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乞食身,皇帝嘴

民俗 2023-09-21 10:01:45

最佳答案:

不相称

乞食身,皇帝嘴相关歇后语

和麻雀有关的谚语

1. 麻雀吃不下二两谷——答案:肚量小

2. 麻雀跟着蝙蝠飞——答案:白熬夜

3. 麻雀头包饺子——答案:尽是嘴

4. 麻雀下鹅蛋——答案:太话;讲大话;瞎逞能;不可能的事;没有见过

5. 麻雀嫁女——答案:细吹细打

6. 麻雀饮河水——答案:干不了

7. 麻雀搬家——答案:卿卿喳喳

8. 麻雀飞进照相馆——答案:见面容易说话难

9. 麻雀飞到旗杆上——答案:鸟不大,架子倒不小

10. 麻雀飞到糖堆上——答案:空欢喜

11. 麻雀的肚腹——答案:心眼狭小

12. 麻雀掉在面缸里——答案:糊嘴

13. 麻雀开会——答案:细商量

14. 麻雀落在牌坊上——答案:东西不大,架子不小

15. 麻雀飞大海——答案:没着落

16. 麻雀鼓肚子——答案:好大的气

17. 麻雀飞大海——答案:没着落

18. 一千只麻雀炒一锅——答案:多嘴多舌

19. 硬要麻雀生鹅蛋——答案:蛮不讲理

20. 珍珠打麻雀——答案:得不偿失

21. 笨牛吃麻雀——答案:不好捉弄

22. 才出窝的麻雀——答案:翅膀不硬

23. 炒了一盘麻雀脑袋——答案:多嘴多舌

24. 钟鼓楼上的麻雀——答案:耐惊耐怕;吓大了胆

25. 竹林里的麻雀——答案:一哄而散

26. 属麻雀的——答案:小心肝;叽叽喳喳

27. 八个麻雀抬轿——答案:担当不起

28. 百只麻雀炒碟菜——答案:尽是嘴

29. 半天云里打麻雀——答案:空对空

30. 炒了一盆麻雀脑袋——答案:多嘴多舌(比喻不该说而说了)

31. 池塘里的麻雀——答案:没见过风浪

32. 野鸡窠里抱麻雀——答案:一窝不如一窝

33. 大炮打麻雀——答案:小题大作

34. 炮台上的麻雀——答案:吓破了胆

35. 敲锣捉麻雀——答案:一个逮不了(比喻打草惊蛇。)

