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根据当时奉命督修十三陵的吏部尚书刘墉、礼部尚书德保、工部尚书金简的奏章,在这次修缮中,采用“拆大改小”的方案是存在的,修葺后也确实“多出”了不少材料,这些陵材,最后统统被从十三陵运走。当时,被运走的材料明细如下:大小楠木238件、木墩头584件、改砍糟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700余尺、花斑石500余块、旧砖130万块……而这之中,楠木柱每根可谓黄金万两……
文章摘自《中国人盗墓史》作者:倪方六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在以帝王为主角的盗墓事件中,有一件事一直说不清,这就是“乾隆盗木”一说。 京城坊间传得沸沸扬扬,有鼻子有眼睛的,说是当年乾隆看中了明陵的金丝楠木,于是以修葺明陵作掩护,“拆大改小”“偷梁换柱”,拆下上好的料子给自己修建寿陵。资料上也确实有记载,乾隆修葺过明陵,而且运回了包括金丝楠木在内的大量明陵物料。在现代的考古中,考古学者也亲眼看到清陵建筑材料中使用了明朝的木料、砖石。 如此“铁板钉钉”的事实,史书上却不见一点笔墨,这是为什么?乾隆成了中国盗墓狂人中身份最显贵的嫌疑犯。 这里,就来说说乾隆这个人,梳理一下乾隆偷梁换柱的由来,试解一下其中的谜团。
● “康乾盛世”和继位传说 对于乾隆皇帝,不少人可能并不陌生,几年前“清宫戏”流行时,在荧屏上不时可以见到这位“皇阿玛”。 乾隆皇帝名叫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是雍正皇帝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弘历从小就深得祖父康熙皇帝玄烨的喜爱,传说,玄烨是因为喜欢这个孙子,才把皇位传给了他的老爸胤(zhēn),即雍正皇帝。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除了玄烨,别人就无法知晓了。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胤死后。顾命大臣打开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的传位诏书,宣布弘历继承大位,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诞生了。新帝改元“乾隆”,人们根据他使用的这个年号,便习惯喊弘历为“乾隆皇帝”。 弘历当皇帝那年25岁,这在小皇帝多多的大清帝王中,是最佳的继位年龄。在其60年的执政生涯中,弘历的表现出色,他确实没有让爷爷看走眼,文治武功,南征西战,祖孙俩共同开创了大清王朝的辉煌――“康乾盛世”,把中国的近代版图扩大到最大。 实际上,弘历继位时,大清王朝的盛景已出现了,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70多年的治理,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安康。有学者说,弘历是个有福的皇帝,这个“福”应该是上两辈带给他的吧。 弘历的“福”还表现在他的长寿上,他活到了89岁,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最长寿的一位。在位时间长达60年,因为继位时对天发过誓,大概意思是,“皇祖仁皇帝(康熙)在位61年,我不敢超过他老人家,老天如果让我如愿,达到在位60年的理想,那我到时一定会让位给我的儿子。” 所以,在嘉庆元年(1796年)的元旦,乾隆禅位于皇太子琰(yóng yǎn)。此后,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虽经过不少名医医治,但都不见起色,初三逝于养心殿,葬裕陵。 弘历10岁时开始练武术,精于骑射。著文吟诗无所不能,留下的诗文多达42000多首;弄墨挥毫无所不精,至今大江南北都能见到他的御笔。所以,弘历晚年很满意自己的一生,自号“十全老人”。 弘历在位时也做了不少错事,如养肥清朝第一大贪和,推动“文字狱”。江苏东台诗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遗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便遭弘历剖棺戮尸、满门抄斩的下场。盛世之下,其实也是相当恐怖的。 自我感觉极为良好的弘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乾隆盗木”一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 50斤猪肉换得一块风水宝地 顾名思义,乾隆盗木,就是盗取木料,具体地说,就是盗取明陵上的木料。明陵上有什么样的好木料,竟然让大清王朝的盛世帝王眼红?那些木料确实非同一般,下面就说一说。 先说说明陵这块风水宝地吧。明陵有好几处,这里说的是北京“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被明成祖朱棣圈定为陵区。 据《明太宗实录》所记,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朱棣的皇后徐氏在南京宫殿内病故。成祖因有意迁都北京,便将徐皇后暂时安放在皇宫内,并于当年年底派礼部尚书赵(gòng)、钦天监阴阳训术曾从政、钦天监阴阳人刘玉渊、知县王侃、僧人吴永、江西的风水大师廖均卿等六人,一起前往北京郊区卜选陵地。 当时,朱棣专门从民间请来几位风水大师,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西的廖均卿。廖均卿是江西赣州府兴国县人,先祖廖三传师从唐代著名风水大师杨筠松(人称“杨救贫”)和卜则巍,杨、卜二人是形势宗风水术(峦头派)鼻祖。 天寿山陵区的卜选颇为神秘。 皇帝卜选风水宝地,在过去是头等国家机密,是秘不外传的。廖均卿为朱棣相地的经过仅见于《兴国衣锦三僚廖氏族谱》。该族谱中辑有廖均卿第五子廖信厚撰写的《均卿太翁钦奉行取扦卜皇陵及行程回奏实录》。 永乐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廖均卿从江西动身,于次年正月二十四日才到达北京。