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金匮要略在线:神农本草经之大豆黄卷

中药大全 2023-09-21 04:19:27
味甘平。

主湿痹,筋挛,膝痛。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

吴普曰:大豆黄卷,神农黄帝雷公无毒,采无时,去面(黑干),得前胡,乌啄,杏子,牡蛎,天雄,鼠屎,共蜜和佳,不欲海藻龙胆,此法,大豆初出黄土芽是也。生大豆,神农岐伯生熟寒,九月采,杀乌豆毒,并不用元参。赤小豆,神农黄帝咸,雷公甘,九月采(御览)。

名医曰:生大山,九月采。

案说文云:椒豆也,象豆生之形也。荅,小椒也,藿椒之少也。广雅云:大豆,椒也,小豆,荅也,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尔雅云,戎叔,谓之荏叔,孙炎云大豆也。

●《神农本草经》目录

倪海厦建议自学中医的顺序

倪海厦建议自学中医的顺序如下:

第一个是《针灸》。

第二个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主要是讲300多种中药材的药理药效,分上中下三品。一般在学习《伤寒》《金匮》之前要先学一遍,不然看到经方的时候会比较茫然,无从下手。

第三个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初学者可以先学简洁版本,听听入门解读。

第四个是《伤寒)。

第五个是《金匮》。如果不先了解,不先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话,是看不懂伤寒金匮的,所以要先学习上面的基础再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

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金匮要略》笔记10|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痉病(脑膜炎)

“痉病”即脑膜炎;“湿病”就是风湿,有时候在身体里面,有时候在关节上;“暍(ye)病”就是中暑,这短短的一篇把这三个病都治完了,经方就是这么厉害,用对了就能药到病除。

同样是痉,中医分两个:一个是刚,一个是柔。刚,简单讲是无汗。柔,就是有汗。

张仲景开的两个方子,一个是葛根汤,一个是栝萎桂枝汤,都是一剂(碗)即治。

遇到太阳病,如果是发热脉浮而缓,就是桂枝汤证。如果浮而紧,就是麻黄汤证。如果是太阳病发热,项背强几几然,就是葛根汤证。现在是太阳病在发热的时候,一摸到病人的脉,不浮却沉又细,代表病往里走、里虚寒了。 沉脉代表是里症,细脉代表里寒很盛。 身体里面的寒很盛,代表我们整个脏腑功能都变差了,中医叫做寒太盛,这个时候容易造成痉病,难治。

痉病的成因是 水不足 ,当人身上的水分不够时就会产生筋挛,开始壮热、大热。当里寒很盛的时候,水喝到胃就被排掉了,水分补充不到时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痉病的成因。所有的痉病不管是刚痉、柔痉,包括后面还有一个大承气汤证,通通是因为伤到津液引起的,即津液不足了。

出汗的原因可能是小孩子太皮,还有可能是医生开的发汗药开太过,故开方时可多加些甘姜枣。

下面是治痉病的几个大原则:

一般来说,外来的病忌攻下,误攻下会伤津液,因为血的源头是胃,攻下把源头攻没了,“复发汗”,血里的津液更不足,便成痉病,必抽筋。

疮家本身血虚,因为我们的抵抗力是藏在血液里的。青春豆不属此列。

痉病的抽筋是整个身体都拘挛起来,然后病人整个身体向后弯过去,胸腔张得很大,肚子整个凹下去,嘴巴咬得很紧,眼睛往上吊。

人的津液来自肠胃,先天的免疫系统也在肠胃,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系统自然出来抗衡,当病毒进入脑部时,津液随病毒一起上冲,肠胃里会空虚。突然腹胀大者,代表津液回头,免疫系统赢了。

痉病的脉都是直上直下,速度非常快,紧如弦。

灸疮就是艾绒烧出来的疮,在这种状况下发生痉病就很难治,灸疮可用白术、黄连、知母打粉外用,白术去湿,黄连去热,知母去烦(如果病人有烦躁的话)。现在都是用艾条做灸,笔者的临床经验是:灸出水泡或不慎烫到成疮时,马上敷上艾灰,刚敷时会剧痛,但过后无任何不适,结痂牢固,碰水也无妨,艾灰有很好的杀菌和收湿功效。

