折。)折:是泛指骨折而言。

五劳七伤:泛指虚弱的疾病。人们经常用“五劳七伤”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五劳七伤的内容在历代都没有统一的说法,《黄帝内经》中载:“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诸病源候论》中载:“七伤者,一日阴寒,二日阴萎,三回里急,四日精连,五曰

精少、阴下湿,六日精清,七日小便苦数,临事不卒。”其实,“五劳七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形成因素也包含着多个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五劳七伤”实际上是经常被人忽略的,所以才会“积劳成疾"”。《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以治疗五劳七伤的药物有肉苁蓉、麻贲。

从这些疾病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某些疾病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例如“鬼注”一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结核病。现在医学认为结核病病是由人体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由于结核杆菌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因此,它所导致的疾病病情严重,传播迅速。然而,当时的人们并不能够找出疾病的病因(西医也叫病原体),只是注意到了结核致病的强传染性,而又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加以治疗,因此,将这种疾病归咎为“恶鬼”所为,并称之为“鬼注”。

? ?虽然当时对某些疾病的病因认识还很肤浅,但是人们在长期地与病魔地斗争中总结出宝贵地治疗经验,有些经验直到今天还发挥着指导性地作用。《神农本草经》中载:“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其中“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是中医正治法的思想,也就是用药性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来治疗疾病。此外,除了这些总体的治疗原则外,在治疗时又强调治疗个体疾病时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灵活应用,“其间变动枝叶,各宣依端绪以取之。”

《金匮要略》笔记10|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痉病(脑膜炎)

“痉病”即脑膜炎;“湿病”就是风湿,有时候在身体里面,有时候在关节上;“暍(ye)病”就是中暑,这短短的一篇把这三个病都治完了,经方就是这么厉害,用对了就能药到病除。

同样是痉,中医分两个:一个是刚,一个是柔。刚,简单讲是无汗。柔,就是有汗。

张仲景开的两个方子,一个是葛根汤,一个是栝萎桂枝汤,都是一剂(碗)即治。

遇到太阳病,如果是发热脉浮而缓,就是桂枝汤证。如果浮而紧,就是麻黄汤证。如果是太阳病发热,项背强几几然,就是葛根汤证。现在是太阳病在发热的时候,一摸到病人的脉,不浮却沉又细,代表病往里走、里虚寒了。 沉脉代表是里症,细脉代表里寒很盛。 身体里面的寒很盛,代表我们整个脏腑功能都变差了,中医叫做寒太盛,这个时候容易造成痉病,难治。

痉病的成因是 水不足 ,当人身上的水分不够时就会产生筋挛,开始壮热、大热。当里寒很盛的时候,水喝到胃就被排掉了,水分补充不到时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痉病的成因。所有的痉病不管是刚痉、柔痉,包括后面还有一个大承气汤证,通通是因为伤到津液引起的,即津液不足了。

出汗的原因可能是小孩子太皮,还有可能是医生开的发汗药开太过,故开方时可多加些甘姜枣。

下面是治痉病的几个大原则:

一般来说,外来的病忌攻下,误攻下会伤津液,因为血的源头是胃,攻下把源头攻没了,“复发汗”,血里的津液更不足,便成痉病,必抽筋。

疮家本身血虚,因为我们的抵抗力是藏在血液里的。青春豆不属此列。

痉病的抽筋是整个身体都拘挛起来,然后病人整个身体向后弯过去,胸腔张得很大,肚子整个凹下去,嘴巴咬得很紧,眼睛往上吊。

人的津液来自肠胃,先天的免疫系统也在肠胃,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系统自然出来抗衡,当病毒进入脑部时,津液随病毒一起上冲,肠胃里会空虚。突然腹胀大者,代表津液回头,免疫系统赢了。

痉病的脉都是直上直下,速度非常快,紧如弦。

灸疮就是艾绒烧出来的疮,在这种状况下发生痉病就很难治,灸疮可用白术、黄连、知母打粉外用,白术去湿,黄连去热,知母去烦(如果病人有烦躁的话)。现在都是用艾条做灸,笔者的临床经验是:灸出水泡或不慎烫到成疮时,马上敷上艾灰,刚敷时会剧痛,但过后无任何不适,结痂牢固,碰水也无妨,艾灰有很好的杀菌和收湿功效。