36. 上树逮麻雀——答案:连窝端

37. 屋檐下的麻雀——答案:经不起风吹雨打

38. 捂着眼睛捉麻雀——答案:瞎摸

39. 烟囱里的麻雀——答案:黑道上来的

拓展:与鸟有关的歇后语

1. 开春的鸟儿——答案:成双成对

2. 困鸟出笼——答案:展翅飞翔

3. 扛着鸟枪上疆场——答案:抵挡一阵

4. 砍倒大树捉鸟——答案:呆子;傻干

5. 懒鸟不搭窝——答案:得过且过

6. 老鼠尾巴上绑鸡毛——答案:不是好鸟;不是正经鸟

7. 鸟儿搬家——答案:远走高飞

8. 笼中鸟,网中鱼——答案:身不由己;不由自主;逃不了

9. 马脱缰绳鸟出笼——答案:永不回头;决不回头

10. 笼子里的鸟——答案:有翅难飞

11. 蚂蚁关在鸟笼里——答案:门道很多

12. 骆驼的脖子,鸵鸟的脚——答案:各有所长

13. 鸟过拉弓——答案:错过时机

14. 鸟类吃食——答案:不得不低头

15. 鸟枪打兔子——答案:睁只眼,闭只眼

16. 鸟枪换炮——答案:越变越好;越来越好;越来越神气

17. 捏死手中鸟——答案:轻而易举

18. 牛羊人圈鸟落窝——答案:各得其所

萨孟武的作品一览

“替天行道”,为梁山泊的口号。这个天道观念不但涵义复杂,而且性近玄学,我现在只研究政治上的天道观念,由此说明梁山泊终是草寇集团,没有得到天下的希望。
原始社会都是血统团体,而以氏族为基础,到了血统团体进化为地域国家之时,血统关系尚未完全脱掉。这个时代,最大的氏族可以统治别的氏族,而其族长则上升为国家的元首。例如黄帝,他是有熊氏的族长,而有熊氏又是当时最强的氏族,所以黄帝同时又为中国的元首,其他如青阳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都是他们当时最大的氏族。氏族乃集合许多家族而成,在家族之内,家长须慈爱其子弟,同样,由氏族演进为国家之时,元首也须慈爱其臣民。家长要管束其子弟,必须立身以正,足为子弟的模范。子弟服从,一家就可统一,而有相当的威力,而能压服氏族。氏族既已压服,又可利用氏族的威力,征服别的氏族,而组织国家。这就是《尚书尧典》所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的根据。
这种思想虽然发生于血缘团体之内,但是血缘团体变成地域国家之后,中国人仍用这个观念来解释国家。就是他们仍把国家视为家族的扩大,仍把政治看做家政的扩大,君主为臣民的父母,臣民为君主的赤子,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无异于家长与子弟的关系,家长须慈爱其子弟,君主亦须慈爱其臣民,所谓“仁政”就是由此而产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由此而产生的。
但是国家和家族又有不同之点,在家族之内,父子关系是自然的,父是父,子是子,任谁都不能变更。反之,在国家之内,君民关系却不像父子关系那样的自然,于是又发生了谁是君、谁是民的问题。
人类总喜欢用自己周围的现象,扩充之以观察万物,古代中国人不但用家族现象观察国家,且用家族现象观察宇宙。家有家长,家长须慈爱其子弟,国有元首,元首亦须慈爱其臣民,同样,宇宙之内,亦有一个主宰,而能慈爱万物。这个宇宙的主宰,中国人称之为天,日月照临,风行雨施,这就是天的慈爱。天是宇宙的主宰,人类社会不过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人类社会也受天的支配,这种天道思想由来甚久,《尚书》之中有不少的“天命”、“上帝”、“神后”之言。而把这种观念组织为一个有系统的学问者则为汉儒董仲舒。在秦汉时代,法家思想最见流行,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家思想也见用于政治之上。法家主张法治,希望人主“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但是法由人主制定,“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这样,要束缚人主于法律之内实非易事。儒家主张人治,希望人主任贤使能,使“贤者居位,能者在职”。但是决定谁是贤能的权力又属于人主,“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夫差智太宰豁而愚子胥,故灭于越”,法不能拘束君主,人不能掣肘君主,君主不受任何拘束,即君主的权力乃如汉顺帝所说:“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主既有如斯权力,而法治与人又莫能匡救,在民主思想尚未发生以前,学者只有求助于“天”,于是董仲舒就应用阴阳家的学说,把天放在人主之上,使人主见到天象,有所警惕。他主张:“春秋之治,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同时又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意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复说:“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春夏秋冬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世为事,好恶喜怒而备用也。然而主好恶喜怒乃天之春夏秋冬也。”自董仲舒之后,吾国政治并不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也未受儒家学说的支配。真正控制中国政治的,乃是董仲舒所代表的阴阳学说,吾人观廿四史之五行志即可知之。
但是苍苍者天,不能直接统治人民,必须授命于一人,令他代天统治,这个人就是天子,天子为天的儿子,代天统治人类。但是天是慈爱的,所以天子必须体天之德,同家长爱其子弟一样,爱其赤子;否则天命不祐,天必夺其帝位,以另给别人。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孟子万章章句上》)
但是天不能言,何由知道谁人能够体天之德呢?“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凡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欢迎,都可以视为受命于天,而为天子,所以在上文所引万章与孟子的对话,又继以下列文句: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入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同上)
“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尚书泰誓下》),在中国历史上,君主因受百姓反抗,而致失去天下的不知多少,匹夫因受百姓欢迎而能得到天下的又不知多少,所以聪明的人常能体天之意,施惠于民。不过人民二字尚觉空泛,“人绝对不容易得到全民的欢迎”,但是至少必须得到最有势力的人的欢迎,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就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巨室(土地贵族)最有势力。那末,秦汉以来,哪一种人最有势力呢?中国本来是个农业国,秦汉以来,又是个官僚国,而中国所以成为官僚国,又由于农业国的生产条件而来。何以说呢?中国经济乃是闭锁的自然的农业经济,这种农业经济最容易产生割据的封建制度。但是中国农业的生产条件又不许割据局面的存在。因为中国农业的基础是筑在水利经济之上,这个水利经济只有集合各地,共同协力,而后才能成功。如果各地割据,只能在河流的一部分,建筑坚固的堤防,而不顾到全流域,那末在上流或下流还是要溃决的。汉明帝时尚有“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之诏。兼以农业依靠水利,齐桓公会诸侯于阳谷,以“无障谷”为盟约之一。所谓无障谷是谓“无障断川谷,专水利也”。水利的独占亦可破坏中国的农业。由于这个必要,遂成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的国家要预防割据局面的复兴,不能不打倒土地贵族;既然打倒了土地贵族,自然不能不利用士大夫阶级,以组织官僚国家。这样,士大夫阶级就代替了土地贵族,而取得统治权。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因为中国是官僚国,所以士人有很大的势力;因为中国是农业国,所以农民也有很大的势力,谁能够得到士农的欢迎,谁便可得天之助,而为天子。但是怎样才能得到士农的欢迎呢?于此,我们又须研究他们两者的生活状况。
