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脑袋掉了不过碗口大的疤

民俗 2023-09-21 23:35:13

最佳答案:

视死如归

脑袋掉了不过碗口大的疤相关歇后语

看《亮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亮剑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抗争。李云龙猛地停住脚步,问小陈:你小子怕死不怕?小陈涨红了脸,他感到奇耻大辱,有这么问话的吗?他脚跟一碰,胸脯一挺,大声吼道:脑袋掉了碗口大的疤,怕死就不当解放军啦,请师长下命令。面对敌人那种大义凛然的感觉让我记忆深刻。

搬家有关的歇后语及答案

1. 叫花子搬家——一无所有/光棍一条
2.蚂蚁搬家——不是风,就是雨(比喻事先有了预兆) 蚂蚁搬家——大家动口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3.妓院搬家——移娼(宜昌,我国一地名)
4.厨子搬家——另起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从新做起)
5.玻璃店搬家——少砸不少

6.搬家丢了老婆——粗心极了
7.耗子搬家——穷折腾
8.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比喻总是失败)
9.老和尚搬家——吹灯拔蜡(比喻散伙、垮台) (蚂蚁搬家)
10.老龙王搬家——厉害了(离海了)
11.屎壳郎搬家——走到哪臭到哪/走一路,臭一路(用于骂人) 屎壳郎搬家——不守分(粪) 12.天主教堂搬家——还拿架子呢
13.麻雀搬家——叽叽喳喳(形容七嘴八舌,人声鼎沸)
14.太平洋搬家——翻江倒海(形容力量或声势壮大)
15.土地爷搬家——走了神
16.石敢当搬家——挖墙脚(旧时树立于墙角的小石碑,用于镇邪)
17.脑袋搬家——碗大个疤/身首异处(死了)
18.俞伯牙搬家——不留情(琴)(比喻没王法)
19.小鸟搬家——远走高飞
20.土豆搬家——滚球子(用于骂人)
21.阎王爷搬家——疑(移)神疑(移)鬼
22.胡萝卜搬家——挪挪

“脑袋掉了碗大个疤”是何等豪情!

经常在电视里看到铮铮铁骨的汉子,在危险来临时,毫不畏惧,豪情万丈,脱口而出,“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钦佩之余,不禁感叹,能说出“脑袋掉了碗大个疤”,是何等豪情呢!

老婆的亲弟媳,怀孕三个半月,正常孕检,却查出肾脏各项数据偏高,大夫也是职业习惯,说的比较严重,比如什么现在是肾炎,再严重些就变成尿毒症了,要孩子,孩子大人都有危险,不要孩子,以后就不能生育了。

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真是大事了,所以,弟媳终日以泪洗面,就连刚强的弟弟,也落了泪。后来问了别的亲戚,在南京的大医院又问了下,事情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遭。而且只是问了南京而已,还有北京的医院,上海的医院,甚至美国的医院呢!

所以说,心态很重要,脑袋掉了,命没了,不过是颈口处有了个饭碗大小的疤痕而已,这是什么心态,天塌下来当被盖啊!

现今社会,发展迅速,压力较大,同时人们的抗击打能力也确实有待于提高,毕竟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变好了啊,如果是吃不上饭呢?如果是战争时期人命如草芥呢?那我们一定会非常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突如其来的一点事情,就会令我们方寸大乱,简直觉得不能活了,其实并不至于。不过是我们经历的太少了,我们能承受的太少了。

其实我们人类的抗压能力是很强的,没听说什么事发生了,就直接压倒了一个人,每个人都会扛起压力,继续前行,不过却都在路程上有过彷徨,有过气馁,流过眼泪,表现过软弱。

世界上包括父母,没人能帮你承受所有,所以早日成熟,凡事想开,放大格局,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就算没过去,脑袋掉了,不过是碗大个疤而已!

元代《西游记》孙悟除了棍还有戒刀,为何吴承恩却只选择了棍?

孙悟空,绝对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但凡影视剧、动画片,只要有咱猴哥出场,都能凑出一波儿热潮,冷不丁就能出个现象级的作品。

不过,孙悟空的大宝贝如意金箍棒,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今天咱们来从原著中探究一下,这个如意金箍棒究竟长得啥样。

金箍棒,全称是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是太上老君亲手打造的,后来给大禹治水时用,治水好了就放在东海当镇海之宝。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咱就不多说了。

金箍棒的造型其实是有特点,不过可惜很多影视剧中的金箍棒在造型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欠缺。按照书中描写:

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

很显然,诸多影视剧里,只表现了两头的金箍,却忽视了“乌铁”。书中提了一句“棒是九转镔铁炼”,“中间星斗暗铺陈”,“花纹密布鬼神惊”。

镔铁,是中国古代对西域大马士革钢、乌兹钢的称呼。这种钢材经过打磨和酸洗之后花纹非常美观,黑白交杂,在相同的硬度下,其韧性比一般的碳钢要好。

上图:现代的乌兹钢刀

综合书中的信息,金箍棒中间的乌铁,应当就是黑白交杂的镔铁。而且在镔铁武器上镶嵌星象图案的做法,在明代的确是比较多见的。

上图:镶嵌有金星的明代镔铁七星宝剑

相比之下,86版《西游记》的金箍棒有些略不走心,一个亮闪闪的棍子,没啥内涵。而张纪中版《西游记》的金箍棒,单从造型而言,不仅表现了金箍,连镔铁的花纹也有所表现,这一点做到的确不错,该赞就得赞。

