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论三首 脉证四条 方十六首)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
甘草干姜汤、射干麻黄汤、皂荚丸、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汤。
......
皂荚丸
原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原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注:
医海一粟:皂角丸祛痰其实凭借的是刺激胃而增加气道分泌,作用机理正与西药氯化铵相同。胃浅之人烧心泛酸严重,有溃疡病者禁用之以免穿孔。其祛痰之力远大于桔梗远志之属,在中药祛痰剂中属于最峻烈之品。研粉加上好蜂蜜为丸绿豆大,先空腹服五丸,一小时之内勿进饮食,不知再加五丸。其在煎剂排脓通便祛痰亦佳,若论祛痰总不如丸剂效佳。儿科名家王玉玲氏治疗哮喘首重祛痰,最善皂角汤用以去顽痰。
......
射干麻黄汤,成药为?寒喘丸
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原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东子:水鸡,为陶制鸡状水哨玩具,注水吹哨,其声呼噜咕。治咽喉滤泡增生,咽喉有异物感,咽喉痒则咳,言语易咳,饮食易咳。
医案:
用经方:中午回家的路上,接到了小患者父亲打来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孩子的咳喘好了许多,夜晚能安然入睡了。
? ? ? 那是一个只有4个月大的小婴孩,父亲抱着她还未进门,远远地就听到了孩子嗓子里发出的痰鸣音。孩子皮肤白皙,小眼珠有神。啼哭的时候能看见舌头是淡的,舌苔是白的。她父亲说前几日曾服用过中药,咳嗽略有好转,可是孩子喘得难受,夜晚无法入睡。看前处方是桔梗、百部之类的药物,想来效果不大。未曾给这么小的孩子开过中药,我心里也直犯嘀咕,不知该如何开药方。思绪片刻,想起《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喉中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条文直接明了的告诉了我们,听闻喉中痰鸣如水鸡声者,应该用射干麻黄汤。遂处方:射干9克,麻黄9克,细辛3克,姜半夏9克,五味子6克,紫苑6克,款冬花6克,生姜3片,大枣3枚,1剂。煎好分4日服完。次日电话回访,有效,但还喘,嘱其略增加每次服用量。今服药第三日,接到电话,说孩子的症状好了很多,我也非常欣慰。
? ? ? 我挺佩服这位父亲的,一直选择中药给孩子服用。现在大多数的家长在这种情况下都一定选择去医院给孩子输液了。可是服用中药后短短几日,能很快地减轻症状,输液也未必有此疗效。孩子的咳喘是常见病,用经方治疗见效快,副作用低。只是现在的家长们都不愿接受,一则认为见效慢,二则嫌煎药麻烦,药味苦,孩子不愿喝。其实只要家长接受,并愿意花点心思与孩子沟通,服苦药并不是那么难的事情。当然,作为医者,更要耐心地与这些患者沟通,这样我们的经方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了。
医海一粟:邻居之外甥男,2岁半,家居青岛城阳区与即墨市之交界处轮胎厂,平素极易感冒伴咳喘调治不易(一月一次有年余),工人城市生活艰难,其父母每月之工资除去必需开支,剩余全为儿子治病花尽,工友戏称为其家“一月净”。前因邻居之女患久咳经我中药治愈,无奈而远涉两百余里就诊我处。病儿就诊时喉中痰鸣“呀呷”声大,时咳而“呀呷”稍减,面黄稍胖而泛白,鼻流清涕,舌胖齿痕色淡苔薄白,风关脉络紫浮而细直。听诊:双肺满布湿罗音。家长述其感冒至今又已20余日,某医院为其输液十余日,轻而不除,中年得子越娇贵而不成器云云。我处方:射干10生麻黄12辽细辛根3紫苑10款冬花10姜半夏10五味子6生姜5片大枣3枚,1剂,水煎三次掺一起浓缩得200毫升,每次服20毫升,每日三次。
? ? ? ? 复诊,咳喘流涕已微,又开一剂加生甘草10如上法煎,每服10毫升,每日两次,诊后病儿家长笑曰:初看大夫年轻,以为浪得虚名,心生埋怨其姐夫妇之意,服药后有效,现在我算服了。哈哈,其人耿直如此。
? ? ? ? 半年后患儿家长托人欲为其捎上次之药,说是待感冒后好服用以预防反复云云。
? ? ? ? ? 这案是我初出茅庐第一次运用经方治愈疾病,真如经上所言,一剂知二剂已。
? ? ? ? ? 我其时也迷信时方温病学说,因为我实习时,我的老师之一徐师精通《温病条辩》,病人很多,对银翘散的应用很是灵活,眼见他为许多久治不愈的病人三剂退热,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全国五百名名老中医之一。而我的另一位老师刘师精通《金贵要略》,病人也不少,但影响力不如前者,老先生治病处方经常是原方原量只字不改,一服一月。科里老师们议论,刘师处方如其人,方正规矩,缺乏灵活。我心里也附和此说,深以为非。