士人就是知识阶级,他们利用知识,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又利用知识,以取得社会的及政治的势力。他们维持生活的方法,或做师而取得一定的束脩,或做官而取得一定的禄俸。若就普通的情形来说,士人都想做官。这种士人阶级产生于春秋末季(在此以前,不是没有知识分子,不过他们生活非依靠于知识,乃依靠于土地的收入;他们做官非依靠于知识,乃依靠于门阀,所以他们与知识阶级不同)。然在当时,士人阶级的人数尚少,他们做官容易,所以在《论语》里面,孔子门人未曾以“仕”为问题,而孔子亦不大言“仕”。到了战国时代,士人阶级已觉过剩,由是就发生了生存竞争,而令土人注意到“仕”的问题,所以在《孟子》里面,孟子门人喜欢问“仕”,而孟子且以“仕”为君子的职务。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孟子岂但以“仕”为君子的职务,且又以“仕”为君子谋生的方法。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由此可知士人必仕,而仕的目的,好听的说,在于行道,不好听的说,在于救贫。士人的生活既然依靠于仕,所以圣主贤君要得到士人的欢迎,必须大开仕路,使人人可用自己的才智,得到相当的地位。
农民的生活怎样?他们耕田,他们固然希望政府“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如其不能,也希望政府不来过度剥削。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所以明君在位,必须“不违农民”、“薄其税敛”,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君主能够这样待遇农民,农民亦必讴歌盛德,而愿为之氓。
总而言之,不管是谁,只要他对于士人能够尊贤使能,对于农民能够薄其税敛,必可得到士农的欢迎,而成为天子。在吾国历史上,最能实行这个政策的,一是汉高祖,他于十一年下诏求贤,诏曰: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十二年十一月过鲁,又以太牢祀孔子。明太祖的作风有似于汉高祖。他于洪武元年二月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表示崇奉儒家之意,同年九月亦下诏求贤,诏曰:
“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今贤士多隐岩穴,岂有司失于敦劝欤,朝廷疏于礼待欤,抑朕寡昧不足致贤,将在位者壅蔽,使不上达欤。不然,贤士大夫幼学壮行,岂甘没世而已哉。天下甫定,朕愿与诸儒讲明治道。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
汉高祖入关之时,致力收罗人心。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入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执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秦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食”。汉兴,在财政极度困难之际,还是“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十二年以后,又改为三十而税一。明太祖于至正十六年,攻下应天,他的作风有似于汉高祖入关之时。
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
同时,又能安抚农民,凡得到一地,即免该地田赋。这种免租对于人心乃有极大作用,“奚我后,后来其苏”,各地人民希望免租,而希望明军来临,乃是理之必然。
聪明哉明太祖,对于士人尊孔招贤,对于农民,减租免税,士农阶级当然讴歌盛德,希望明太祖成功。明太祖不过濠州和尚,而又做过流丐,他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举事,附郭子兴之下,至正十五年郭子兴死,明太祖才渐渐自树一帜,然既出身于和尚,当然可使士人怀疑,所以必须尊孔招贤,使士人知道自己已经弃释归儒,而安其心。他又因为做过流丐,很容易使人误会自己为盗匪,所以每次攻城掠地,先则安民,次则减税,以表明自己和流寇不同。他能够得到天下,是应该的。
梁山泊虽然标榜“替天行道”,但是他们的行为又常常与天道背驰。他们在江州劫法场的时候,“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渠”(第三十九回)。这种举动已使百姓害怕,而起事数年,除流氓降将之外,又未曾用过一个士人,至对付近邻的农村,更不得其法,卒致祝、扈、李三庄因怕梁山泊过来借粮,准备抵抗(第四十六回)。试问这样行动何能收揽民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恶是怀”。梁山泊不能“施惠于民,当然民不怀德,民不怀德,当然皇天不祐”。这是梁山泊失败的原因。 ;(本文摘自随笔集《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我生于甲午战争后三年,戊戌政变前一年,即丁酉年。时为清光绪二十三年,西元一八九七年,我已看过两世纪了。
在中国,这是开始转变的时代,大家族开始转变为小家庭,手工业开始转变为工厂工业,家塾八股开始转变为学校科学,天子至尊开始转变为主权在民。一切都开始转变,在这转变期之中,一切又要求解放。解放于大家族之外,解放于手工业之外,解放于家塾八股之外,解放于皇帝专制之外。而最先实现解放的,却是妇女的足,由缠足解放为天足。
我记忆力颇强,幼年的事历历在目,我记得初次学步,时为阴历七八月早晨,太阳射在粉们,映至堂上,特见光亮。我又记得初次学唱童谣,时洪水为灾,家人都逃至楼上。十一叔教我唱童谣。什么“小鸟儿,啄波波”呢,什么“月光光,照池塘”呢,我至今还会唱。我又记得西太后万岁节,大约是在阴历十月间。福州城内最热闹的市区(南大街),一路天空均用白布为幕,下用红布缀成寿字。时为秋末冬初,天气晴朗。平时我们兄弟皆深居简出,虽在白天,也不许越出大门一步。此时乃各由乳姆抱至南大街,坐在店铺柜上,看高脚及许多化装游行。
在此期间之内,台湾已经割与日本.而列强又欲瓜分中国,我家许多叔父均赴日本留学了,后来也变成革命党。社会上流行一种爱国歌。我年龄尚幼,不知爱国歌之内容如何。一两年后,我同堂兄师俊(大我一岁)都会唱《圣人歌》。前数句为:“圣人圣人,至智至灵,大成玉殿,万古留名。”中数句为;“左手三千徒弟子,右手七十二贤人。圣人头戴珍珠冠,手执白玉笏,身穿银凤紫龙袍,脚踏虎豹两莲花。”我年龄虽幼,还会发生疑问,以为圣人左边的人太多,右边的人太少。而圣人穿戴有如庙里菩萨,不像是一个人。《圣人歌》最后数句是述十愿:“弟子有十愿,第一愿正心诚意,第二愿聪明在智,第三愿三场得意,第四愿四书学习,第五愿五经博览,第六愿大艺皆通”,第七、八、九愿已经忘记了,“第十愿天下太平”,继以“平平仄,仄平平,希望弟子都聪明,一鼓名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当时口虽能唱,其中意义未必了解。因为唱得烂熟,所以过了六十多年,还能默写出来。
小孩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鬼怪故事。讲故事给我们兄弟听的,是本铁(小我三岁)奶嬷,她姓陈,我们叫她陈嬷。白天她有工作,讲故事都在夜里。夜里讲鬼怪,我们又爱听,又害怕,都挤在她的床上。又怕鬼怪由床后,伸出双手,把我们抓去,大家又争匿床的中央,听陈嬷讲盘古分天地,讲叶向高故事,讲许由故事,讲罗隐故事。其中,罗隐故事最感兴趣,罗隐是贫穷小孩,只有嬷嬷,爸爸早就死了。一天一位看相的人在门口看见罗隐,即告诉罗嬷嬷。你要好好看管罗隐,此子相貌不凡,以后可以做天下第一人。罗隐嬷嬷说,天下第一人就是皇帝,吾子自做皇帝,我要把石臼打破底。我们听了之后,就问:“什么叫做石臼打破底?”陈嬷说:“石臼破底,当作枷,枷在人的项上。”我们大家都说:“好重呀。”陈嬷又说:“不但重。而且压死人。”罗隐嬷嬷时在厨房煮饭,此话给灶神听了,即往玉皇处报告,谓罗隐母亲太过残残酷,其子若做皇帝,恐天下百姓将受其害。是晚罗隐睡到半夜,甚似有人把他五脏换去一样,甚见苦痛,即告诉他的嬷嬷,他的嬷嬷用手掩住罗隐嘴巴,城其不要说话。这样,罗隐的身体虽然换了,而嘴巴却未曾换。这叫做“皇帝嘴,乞食身,因为皇帝嘴,所以他说话都极灵验。说人穷,人就穷。说人富,人就富。说人贱,人就贱。说人贵,人就贵。说人死,人就死。说人生,人就生。因为乞食身,罗隐就以讨饭为生,一天一位贵人诞辰,罗隐到他门口,讨点钱用。他唱道:“富贵兼寿考,金玉又满堂,三代祖父孙,门大好开丧”,人家喜事,而罗隐乃说“开丧”,那贵人家奴就用棒子把罗隐打出去,罗隐说,我现在不管你们了,看你们自生自死。自此以后,人们有活到一百岁的,有的未及成年即见夭折。没有罗隐这句话,人们都可活到一百岁。我们听了之后,大怪那贵人家奴多事。陈嬷又继续说:“罗隐是皇帝嘴,所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你看,我们家里如有糖果,就引来蚂蚁,而饼店糖又多,饼又多,乃无一只蚂蚁,就是罗隐说过了。你们再看粪何等的臭,而挑粪的人竟不闻臭,这也是罗隐说过了。”我们问她“罗隐说什么话”,陈嬷说:“忘记了,一天罗隐上山斫柴,因为倦极,乃睡在岩石之下,醒时看见岩石摇摇欲坠,不觉说道:‘好危险呀,这个岩石若塌下来,我就没命了。’话未说完,岩石果然塌下来了。罗隐埋身于碎石之下,身死了,只露出头部,伸出舌头。此时来了一只乌鸦,一只喜鹊,乌鸦吃了说坏话的一半舌头,喜鹊也吃了说好话的一半舌头,所以今日乌鸦一啼,家里就发生不好的事;喜鹊一叫,家里必有喜事。”此种童话,我们兄弟均深信不疑。(摘自《学生时代》)