他察看了京西燕台驿、玉泉山、潭柘寺、香山、昌平的黄土山,还有京北的阳山茶湖岭、怀柔的洪罗山、百叶山等十几个地方后,又比照了南京孝陵的风水,最后认为,洪罗山、百叶山、茶湖岭等地都是非常好的风水宝地,但最好的是昌平的黄土山。 永乐六年八月初一日上朝时,廖均卿献上了黄土山“山图”,并附《朝献山图表》一道。表称黄土山“玉烛清明,并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朱棣看罢图、表很高兴,下令赐酒赏钱,还送给了廖均卿50斤鱼、50斤猪肉。所以有人说,朱棣花50斤猪肉,就换来了一块风水宝地。 据说,天寿山陵区选好后,廖均卿以年纪大了,上有老母在堂,下有五子未婚为由,辞官回家。朱棣赏赐金银、升授官职,廖均卿却不为所动,仍坚持告老还乡。朱棣只得同意,还特意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御赐诗一首: 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 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 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 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 廖均卿临走时,朱棣告诉他,“卿荣旋归家,可架造一敕书阁。匾云‘诰敕褒荣’。”但是,廖均卿上路后刚到通州,就被朱棣派人追回,赐四品职衔供养在钦天监衙门,直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五月病故,才被恩准由其五子廖信厚护送回乡安葬。
● 明陵楠木每根黄金万两 自朱棣定下了天寿山陵区后,明朝最后一帝崇祯皇帝葬入思陵止,天寿山陵区在230多年间,先后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另外还有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 13座皇陵依次是――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 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 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 明英宗朱祁镇的裕陵 明宪宗朱见深的茂陵 明孝宗朱樘的泰陵 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 明世宗朱厚的永陵 明穆宗朱载的昭陵 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 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 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 明思宗朱由检的思陵 十三陵的规制主要仿南京孝陵,建筑分为地上与地下两大部分。地下部分,从最后面的宝顶往前,有明楼、恩殿(清称“隆恩殿”)、配殿、碑亭,再往前则是神道,神道最前端有石牌坊,道两边有石像生。 地面建筑中,最为壮观的是恩殿,这里是行祭的场所,建得高大富丽。恩殿是木结构的大型宫殿,所用的木料几乎都是上等的楠木。明谢肇(zhè 同“浙”)的《五杂俎・物部二》(卷十)记载,可为栋梁的楠木,当时每根就价值黄金万两,这还不算运费什么的。 楠木材质细实、富于香气且耐腐蚀、防蛀,是古代最优质的木材,因此不少有钱人家喜欢用楠木打棺材。过去有一传说,有人直接在楠木产地将棺材打好运回,启运时,放碗红烧肉在内,十天半月到家时,揭开棺盖端出来,肉还有热气,还能吃呢。 楠木主产地在中国南方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因为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采伐运输十分困难。采木的环境非常险恶,毒蛇猛兽出没于山林中。采木工人先要祭祀山神,纵火焚林,将毒蛇猛兽吓跑,才敢进林采伐。工人被树木压伤压死,饥饿病患的,不计其数,所以四川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谚语,可见楠木采伐之难。 楠木的运输也非常困难。因为木材粗大,深山之处又没有畅通平坦的道路,大木伐倒后,通常要等待雨季到来,利用洪水将其冲出深山。然后结成木筏,由水路经运河运到北京通县的张家湾,再经半日陆路之程运至北京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和朝阳门外的大木厂。一棵楠木从采伐到运至北京,一般都要3―5年的时间。 明十三陵中,有三座陵的楠木使用量最大,质量也最好,分别是长陵、永陵和定陵。 以长陵为例,长陵是三进院落,正殿即恩殿,便坐落在第二进院内。此殿是长陵的主要建筑,非常高大宏伟。这座大殿面阔九间(长米),进深五间(长米),重檐四出,黄琉璃瓦盖顶,红墙,庄严壮丽,与故宫太和殿(明时为奉先殿)规制相同。 此殿是一座大型的楠木建筑,全部都是用金丝楠木建成,大殿面积达1956平方米,坐落于三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阶之上。大殿有60根木柱,柱高米,直径米,特别是大殿内排列32根巨柱,中间最大的4根柱直径达米,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可以想见,这么多的楠木,从南方运到北方,过程是如何的艰辛,要死多少工人。 此殿完工于宣德二年(1427年),从建成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该殿从没有发生过倾斜变形现象。 乾隆皇帝看中的正是这些楠木,特别是长、永、定三陵中的楠木大柱。
