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九牛爬坡

民俗 2023-09-21 06:40:47

最佳答案:

个个使劲;个个出力

九牛爬坡相关歇后语

关于牛年的成语,俗语,歇后语,故事等

一、关于牛年的成语:

椎牛歃血:古时聚众盟誓,杀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诚意。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休牛归马:亦作“休牛散马”。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语本《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羞以牛后:牛后:牛的肛门,比喻从属的地位。指不愿处在从属地位,为人牵制。

亡羊得牛: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吴牛喘月: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蜗行牛步: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二、关于牛年的俗语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牛耕田,马吃谷。比喻待遇不公平,受苦的受苦,享福的享福。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六章二:“你将来打算归田,还是出洋?”脚一跺:“哼!牛耕田,马吃谷,这就是革命成功的下场!”

牛圈里头伸进马嘴来了。牛、马分槽喂养,在牛圈里出现马嘴,指多余。要人不要多嘴。艾芜《我的旅伴》五:“老女人大声骂老何道:‘有你说的!牛圈里头伸进马嘴来了!’”

牛口里的草,扯不出来。比喻难以得到一句实话,也泛指事情难以办到。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五章一:“嘿!你真傻,牛口里的草,扯不出来的。”

牛毛细雨,点点入地。细雨随下随渗入泥土。比喻扎实、深入。刘江《太行风云》五九:“要对照素华的工作作风,好好检查一下我们的工作。是牛毛细雨,点点入地,还是水过地皮湿?”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指不凭空说大话,要看真本事。李满天《水向东流》中二0章:“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这碌碡摆在当场,跟你没交情,跟我没来往,没多的,也没少的,咱们比一比,才见出谁真谁假。”

三、关于牛年的歇后语

老虎赶牛群——志在必得

老母猪跟牛打架——豁出老脸来了

老母猪和牛打架——豁出命来摔

老牛不怕狼咬——豁出去

老牛吃青草——两边扫

老牛筋——难啃

老牛拉车——埋头苦干

老牛拉犁——有心无力

老牛拉破车——慢慢腾腾

老牛死了——任人宰割

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四、关于牛年的故事

鞭春祈丰年

每年的2月4日通常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残冬终于退去,人们迫不及待地准备迎接春天了。?古人向有残冬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到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固定为立春之际举行的土牛迎春仪式。

是日清晨,京城百官都着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于城门外,官员执鞭击土牛,以示劝农,各郡县也举行同样的仪式。随后老百姓哄抢碎牛的散土,说是“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争来抢去,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谓之“鞭春”、“鞭牛”。

唐代诗人元稹(779-831)《生春》诗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正是这一盛况的写照。?立春出土牛以祈丰收的习俗,经两汉入唐至两宋(960-1279),越来越丰富多彩。汉时“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

丑的方位在北方偏东,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牛为丑,故立土牛于丑位为最佳方位。到宋代四门都开,各出土牛,牛身饰彩,鼓乐相迎,由人妆扮成主管草木生长的“句芒神”(句音gou勾)鞭打春牛,地方官行香主礼。一方面宣告包括农事在内的一年劳作开始,一方面祈祷当年的丰收。

宫中也行“鞭春”仪式,自然是皇帝主礼。街市上多有泥制小春牛出卖,于是春牛不仅是迎春仪式上的主角,也成了新春之际的吉祥物。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牛与春天具有天然的联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518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