长泰芦柑的传说

相传长泰石铭里罗山寨(岩溪镇石铭村)有一户姓罗的人家,祖上做了二十四代好心,才出了一代皇帝罗隐。只因罗隐的母亲行为毒,叫玉帝知道了,派神仙下凡,把罗隐的“天子骨”换成“乞丐骨。罗隐在被换骨头时,疼痛难忍,他咬紧牙关,嘴巴没有被换走。于是罗隐变成“乞丐身,皇帝嘴。
罗隐背朝“加志”(草编织的袋)可打狗棍,下了罗山寨,沿村换户地“乞食”。他走过的地方,凡是高兴地分给他吃的,他就讲好话,办事都成功,谁恶声恶气待他,叫他骂了,那是注定要糟透的。有一次,罗隐从石鼓社(今古农农场石鼓作作业区)乞食回家,当他走到高濑社(今高濑村)渡船边时,肚中又饥又渴,他看到满园都是黄澄澄的柑仔,饥得要死,口水直淌下三尺。他要求“头家(果园主人)赏给一个柑仔赏赏新,主人正在大批采摘,毫不吝惜地拣了两个大的柑仔分给他。罗隐意外得到柑园主人慷慨赐与,感动极了。他边剥柑皮,边吃边说:这柑仔又大又甜,太好料了。要是我当上皇帝,这就是上等的贡品。
主人早已听到罗隐要当皇帝的传说:他加紧培土、施肥、修剪、抓虫害,几年后,满园硕果累累。因罗隐“识破”(皇帝说定的非常灵验)高赖的柑仔最甜最好吃,邻近的柑农都跑到高赖来买柑苗。人们为了纪念罗隐,就将柑仔(甜澄)称为芦柑(芦与罗谐音)罗隐虽然没有当皇帝,然而岩溪芦柑却成为名闻国内外的优质水果呢。

铁铺镇历史

1.5个潮州民间传说及其寓意上世“章子郭”今世“郭子章” 郭子章——明朝时任潮州知府,在职时,督建了潮州凤凰塔(即涸溪塔:塔门有他亲笔题的对联:‘玉柱擎天,凤起东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话说有一天上午,郭子章没什么事,就坐在厅堂的太师椅上做起美梦来。

师爷正好有事来找他,看到太爷睡在椅上嘴里津津有味地在吃东西,便轻轻叫了一声:“太爷!”郭子章从睡梦中惊醒,气愤地说:“我正在食石螺,好香啊!你怎么可把我叫醒呢?要是别人的话!我一定对他不客气!” 师爷说:“为什么呢?”太爷说:“我刚才梦到去野外游玩,景色秀丽,好一派田园风光!走累了,就坐在土堆上歇息,肚子饿得咕咕叫!这时有一位慈祥的大娘捧着一碗装得满满的煮熟的石螺给我吃,吃得正香,就被你叫醒了。”师爷风趣地说:“咱们不妨去找一找您刚才梦到的地方?您看好不好?”由于郭子章上午闲着,此时又在兴头上,就说:“好呀。”

