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没路标的三岔口

民俗 2023-09-22 14:26:53

最佳答案:

左右为难

没路标的三岔口相关歇后语

谁知道歇后语啊???????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歇后语大全

/question/2900127.html

带有脚字的歇后语

导语:歇后语十分常用,即使在我们日常进行交流的时候,也会使用歇后语。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脚的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01、岸边巴屎 —— 利脚利手

02、八只脚架上的丝瓜 —— 越老越空

03、大少爷种田;手象蒲扇脚象耙;抓住渔船当鞋穿 —— 大手大脚

04、没脚蟹;瞎子丢了拐棍 —— 寸步难行

05、暗地里裹脚 —— 瞎缠

06、暗洞里绕脚 —— 瞎缠

07、暗房里裹脚 —— 瞎缠

08、一只脚塌在门槛上 —— 不知进退

09、一只脚跨在马背上 —— 不上不下

10、一手托两家;一脚踏两船;没路标的三岔口 —— 左右为难

11、一伙哑巴在一起 —— 指手划脚

12、打伞晒毛巾;作揖抓脚背;卖糖的看戏;逮兔子打狐狸 —— 一举两得

13、拿网绳缠脚 —— 拖人下水

14、石刀塞进车辕里;依样画葫芦;按别人的脚码买鞋 —— 生搬硬套

15、诸葛亮当伙夫;嘴吹唢呐脚打鼓 —— 能者多劳

16、太平洋里洗脚 —— 浩浩荡荡

17、搬起石头压自己的脚 —— 自找苦吃

18、走道拨算盘 —— 手脚不闲

19、两只脚塞进一靴子 —— 寸步难行

20、小腿肚子捆瓶子 —— 比较(脚)高的'水平(瓶)

21、蟛蜞脚包馄饨 —— 自戳穿

22、戴碓坎,穿草鞋 —— 头重脚轻

23、飞机上钓大闸蟹 —— 悬空八只脚

24、热水烫脚气 —— 舒适

25、腊月三十看皇历 —— 没日子了;没日子;呒没日脚过了;呒没日子过了;年前无日

26、脖子缠裹脚 —— 臭了一圈

27、驴子鸡8穿套鞋 —— 不是个脚

28、头上戴袜子 —— 能出脚来了

29、二踢脚上天 —— 空想(响)

30、脚底下抹油 —— 溜之大吉

31、螃蟹过门槛 —— 七手八脚

32、跳脚的穿大褂 —— 假装斯文

33、头顶生疮脚底流脓 —— 坏到底了,坏透顶了

34、拔了毛的长脚雁 —— 其丑无比

35、百尺竿头拿大顶 —— 没处下脚

36、百尺竿头拿天顶 —— 没处落脚

37、白脚布里的白虱 —— 老脚色;老脚虱

38、白脚布里的虱子 —— 老脚虱;老角色

39、白脚花狸猫 —— 坐勿定

40、白沙岭脚骂县官 —— 听不见

41、百脚虫怕老母鸡 —— 一物降一物

42、百脚碰着鸡 —— 一无生路

43、王二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44、小娃娃拾炮仗 —— 慌了手脚

45、老鼠跺脚 —— 震不塌地

46、脚大怨古怪 —— 头大怨脑袋

47、壁上挂甲鱼 —— 没有依靠;四脚无靠

48、穿没底鞋 —— 脚踏实地

49、脚丫子上长蒺藜 —— 站不住脚

50、叫花子伸脚 —— 灯草;蹬草

51、脚踏蒺藜 —— 寸步难行

52、云彩里伸腿 —— 不是个凡脚;不是个凡角

53、包脚布子围嘴臭 —— 一圈儿

54、包脚布做衣领 —— 臭名在外

55、跛子上医院 —— 治脚;自觉

56、豆芽上蒸笼 —— 蜷起脚脚受气

57、老虎捉蟋蟀 —— 笨手笨脚

58、没出嫁的闺女做鞋子 —— 不管女婿脚大小

59、赶脚的不问人 —— 路子对头

60、屋梁做凳脚 —— 大材小用

61、临事抱佛脚 —— 来不及了

62、兔儿爷出水 —— 两脚泥

63、风吹踏脚 —— 凄凉;梯凉

64、蚂蚁掉在热锅里 —— 麻了脚了

65、一脚踢出屁来 —— 巧极了

66、两幅半的被单 —— 遮了头遮不住脚;遮得头遮不得脚

67、短脚裤着短统袜 —— 差一大段

68、裹脚的脚趾 —— 窝囊一辈子

69、软脚蟹碰到田鸡 —— 缩成一团

70、手板脚板都是油 —— 滑手滑脚

71、敲钉转脚 —— 根子扎得牢

72、口吹喇叭脚敲鼓 —— 能者多劳;自吹自擂

73、一双脚踏两只船 —— 三心二意

74、鹅蛋石砌墙脚 —— 不稳当

75、裤脚上的虱子 —— 跟着撵

76、一脚踢出个屁 —— 赶上当当了;赶在当当上了

77、刚孵出的小鸡 —— 嘴硬腿软;嘴硬脚软

78、刺猬见了鹰 —— 四脚朝天

79、大小姐织布 —— 手忙脚乱

80、赤脚撵穿高跟鞋的 —— 赶时兴;赶时髦

81、掐着脚趾头念佛 —— 玩邪的

82、放屁打脚后跟 —— 赶巧了;赶到点子上了

83、忙中走到白薯地 —— 绊脚

84、脚后跟朝前 —— 走回头路

85、头疼在脚上下针 —— 白受罪

86、屁股后头蹬一脚 —— 各奔前程

87、脚板抹油 —— 开溜;溜之大吉

88、风玻璃胯子 —— 亮脚;亮角

89、团鱼挂在板壁上 —— 四脚无靠

90、黑地里走道 —— 只看脚下

91、火炙糕见了滚汤 —— 打顶上酥到脚底

92、原地踏脚 —— 没进步

93、脚面上支锅 —— 一踢就倒

94、癞蛤蟆垫台脚 —— 吃不住;拚命;拼命;硬胀;硬撑

95、脚踩翘翘板 —— 一上一下

96、烂泥巴垒墙脚 —— 立场不稳

97、两脚车上装七个人 —— 载三载四;再三再四

98、灶脚下弹棉花 —— 开不得工;开不得弓

99、拖住脚后跟 —— 拉倒

100、 脚底下揩油 —— 准备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799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