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虽经后人归类为医学传统经典,但严格站在医学角度来说,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本经》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药物总数的确定拘泥于术数,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在汉代以前,人们认识的药物已远不止此数。据资料统计,《山海经》有药物124种,《诗经》中提到可入药的动植物100余种,《五十二病方》运用药物247种。《本经》载药拘泥于365之数,许多汉代常用药物,如《急就篇》中提到的艾、乌喙,《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方中经常使用的芒硝、白前、桂枝、香豉、白酒、苦酒等,《本经》均未收入。以致遗落了许多汉代常用药物。
②部分药物学理论受儒家思想影响,而脱离临床实践,如《本经》“上药为君”的配伍原则和机械地规定方剂中君臣比例等。“上药为君”是汉代儒家尊君思想的折射,是《本经》作者将儒家君臣体系在方药配伍中的理想化。上药应天,在方剂中的地位只能居于最贵,故为君,同样的道理,中药应人为贱,下药应地更贱,故只能居于臣属佐使的地位。《本经》还规定了方剂中的君臣比例,强调方中君药的唯一性,臣多于君,佐多于臣,使多于佐,“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这正是儒家政典模式的缩影。这种理想化的君臣格局,对临床用药指导意义不大。
③受方士的影响,片面夸大药物的养生延年作用,在汉代的方士们看来,金石不朽,炼饵食之,其效用更在草木凡品之上。故《本经》中金石类药物占了很大的比重,共45味,占全书药数的12%,这一比例居历代本草之冠。
④对金石类药物的功效和毒性存在错误认识,故对后世造成不良影响:关于金石类药物的医疗作用及其毒性,早在周代即有认识。《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五毒者,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 可这几种有毒的石药,在《本经》中除矾石标“有毒”列入下品外,石胆、丹砂居上品,谓其多服久服不伤人,雄黄、磁石在中品,亦大言其“轻身、神仙”之奇效。这与汉代方士对金石药物的崇信合辙,也为魏晋文人服寒石散提供了理论依据。
⑤《本经》很少涉及药物的具体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品种鉴定等内容,这一缺陷直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才得以克服。尽管以上诸多局限与缺陷,《本经》在药学史上的贡献仍然是不容抹煞的。 《本经》 缺佚药物问题,为历代辑复者所重视,下面分别讨论各家辑本增补《本经》缺佚药的基本情况。
1. 孙星衍辑本(附黄奭辑本)
孙奉增补了升麻、粟米、黍米三物。升麻在上品,孙注:“旧作黑字,据吴普有云,神农甘,则《本经》当有此,今增入。粟米、黍米均在中品,孙氏主要依据《太平御览》引《吴普本草》:“陈粟,神农、黄帝:苦,无毒。”“黍米,神农:甘,无毒。”因《吴普本草》有“神农”字样,故孙星衍认为以上三药皆属《本经 》。
《本经》黄奭辑本,正文内容完全翻录孙本,无所发明。但黄本在补遗部分,从《太平御览》中辑得《本经》佚药:鹤骨、石脾、石肺、忍冬、陵若、萱等数条,为孙本所无。其中鹤骨、石脾、石肺、忍冬在《证类本草》中均著录为黑字《别录》药,萱草宋《嘉袼本草》始载入,陵若不考是何物,各家本草均未收载。
2. 森立之辑本
森本仅增补升麻一物。
关于增补升麻的理由,森氏论述较详,《本草经考异》云:“此条原黑字,按《御览》引《本草经》有升麻条,其文载《证类》之半,及一名,是全白字原文,故今据《御览》自《证类》中分析拨出, 以复旧观。”
在森立之的另一部《本经》研究专著——《本草经考注》中,森氏又增补了八味药物:上品千岁蔂汁,中品陟厘,下品占斯、蕈草、弋共、鼠尾草、练石草、蘘草。森氏认为:“而今黑字药讹化成今面目,其实古为白字者,今见有八条,合之于白字其中,始成三百六十五之正数也。”
3. 姜国伊辑本
姜本遵从《本草纲目》所拟《本经》目录,又据《吴普本草》及《纲日》增补了六药。据《本草纲目》增补上品升麻,中品鹰矢白,下品由跋、赭魁。据《吴普》增补粟米、黍米。
4.王筠默辑本
王本经校正依据《吴普本草》增补五药上品升麻,中品粟米,下品乌喙、侧子、黍米。
5. 曹元宇辑本
曹本增补六药,其中升麻,粟米、黍米与孙星衍辑本一样,系据《吴普本草》添补。此外,中品增婴桃、垣衣,下品增白附子。《本经》各家辑本因所据资料不同,其三品药数互异,如下表所示:《本经》各家辑本三品药数辑复者上品药数中品药数下品药数合计孙星衍142113103358森立之125114118357王闿运144115106365尚志钧120120125365曹元宇119120122361王筠默125118122365各家辑本不仅在三品药数上差异甚太,具体药物的三品归属,各本也异说纷呈现。下表列出巴戟天、飞廉、当归、五加、木兰等5药在各家辑本中的三品位置。辑复者巴戟天飞廉当归五加木兰孙星衍上上中上上森立之下下中下上尚志钧中中下中下曹元宇上下上下中王筠默下下中下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各家辑本分品依据不同。如孙星衍辑本主要 《证类本草》为蓝本;而森立之则兼参《千金翼方》《医心方》《本草和名》中《新修本草》目录;王筠默依据《本草经集注》残卷七情畏恶毒;曹元宇又用《药对》控正七情表,尚志钧除根据七情表外,更辅以三品名例。