? ? ? ? 岁月荏苒,斗转星移,当我在时方里越来越糊涂时,运用经方往往就有生面别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逐渐喜欢上了经方。逐渐的读起了《伤寒杂病论》来,阅读了相关书籍,知道了什么叫“效不更方,乃步原章”;“方随法出,法随证立”;也体会到了当初刘师为什么叫我读经典原文了,为什么要抠字眼读书了,如今一切都在不言中。什么叫良师?我体会得到,当初的误解是得自于鹦鹉学舌式的错误,如今刘师已驾鹤西去,言犹在耳,栽培之意岂能忘心?徐刘二师所谓的“医者?易也!”医生的水平不是就体现在这变与不变之间吗?徐师处方强调的善变是基于温病病机的善变上,故处方灵活而善变,故所治多外感,擅长外感,杂病非其长,师性亦急如烈火。刘师强调的原方原量,是基于杂病的病机的持久不变上,故善于守方,所治多杂病,而善于治疗杂病,外感非其长,师性亦规矩而慢条斯理。如今十余年过去了,我才知当初性急的徐师为何又托付性温的刘师带教我了。正所谓: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徐刘及众位恩师也。
SFDfsakfdc:《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治咳嗽诸方,紫菀、款冬花应用的频率非常高,而且两者常常合用,主新、久咳嗽。
? ? 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咳嗽第五》:治三十年嗽方
? ? 紫菀二两 款冬花三两
? ? 上二味治下筛,先食以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 ? 房东老头,84岁,体壮实,阳根旺,既往有过胆囊手术,上腹部容易憋胀,容易便秘,下肢浮肿色暗,活动后会气短喘息,气温偏低时容易咳嗽痰多,处方:款冬花30克 紫菀30克 苏子15克 白芥子15克 莱菔子15克,每次咳嗽发作都能够快速缓解。
? ? 临床中,喉源性咳嗽我比较常用半夏厚朴汤加木蝴蝶15克、桔梗10克、款冬花30克、紫菀30克,愿诸君亦试之。
johnsonqu:《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萎蹶,安五脏。
《本草正义》云:“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燥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喘降逆宣通窒滞。”
经方中紫菀见于射干麻黄汤,常与款冬花合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治咳嗽诸方,紫菀、款冬花应用的频率非常高,而且两者常常合用,主新、久咳嗽。
据焦树德先生言:紫苑偏于宣肺化痰而治咳,款冬花偏于温肺化痰而治咳。二药常合用,能增加治咳的作用。据近代研究报导,紫苑无显著的镇咳作用,但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款冬花祛痰作用并不显著,但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而对于久咳,百部与百合,也是不可忽视的用药。后当另文探讨。
而关于紫菀的另外一个用处,则跟一则历史故事有关。
蔡京为北宋徽宗时的宰相。一次蔡因大肠秘固不通 ,十分难受 ,虽经御医调治 ,然病情毫无好转。原因之一是蔡京不准使用泻下要药大黄 ,怕损伤正气。众医皆感束手 ,于是有人推荐史堪为其诊治。当时尚无啥名气的史堪不仅未被同行看好 ,而且往诊时还被蔡家看门人轻之而不报。入室后 ,史堪经详细切脉诊查一番 ,并未处方 ,只对蔡说 :给我 20钱即可。蔡感到莫名其妙 ,半天没有反应 ,最后还是叫人给了史堪 20钱。史堪嘱人买回紫菀一味 ,当面碾成粉末 ,叫蔡调水服下。蔡服药后不久 ,其肠“须臾遂通” ,立即见了奇效。蔡惊喜万分 ,定要史堪讲明道理。史微微笑道 :这很简单 ,气与肺相连 ,肠乃肺之传送器官。由于你所患的大肠秘固不通是由“肺气浊”造成的 ,现用紫菀给你清理肺气 ,这样大肠也就随之而通达 ,所以药到病除。
而清代的叶天士,也善用紫菀来治疗便秘。以上四案皆用紫菀入方,叶氏声言是遵丹溪“ 开提肺窍”治法,故每案必以 紫菀、杏仁、蒌皮三味肺系药为主,且无一味通便利尿剂,可谓是不治便而便自通之典型方案。然开肺之药尚多,何以屡用紫菀?恐与紫苑本身有通便功能不无关系,正如<药品化义>所言:(紫菀)"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大有神功“。
......
桔梗汤
原文: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伤寒论》(311)