二人便坐轿和几个随从自府门沿着刚才太爷做梦的路径寻找,他们经过城西“安定门”到了现在的城西街道“春光蔡厝”、现凤新街道的“新埔”、“后人家”、“陈桥”、“云里”、“莲墩”、“大新乡”、“竹围”、“大园”最后来到西塘村外一个埔上,看到一位老大娘,正跪拜在一口坟前,坟前的祭品只有一碗煮熟的石螺和一些纸钱。 师爷上前问道:“老大娘,你在拜谁呀?” 老大娘说:“拜我的儿子呀。”

师爷说:“通常是下辈人拜上辈人,哪有上辈人拜下辈人的?”老大娘说:“老爷你们不知道,我家只有我们孤儿寡母俩人,我儿子死了叫谁来祭拜他呀!”太爷说:“说的是,那么你儿子叫什么名字呀?”老大娘说:“我儿子叫章子郭。”这时师爷大叫起来:“住口!住口!你怎可把我们太爷的姓名倒头念呢?该当何罪?!”老大娘说:“我儿子叫章子郭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们西塘村都姓章,自从我儿子走后,家里三餐难度,他在世最喜欢吃石螺,今天是他的祭日,所以我去池塘里摸了一碗石螺,煮熟了,就拿来他坟前来祭拜,不信,你们到村里去问一问便知!”太爷说:“好了!好了!”然后关心地问:“大娘,您儿子长得怎样,怎么死的,死的时候有多大岁数?”老大娘说:“我儿子长得好!样子与太爷你很像。”

师爷又想叫喊起来,被太爷暗示,才停了下来。老大娘接着说:“我儿子可聪明啦!从小好学,琴棋书画拳,诗词歌赋文,样样皆会!不幸的是到了十九岁那年,生了一场无法医诒的大病就去世了。”

郭子章屈指一算,莫非真的是她儿子来上世做我么?随后脱说:“好的!那我们就到你家去看看吧 !” 到了西塘村老大娘家,老大娘说:“老爷,你们看,这是我儿子的卧室和他用过的文房四宝,这里还有他在生时写的手稿”。郭子章一看,这里的一切,正是他多次梦里的情景。

这时的郭子章心情十分激动!他和师爷商量了一阵子,又请来了乡绅和长者,他们都证明真有此事,郭子章了解了情况,也叙述了原委和意图之后,立即认老大娘为自已的母亲,师爷派人叫来一顶轿子,把老大娘接到潮州府里住。 2。

内安进士无望 清康熙年间,翰林出身的郭于藩赴任饶平县令,从潮州府沿官道而来。 一进饶平县界,他就命随从掀起轿帘,缓慢前进,观察风光人情。

当官轿到达西部山区时,忽有琅琅书声,随风传来。郭知县命住轿,顺着书声的方向望去,只见绿树掩映中有一村庄,三面环山,面前有一道清溪。

他问随从:“这是什么地方?”随从答道:“是信宁都内安乡(今瞩樟溪镇)。”郭知县十分赞赏:“山乡如此幽美,读书蔚然成风,他日必有一批人才出现。”

原来,内安乡的旅长们为了使乡里的子弟能跻身科举,纷纷办外塾、聘名师,大有振文风、昌文运的景象。乡中最有成就的是育德轩、馨兰斋两间私塾。

至清乾隆年间,果然应了昔年郭于藩之言,乡中涌现了一批通经史、精诗书的文士。陈氏宗祠最先荣耀,相继挂上两块牌匾,上厅是举人陈丹书所立,下厅是副榜进士陈腾飞所立。

陈氏科举连捷之后,乡中还有许多饱学之人,但他们考取秀才之后,那不愿参加省试,当然也就没有人可以赴京参加会试了。为什么呢? 原来陈丹书中举之后,在乘舟上京赴试途中,因不适应海上风浪颠簸而致病身亡。

他的侄儿陈腾飞,为继叔父未竟之志,勤读书经,中举之后,不敢走水路,干辛万苦从陆路上京,中了副榜进士。可惜他不懂向朝廷吏部有关官员送礼,回乡后总得不到授职的讯息,忧郁致病身亡。

在那迷信风水年代,这些不幸事件便被看成“地气薄,难以出贵人”的天意,出现了“内安进士无望”的说法,因此,一批满腹经纶的文士,考取秀才后便停步不前,其中有十三人挑着书囊到外地教书去了,至今乡中还常有人谈及“十三担书囊”的往事。 此后,饶平西部山区就流传着“内安进士无望”的俗语,借喻那些无法实现的希望,或许还含有对埋没人才的惋惜。

3。乞食身,皇帝嘴 传说,饶平钱塘宫有一座神庙,庙中神像塑得英俊潇洒,栩栩如生。

有一天,一对姑嫂来到神庙许愿。小姑看了神像,顿生爱慕,不觉神思恍惚,心中暗自祈祷:将来夫婿若有这等相貌,便也心甘意愿了。

一念至此。

2.光山县有哪些乡截至2019年,光山县有10个乡:仙居乡、北向店乡、罗陈乡、殷棚乡、南向店乡、晏河乡、凉亭乡、斛山乡、槐店乡、文殊乡。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全县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人。

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产业集聚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1个商务中心区,360个村(社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片区县,中央办公厅定点扶贫县。

截至2019年,光山县辖2个街道、7个镇、10个乡:弦山街道、紫水街道、十里镇、寨河镇、孙铁铺镇、马畈镇、泼陂河镇、白雀园镇、砖桥镇、仙居乡、北向店乡、罗陈乡、殷棚乡、南向店乡、晏河乡、凉亭乡、斛山乡、槐店乡、文殊乡。