上图:86版《西游记》的金箍棒

上图:张纪中版《西游记》的金箍棒

但是,几乎所有关于《西游记》的文艺作品,对金箍棒大小的表现都令人失望。除了一部衍生作品《大圣归来》,这部动漫人物设定中的金箍棒大小,是比较符合原著中形象的。可惜在电影里,金箍棒依然是跟细棍子。

上图:《大圣归来》孙悟空造型,严格说来,这个金箍棒粗是够粗,但是有些短了

没错,金箍棒,就是这么粗。在原著中,孙悟空第一次见到金箍棒时,就觉得这玩意有些太大了,手握不下。这玩意有多大,大家看看原著描写就明白了:

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

明代二丈,约合今天六米,这个大家好理解。而斗来粗细,斗在古代既是计量单位,又是一种容器,到底有多粗呢?大家看看下面这个民国时期的木斗,就差不多能明白了。

随后孙悟空就想着这玩意小一点就好了,金箍棒是认主的,有灵性,马上变成“只有丈二长短,碗口粗细。”在后面的打斗描写中,金箍棒往往都是迎风一晃,从一根绣花针变成碗口粗细。

那么古代人说的碗口,到底有多大呢?请参考一句古话:脑袋掉了碗口大的疤。就算古代人瘦,脖子细,怎么也有个十几公分粗吧。

上图:明代瓷碗

要知道,孙悟空日常状态下的身高只有不满四尺,一丈二的棒子等于说有他三个长,其粗细程度,跟瘦小的身躯比起来,简直失调的不像话。实际上,一个瘦小的猴子用一根大粗棒子,正是作者想达到的效果。

也有人强行解释说,这个碗口指的是茶碗,也有人说是碗的底口。实际上,书中有多处描写,可以证明金箍棒的作战状态是非常粗大的。

比如在黄风岭,小妖和黄风怪汇报的时候说:

洞门外来了一个雷公嘴毛脸的和尚,手持着一根许大粗的铁棒,要他师父哩!

在“四圣试禅心”的时候,孙悟空也形容自己的棍子是“粗棍”。

在狮驼岭,孙悟空和大象精打,猪八戒提醒孙悟空去戳大象精的鼻子,于是孙悟空“他就把棒幌一幌,小如鸡子,长有丈余”,鸡子就是鸡蛋,作者说“小如鸡子”,说明金箍棒平时的粗细程度是远大于鸡蛋的。

上图:狮驼岭大象精

这也就不怪书中经常形容说“挨挨儿皮破,擦擦儿筋伤”了,拿着这么粗的棍子去打人,着实吓人。

不过,这么粗的棍子显然也有个劣势,那就是相对孙悟空这样瘦小的人来说,单手使用有些困难。

在书中,孙悟空都是双手使棍,除非将自己变大,否则在单手使棍的情况下,武力值立马下跌。

比如在书中,孙悟空和红孩儿打斗,原本是占据上风的,按照书中描写,两人才战二十合,红孩儿已经只有招架之能,眼看要被孙悟空降服。可惜猪八戒上前搅局,让红孩儿得以逃脱并开始放火。

放火之后,孙悟空必须要“捏着避火诀”才能进入火中。捻诀是道教的一种法术,需要作出特定的手势,所以入火中的孙悟空只能单手持棒。

上图:道教的捻诀

在请来龙王降雨之后,孙悟空捻诀入火场,却被红孩儿一口烟熏个半死,随后一头扎进冷水,热冷一激,白白丢了一条命。

上图:张纪中版红孩儿

类似的还有孙悟空为什么怕在水中作战,道理是一样的,孙悟空入水需要腾出一只手“捻避水诀”,单手持棍,他心里没底。

这一点不仅孙悟空自己心知肚明,一些对手也会利用这一缺点跟孙悟空对阵,比如说如意真仙,孙悟空才打了十几个回合,就把如意真仙打的抱头鼠窜。可是后来:

(孙悟空)却使左手轮着铁棒,右手使吊桶他(如意真仙)又来使钩。大圣一只手撑持不得,又被他一钩钩着脚,扯了个蝤踵,连井索通跌下井去了。大圣爬起来,双手轮棒,没头没脸的打将上去。那先生依然走了,不敢迎敌。

上图:86版《西游记》如意真仙

不过,咱们也不用计较影视剧中的这些形象是否靠谱。毕竟咱们今天奉为经典的明代《西游记》本身也是一部同人作品,其原作是元代的杂剧《西游记》。

元代的杂剧《西游记》中,唐僧才是主角,而孙悟空只是来搞笑的,甚至还问过唐僧“师傅爱我?”(原话如此),他的武器是生金棍和戒刀。

生金棍是金箍棒的原型,也可以变大变小,不过这玩意是棍,自然要细一些。在实际使用上,元代杂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时候用戒刀,有时候用生金棍,不一定。元代的孙悟空是一个混球,有点像明代《西游记》的猪八戒,总是凡心不死,贪吃懒惰好色,以衬托唐僧的伟大。

上图:元代杂剧里孙悟空的一起凡心,紧箍咒就会起作用,《大话西游》里孙悟空因为紫霞之死而头疼,是有来头的,不是编剧胡编

这也是作者给他配戒刀的原因,戒刀,便是提醒他“割断恩爱”,不起凡心。但是到了明代《西游记》里,孙悟空才是主角,通篇表现的都是孙悟空猴从懵懂到叛逆再到超脱的心路历程。这里的孙悟空是有慧根的,不需要戒刀去提醒。

那为什么作者要给孙悟空配这么一根大粗棍子呢?个人认为一方面是刻意营造一种“反差萌”,另一方面,应当是为了凸显孙悟空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英雄形象。

注:本文为微信公众号中华冷兵器原创,投稿作者弓旗那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6672.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