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原方: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注:
东子:凡有脓皆可用桔梗,见局部凸肿,则为脓,咽喉见白点,为脓。
江鸿儒:在60年代至90年代,厦门鼓浪屿流传一个秘方,小孩子扁桃腺化脓、发烧,以前都要去打青霉素,当时经济比较困难,一个好心的老大娘就会抓三付药给邻居,一天煮一付,吃了以后,小孩子扁桃腺化脓很快就好了,直到这个老大娘去世后,这个方子还在用。这个老大娘是提前把药抓好,自己贴钱送给小孩子。我后来去调查这个事情,其实就两味药:桔梗五钱、甘草五钱,就是《伤寒论》的桔梗汤。我朋友的两个孩子都用过这个方子,是慢慢好转,小孩子愿意喝。后来在临床碰到病情不是很重、体温不是很高的,我都给小孩子用三付桔梗甘草汤,效果都很好。
......
附方
《千金》甘草汤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
生姜甘草汤
原文: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千金>生姜甘草汤》
原方: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桔梗白散
原文: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外台》桔梗白散》
原方: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右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
苇茎汤
原文: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千金>苇茎汤》
原方: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注:苇茎可用芦根代,瓜瓣可用冬瓜子代。薏苡仁瓜瓣排脓。
......
在中医中选四本书,我会选的是成为经典的四大本:
第一个就是:《黄帝内经》这是一本传世巨著,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质量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学中医必读的经典之作。
第二个就是:《伤寒论杂病论》这本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的讲述了很多外感疾病和杂病的治疗规律与辨证论治。这本书也是必读的,可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做总结。
第三个是:《难经》 作为中医,那么经络、脉诊、脏腑、病因、病理等,这些基础的理论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的内容在基础理论中,结合部分临床医学,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第四个就是:《黄帝内经》这本书不是说能让你成就多么辉煌,掌控精湛的中医学术,而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 社会 学、还有哲学、 历史 等,这是一本思想理论基础的书籍。总结了 历史 的医学成就,和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各方面,都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颇深。
中医的经典书籍有很多,依题主所问而只选四本书籍的话,我个人认为选这四本书籍就足以让你入中医之门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针灸大成》。为什么这么选呢,首先,这几本书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医的自诊病、救治、用药、针石、康愈、善后的一整套完整的看病法。看懂并融会了你已是合格的中医了。1,《黄帝内经》这本书自现世至今几乎没人增删过哪怕几个字儿,当然,最主要的是书中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切中医书籍的理论都几乎源出于此。书中告诉你,人,自哪里来,到每一个年龄段会有什么状况及如何应对,人之每个年龄段身体脏之坚脆如何,腑之大小多少,谷之深浅,脉络之长短,血脉之清浊,十二经气血之数怎样,皮肤包络如何,呼吸,能量摄取,所居住地域之气候影响等等,皆可自书中找到答案。其书于天地间事儿几乎无所不包,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 社会 ,历法(五运六气),阴阳,卜算等,书中贯彻生命始终的自然生命观念。