扩展资料:

光山县的建制沿革

光山历史悠久。周为弦子封国,故称“弦”;春秋为弦国地,战国属楚。

秦代置西阳县,辖于九江郡,为光山设县之始;西汉增置轪县。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光城县,同年并置乐安县;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分弋阳郡立光城郡,八年(464年)省光城郡为县;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在原光城郡置光州,治光城县(今光山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光城县并入乐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析置光山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乐安县为仙居县;宋建炎元年(1127年)并入光山县。

唐初复置光州,后治所由光山移至定城,光山属于光州(治今潢川县)辖县。此后光山县一直是江淮河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地,有文字可考的历史4000余年。因有浮光山,“每有光耀”故名。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光州改名潢川,光山属豫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河南省境划为14个行政区,属第十三行政区(潢川)辖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属于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潢川)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于河南省潢川专区辖区;1952年10月,信、潢两专署合并,属信阳专区。1970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6月9日开始,属信阳市管辖。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光山县在其中 。

光山县人民 *** —光山县情

光山县人民 *** —行政区划

3.古代海阳县是指那个地方潮安县编辑海阳县发源地历史上使用“海阳县”名时间最长的是南越国(今广东)海阳县,从西汉初有设至民国元年(1912)废止,前后1600年。

西汉初,南越国(前203-前111)在秦揭阳戍(汉初南海国)境内分置揭阳县、海阳县,这一时期揭、海两县并立,是海阳建县之始。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灭南越国时置揭阳县(治所在今丰顺),荒置南越国所设立的海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撤销揭阳县,设立海阳县,隶东官郡,县治在今潮州。此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海阳县数度分置。

至清乾隆三年(1738),分海阳县北部永宁乡丰政都,合揭阳县崇义乡蓝田都、大埔县光德乡清远都,三县之边乡僻都设置丰顺县,丰顺县是从海阳县分出的最后一个县。民国元年(1912),海阳县更名为潮安县(今潮州市潮安区)。

[1] 海阳县名,西汉初有之,自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始常设,至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废止(因与山东海阳县同名),历近一千六百年,故失海阳之名实为潮州(潮安)之痛也!海阳乃岭东首邑,在民国之前将近二千年的时间里,一直为州、府、郡治所在地,是广东东部(包括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又下设揭阳戍,揭阳戍辖区含今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梅州四个地级市与陆丰市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辖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等五县的县域。

揭阳戍以地处于揭岭之阳定名。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云:“揭阳山在县西北150里,秦名揭岭。”

《潮州志》载:揭阳山在揭阳县城两北48公里,东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抵丰顺陆河境,形势岩峤,县之主山也,或以此为揭阳岭。这是韩江流域设立地方行政区之始。

西汉初,汉朝为削弱闽越、南越两个藩国,令闽越、南越各分出部分土地,建立南海国。南海国国王(即南武侯,名织)由西汉中央直接任命,名义上下属东越国。

大多数学者认为南海国首都应在广东,因为其实南海国境相当于原秦揭阳戍境。西汉初,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在秦揭阳戍(汉初南海国)境内分置揭阳县、海阳县(海阳县治在今潮州),这一时期揭、海两县并立,是海阳建县之始。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时置揭阳县(治所在今丰顺),荒置南越国所设立的海阳县。王莽(公元8年—23年),原揭阳县设南海亭,亭治在今潮州。

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5-342)南海郡东部分立东官郡,辖揭阳县、宝安县等。含今增城、东莞、深圳及以东的粤东地区。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撤销揭阳县,设立海阳县,隶东官郡,县治在今潮州。海阳县分置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今潮州)。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以恶溪上游5个“流民营”为基础,古海阳县北部析置了义招县(今大埔)。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析义招县置程乡县。

南朝梁设置东扬州,后来又更名为瀛州。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废郡设州,初义安郡地属循州。

十一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即今潮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析海阳县永宁、延德、崇义三乡置揭阳县,治[阝留]隍,来属潮州。

绍兴三年撤销。海阳县永宁乡,今揭阳榕城及以东地方;海阳县延德乡,今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包括潮安县庵埠镇;海阳县崇义乡,今揭西大洋、五经富、金和、塔头、凤江及揭东霖磐、玉湖,包括丰顺县汤坑等。

宋绍兴十年(1140年),重新设立揭阳县,县治迁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至明代,始分海阳县置饶平县、大埔县、澄海县。

至清乾隆三年(1738),分海阳县北部永宁乡丰政都,合揭阳县崇义乡蓝田都、大埔县光德乡清远都,三县之边乡僻都设置丰顺县,丰顺县是从海阳县分出的最后一个县,县治初驻原海阳县地丰政都,故名丰顺县。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潮安县。

解放初定名潮安县(潮州市),1958年11月,划饶平县凤凰镇、大山镇归属潮安县。1992年建潮州地级市,旧潮安城与潮安郊区分治,郊区另设潮安县,县治庵埠镇。

2013年6月28日国务院批准:一、同意撤销潮安县,设立潮州市潮安区。以原潮安县(不含磷溪镇、官塘镇、铁铺镇)的行政区域为潮安区的行政区域。

潮安区人民 *** 驻庵埠镇潮安大道68号。二、将原潮安县的磷溪镇、官塘镇、铁铺镇划归潮州市湘桥区管辖。

至此,潮安作为县的历史告一段落,设立区进入城市化的新阶段。海阳县唐山市编辑西汉设,时属辽西郡,今河北省唐山市滦县西南。

三国魏、晋、北魏因之。北齐省辽西郡入北平郡,省海阳县入肥如县。

海阳县休宁县编辑休宁县名称变更的过程:休阳(东汉建安)~海阳(吴元安)~海宁(西晋太康)~休宁(隋开皇)休宁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县名为隋文帝钦定,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含“吉庆平宁”之意。