接下来是金匮的第一个方子。

栝篓根又名天花粉,能生津止渴,糖尿病消渴症时多用之。另有栝篓实,多用于胸痹(心脏病)。常人的血脉里,25%是血,75%是水,如果血脉里的水不足,就会出现痉病,血过热就会发烧。

“太阳病其证备”,当所有太阳病的症状都有了,如果病人却“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如果不是“脉反沉迟者”而是“浮紧”就是伤寒论中的葛根汤证,脉症不同,这就是栝蒌桂枝汤证了,用于柔痉,柔痉是有汗,发病时比刚痉慢,刚痉更严重。

栝蒌桂枝汤,就是桂枝汤加栝蒌根,用量是“两”换“钱”。治症时用新的津液取代旧的津液,不然的话余毒会留在肠胃的宿食里,故经方里常用姜甘枣:生姜去胃里的停水,甘草解宿食的毒、分解宿食,红枣增润津液。

前段说的是有汗,就是表虚掉了,所以我们必须用栝蒌桂枝汤去解。汗尿同源,汗多尿也多是在丧失津液,运动时汗多尿少是正常。现在是“ 无汗,小便反少 ”,比前段更严重,代表热闷在里面,发高热,热的性是往上走,故 气上冲胸口 ,整个胸部都胀起来,肚子却很小,也因为热气往上冲,于是“ 口噤不得语 ”,嘴巴紧绷说不出话,似发癫痫,当病人发痉病的时候,要注意预防病人会把舌头咬断掉,所以一定要把病人的舌头撑开来,干万不要让病人咬到自己的舌头。

临床上有的孩子 一运动就晕倒 ,就是葛根汤证,因为热没有地方渲泄。北方出生的人毛孔天生紧密,不容易出汗,其泄热的途径是小便,故中医有两种去热的方法:一是发汗,二是利尿。

“欲作刚痉”这也是葛根汤证。欲作刚痉跟已经刚痉都是葛根汤证。

葛根汤中葛根、麻黄、桂枝的比例是4:3:2,麻黄去节,按《神农本草经》,麻黄似竹子一节一节,其节的药性是止汗,其身为中空,药性是发汗,色青故名青龙。麻黄汤又名返魂汤,小孩子昏迷、夜尿(阳虚无汗)均可依症来用,若夜尿的症是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一样可以治夜尿。

倪师的临床经验是:为防止病人搞错先煮后煮,麻黄只开2钱,干脆一次煮完。

栝萎根生津,制造津液,而葛根是升津,升提津液。升津后桂枝入肌,把它提到皮肤表面,麻黄过来把毛孔打开,汗出。为了防止前三味药走太快,再加甘姜枣,甘草灸过后除了解毒还能强心。

桂枝汤需啜粥,葛根汤、麻黄汤无需啜粥,无论哪种汤,用汗剂治伤寒表症,一般第二天中午胃气会恢复,但千万不要吃肉类,因为肉类不易消化,停在胃里会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喝稀饭配蔬菜更易消化。

这个是西医所谓的“无菌性脑膜炎”,由大便的浊气上冲到脑导致,也就是说:脑膜炎发病成因除了血里的水不够外,还有一种是大便堵在肠子里。如果大便的浊气跑到心脏,就是奔豚,处方是桂枝加桂汤。

处方中厚朴、枳实各5钱,大黄4钱,芒硝3钱,枳朴比硝黄量多,然临床上倪师用硝黄多于枳朴,以取其迅捷。

枳实形似心脏,能入心,同入小肠。厚朴入大肠,能宽肠。若无枳实厚朴,排便时会因干燥无津液而痛,所谓宽肠亦即增润津液。

倪师的临床用量:厚朴2钱,枳实2钱,大黄3钱,芒硝3钱,六碗煮二碗或三碗煮一碗分两次服。芒硝生用取其迅捷,大便一旦出来了便停余药。

如何辨症是大承气汤症?

1、舌苔黄;2、问病人家属“几天没大便了?”;3、腹诊,按压天枢穴,拒按;4、病人会出现拈衣摸床、神昏谵语、弃衣而行、登高而歌的现象。

以上便是中医治疗痉病的三个处方,仅三个就够用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9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