2,《伤寒杂病论》,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这也是中国的另一部名著,主要是作者张仲景最早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其实用的经典书籍,中医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此书也是自成理论系统,自伤寒的病起因到症状,发展阶段到处理方法都很成熟完备,尤其是书中创造性的确立了对伤寒的诊断用“六经分类",辨证看病,这两种施治原则,让中医可以大众化普及学习。书中奠定有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中医诊治有二个特点,一是整体现念,而另一个就是辨证论治!!!而伤寒杂病论就是辨证论治的创立者,六经辨证是其独创的辨证方法。书中方剂也是种类很多,在方剂用法上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传至于今时,仍然发挥着作用。书中也十分注重饮食 养生 。(《金匮要略》是宋朝时从此书中另分出来独立成书的。)看懂了此书,你几乎把中医的基础掌握了。3,《温病条辨》,这本书是清朝人吴瑭所著,书中主要系统讨论了温病学的理论,书中病之起因,上焦,中焦,下焦,杂说,难产,难儿。作者把温病系统的分上中下三焦并细述了病源和证治方法,并有解治妇女难产的诊法和诊断小儿病症的辨证治法,尤其是这小儿病症,小儿病症历来称为哑科,因为他无法回答只会哭闹或咦咦唔唔的,而作者却极有心得并将其理伦系统化,使后学者有例可看,有案可查,内容丰富,论述充足。以上三种书籍几乎已包括了中医的理论基础,诊治方法,对症下药,汤药煎熬,疾病前后处理,病愈善后工作,等等。4,若是非选四本书,那这第四本看看《针灸大成》吧,(或者是中医学院的《针灸学》16开绿皮书。)针灸大成是明朝人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的,我们知道中医尤其是针灸在明朝已是十分光大了,作者总结了之前论述,尤其是收录了很多针灸歌赋,和一些之前秘不示人的针法。重新考定了穴位名称和位置,有具体的全身及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在实践中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其它的书籍我个人以为也很经典,但是这几本理论完备基础牢固且自成理论系统。现代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医了,这不是中医有什么问题了,而是学习的人没多少人仔细的弄懂医理了,学者太心急气躁,或拿西医法子断病或连自己学习的知识也疑惑,等等诸如此类,古人有句话:"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做不了良相,便做良医"。这是说有了真本事学好了基础带着仁心仁术出门吧,做官便用仁心,若是不弟,则独善其身做个有仁术的良医。在中医者眼中,良相和良医都是给人治病的,没啥区别,区别只在所治人员之多寡而已。
我只选了通佫易的<国医灵验方案大全>,还有建国后至文革期的中医杂志,和地方医药杂志〈江西中医药,福建中医药,哈尔滨中医〉常约你有缘遇得上面所言的一本〈套〉,你会无师自通,更可望你中医速成傲视群医矣!
附图,多了一本〈套〉。
我会选择《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和《医学衷中参西录》。
为什么会选这几本,一、《黄帝内经》是中医之根本,学会了这本书,就会明白中医起源的根基和天地四时变化跟人体的关系;《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本书在学中医的道路上是绝对绕不开的部分,是中医最基本的方剂和理论,实用接地气,方剂简单高效,疗效显著,为各代医学大家所推崇。《温病条辨》是把各种热病和热性传染病细化成条,一条一条来辩晰,简单明了,便于学习记忆,是学习热病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至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我认为这是一本使用至上,理论加实践,并亲身体验、讲解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里面大多方剂为张锡纯老先生自创,用药理论独特,方剂用药不多,但都用得恰到好处,遣方用药都亲身力为再四斟酌,效果非常好,并且有很多医案可供参考。本人受益匪浅啊,所以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谢悟空邀请!
