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不知死活;死活不知
软刀子割头相关歇后语
导语:歇后语刀子嘴豆腐心是什么意思?歇后语刀子嘴豆腐心的下一句是什么?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歇后语刀子嘴豆腐心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歇后语:
刀子嘴豆腐心
答案:
嘴硬心软
解释:
比喻说话刻簿、言语尖利,但心地柔和、宽厚仁慈。嘴上说的很难听,其实心里也在滴血,这样的人很善良。嘴上说的和心里不是一样的(是指狠话的时候噢)。
更多关于刀子的歇后语:
杀猪的刀要快
瞎子磨刀快了
刀剜黄连刻苦
钝刀切肉不快
皮球上磨刀泄气
张飞卖肉一刀切
铡刀锄地管得宽
剃头刀裁纸真快
钝刀子割草拉倒
钝镰刀割麦拉倒
猴儿耍大刀胡砍
刀切酥油两面光
刀架心上头忍吧
菜刀剃头太悬乎
挨了刀的`皮球瘪了
薄刀切豆腐两面光
脖子上挂镰刀好险
鼻梁上放菜刀好险
背后捅刀子暗伤人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大花脸舞刀耍威风
大刀砍虱子不合算
菜刀切藕片片有眼
刀尖上赌气活要命
钝刀子杀鸡靠手劲
刀子对斧子硬对硬
鹅伸脖子等着挨刀
豆腐做匕首软刀子
风化石磨刀快不了
三角锉刀面面有用
头上砍一刀伤脑筋
杨志卖刀忍痛割爱
纸上画刀无关痛痒
新打的剪刀难开口
水面砍一刀无伤痕
石头上磨刀硬对硬
石板上砍鱼难下刀
生锈的剪刀口难开
瓦匠砌墙两面三刀
亮月下耍大刀胡砍
镰刀对斧头硬碰硬
刀砍大海水难舍难分
睹八戒耍大刀不顺手
钝刀子切藕藕断丝连
钝刀子杀猪全靠手劲
割麦不用镰刀连根拔
二两铁打大刀不够料
坟场上舞大刀吓死人
肥猪上屠场挨刀的货
刀尖上打拳站不住脚
刀削铅笔要的就是尖
大刀斩小鸡小题大作
脖子上磨刀危险到顶
刀尖上跳舞凶多吉少
刀尖上立正站不住脚
耗子啃菜刀死路一条
快刀砍黄鳝一刀两断
刽子手咧嘴笑里藏刀
利剑斩乱麻一刀两断
泥瓦匠砌墙两面三刀
杀人不用刀枪软收拾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
死牛用刀杀多此一举
剃头刀杀猪割出来刮
关于豆腐的歇后语:
咸菜拌豆腐有言(盐)在先
咸菜煮豆腐不用多言(盐)
豆腐干煮肉有分数(有荤也有素,是说心中有底)
豆腐乳煮菜哪敢多言(盐)
黄豆煮豆腐都是自己人
毛豆子烧豆腐都是自己人
清水煮豆腐淡而无味
四两豆腐半斤盐贤惠(咸味)
挨烙铁 安乐窝 熬曰子 八股调 八面风 八面光 巴不得 拔钉子 拔尖儿 白费劲 摆架子 摆擂台
摆摊子 摆阵势 半边天 半吊子 绊脚石 包饺子 保护伞 宝葫芦 暴发户 背包袱 背时鬼 比翼鸟
笔杆子 闭门羹 避风港 避风头 变口风 变色龙 变戏法 别难过 并蒂莲 不成器 不出息 不打眼
不大离 不倒翁 不二价 不服气 不服软 不公道 不够格 不开眼 不老实 不乐观 不留神 不露脸
不买账 不明白 不内行 不认账 不识相 不争气 不正派 不中用 操左卷 差不多 拆墙角 掺沙子
尝辣椒 唱反调 唱高调 唱老调 吵窝子 车轮战 扯后腿 撑门面 成气侯 吃包子 吃不开 吃不消
吃不准 吃得开 吃豆腐 吃独食 吃老本 吃排骨 吃甜头 吃现成 吃鸭蛋 抽懒筋 抽冷子 丑八怪
出岔子 出风头 出口气 出漏洞 出门子 出气筒 出外快 出洋相 触霉头 传声筒 串鼻子 吹风儿
