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书籍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论杂风状第一

中药大全 2023-09-20 17:01:39

属性:(论二十五首)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猝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根据、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甲乙经》云∶温卧取汗则巨取之)。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勿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源作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源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风痹、湿痹、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证候。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

凡风多从背五脏俞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脏故也。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死。若为急风邪所中,便迷漠恍惚、狂言妄语,或少气、不能复言;若不求师即治,宿昔而死。即觉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也。若涎唾出不收者,既灸当并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语,与肺病相似,然着缓可经久而死。

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此为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唇或青或白、或黄或黑者,此为心已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不可复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复治。

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尚可治。急灸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

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百壮,可服续命汤。

贼风邪气所中则伤于阳,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归于六腑则为热,不时卧止为啼哭。其脉坚大为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也。经络诸脉旁支去者,皆为孙脉也。

凡风之伤人,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贼风。故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四季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伤于风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伤于风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酒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房中风则为肠风。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焉。是知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而寒热。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肥人有风,肌肉浓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瘦人有风,肌肉薄则常外汗,身中寒目泪出。有风遇于虚,腠理开则外出,凄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水淋状,时如竹管吹处,此是其证也。有风遇于实,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是其证也。

新食竟取风为胃风,其状恶风颈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胀满形瘦,腹大失衣则愤满,食寒即洞泄,新热食竟入水自渍及浴者,令人大腹,为水病。

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喜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情不欲自劳。

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其状恶风而汗多头痛。

新房室竟取风为纳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

劳风之为病,法在肺下,使人强上而目脱;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黄脓涕如弹丸大,从口鼻出为善,不出则伤肺。

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成风疹瘙疮。风邪入深,寒热相搏则内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邪客关机中即挛,筋中亦然。邪淫于脏,梦脏大形小。淫于腑,梦脏小形大。邪随目系入脑,则目转眩。邪中睛,则散视见两物。风邪入脏,寒气客于中,不能发则喑哑,喉痹舌缓,不时服药针灸。风逐脉流入脏,使人猝喑缓纵噤痉致死。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癫。阳邪入阴,病则静。阴邪入阳,病则怒。

若因热食,汗浴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则觉肉中如针刺,步行运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觉肌肉中如刺,皆由腠理闭,邪气闭在肌中因欲出也,宜解肌汤则善。

夫目、动、口唇动偏,皆风入脉,故须急服小续命汤。将八风散摩神明白膏、丹参膏根据经针灸之。

诸痹由风、寒、湿三气并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得寒则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肤,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为痹也。其风最多者,不仁则肿,为行痹,走无常处。其寒多者,则为痛痹。其湿多者,则为着痹。冷汗濡,但随血脉上下不能左右去者,则为周痹也。在肌中更发更止,左以应左,右以应右者,为偏痹也。

夫痹,其阳气少而阴气多者,故令身寒从中出。其阳气多而阴气少者,则痹且热也。

诸痹风胜者则易愈,在皮间亦易愈,在筋骨则难痊也。久痹入深,令营卫涩,经络时疏则不知痛。

风痹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腹中股、淫泺,烦心头痛。伤脾肾时呕眩,时自汗出。伤心目眩。伤肝悲恐,短气不乐。伤肺不出三年死。(一云三日)。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痉也。痉者,口噤不开,脊强而直,如发痫之状,摇头马鸣,腰反折;须臾十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时有脱。易得之者,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大人凉湿得痉风者皆死。温病热盛入肾,小儿痫。热盛皆痉,痉、喑、厥,癫皆相似。故久厥成癫,宜审察之。其重者,患耳中策策痛,皆风入肾经中也。不治流入肾,则喜卒然体痉直如死,皆宜服小续命汤两三剂。若耳痛肿,生汁作痈疖者,乃无害也。惟风宜防耳,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com

