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序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金匮要略分温再服的意思——用温性、热性药物,振奋人体阳气,驱除寒邪以治疗寒证的治疗。在煎中药的时候煎过一服药,煎好了以后分几次服用的意思,等到下一次可以将药物热一下再继续的服用。指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
【作品简介】
《金匮要略》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张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写作背景】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希望张仲景能够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古时的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下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举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中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 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作品目录】
金匮要略序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作品价值】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本书特点】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是一部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仲景原撰《伤寒杂病论》,经西晋王叔和编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王洙在馆阁中发现的蠹简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编校,取其中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书中附有一些东汉以后医家的方论。
荣誉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范
《金匮要略》除汤、丸、散剂内服和针灸治疗外,还载述了温熨、坐约、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记载的若干急救卒死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
《金匮要略》自北宋刊行后,历代均有刻本传世。其中常见的有明代赵开美刻本。历代注释和研究《金匮要略》的著作亦颇多,但远远不如《伤寒论》。
【作者简介】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卒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之全,寿以养天年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芍药+甘草,共38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汤,麻黄升麻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小建中汤,小青龙汤,栝蒌桂枝汤,桂枝汤,甘遂半夏汤,桂枝加黄芪汤,王不留行散,胶艾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薯蓣丸,大黄蟅虫丸,小青龙加石膏汤,奔豚汤,温经汤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4.【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5.【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6.【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7.【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8.【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9.【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0.【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 ? 第3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1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2.【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 2)【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11条.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8.【黄芩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9.【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20.【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21.【芍药甘草汤】: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22.【四逆散】: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 1)【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23.【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 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 4)【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24.【小青龙汤】:麻黄(去节)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 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 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 4)【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 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 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25.【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26.【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 1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 1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1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1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1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 1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2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 2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 2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2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2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 2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40条.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 26)【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2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28)【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 2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3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7.【甘遂半夏汤】: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 第18条.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28.【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 ? 第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 2)【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9.【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溯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来)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汗)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 厚朴各二分
? 1)【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 ? 第6条.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排脓散、排脓汤并主之。
30.【胶艾汤】:川芎二两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艾叶三两 当归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
? 1)【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第4条.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31.【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32.【乌头汤】:麻黄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3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34.【薯蓣丸】:薯蓣三十分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35.【大黄蟅虫丸】: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36.【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 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 ? 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37.【奔豚汤】:甘草芎穷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 1)【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 ? 第2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38.【温经汤】: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 芎穷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皮二两(去心)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 1)【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 第9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904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中医: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下一篇: 古中医: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