吹鼓手 吹冷风 刺耳朵 催命鬼 搭碴儿 搭架子 打把式 打把势 打保票 打补丁 打地盘 打疙瘩
打官腔 打官司 打光棍 打哈哈 打饥荒 打江山 打交道 打烂仗 打擂台 打埋伏 打闷工 打闷雷
打秋风 打算盘 打天下 打先锋 打牙祭 打哑谜 打掩护 打游击 打圆场 打招呼 打嘴巴 大包单
大帽子 戴帽子 当后台 当门面 当枪头 当跳板 当尾巴 倒插门 倒胃口 导火线 等于零 地头蛇
点鬼火 垫脚石 掉份子 掉枪花 掉书袋 吊膀子 跌跟头 顶梁柱 定调子 丢包袱 丢饭碗 丢面子
东道主 动肝火 兜圈子 抖包袱 独角戏 堵漏洞 堵窝掏 端架子 对台戏 对胃口 耳边风 耳朵沉
耳朵软 二把刀 发神经 翻白眼 翻老账 犯牛劲 放大炮 放空气 放口风 放冷风 放冷箭 放冷炮
放脸色 放卫星 飞毛腿 费口舌 费手脚 风凉话 风声紧 干瞪眼 赶潮流 赶时髦 高帽子 高姿态
割尾巴 刮鼻子 刮地皮 刮阴风 拐弯子 怪不得 关系户 过电影 过河卒 过曰子 旱鸭子 喝倒彩
喝墨水 和稀泥 后遗症 虎着脸 护身符 花岗岩 花样多 划得来 话匣子 怀鬼胎 黄粱梦 回老家
回马枪 回头路 活教材 活字典 火药库 积口德 及时雨 急性病 假面具 假斯文 架子大 见风长
见高低 见面熟 见阎王 将一军 讲价钱 讲空话 交白卷 交红运 揭疮疤 揭盖子 揭老底 解疙瘩
借东风 金不换 金钥匙 紧箍咒 禁不住 近视眼 惊弓鸟 精灵鬼 经风雨 九重天 酒坛子 救世主
卷铺盖 卡脖子 开场白 开倒车 开后门 开快车 开绿灯 开门红 开天窗 开小差 开小会 开眼界
开洋荤 揩油水 看不出 看不开 看风头 看家狗 看行情 扛木梢 靠边站 靠得住 空城计 空欢喜
口头禅 苦肉计 夸海口 拉长脸 拉下马 拉一把 拦路虎 烂舌头 烂摊子 老鼻子 老掉牙 老夫子
老古董 老狐狸 老黄牛 老江湖 老来福 老来俏 老少符 老相识 老行家 老学究 老一套 老祖宗
冷板凳 冷面孔 冷热病 里程碑 立足地 连锅端 连轴转 连珠炮 连裆裤 脸皮薄 脸皮厚 两边倒
了不起 撂担子 撂挑子 留后路 留后手 留尾巴 流水账 流行病 露头角 露一手 驴打滚 乱弹琴
落水狗 落腰包 麻醉剂 马大哈 马后炮 马前卒 骂大街 买关节 卖关子 卖人情 满堂红 慢性病
冒尖儿 没本事 没出息 没关系 没过关 没门儿 没头脑 没心肝 美人计 门外汉 蒙汗药 迷魂汤
明摆着 摸不准 莫须有 木头人 拿不稳 拿不准 拿架子 闹别扭 捏把汗 牛脾气 扭秧歌 怕动弹
跑江湖 赔钱货 碰破头 碰头会 泼冷水 破天荒 千里马 千里眼 前奏曲 墙头草 敲门砖 桥头堡
翘尾巴 亲骨肉 轻骑兵 清一色 穷骨头 穷光棍 秋老虎 求菩萨 热心肠 认死理 肉中刺 孺子牛
入头清 软刀子 软骨头 散摊子 扫帚星 杀手锏 煞风景 伤和气 伤脑筋 伤元气 上刀山 上肝火
上轨道 上圈套 上西天 上贼船 烧把火 生意经 实打实 势利眼 收摊子 手头紧 手头松 梳辫子
输一着 书生气 耍把戏 耍笔杆 耍贫嘴 耍威风 耍无赖 顺风耳 顺口溜 说长短 说大话 说瞎话
说闲话 死对头 死胡同 随大流 随风倒 抬轿子 台柱子 探口气 掏腰包 踢皮球 替罪羊 剃光头
天晓得 天字号 挑刺儿 挑重担 铁饭碗 铁汉子 铁了心 铁算盘 头皮硬 土皇帝 拖后腿 拖油瓶
玩得转 万金油 伪君子 乌纱帽 无家教 西洋镜 吸血鬼 瞎操心 瞎指挥 下毒手 下脚料 下马威
下台阶 先行官 闲不住 现成饭 现世宝 现世报 想不开 想当初 小便宜 小插曲 小聪明 小动作