我就只选《本草钢目》这一本精典国碎。
只需要读懂读精这一本《本草纲目》就会成就辉煌腾达在医学界。在中医学术界想真正掌控精钻的中医学术和医术、只要把《本草纲目》读懂读精通就足够了,就会成就一位当代中医医科大师……
李时珍、字东壁。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世代均以中医为生,父亲希望他读书科考中举做官不操旧业。从小好学聪明的李时珍乖巧守律,在庭功读十年从未出门。十四岁开始参与科举 考试、连续三年却未中举、他打心眼里不想做官、一心只想多读书读完百科全书、掌握各种技术技能服务人类光耀华夏。当时楚王得知他_学术渊博医术高明了得,就聘他为奉祠掌管良医要职并医治官员要员病情,后经楚王举荐于朝廷授给太医院判要职、一时全朝文明
由于追求自己理想他在职不到两年就回到家乡、从此专功医学、开始他的《本草纲目》的述写和编辑,让这国宝籍的《本草纲目》至今领航着中华医术界的方向!服务国人搏大辉煌!
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皇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 养生 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 社会 “整体医学模式”。
《难经》即“问难”、“疑难”,采用问答的方式讨论中医的理论,包括脉症、经络、肺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穴位、针灸、病证等。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对伤寒病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的论述。此书确立了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另外,我觉得《本草纲目》在人们心目中亦有非常重要地位,这是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涉及中医理论,本草要集,各种草要的药性,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典籍。
看了上面的答题,真心不错,我也答一个。
现代中医学的教材汗牛充栋,古代典籍也是浩如烟海,但是如果只能选四本,我个人认为可以选以下四本。
第一,伤寒杂病论
自宋本伤寒论刊行,伤寒杂病论就一分为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将二者合二为一。
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外感和内伤的首选经典。伤寒杂病论创立的六经辩证系统,不同于八纲辨证,不同于脏腑辩证及气血辩证。六经辩证的伟大之处,在于医生只需熟记辩证条文,了解病人客观病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严格按照条文所载,随证处方,避免了后世学人自己太多的主观臆测。比如,“脉微细,但欲寐”,条文会告诉我们这属少阴病,可以很快明确病位;如果再加上四肢厥逆,条文也会告诉我们应当开四逆汤。这就是六经辩证的客观性。医生只有做到尊重客观病情,才有可能正确认识病证,也才有可能治疗病症。
现代中医所提倡的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由于八纲辨证属于抽象概念,缺乏具体客观的病位和指标,不利于学者运用,或者是在运用过程中掺杂了自己的想当然,并没有真正准确做到对症下药。
气血辩证同八纲辨证类似,不做深究。
脏腑辩证是华佗所创,但是由于战争及年代久远,华佗没有留下脏腑辩证的典籍可供遵守,导致后世运用脏腑辩证施治时,就沦为根据医生自己认为的主观辩证,同一个病人,几个医生的辩证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只有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辩证,能清楚客观的揭示病症病位,并明确记载相应的方剂、用量和服用方法。这就是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原因,伤寒杂病论也被称为方书之祖。因此我将伤寒杂病论列为学中医的第一本经典。
第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虽然黄帝内经的某些理论不一定和临床完全应对,但学中医的人还是必须研习这本经典,特别是黄帝内经中关于经络的记载,对于理解和运用六经辩证有很大帮助。比如遇到某些病症,伤寒论中又没有记载相应的方证,这时可以运用经络学说结合六经辩证,处方开药。
第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作者彭子益,被李可老中医誉为“中医复兴之父”。李可老中医以擅长运用古中医学治疗急危重症而名扬海内。他十分推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并指出中医的出路就在回归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贡献在于,继承并完善了御医黄元御一气周流的理论,解释了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真正含义,破除了中医是玄学的污蔑,揭示了十二经络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提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等等。