?防风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防风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秦艽(去苗土)、独活(去芦)、麻黄(去节)、半夏(汤洗七次.切片)、防风(去芦),各二两。升麻、防己、白术、石膏(锻)、芍药(白)、黄芩、甘草、当归(去芦)、远志(去心)、人参(去芦),各一两。
【炮制】上粗末,入半夏片令匀。
【功能主治】治风虚发热,项背拘急,肢节不遂,恍惚狂言,来去无时,不自觉悟。亦治脚气缓弱甚效。此药温和,不虚人。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二中盏,生姜七、八片,煎至一盏,去滓,取清汁六分,入麝香末少许,食后、临卧带热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防风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引甄权方
【处方】防风
芎劳
白芷
牛膝
狗脊
萆薢
白术各3克,羌活
葛根
附子
杏仁各6克
麻黄12克
生姜15克
石膏
薏苡仁
桂心各9克。
【制法】上十六味药,哎咀。
【功能主治】主治偏风。
【用法用量】以水1.2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服。服一剂觉好,更进一剂。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引甄权方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十九
【处方】防风(去叉),甘草(炙,锉)各30克,黄芩(去黑心)22.5克,当归(切,焙),赤茯苓(去黑皮)各30克,秦艽(去苗、土),葛根(锉)各22.5克,桂(去粗皮),杏仁(烫,去皮、尖、双仁,炒)各30克,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5克。
【制法】上十一味药,粗捣筛。
【功能主治】主行痹。
【用法用量】每服5克,用酒150毫升,水150毫升,加大枣3枚(擘破)、生姜5片,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日二夜一。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九
防风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防风(去芦)60克,川独活(去芦,洗),川当归(去芦,洗),赤茯苓(去皮),秦艽(去芦、,洗),赤芍药,黄芩各30克,桂心(不见火),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主治血痹,皮肤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防风汤--《宣明论方》卷二
【处方】防风,甘草,当归,赤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炒熟),官桂各30克,黄芩,秦艽,葛根各9克,麻黄(去节)1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疏风活络,宣痹止痛。主治行痹。外感风湿,恶寒发热,遍体骨节疼痛,游走不定,舌苔淡白,脉浮。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酒、水共300毫升,加大枣3枚、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宣明论方》卷二
防风汤--《症因脉治》卷一
【处方】防风,荆芥,葛根。
【功能主治】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有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十七
【处方】防风(去叉)1两,桂(去粗皮)1两,生干地黄(切,焙)1两,赤芍药1两,当归(切,焙)1两,吴茱萸(汤浸,洗7遍,焙干)半两,干姜(炮裂)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入腹,(??)痛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七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十
【处方】防风(去叉)2两,白术1两,白鲜皮2两,桂(去粗皮)1两3分,黄耆(锉)2两,薏苡仁(炒)3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历节风,周身百节疼痛,腰脚痿弱。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夜1。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十八
【处方】防风(去叉)1两,地骨皮1两,王不留行1两,山栀子仁(微炒)1两,荆芥穗1两,恶实(炒)1两,甘草(炙)3分,人参半两,生干地黄(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热熏蒸,皮肤白癜。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恶实根2寸,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八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处方】防风(去叉)2两,麻黄(去根节)2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切,焙)2两,秦芎(去苗土)2两,独活(去芦头)2两,当归(切,焙)1两,远志(去心)1两,甘草(炙,锉)1两,防己1两,人参1两,黄芩(去黑心)1两,升麻1两,芍药1两,石膏(碎)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肝气壅逆,肢体沉重,面色多青,时欲嗔怒,甚者恍惚狂言,心神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麝香末少许,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1盏,去滓温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别名】防风散
【处方】防风(去叉)2两,桑根白皮2两,甘草2两。
【制法】上锉,米泔浸一宿,晒乾,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热咳嗽。
【用法用量】防风散(《鸡峰》卷十一)。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处方】防风(去叉)半两,防葵(生用)半两,泽泻半两,白术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黄耆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大豆(炒熟)3合,赤小豆(炒熟)半升,桑根白皮(锉,炒)4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3分,泽漆3分,麦门冬(去心,焙)3分,猪苓(去黑皮)3分,大戟(锉,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脚气肿满,变为风水。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破),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午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防风汤--《外台》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处方】防风4两,桂心4两,知母4两,白术5两,生姜5两,芍药3两,甘草3两(炙),附子2枚(炮)。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历节风。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分为3服。
【注意】忌生葱、猪肉、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摘录】《外台》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一○六
【处方】防风(去叉)1两,甘菊花1两,萎蕤1两,旋覆花1两,升麻1两,决明子(微炒)1两,秦皮(去粗皮,锉)1两,黄连(去须)1两,栀子仁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甘草(炙令赤,锉)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肝脏风热,冲目赤涩痛,风泪肿合,目多倒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二十
【处方】防风(去叉)2两,薏苡仁2两,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干)4两,白术1两,芎?1两,细辛(去苗叶)1两,羌活(去芦头)1两,茵芋(去粗茎)1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两,狗脊(去毛)1两,萆薢1两,侧子(炮裂,去皮脐)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微黄)1两,赤箭1两,桂(去粗皮)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风寒湿痹,筋脉挛急,身体手足不随。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十三
【处方】防风(去叉)1两,甘草(炙)1两,黄芩(去黑心)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切,焙)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秦艽(去苗土)半两,葛根半两,杏仁50枚(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风,寒热时作。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酒半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去核),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取汗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三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十三
【处方】防风(去叉)1两,独活(去芦头)1两,羌活(去芦头)1两,柴胡(去苗)1两,白术1两,甘草(炙)1两,麻黄(去节)1两,芎?2两,荆芥穗半两,菊花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劳风壅滞,多痰逆头昏。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去7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三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十二
【处方】防风(去叉)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半两,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1两,麻黄(去根节,煮,掠去沫)3两,石膏(碎)2两。
【制法