接下来是金匮的第一个方子。

栝篓根又名天花粉,能生津止渴,糖尿病消渴症时多用之。另有栝篓实,多用于胸痹(心脏病)。常人的血脉里,25%是血,75%是水,如果血脉里的水不足,就会出现痉病,血过热就会发烧。

“太阳病其证备”,当所有太阳病的症状都有了,如果病人却“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如果不是“脉反沉迟者”而是“浮紧”就是伤寒论中的葛根汤证,脉症不同,这就是栝蒌桂枝汤证了,用于柔痉,柔痉是有汗,发病时比刚痉慢,刚痉更严重。

栝蒌桂枝汤,就是桂枝汤加栝蒌根,用量是“两”换“钱”。治症时用新的津液取代旧的津液,不然的话余毒会留在肠胃的宿食里,故经方里常用姜甘枣:生姜去胃里的停水,甘草解宿食的毒、分解宿食,红枣增润津液。

前段说的是有汗,就是表虚掉了,所以我们必须用栝蒌桂枝汤去解。汗尿同源,汗多尿也多是在丧失津液,运动时汗多尿少是正常。现在是“ 无汗,小便反少 ”,比前段更严重,代表热闷在里面,发高热,热的性是往上走,故 气上冲胸口 ,整个胸部都胀起来,肚子却很小,也因为热气往上冲,于是“ 口噤不得语 ”,嘴巴紧绷说不出话,似发癫痫,当病人发痉病的时候,要注意预防病人会把舌头咬断掉,所以一定要把病人的舌头撑开来,干万不要让病人咬到自己的舌头。

临床上有的孩子 一运动就晕倒 ,就是葛根汤证,因为热没有地方渲泄。北方出生的人毛孔天生紧密,不容易出汗,其泄热的途径是小便,故中医有两种去热的方法:一是发汗,二是利尿。

“欲作刚痉”这也是葛根汤证。欲作刚痉跟已经刚痉都是葛根汤证。

葛根汤中葛根、麻黄、桂枝的比例是4:3:2,麻黄去节,按《神农本草经》,麻黄似竹子一节一节,其节的药性是止汗,其身为中空,药性是发汗,色青故名青龙。麻黄汤又名返魂汤,小孩子昏迷、夜尿(阳虚无汗)均可依症来用,若夜尿的症是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一样可以治夜尿。

倪师的临床经验是:为防止病人搞错先煮后煮,麻黄只开2钱,干脆一次煮完。

栝萎根生津,制造津液,而葛根是升津,升提津液。升津后桂枝入肌,把它提到皮肤表面,麻黄过来把毛孔打开,汗出。为了防止前三味药走太快,再加甘姜枣,甘草灸过后除了解毒还能强心。

桂枝汤需啜粥,葛根汤、麻黄汤无需啜粥,无论哪种汤,用汗剂治伤寒表症,一般第二天中午胃气会恢复,但千万不要吃肉类,因为肉类不易消化,停在胃里会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喝稀饭配蔬菜更易消化。

这个是西医所谓的“无菌性脑膜炎”,由大便的浊气上冲到脑导致,也就是说:脑膜炎发病成因除了血里的水不够外,还有一种是大便堵在肠子里。如果大便的浊气跑到心脏,就是奔豚,处方是桂枝加桂汤。

处方中厚朴、枳实各5钱,大黄4钱,芒硝3钱,枳朴比硝黄量多,然临床上倪师用硝黄多于枳朴,以取其迅捷。

枳实形似心脏,能入心,同入小肠。厚朴入大肠,能宽肠。若无枳实厚朴,排便时会因干燥无津液而痛,所谓宽肠亦即增润津液。

倪师的临床用量:厚朴2钱,枳实2钱,大黄3钱,芒硝3钱,六碗煮二碗或三碗煮一碗分两次服。芒硝生用取其迅捷,大便一旦出来了便停余药。

如何辨症是大承气汤症?

1、舌苔黄;2、问病人家属“几天没大便了?”;3、腹诊,按压天枢穴,拒按;4、病人会出现拈衣摸床、神昏谵语、弃衣而行、登高而歌的现象。

以上便是中医治疗痉病的三个处方,仅三个就够用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10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