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最典型的符号是语言,语言中最有代表性的则是方言。就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讲,方言是民间文学的载体,重庆言子用普通话来讲,会失去的本身的味道。很多外地人都以为我们大重庆只有言子很经典,但是我们的歇后语也是相当传神,是老一辈儿留下的经典,不是重庆人根本就不读不出那种韵味儿,那里面的意思也只有我们重庆人才懂得起!
重庆方言歇后语,你知道多少?
1、[较场坝的老鸹]——飞起吃人
2、[擀面棒吹火]——窃不通
3、[菠菜煮豆腐]——一(青)二白
4、[冠生园的麻饼]——点子多
5、[螃蟹夹豌豆]——连滚带爬
6、[火葬场走后门]——专烧熟人
7、[较场坝的生意]——扯谎的多
8、[王二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9、[对着窗口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10、[细娃儿穿西装]——大套
11、[十五个驼子睡一床]——七拱八
12、[落雨天不带伞]——精灵(经淋)
13、[肩头焖蒸笼]——咾(恼)火
14、[解放碑上的钟]——群众观点
15、[老太婆打呵嗨]——一望无涯(牙)
16、[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17、[洋马儿(自行车)下坡]——不睬(踩)
18、[解放碑上的钟]——群众观点
19、[较场坝的旗杆]——光棍一条
20、[叫花子守马路]——坐倒找钱
21、[茅斯(厕)里点灯]——找屎(死)
22、[半天云挂口袋]——装疯(风)
23、[驼子淋雨]——背时(湿)
24、[鸭子死咾]——嘴硬
25、[好吃街的板栗]——现炒现卖
26、[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27、[椒盐板鸭]——干绷
28、[半夜吃桃子]——拣倒粑的捏
29、[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
30、[十字街口迷了路]——不是(识)东西
31、[解放碑的风瓢瓢]——不摆咾
32、[鸡脚神戴眼镜儿]——假装正神儿
33、[冬瓜皮做帽子]——霉起灰(霉透顶)
34、[进茅司不带草纸]——想不揩(开)
35、[老太婆吃腊肉]——扯皮
36、[较场坝的土地]——管得宽
37、[菜园坝的老鸹]——飞起来吃人
38、[叫化子挑醋担儿]——穷酸
[重庆方言特点]:
重庆方言发音硬直平,以湖广话为基础。从方言种类讲,重庆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大区的西南官话区。受移民文化的影响,各区县居民很多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裔,因此方言主体以湖广话为基础,或多或少保留着早期移民的语言特点。
但是,重庆方言在发音上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尤其是市区方言与成都方言在近代形成较大差异,语调明显较成都方言有较大差异,语音也较成都方言强硬很多,接近贵阳话。
同时,重庆方言受地理位置影响又各具特色,可以分成以渝中区为代表的主城区方言;以万州、涪陵为代表的川东话,语音特点是把“白”念成“别”,去声字在词尾时变成阴平调;以合川、潼南为代表的川北话,语音特点是“花”“发”不分,把“飞机”念成“灰鸡”,“黄花”念成“房发”等;以开县、云阳等为代表的川东北话,语音特点基本上综合川东话和川北话,同样有“花”“发”不分等问题。
另外,秀山、酉阳靠近贵州北部和湖南,语音受其影响较大,语音主要在声调上和韵母上与重庆话差别很大,尤以“船”、“床”不分。綦江、江津一线靠近川南或川西,语音特点保留了入声音调,像一、得、不、发等字音就是念的入声调,听起来口音很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94109.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关于霜的歇后语
下一篇: 关于龙王、龙王爷、龙王庙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