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雷公动怒

民俗 2023-09-22 00:45:42

最佳答案:

不同凡响;惊天动地

雷公动怒相关歇后语

雷声大雨点小歇后语

歇后语雷声大雨点小是什么意思?歇后语雷声大雨点小的下一句是什么?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歇后语雷声大雨点小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歇后语:

雷声大雨点小

答案:

有名无实

解释:

“雷声大雨点小”比喻言语上夸大其词,但是实际的作为却无如言语说得那样多。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俗语中,雷声大雨点小也可看做是哭泣时,只发出声音而并没有真正流下眼泪。

天气现象解析:

①“雷声大雨点小”是个常见的成语。它形容计划很大,说得响亮,或者声势造得很大,而实际行动却很少。

②不过,从科学角度看来,“雷声大雨点小”却是不符合天气事实的。

③因为,在各种降雨天气过程中,雷雨的雨滴不仅不小,反而可以说是最大的。原因是降雨的雨滴都是在云内上升气流中凝结生成和长大的。因而只有在强烈上升气流云中,才可能降下大雨滴。有气象学家2004年在马绍尔群岛和巴西观测到直径1厘米的`大雨滴,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巴西和马绍尔群岛都是热带,那里的雨基本都是从电闪雷鸣和积雨云中降下来的。而积雨云,正是自然界中具有最强烈上升气流的云。相反,世界上最小的雨滴———毛毛雨,则反生在上升气流最弱的云中,连最微小的雨滴也托不住就给降下来了。

④当然,成语属文学范畴,本也无需完全拘泥于事实。而且,雷声的雨滴虽然不小,但雨滴却“不多”。而“雨点小”和“雨点少”在数量方向上是一致的。

⑤雷雨天气主要有三个特点:除了雷电和雷阵雨外,还有雷雨大风。大家知道,雷声、闪电可以传得很远(有谚语说“雷响天下知”);雷雨大风是积雨云后部下沉的冷凉空气(密度大)迅速堆积到地面上时,因气压远高于周围,而向四周发出的冲击波,它也可以传得很远。但是,雷阵雨则不同了,它的范围虽然和下沉冷凉气流基本相同,但却不会扩张,雨区随着积雨云的前进形成的也是一条窄(与大风和雷声区相比)带。也就是说,在雷雨天气影响区中,大部分地区是只有雷声和大风而没有雨点的。谚语“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就有“雷声大雨点少”的意思。不过,毕竟“雨点小”和“雨点少”还并不是一件事,成语必另有来源。

⑥确实如此。这个成语最初根本不叫“雷声大雨点小”,而是从“雷声浩(甚)大,雨点全无”发展变化而来。有趣的是,这倒是很符合事实的,因为在雷声天气影响区中,除了雷雨带以外都是这样的情况。可是,这八字不成成语,说起来也不上口。如要减成六个字,而且仍要保留“雷声大”的话,那么“雨点”后的字同样也就难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小”了。因为“大”也只和“小”对仗。当然,“雷声有,雨点无”也对仗,但对比不强烈。

⑦更重要的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说法很符合某些社会实况。因为,“造声势者”多少总会有一点实际行动。甚至还可以认为,只是由于组成成语需要,使用了“雷声”和“雨点”两个科学名词而已。这些人为因素可能都是成语化为“雷声大雨点小”的重要原因吧。

更多关于打雷的歇后语:

