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麻黄汤发汗

民俗 2023-09-22 13:43:34

最佳答案:

茅(毛)塞顿开

麻黄汤发汗相关歇后语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刘渡舟

这一条论述的是二阳合病,重在太阳的证治。太阳和阳明经表证同时存在,当邪气重在阳明,可见自下利或者不下利但呕;如果重在太阳,表气郁闭导致肺气失宣降,可见喘;肺气不利所以胸满。这里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即可,但是肺和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可影响大肠腑气不利,导致大便不下,这时是不能用下法的。

胡希恕

这里也是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下利,所以二阳合病不一定下利,不能断章取义。阳明病是胃家实,喘而胸闷,太阳和阳明都有喘。阳明的喘由下及上,例如胃里实的厉害,大便不通,向上压迫横膈膜,肺呼吸受阻,导致腹满而喘,这是阳明病的喘。

这里喘而胸闷是由于喘,呼吸短促,导致胸内部的内压增高,造成了胸闷。这是由于表不解,气不能旁达,向上走,这个喘是不能用下法的。喘而胸闷是以喘为主,由喘造成的胸满,不是腹满造成的,和阳明病没有关系,就是大便干燥,也不能吃泻药,而是要解表。

喘是表里都有的病症,里实造成的喘,如果用汗法,会越发汗越厉害;表证造成的喘,越下越坏,造成坏病。这一节主要是区别引起满和喘的原因,虽然提到太阳阳明合病,实际重点不在这里。

刘志杰

这一条和32.33.34条对比,病人不下利不呕,也没用用泻药,就是太阳伤寒合并阳明,喘而胸满,外有寒不能有汗,还有个阳明实热证,或者白虎汤证,这时候用白虎汤可能会出大问题。这条说的是表里同病,先解表,里证的实热阳证,不会死人,可以后治,不能让表邪入里发生坏病。抓住无汗和喘而胸满,就可以用麻黄汤了

麻黄汤只用于外感,那就太“大材小用”了

麻黄汤在临床上的运用

作者/范天福



麻黄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方义论述,颇具精义,本文着重谈谈本方的临床应用。

一、在内科疾病上的应用

麻黄汤在内科疾病,主要用于咳嗽、哮喘、外感病所致之血证、痹证、急性肾炎、水肿等。

历代医家治疗咳喘多以此方为主。 以秋冬季外感风寒所致之咳喘伴有恶寒,吐稀白痰,胸闷者为宜。对于受寒风呛之干咳,效果尤著。曾治一老年男性患者,平素体健无病,某日于风雪中迎风步行数里,归家后即觉恶寒、喉痒而咳,咳则欲吐,遇寒尤甚,舌苔薄白,脉浮紧,初服三拗汤三剂无效,后改用麻黄汤三剂,寒除咳止。

血证用麻黄汤者,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之邪郁闭所致的鼻衄或吐血而表证仍在者。 笔者曾治一外感风寒鼻衄的中年女患,深秋上午于野外劳动,汗出当风脱衣,旋即头痛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发热、无汗,自服西药阿司匹林微汗出后,头痛稍减,至午后头痛加重,恶寒发热转甚,随即鼻流血盅许,则诸证略减,后又流血两次,量同前。

家人邀诊,观其脉证,显然系外感风寒证,拟麻黄汤方。麻黄8克、桂枝6克、甘草3克、杏仁6克,嘱麻黄先煮,去上沫,再下余药煎服。服后约半时许,病人心烦欲去衣,目合不欲睁,头痛面赤随即又鼻流血,量较前为多,流血后头痛面赤略减,但仍无汗,家人来诉服药之状。

因思,所现证候乃一派邪郁在表之象,由于感邪太甚,经初服麻黄汤及数次衄血不能尽解其邪,故嘱其家人仍服前汤,药后复被。服后半时许,汗出先从头部始,继则遍及周身,随即诸证悉除。一般外感表证得衄后多自愈,如伤寒论中有“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的记载。但本案几经衄血,虽病减但不愈,二次服麻黄汤才得汗而解,可见本案感受风寒外邪之重,腠理闭塞之甚。

麻黄汤还可用于痹证属湿邪偏盛者,症见肢体重着麻木、疼痛、于阴雨天加重者 ,此证为湿邪留于肌肤,故服麻黄汤发汗解表,使水湿之邪从汗而解。湿痹应用本方宜暂不宜久,用量宜小不宜大,否则易致伤阳。又湿得阳则化,阳气伤则不能温化水湿,则湿邪不去而湿痹不除。

急性肾炎水肿和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水肿较甚者,亦可用麻黄汤治疗。 此病多系风寒外袭,肺气不宣,肺的通调功能失司,不能下输膀胱,水湿溢于肌肤所致。症见眼睑浮肿,继则遍及全身,小便不利,恶寒,无汗,舌苔薄,脉浮者,于麻黄汤中加桑白皮治疗,本方消肿较速。