● 从明陵拆下楠木确有文字记载 对于上面的弘历拆大改小,盗取明陵楠木的说法,200多年来一直在民间传说:“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但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 明陵上的楠木到底被乾隆换下来没有?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否用于裕陵建筑,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从《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二六、一二七六)上来看,弘历在位时确实大规模修缮过明陵。乾隆五十年(1787年)三月,弘历巡察了明十三陵,发现地面建筑如明楼、恩殿等多有损坏,连神牌龛案也找不到了。弘历“为之慨然弗忍视”。回来后的当月初五,弘历下旨修葺。 修葺经过两年的时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初八告成,共花银万余两。之后,乾隆将明十三陵命交直隶总督责成霸昌(今河北霸州市)道,就近专管稽查。 根据当时奉命督修十三陵的吏部尚书刘墉、礼部尚书德保、工部尚书金简的奏章,在这次修缮中,采用“拆大改小”的方案是存在的,修葺后也确实“多出”了不少材料,这些陵材,最后统统被从十三陵运走。 当时,被运走的材料明细如下: 大小楠木238件 木墩头584件 改砍糟楠木224件 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700余尺 花斑石500余块 旧砖130万块 材料运走做什么了?奏章称,“拟运回京城,以备各工取用”。从字面上看,弘历并没有将这些材料用于修建自己的陵寝,这就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因为这奏章很忽悠人的,“各工取用”,都是些什么“工程”,包括不包括建裕陵的工程?乾隆被列为盗明陵的嫌疑犯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但从时间上说,乾隆盗楠木修陵说,确实不成立。 弘历的陵寝叫裕陵,他在登基后第七年,即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派员为自己选卜风水宝地,相中了东陵内,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次年(1743年)二月初十丑时,即凌晨一点以后,动土兴工。据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建筑工程・朱谕》(卷四十一)记载,动土时天象大吉:“星月交辉、云霞焕彩”。乾隆十七年(1752年),花了10年时间,裕陵建成,花耗银170多万两。 裕陵完工到修葺明陵,中间相差35年。弘历总不会将自己建好的陵寝建筑拆掉再建吧。清朝将自己陵寝拆毁重建的主子确实有,慈禧的定东陵,便是建好后觉得不够壮观,拆掉重建的,但最后却与乾隆的裕陵一样,被民国军阀孙殿英盗了。 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建筑工程・朱谕》(卷四十一)记录来看,裕陵上的楠木是有出处的,“凡楠木系广东、四川、湖广、福建四省进,杉木系江南、浙江、湖广、江西四省进,金砖系江南省(苏州)进……”
● 朱由检“金头收殓”传说引来盗墓贼 李自成攻破京城后,朱由检在绝望之中,登上万岁山(煤山),在寿皇亭旁的一棵歪脖子槐树上自缢殉国,明朝灭亡。如果他要不上吊,而是潜逃出宫,再组织人马,大明的东山或许会再起,毕竟当时天下还姓朱。可惜啊,历史不容如果。 李自成的起义军在清理明宫时,发现了朱由检和皇后的尸体,遂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先装入柳木棺内,后又提高规格,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朱由检,以黑漆棺殡皇后,棺内的朱由检,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皇后亦依制加袍带。 因为生前没有来得及建造寿陵,李自成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将朱由检与皇后的尸体一起葬入朱由检的宠妃――田贵妃墓中。 可能一般人不明白,田贵妃墓怎么能容得皇帝皇后二人?其实在明清两朝,都会专门为后宫嫔妃营建一个大墓,这是集体墓穴,预留空间,嫔妃死后就一个个葬入,所以妃墓的空间很大。田贵妃的墓可容9名妃子于日后下葬。 此时,距田贵妃入葬不到一年。民工挖了好几天,到第四天早上才挖到地宫石门,使用拐钉钥匙才打开石门。当天下午三点后棺椁送到下葬,棺椁之前摆好香案祭品,点起万年灯后,众人退出,将两座石门先后关闭,填葬墓道。后来,清朝又以帝王之礼,对思陵进行了改扩建。 思陵说是帝王陵寝,但毕竟是亡国之君的坟墓,还是由妃子墓改建的,里面的随葬品应该没有什么,但令人感叹的是,它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地宫被盗墓贼盗过的明朝帝王陵。 盗陵的起因,据称与一个传说有关。 传说李自成在将朱由检的尸体运往昌平时,发现尸体上的脑袋被谁砍掉了,于是只好现找材料和工匠,临时铸了颗金头,安在朱由检的脖子上,那颗金头有十几斤重。 有一天,附近思陵村一位老人清早起来捡粪,发现了思陵上有很大的盗洞。闻讯来的守陵户惊呆了,顺着盗洞进入地宫一看,棺材早已经腐烂了,朱由检的尸体成了一具骷髅,脖子上的那颗金头不见了――盗墓贼原来是冲着金头来的! 后来,思陵村的陵户们把村名改名为“盗陵监”,意思是加强对盗陵行为的监视;再后来,“盗陵监”又被喊成了“悼陵监”。实际上“悼陵监”是嘉靖时为孝洁皇后陈氏营建悼陵而设的职位,时间一长衍化成了目前的悼陵监村,与思陵被盗并无关系。朱由检死后头也没有被人砍掉,安了一颗金头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不过,传说虽然是传说,但思陵被盗是事实。盗墓时间在民国年间,盗墓贼是当地的一伙土匪,与清东西陵被盗的时期差不多。 以上内容由国学头条网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yeshi/1438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薄皇后是因为什么被废,
下一篇:
富庶的大隋王朝为什么两代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