枳茹酒简介

目录1拼音2《千金》卷八 2.1方名2.2组成2.3主治2.4枳茹酒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枳茹酒 1拼音 zhǐ rú jiǔ

2《千金》卷八

2.1方名

枳茹酒

2.2组成

枳实(上青)。

2.3主治

急风缓风,口僻眼急。

2.4枳茹酒的用法用量

随性饮之。

2.5制备方法

取上药刮取末,欲至心止,得茹5升,微火炒去湿气,以酒1斗渍,微火暖令得药味。

古籍中的枳茹酒 《普济方》:[卷一百十六诸风门]诸风杂治 全密。密则溢出。又不可和马肉食。空心暖酒服妙。枳茹酒(出千金方一名枳皮酒)服诸药不能瘥者。取枳实上...

《医学纲目》:[卷之十·肝胆部]口眼斜 。熙丰间,王丞相常服,预防风疾神验。〔《千》〕枳茹酒主口僻眼急大验,诸药不瘥方。枳实上青刮取末,欲...

《普济方》:[卷九十七诸风门]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附论) 。倾二大升酽醋甑中。和搅令遍。于密覆之法蒸饥即枳茹酒治中风。身体强直。不得屈伸。治中风。身直不得屈...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酒 酒饮。槐枝酒治大麻痿痹。槐枝煮汁,如常酿酒饮。枳茹酒治中风身直,口僻眼急。用枳壳刮茹,浸酒饮之。牛...

《千金翼方》:[卷第十六·中风上诸酒第一]枳茹酒

八风散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八风散 3.1八风散的别名3.2处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八风散的用法用量3.6八风散的临床应用 4《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之八风散 4.1处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八风散的用法用量4.5各家论述 5《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之八风散 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八风散的用法用量5.5各家论述 6《医心方》卷三引《耆婆方》之八风散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八风散的用法用量 7《圣济总录》卷十七方之八风散 7.1处方7.2制法7.3功能主治7.4八风散的用法用量 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八风散 1拼音 bā fēng sǎn

2概述 八风散为方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八风散

3.1八风散的别名

八风汤(《保婴撮要》卷二十)。

3.2处方

藿香半斤,白芷、前胡各一斤,黄芪、甘草、人参各二斤,羌活、防风各三斤[1]。

藿香(去土)250克,白芷、前胡(去芦)各500克,黄芪(去芦)、甘草(爁)、人参(去芦)各1千克,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各1.5千克

3.3制法

上药为细末。

3.4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八风散主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以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1]。

疮疹既发,声音不出,形气俱病。

3.5八风散的用法用量

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加薄荷少许,水煎,食后服,或每服一钱,腊茶水调下;小儿虚风,每服半钱,乳香、腊茶水调下[1]。

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薄荷少许,同煎至21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或每服6克,腊茶水调下;小儿虚风,每服1.5克,乳香、腊茶水调下。

3.6八风散的临床应用

眩晕瘙痒:薛立斋治一人头目晕眩,皮肤瘙痒.搔破成疮,以八风散治之即愈。

4《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之八风散

4.1处方

菊花3两,石斛1两半,天雄1两半,人参1两6钱,附子1两6钱,甘草1两6钱,钟乳石、山药、续断、黄芪、泽泻、麦门冬、远志、细辛、龙胆草、秦艽、石韦、菟丝子、牛膝、菖蒲、杜仲、茯苓、干地黄、柏子仁、蛇床子、防风、白术、干姜、萆薢、山茱萸以上24种各1两,五味子、乌头各半两,肉苁蓉2两。[1]

