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学习实践伤寒金匮笔记,尚未成熟,古方峻药,难以驾驭,一旦用错,副作用反作用剧烈,读者请勿随意验于临床。古方派不用五行生克,不用臓腑辨证,不用多数时方,道不同者请勿相谋,不喜者请勿阅读。
.....
古方组方规律难以推测,不过据药证反推方意,以方类证,便于查阅记忆。古方,一方如同一药。治病宜原方,据证先后用方。原方难效者,宜合方。合方难效者,宜加药,古方宜加不宜减。
.....
桂枝类方
东子:
桂枝之长:桂枝性温,古典桂枝应为桂,即肉桂,桂枝有效成份少于肉桂,若用桂枝,需加量。用桂枝类方,需有桂枝证前提,桂枝体质亦属桂枝证,其人肤色偏白,皮肤细腻,平时易汗,运动易汗,天热易汗,食热易汗。桂枝体质患表证时,不论有汗无汗,皆可用桂枝汤类方。伤寒论中,凡言桂枝加某药汤,皆为桂枝汤加某药,用桂枝汤加味,需有桂枝汤证前提。凡言桂枝某药汤,方中皆不用芍药。桂枝与芍药成药对,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桂加速动脉血流,扩张动脉,芍药加速静脉血流,扩张静脉。桂枝治气上冲。
桂枝之短:桂枝性温。桂枝汤体质单用桂而不用芍药,易致肌肉痉挛,即肌肉抽搐跳动,甚者肌肉疼痛。黄连证而出血心悸,腹主动脉亢进者,宜合黄连类方。
......
桂枝甘草汤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论》(64)
原方: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顿服。
东子:心下悸应为心悸,心悸又名心慌。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气不足,故心悸,桂枝治心悸;甘草,保水,使药效缓释。若心悸而出血者,宜合黄连类方。
王成果:患者孙某,女,56岁,2013年3月6日初诊。主诉:睡眠需用手捂住心口,左侧蜷卧,否则不能入眠。伴随症状:口舌生疮,舌暗红,苔白腻,睡眠后左侧腮内水肿,脉虚大,胃脘胀,大便溏。处方:甘草泻心汤重用干姜、加炮附子30克 3剂。3月9日复诊,口疮明显减轻,睡眠无变化。处方:原方加肉桂20克。3月12日复诊,口疮消失,睡眠时已经不用侧卧,也不用手捂住心口,但不能仰卧。处方:原方增肉桂为30克。3月16日复诊,诸证消失,改以他方调理体质。
......
桂枝加桂汤
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原方: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桂枝去芍药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伤寒论》(21)
原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注:
东子:芍药加速静脉血流,扩张静脉。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故心悸脉促胸闷,若用芍药,则静脉回流加大,加剧胸闷,去芍药为治标应急。
《辨脉法》:“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桂林古本2.2: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123456:芍药味酸,又能通利血脉。能使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如用芍药甘草汤治疗静脉曲张,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回流到心脏的血容量增加,使心脏的负荷增加。故胸闷者多不用芍药。
小吹:胸闷心跳不一定就伴有心律失常,而第21条则很可能是一种伴发心律失常的胸闷。《伤寒论》中“胸满”与心律失常并见的方往往不用芍药,如桂枝去芍药汤、炙甘草汤等。
garolee:促脉暂不支持脉数一停,寸浮关沉到有意思。胸满大概是因为芍药有一定弛缓平滑肌作用。可能会加重胸满(呼吸肌的弛缓)。而常用于肌肉痉挛、腹璧紧张的状态。而大柴胡汤用芍药是因为患者腹紧张,实满导致横膈上抬的胸满,故还是用芍药。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又名?桂枝救逆汤
原文:1.伤寒脉浮,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伤寒论》(112)
2.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十二》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原方:
伤寒论: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金匮要略: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
东子:治熨蒸灸法之失。
齐季格上校:原文里的“以火迫劫之”和“火邪者”再清晰不过地说明了此方是专为烧伤和烫伤而设。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大冢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治疗烧伤,烫伤。为大冢家里女保姆满脸烧伤,使用紫云膏涂抹烧伤部位,内服救逆汤,二十分钟后疼痛便停止,其后也没有留下一点伤痕,完全治愈。
......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千金》
原文:治肺痿吐涎沫。《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原方: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二枚(去皮子炙焦)?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皂荚丸
原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原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取三丸,日三夜一服。
......
案 例
安某,男,70岁。2010年3月2日初诊。
患「慢性前列腺炎」多年。诊见:会阴潮湿,时有抽痛,尿频,尿细,夜尿3次,晚上起夜后身热、汗出,口乾,腰酸膝软,双下肢乏力,「如踩锯末」,下肢及腰部发凉,有时又有灼热感。舌苔白厚腻,脉沉细滑。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五苓散合赤小豆当归散加血余炭、狗脊证。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苍术10克,泽泻12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血余炭10克,狗脊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9日二诊:诸症减轻,会阴抽痛已止,尚有会阴潮湿,小便细长,夜尿2~3次,腰膝乏力,下身发冷,口干。舌苔白腻,脉沉弦细。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瓜蒌瞿麦丸去山药合五苓散合赤小豆当归散方证。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天花粉15克,制附子15克,瞿麦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6日三诊:诸症继续好转,小便畅快多了,腰膝酸软、发凉感明显减轻。舌苔白腻,脉沉弦细。上方制附子改为18克,继服7剂。
2010年3月23日四诊:诸症渐不明显,双下肢无力,无明显冷感,夜尿1~2次,会阴不潮。舌苔白,脉沉弦细。上方制附子改为20克,继服7剂。
药后无不适,停药。
体 会
慢性前列腺炎属临床常见病,也属难治病,一般疗程较长,容易反复。对本病的治疗,冯世纶反对滥用清热解毒药和活血化瘀药,主张按证投方,方证对应。
关于五苓散方证
传统认为,五苓散用于太阳腑证之太阳蓄水证。冯世纶以八纲释六经,不言经、腑、蓄水等概念,而归五苓散方证入太阳病中,直言方证对应。《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也指出本方证的辨证要点为「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临证见冯世纶多以外有汗出、上有口干、下有尿频或尿不利,认为是外邪里饮形成的太阳、太阴合病,迳直辨为五苓散证而投用五苓散方,每收佳效。
关于赤小豆当归散方证
赤小豆当归散方证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又见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第16条:「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书中对本方的应用少有提及,甚至有学者认为本方组方毫无法度,不堪取用。《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指出:「方中赤小豆可排痈脓,祛湿热,当归活血以加速脓液外散,二药相合,对于全身各处内外痈脓皆可奏效。」本方为冯世纶临证常用方,取其利水活血,多与他方合用于泌尿系疾病、皮肤病等,其适应证为「太阴病,诸疮有痈脓恶血者」。
关于瓜蒌瞿麦丸方证
瓜蒌瞿麦丸方证见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11条:「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方由瓜蒌根、茯苓、山药、附子、瞿麦五味药组成。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把本方证归于太阴病,同时指出本方用于「小便不利,渴而有水气且陷于阴证者」,「是肾气丸的变剂」。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患者以小便异常就诊,结合口干、汗出及身热等,辨为外邪里饮之太阳、太阴病五苓散证。考虑到患者高龄病久、下身乏力及发凉,当有阴证之不足,故合用活血利水治太阴之赤小豆当归散加狗脊、血余炭。前方取效,二诊在首方基础上合用瓜蒌瞿麦丸以破阴证之郁滞。方证相合,三诊、四诊继续递增破阴之力,终收全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中医: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下一篇: 古中医济阴纲目:济阴纲目之论痰饮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