作为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自古以来,休宁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名闻遐迩,被誉为“东南邹鲁”。今属安徽省黄山市。

4.445121开头的是哪里的身份证号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的。

2013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潮安县,设立潮州市潮安区。所以截止2019年2月,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的区划代码为:445103。

广东省潮州市其他区域的区划代码分别为:

445100 潮州市

445102 湘桥区

445122 饶平县

扩展资料:

潮安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的海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潮安与原潮州市几经拆分、撤并、改称。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潮州市升格扩大区域,潮安县恢复建制,县城设于庵埠镇,隶属潮州市管理。

2013年6月28日,国务院批准调整潮州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潮安县,设立潮安区,并将原潮安县的磷溪镇、官塘镇、铁铺镇划归潮州市湘桥区管理。

截至2014年4月20日,潮安区辖16个镇和1个林场:庵埠镇、文祠镇、凤凰镇、江东镇、东凤镇、龙湖镇、彩塘镇、金石镇、浮洋镇、沙溪镇、凤塘镇、古巷镇、登塘镇、赤凤镇、归湖镇、枫溪镇、万峰林场。

民政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民政部- 201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潮安县

-居民身份证号码

5.请问“无隆不成饶”这句谚语是什么含义解放前,在潮澄饶交界地区曾流传过一句谚语,说“无隆不成饶”。其意是说:若无隆都(古称隆眼城都,包括今澄海莲华镇在内)就不能成为饶平。(意为饶平就艰苦)这是旧时人看旧时事的老话。(解放后,隆都由饶平归属澄海)。但是,这句老话确也反映了旧饶平的历史真实。

从旧时地图上可以看到,建县城于三饶的饶平县,越过了澄海的盐鸿、樟林东陵(今称东里)统辖了夹在潮安和澄海地界之间离县城七八十里的隆都,这与“无隆不成饶”的谚语有关。饶平看重隆都,是由于旧饶平的大部分山区和沿海地方都比较贫困,而地处平原的隆都相对比较富有。对隆都的富有,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谚语予以夸张和形容,说“隆都3年不崩堤,猪母可以挂金耳钩。”隆都自古就是一处水网地带,鱼米之乡;也是旧饶平县府要钱要粮的主要筹取地。

自清至民国,富有的隆都,不仅在饶平,乃至全潮汕都很有名声。因为在这两个历史年代,隆都出了两个很有影响的著名人物。一个是前美村举人陈廷光,都里民众尊称他为“陈老爷”。他外出做官30余载,雍正五年致仕归乡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捐银6690余两,用蜃灰修固环绕隆都南北两堤共4000余丈,保障农业增收,使全都更加富足。他还创建本村的“永宁塞'和都中的其它公益,深得民众和各级官府的赞扬,还获得朝廷赐予“重宴鹿鸣”的殊荣。再一个是清末民国初侨商巨贾陈慈簧,他也是前美村人,自少随父陈焕荣到香港经商,发财致富后到泰京创立“黉利行”,并在越南、新加坡、香港、汕头等处设分行,经营大米加工、贸易业和金融业,成为“富甲南洋”的大华侨、大实业家。在他带动和影响下,前美和全隆都就逐渐形成了名闻遐迩的侨乡。

时局的变化,有人以“隆”与“农”谐音,说成“无农不成饶”,并以“一农败百商”的俗语作了新的解释,说明农业是基础,无有农业的发达,就不可能有富饶的地方。这种解释符合当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古为今用,老话新说的一种尝试,值得参考

6.潮州怎么划分来来来,我告诉你,这个问题很简单。

潮汕地区/潮汕四市,指的是现在四个地级市潮州、揭阳、汕头、汕尾。都是潮汕方言。

而古代,这几个地方都曾经统称叫潮州,在统称潮州的那个时代,发展比较兴旺,以至于潮州深入人心吧(后面这个是我自己的理解)。

近20年来,渐渐划出了这四个地级市。现在指的潮州就是潮州市咯,包括两县(潮安县、饶平县)两区(湘桥区、枫溪区)。普宁、揭东、揭西、惠来现在属于揭阳市管辖的县。其他城市也都有各自的管辖范围。

你想知道这些地方怎么分,可以参考电话区号,同个城市的区号都是一样的。普宁0663是揭阳市的区号吧。潮州这边的都是0768。还有车牌号码,揭阳的都是粤V,潮州的是粤U。

另外可以买一张广东省地图,行政区域划分得很清楚。

把潮汕口音的人都叫做潮州人,是一种历史遗留问题!说明我们潮汕四市是同一祖先咯!呵呵!

7.潮州的日夜风景作文我的家乡——潮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她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

说到我的家乡,人们自然会想到潮州的八景:湘桥春涨·韩祠橡木·凤凰时雨·龙舟宝塔·鳄度秋风·金山古松·北阁佛灯·西湖鱼筏。但我今天想介绍的是人称 “九景”的滨江长廊,那可是风景如画。滨江长廊是由青砖砌成,城墙上有一米多高的“锯齿”,而且有高大宏伟城楼。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让人仿佛置身在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夜幕降临,滨江长廊灯火辉煌,倒映江中,似火团,像繁星,如星云。一盏灯连一盏灯,光线连光线,如同彩色的光网。天上的星星眨着眼,仿佛是在说:“好美啊!”你瞧,连星星都自愧不如,你能想象它有多美吗?