4.2制法

上药治下筛。

上药为末。[1]

4.3功能主治

补肾治肝。治风虚面色青黑呈土色,畏见日光,脚气痹弱。[1]

4.4八风散的用法用量

酒服方寸匕,1日3次;不知,加至2匕。

每服一至二方寸匕,酒送下,日三次[1]。

4.5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八风取义,专主八方风气之邪。《备急千金要方》推广候氏黑散而立此方。方中菊花得金水之精英,补水以制火,益金以平木,专主虚风蕴热,《本经》治恶风湿痹者,以其能清血脉之邪,故黑散以之为君。细辛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防风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痛;干姜逐湿痹,为菊花祛风之向导,导火之反间;白术治风寒湿痹;茯苓治逆气,散结痛,利小便,坚筋骨;人参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退虚热,与白术、茯苓共济实脾杜风之功,方得《本经》除邪气之旨。其外,柏子仁除五湿,安五脏;麦门冬润燥涩,利结气;山药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菖蒲治风寒湿痹,通九窍;甘草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即黑散中用桔梗之义;石斛治伤中,除湿痹;石韦治劳热邪气,癃闭不通;泽泻治风寒湿痹;龙胆治骨间寒热,即黑散中用黄芩之义;秦艽治寒湿风痹,肢节痛;萆薢治骨节风寒湿周痹;远志除邪气,利九窍;乌、附、天雄统治诸风寒湿,痿躄拘挛膝痛,即黑散中用桂之义;续断续筋骨;菟丝续绝伤;牛膝治寒湿拘挛,不可屈伸,即黑散中用芎?之义;杜仲治腰脚痛,坚筋骨;干地黄治伤中,逐血痹;黄耆治大风癞疾,以助诸风药司开合之权,即黑散中用当归之义;蛇床除痹气,利关节;山萸治心下邪气,逐寒湿痹;五味子与肉苁蓉并强阴益精气,即黑散中用牡蛎之义;钟乳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即黑散中用矾石之义。盖矾石性涩辟垢,得冷即止,得热则下,服后禁忌热食,调理颇难,故取钟乳温涩利窍之品代用,药性虽殊,而功力与矾石不异也。

5《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之八风散

5.1处方

麻黄1斤,白术1斤,栝楼根10两,甘草10两,栾荆10两,天雄10两,白芷10两,防风10两,芍药10两,石膏10两,天门冬10两,羌活2斤,山茱萸5升,食茱萸5升,踯躅5升,茵芋14两,黄芩1斤5两,附子30枚,大黄半斤,细辛5两,干姜5两,桂心5两,雄黄6两,朱砂6两,丹参6两。

5.2制法

上药治下筛。

5.3功能主治

八风十二痹,狠退半身不遂,历节疼痛,肌肉枯燥,皮肤瞤动,或筋缓急痛,不在一处,卒起目眩,失心恍惚,妄言倒错,面上疱起,或黄汗出,更相染渍,或燥或湿,颜色乍赤乍白,或青或黑,角弓反张,乍寒乍热。

5.4八风散的用法用量

先食酒服方寸匕,每日1次;三十日后,1日2次。五十日知,百日愈,1年平复。长服不已,佳。

5.5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八风散主八风十二痹。方中诸药与胆腑门中芫花散、耆婆万病丸相类,其方下虽有半身不遂之证,殊非中风六经形证之比。详其立方,专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开发阴邪于外;大黄附子汤分泄阴邪于里;而兼栾荆、茵芋、踯躅、雄黄皆瞑眩之药,非大风恶疾,讵可轻试?必其人主气素强,病气方充,始为合宜。

6《医心方》卷三引《耆婆方》之八风散

6.1处方

秦艽4分,独活4分,茯神4分,薯蓣4分,山茱萸4分,藁本4分,天雄4分,钟乳(研7日)4分,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

6.2制法

上为散。

6.3功能主治

风气,风眩,头面风,中风,湿痹,脚弱,房少精。

6.4八风散的用法用量

以酒服方寸匕,1日2次。

7《圣济总录》卷十七方之八风散

7.1处方

荆芥穗1两,芎?1两,防风(去叉)1两,独活(去芦头)1两,甘草(炙,锉)1两,麻黄(去根节)1两,人参2两。

7.2制法

上为散。

7.3功能主治

风头旋,目暗昏眩,肢节疼痛,手足麻木,上膈壅滞,或发寒热。

7.4八风散的用法用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book/899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