二、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麻黄汤在儿科疾患方面主要用于发热,喘咳,风疹等。

历代医家治小儿发热喘咳多用麻黄汤。 如唐代陈仕良治小儿伤寒发热,四肢烦痛,于麻黄汤中加大黄、芍药治之。明代万全用本方治小儿因寒邪入肺所致的喘咳。《类聚方广义》则用麻黄汤原方治疗新生儿发热鼻塞不能吮乳者。麻黄汤还可用于小儿肺炎属风寒闭肺,症见喘咳,发热不高或不发热,无汗,憋气,痰稀白者,用本方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稚阴稚阳”之体,在用本方时宜量轻、小剂,中病即止,否则伤正,不可不慎。

三、在妇科疾病上的应用

麻黄汤多用于经期或产后外感 ,如云岐子治妇人伤寒,症见脉浮紧,头痛发热,恶寒无汗,恐有热入血室者,用麻黄汤加生地黄治疗。麻黄汤合四物汤即麻黄四物汤,用于妇女经期或产后风寒之邪外侵,症见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者。

陆渊雷引日人浅田宗伯的一个医案,案中云:一妇临产破浆后,振寒,腰痛如折,脉浮数而肌热,不能分娩,前医给予破血剂,浅田氏认为临产脉多数,不能以数脉为热,属外感寒邪,给予麻黄汤加附子,温复令发汗,须臾,腰痛稍宽,而兼腹胀,遂产一子。

由于妇女在生理上有经、孕、产等不同于男子,这就使妇女的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有其特殊规律,多患血亏,前人有“血汗同源”之说。因此,在用麻黄汤时宜考虑及此,勿损伤阴血。

四、在其他各科疾病的应用

麻黄汤不仅用于内、妇、儿科疾病,并对传染病、眼、皮肤、鼻等科疾患亦在常选之列。 如近代眼科医生陈达夫用麻黄汤治“目暴病太阳,白珠血丝作淡红色,涕清如水,泪涌如泉,畏光甚,无眵,两眉头痛者。”陈氏以为上述诸证是由于寒邪伤肺,邪阻太阳所致,故用麻黄汤散寒发汗,宣肺,解太阳、肺经之邪。

皮肤病中常见的荨麻疹,在中医称为,多由外感风寒或血虚受风所致。 风寒所致者其皮疹遇冷加重,得热则轻,可于麻黄汤加徐长卿以祛风解毒,煎汤熏洗出汗或内服均可。

本方用后肌腠疏松,易招致风寒之邪复入,故熏洗后应避风,待全身汗退,皮肤已干,休息片刻方可到户外活动。 血虚受风者其皮疹反复发作且奇痒难忍,且多见于午后及晚间,治疗本证宜麻黄汤加首乌、当归以养血祛风。

麻黄汤加徐长卿、桔梗,还可用于慢性鼻炎属风寒犯肺者,症见易患感冒,鼻流清涕,鼻炎日久不愈,宜用上方熏鼻或内服均有效。

在传染病中应用本方较广者为麻疹 ,若麻疹初期,发热,疹出不齐,大多为风寒所袭,腠理闭塞,可用麻黄汤加蝉蜕、升麻疏散风寒,透疹解毒。

综上所述,可见麻黄汤历来为治疗外感病的常用方,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它不仅治疗外感疾患,还可广泛的用于其他科疾病。随着人们对古方认识的加深,在临床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发扬提高,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摘自《吉林中医药》,1981年第1期,作者/范天福。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杏仁(去皮尖,十六个) 生姜(一两六铢) 大枣(擘,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刘渡舟

这一条是论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两种不同的情况。桂枝汤发汗后,应当有微汗,大汗出说明疾病发生了变化。脉洪大,如果见烦渴,则属于大汗后阳明伤津,表热入里;如果证不变而脉变,说明阳气仍然盛于外,是所谓的气上冲的表现,所以还是可以用桂枝汤。不能片面看问题,过早用白虎汤,可能会使风邪郁厄发生坏病,所以一定掌握全面情况才能把握病情。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汗后,出现疟疾一样的恶寒发热,就是一日再发,说明营卫之间还有小邪未解,比各半汤又要轻一些,所以用桂二麻一汤。这两个方子治疗寒热交作,形似疟,但不是疟疾,后世用桂枝汤治疗疟疾的思路受此影响。

胡希恕

这条里脉洪大是错误的,应该是脉浮。洪大是个实热象,,应该是白虎汤证下的。服用桂枝汤后,大汗淋漓,表是不会解的,如果还是脉浮,那么还可以吃桂枝汤。这也说明一个定法,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如果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呢,不能再用麻黄汤,还是用桂枝汤。桂枝汤不但解表去热,也能安中养液。

如果定时发寒热,就是疟疾了,就需要桂枝二麻黄一汤了。这里形似疟,也没有汗,但是没有身必痒不得小汗出,所以不用各半汤。这个方子很轻,吃下去不会大汗出,捂一下也就是微微透表而已。

刘志杰

这一条是接着23条说的,大汗出表不解,形似疟,一天两次定时发热,无汗,原因就是大汗出后,毛孔大开,又感受了寒邪。所以用桂二麻一汤稍微发汗就可以了。它和各半汤一样,都是解决风和寒合并症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7931.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