个人观点,要学习和理解中医,这本书是非常有必要认真研习的。
第四,中医诊疗要览
作者大冢敬节,日本著名汉方家。大冢敬节出生于汉方世家,本人著作颇丰,但我个人看,其中医诊疗要览对我们中医临床很有帮助。
我们临床时会发现一个疑惑:面对病人,不知道怎样抓辩证点,抓不到辩证点,就不会用哪个方。在这方面就可以参考中医诊疗要览:一是它将很多西医的疾病名词用中医的方药来治疗,给我们辩证处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二是病类齐全,划分明细,每个细分都提供了具体的处方,这正是初学中医的人所急需的。
以上是个人观点,敬请指点并转发。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民藏中华中医药(辩症,断症,治疗)总汇集!!!七情病之起因,九种总要!伤寒论精辩。总之书越读多,越要祛除糟粕,否则:伯乐儿,赵括,之流充斥,中华中医药不能向前,像现在不如从前!!!悲哀!!!不来个地覆天翻的变革,中医药。。。。。。
现代人古文基础薄弱,所以我个人认为先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疗大全》。把这4种书先学几年,就可以临床一般常见病。然后边临床边研习《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古代中医典籍。
《黄帝内经》《伤寒论》《中药大辞典》现代版《中医秘方大全》因为弄懂黄帝内经就知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取类比象,置病原理与治病原则。熟读伤寒就知道治病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熟记中药大辞典常用几百味中药,知药善用,知兵善战,用药如用兵。常翻现代版中|医秘方大全,学习中国现代名医的理,法,方,药及各种疾病的治效案例。
把这四本学好了,也就能救人于水火,成长为一个好的中医了!
关于自学中药学怎么入门如下:
1、先从大学教材开始学习
大学教材内容基础通俗易懂,都是现代语言。内容详细全面。最主要的是不会有偏颇,不是那种个人观点的一家之言。而且是个当下这个大时代背景。毕竟针对的是全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育。公正严谨。
必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养生学》《五运六气概论》《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这些学完后就开始入门了,已经对最基础的内容有所掌握。
接下来可以看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内容,对临床应用有个初步了解。当然大学教材分的很细,还有很多内容,都可以看。以上这些是中医入门必读的。
2、读经典
这是第一次接触经典,目的不是一定学会,因为经典传承几千年,历代一家都穷尽一生在研究。初次学习目的就是了解,了解真正的中医是什么。
必看:《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主要是理论,灵枢主要是针灸,伤寒主要是外感,金匮主要是杂病,本草经主要讲中药。看了经典后,再次帮助你树立正确的中医思维。
3、读历代名医著作(一定是宗师级的名医)
历代宗师级的大家著作是非常规范的,也算是经典,宗师级的著作学习后,不会把你带偏了,因为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条理论都非常的严谨,不会出现偏颇。而且都以黄帝内经为准则,发前人所未发,创造出独特的适合那个时期的治病特点。
必读:从朝代顺序开始。晋代王叔和,皇普谧,隋代巢元方,唐代孙思邈,宋代陈无择,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明代张介宾,喻嘉言,赵献可,李时珍,徐春甫,王肯堂。清代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吴谦,王清任。近代唐容川,张锡纯等。
以上都是几千年来名留青史的大家,对于初学者推荐两个合适大家,喻嘉言,善于议病,对病机分析十分详细透彻。张锡纯,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位宗师,对于病理的讲解十分详细,容易理解。
4、多看医案
除了上面提到的名医以外的名医乃至于近现代的很多医家的临床案例。还有名师讲课的视频等。因为你现在已经有了中医的正统思维,可以涉猎各家的观点,而不会被带偏了
5、那么贯穿一名中医一生的学习就是经典
不断的结合当下的疾病情况去思考经典理论,达到理论结合实践。
无论任何医学,道理都是一样的,结果都是治病救人只。那么,就要求学医的人要努力学习,扎实功底,勤于思考,勤于实践。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8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金匮要略在线:神农本草经之麻贲
下一篇: 金匮要略在线:神农本草经之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