你指的是益经汤,益经汤易经的意思是:
年未至七七而经水先断,缘于肾气先衰,精血不足,加之气郁血滞。故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以杜仲补肾气,以山药、白术补脾气;以熟地益肾精,沙参益肾阴;当归、白芍、枣仁滋肝血;柴胡疏肝气,丹皮清郁热。诸药配合,共奏补脾肾之气,益肝肾之精,通冲任之脉的功用。
益经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傅青主女科》卷上。具有滋阴凉血之功效。主治年末七七,由于心、肝、脾之气郁,经水先断。
中医学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有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当作四大经典。
四大经典”一词,源于“四圣”一说。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著有《四圣心源》一书,所谓“四圣”,系指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四位医家。
黄氏为四圣之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解释,实寓有“四大经典”的涵义,这可能是最早的提法。
中医学四大经典的意义:
1、正式明确提出“四大经典”一词,系1955年卫生部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学中班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的:学习中医必须要系统学习“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部著作。
2、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人文库无冲突。
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目录1拼音2概述 1拼音 《chén xiū yuán yī shū shí liù zhǒng 》
2概述 《陈修园医书十六种》系医学丛书。陈念祖(字修园)撰。陈氏以医术闻名,晚年讲授医学专事著作。经后人收辑成套,或以其书斋南雅堂而题名的《南雅堂医书全集》;或以其公余着录而命名为《公余十六种》。该丛书计有《灵素节要浅注》12卷、《金匮要略浅注》10卷、《金匮方歌括》6卷、《伤寒论浅注》6卷、《长沙方歌括》6卷、《医学实在易》8卷、《医学从众录》8卷、《女科要旨》4卷、《神农本草经读》4卷、《医学三字经》4卷、《时方歌括》2卷、《时方妙用》4卷、《景岳新方贬》4卷、《伤寒真方歌括》6卷、《伤寒医诀串解》6卷、《十药神书注解》1卷。
陈氏在医理上以《内经》、《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心,尤其推崇张仲景之学。为使这些文字古奥,义理深邃的古典医着便于人们习诵,他竭毕生之精力,对上述医籍做了深入浅出的注疏。其中较有影响的如《神农本草经读》(1803年),此书选《神农本草经》中常用药物一百余种,附录40种,对原文逐字逐句予以阐述、解释。又《伤寒论浅注》和《金匮要略浅注》二书,编写体例相仿,作者选集前人注本中的注文,结合己见以阐明经旨,较之其他多数注本浅显易读。同时他鉴于各种医籍汗牛充栋,卷帙浩瀚,遂采用“返博为约”的方法,先集以金元明诸大家之说,用通俗的语言,写成《医学实在易》一书。其命名的意思是为了消除了人们学医的畏难情绪,卷1论理;卷2~4论证;卷5~7论治,分证析方;卷8为补遗、外备诸方并附女科。而《医学从众录》系“就世俗所供奉者,采其名言,录其方治”编成,书中列病证、论治附方。这些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陈氏的主要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陈氏为了让习医者由浅入深,易于熟记,还常用歌括的形式来概述医学理论和临床知识,其中著名的如《医学三字经》(1804年)、《时方歌括》、《长沙方歌括》、《金匮要略歌括》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9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金匮要略在线:神农本草经之蓼实
下一篇: 金匮要略在线:神农本草经之大豆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