我的家乡不仅环境优美,而且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潮州刺绣瑰丽多彩·巧夺天工;潮州陶瓷更是名震遐迩,有着“白如玉,薄如纸,细如丝,明如镜,声如馨”的美誉;潮州小菜美味可口;潮州功夫茶以“形美·色翠·香郁·味甘”扬名天。

潮州,我的家乡,你知道吗?纵有李白·杜甫的文思,也难写出我对你的爱;纵有齐白石的丹青绝笔,也描不出你风姿绰约的神喻;纵有贝多芬的音乐造旨,也奏不出你在我心中激起的旋律。

潮州,我爱你!

8.潮汕的传统建筑有哪些,设计理念是什么普宁洪阳德安里,在深汕高速潮阳境内,可以看到路旁的一些村庄,一排排具有特色的房子整齐排列,颇有气势。

这里有不少村子,规模都挺大,民居连片而成,整齐划一。

这些民居有的已有数十年到百年的历史,也有是解放后和改革开放以后建成的,大部分都保持潮汕民居的传统风格。因此潮阳民居建筑特色其实也是潮汕民居的传统风格。

潮汕传统民居是平房,为寻找拍摄的制高点,我们选择废弃的碉楼,这往往是全村最高的地方。解放前这些村子为了防御土匪盗贼,往往都建有碉楼。

但大部分都已经废弃或坍塌了,有的是外面的框架犹存,内里楼梯甚至楼板都荡然无存,无法登上。

潮汕的民居传统上有“四点金”、“驷马拖车”和“下山虎”三种。“四点金”一般是有钱人的居所,式样和北京的四合院类似,相传也是仿自四合院;“驷马拖车”规模比“四点金”大,往往是富豪才拥有。

潮汕地区现在保存得较好的“驷马拖车”是号称“南粤第一侨宅”的澄海陈慈黉故居。

潮汕农村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子是“下山虎”格式。“下山虎”也可以叫“跑狮”,是潮汕地区最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也是其它民居建筑的基础。它采用中轴线布局,只有一厅两房。进门是天井,天井直接进去是中厅,中厅的两侧各有一间大房,天井的两侧又有俗称“伸手”的小房和大房相接。整个结构的平面近似于北方民居中的三合院。下山虎的屋顶是硬山顶,也就是后高前低,形状被形容为下山的老虎,因此有“下山虎”之称。这样的设计既通风又便于泻水,是为了适应潮汕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这里拍摄的民居就是这种“下山虎”的格式。

9.罗汉松的神话由于罗汉松树形古雅,种子与种柄组合奇特,惹人喜爱

南方寺庙、宅院多有种植。可门前对植,中庭孤植,或于墙垣一隅与假山、湖石相配。斑叶罗汉松可作花台栽植,亦可布置花坛或盆栽陈于室内欣赏。小叶罗汉松还可作为庭院绿篱栽植。

神秘之说

1、潮安县铁铺镇石丘头村小学校园里有一棵罗汉松,备受村民宠爱。历史上几次建设规划都因保护罗汉松而改弦易辙,花木买家多次上门许以重金购买这棵罗汉松,最终都被拒之门外。提及这貌不惊人的罗汉松,村里的老人说这是他们的“镇村之宝”。 这棵罗汉松高约6米,树冠不大,远看像一把巴蕉扇伸出屋顶之上。树的外型有点独特,弯向一侧,树皮外层严重剥落,还有白蚁蛀食的痕迹,幸运的是叶子还算青翠浓密。 罗汉松

现年76岁的学校门卫陈炳豪说,村里族谱记载,这棵罗汉松是1851年从开元寺移植过来的,距今154年。当时学堂为了勉励学子勤学成才,在一个开元寺和尚的帮助下得到这棵树,以前都叫吉祥树,寄意是先生弟子吉祥如意,学堂越办越好。 其实这棵罗汉松之所以被视为村宝,还不仅仅是因为树龄长和名字好听,更重要的是自罗汉树种下之后,无论是昔年的学堂还是后来的学校,都是人才辈出,让当地人感到自豪骄傲。 据现年74岁的退休校长陈森岚介绍,清朝咸丰元年种这棵树后,村里十科30人中举;民国时期又出了50多个大学生,有进入水师学堂的,有黄埔军校的,也有北京清华大学;解放后,二三千人口的石丘头村考上大学的就有360多人。 老人说,虽然种树与科举兴旺之说不足信,但自从种下罗汉松后,村里大兴崇文重教之风却是无假,这也许就是先民种树的初衷吧。 2、卢家洲村西边,距村不足500米处是古代水运码头,码头上古樟林立,绿阴数亩。其间屹立着一棵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罗汉松。 据园林学者考察,该树树高28米,围径5.20米,树龄在1500年以上。 传说,卢家洲开基祖建村时,劈罗汉松枝叶,发现刀伤处流出一股淡红似血的浓浆,便认为该树像人一样有血性,将它当作人间仙树,对它敬畏异常,称为“老神树”。历代卢氏子孙对老神树倍加呵护,敬若神明。 相传,“老神树”有神蛇保护,神蛇有碗口粗,一丈多长,头上长有火红“鸡冠”,每逢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时,神蛇就会围绕着罗汉松腾空而舞,保护罗汉松免被雷电所伤。 村里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声言,他们都曾经亲眼看见过神蛇。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位老人因此大病了整整3年,而另一位却因此老年得子。他们自己说,这是各人的“火焰”不同,祸福莫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546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