张天师失去了五雷印(据说张天师手中的武器能发雷镇妖) —— 无法隐藏答案

一雷天下响 —— 处处皆知

夜晚打雷心不跳 —— 问心无愧

圣人遭雷击 —— 好心不得好报

晴天打雷 —— 空喊;离奇;太离奇

旗杆上挂地雷 —— 空响

泥菩萨遭雷打 —— 粉身碎骨

埋下的地雷 —— 一触即发

埋好的地雷 —— 一触即发

立春响雷 —— 一鸣惊人

雷声大,雨点小 —— 有名无实

雷婆找龙王谈心 —— 天涯海角觅知音

雷公劈蚂蚁 —— 大的欺负小的

雷公劈海椒(辣椒) —— 火辣辣的脾气

雷公劈城隍 —— 以上压下

雷公躲进土地庙 —— 天知地知

雷公动怒 —— 不同凡响;惊天动地

雷公打芝麻 —— 专拣小的欺

雷公打豆腐 —— 拣软的欺;不堪一击

腊月盼打雷 —— 空想;不识时务

好心遭雷打 —— 冤枉;太冤枉

寒冬腊月打雷 —— 成不了气候

光打雷不下雨 —— 虚张声势

二月的闷雷 —— 想(响)得早

躲了雷公,遭了霹雳 —— 躲了一灾又一灾;祸不单行

东方打雷西方雨 —— 声东击西

道士遭雷打 —— 作法自毙

大海里的水雷 —— 一触即发

打响雷不下雨 —— 一场虚惊;虚惊

春天的雷,涨潮的水 —— 留不住

吃了雷公的胆 —— 天不怕地不怕

吃雷公屙火闪 —— 胆大包天

病人遭雷打 —— 天灾人祸

半夜打雷心不惊 —— 问心无愧

半天云里响炸雷 —— 惊天动地

白娘子压在雷峰塔下 —— 总有人搭救

醉雷公—— 胡劈;胡批;复辟

醉雷公上锅台—— 胡霹一锅粥

三年级小学生歇后语摘抄3篇

【 #三年级#导语】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以下是 无 整理的《三年级小学生歇后语摘抄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三年级小学生歇后语摘抄

1、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

2、正月十五云遮月——不露脸

3、中秋的天气——不冷不热

4、中秋过了闰八月——团圆过了又团圆

5、中秋节的月亮——光明正大

6、中秋节赏桂花——花好月圆

7、端午节后布谷叫——过时啦(比喻迟了。)

8、端午节划龙舟——载歌载舞

9、端午节卖历书——过时货

10、过端午的'龙头——光耍嘴,

11、过年吃团圆饭——济济一堂

12、过年的肥猪——早晚得杀

13、过年借礼帽——不识时务

14、正月十五打灯笼——年年都一样

15、正月十五打牙祭(偶尔吃顿丰盛的饭)——一年一回

16、正月十五的龙灯——任人耍;由人玩耍

17、正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18、正月十五的走马灯——反复无常

19、正月十五放烟火——好景不长

20、正月十五赶庙会——随大流

21、正月十五看花灯——走着瞧

22、正月十五卖元宵——抱成团

23、正月十五贴春联——晚了半月了

24、大年初一生娃娃——双喜临门

25、大年初一贴福字——吉庆有余

26、大年初一早上见面——你好我也好

27、大年初一做月子——赶在节上

28、大年三十的案板——家家忙

29、大年三十的烟火——万紫千红

30、大年三十看皇历——没日子啦

【篇二】三年级小学生歇后语摘抄

1、下雪天走路——一步一个脚印

2、下雪天打兔子——白跑

3、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又动(冻)人

4、下大雪找蹄印——罕见

5、西瓜地里落冰雹——砸啦

6、五更天下大雪——天明地白

7、乌鸦落在雪堆上——黑白分明

8、挑雪填井——白费劲,枉费功,枉费心

9、天亮下大雪——明白,明明白白

10、太阳底下堆雪人——不长久

11、暑天下大雪——少见,少有

12、三伏天的冰雹——来者不善

13、晴天下大雪——明明白白

14、晴天打雷——空喊,离奇,太离奇

15、泥菩萨遭雷打——粉身碎骨

16、煤块掉在雪地上——黑白分明

17、六月天下雪——得之不易:难得

18、立春响雷——一鸣惊人

19、雷雨天下冰雹——一落千丈

20、雷声大,雨点小——有名无实

21、雷公劈蚂蚁——大的欺负小的

22、雷公劈城隍——以上压下

23、雷公躲进土地庙——天知地知

24、雷公动怒——不同凡响,惊天动地

25、雷公打芝麻——专拣小的欺

26、雷公打豆腐——拣软的欺,不堪一击

27、久旱逢甘雨——人人欢喜,个个喜爱

28、久旱得雨——喜从天降

29、九月菊花逢细雨——点点人心

30、叫花子碰上大雪天——饥寒交迫

【篇三】三年级小学生歇后语摘抄

1、一个墨斗弹出两样线——思(丝)路不对

2、一串钱九百九——不成调(吊)儿

3、一根麦秆打鼓——不想(响)

4、一跤跌在青云里——交好运(云)

5、二两棉花打絮——谈(弹)不上

6、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

7、七十岁配眼镜——老话(花)

8、下巴底下支小锅——吵(炒)嘴哩

9、下雨不打伞——临(淋)到头上了

10、下雨出太阳——假情(晴)

11、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

12、大麦去了皮——白人(仁)

13、大胡子——难题(剃)

14、丈八的灶台——高照(灶)

15、山林中烧火——就地取材(柴)

16、云彩上点灯——空挂名(明)

17、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18、木排下水——不成(沉)

19、嘴上涂石灰——白说(刷)

20、藕炒黄豆——钻空(孔)子

21、瓦匠的双手——多疑(泥)

22、月下提灯——虚挂名(明)

23、端午节包粽子——有棱有角

24、六月里戴手套——保守(手)

25、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26、孔夫子的口袋——书呆(袋)子

27、石头蛋子腌咸菜——一言(盐)难尽(进)

28、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29、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30、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6774.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