小儿科 小广播 小九九 小老样 小气鬼 小意思 卸包袱 新大陆 寻短见 压台戏 烟幕弹 眼中钉
演双簧 阳关道 腰杆粗 摇钱树 咬舌头 药罐子 要面子 野路子 一把手 一把抓 一刀切 一风吹
一锅粥 一路货 一面倒 一盘棋 一条龙 一条心 一窝蜂 一言堂 应声虫 硬骨头 硬碰硬 有板眼
有靠山 有来头 有路子 有眉目 有气派 有头脑 有文章 有戏唱 有油水 砸饭碗 榨干油 炸了酱
炸了窝 摘帽子 摘挑子 占便宜 占上风 站住脚 障眼法 找岔子 找饭碗 找靠山 遮羞布 争面子
直肠子 直心眼 纸老虎 主心骨 抓辫子 抓大头 抓破脸 装门面 装正经 捉刀人 捉迷藏 走钢丝
走过场 走黑运 走红运 走老路 走门路 走内线 走时气 走弯路 走着瞧 钻狗洞 钻空子 左右手
做参谋 做红娘 做手脚 做私房 做文章 坐火箭 坐江山 坐月子 座上宾 座右铭 呱呱叫 橄榄枝
蹩脚货
谈及白话文,民国的文学,鲁迅是绕不过去的高峰,不过现在的青年人大约都失了攀峰的兴趣,躺平或者游戏才是常态。目下的中国,并无无窗铁屋的桎梏,也全然寻不到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和平自由的空气里即便躺着许多熟睡的人们,也不必担心会被闷死,从昏睡入死灭,是遥远的事,故也无需在他们熟睡的床头聒噪。
那时的记忆里,鲁迅的文章中许多鲜活可爱且善良的人儿受着一种叫封建的坏东西的荼毒,那时候就朦朦胧胧的开始仇视上了旧社会。
再回来谈谈先生。
1.老师。
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尊称有身份、有声望的女性)。
3.旧指账房管账的或从事文书工作的人。
4.旧指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为业的人。
如上,即是现代的网络对于先生的定义和总结。不过我总觉得跟我心目中对于先生的理解和崇敬又有些不同,如若硬要我补充,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姑且先用着先生这枚称号。
上小学的时候,读鲁迅,只知道他的文章都要背诵,何止难,简直是悲惨,最忘不掉的就是背诵《从百草味到三味书屋》全篇,《少年闰土》闰土在沙滩上的瓜地里举着叉刺猹的片段也是要背的。这类心境差不多同鲁迅幼时要去县城里看热闹非常的五猖会,他的父亲却于临行前要他背诵《启蒙鉴略》差不多,不过即使背诵出来了,也自然不会迎得下人们的一片欢呼!
对于鲁迅的印象大抵就停留在痛楚的层面,全文背诵四个字,多少拉远了我和先生的距离,虽知道先生的作品很厉害,但又对他的作品敬而远之。待到后来,读了《坟》《华盖集》《而已集》或其他杂集,听他的呐喊,感知他的彷徨与无奈,写世道,写人心,谈文学,说愤怒,渐渐地也就入了他的心境,便不直呼其名,改口尊称先生了。
自此,先生这个小尾巴就跟在了鲁迅的后面,一直保留至今。当然先生二字于我而言是极为崇高的,甚至是圣洁的。我是不会轻易搬出来的胡用的,当然我也不会愚到效仿古人,请个牌位或悬一幅尊像在墙上,每日焚香叩拜,这不在于形式,只在乎于内心。
我喜欢先生,崇敬着先生,是因为先生的直,先生的胡子和竖着的头发便是佐证。
先生给海婴的话其中一条就是在将来敢言,看来直是融入到血液里去了。
但如上四点,我想这社会上有很多人符合这一称谓,说书的、相面的、唱戏的尊称一声先生,我是不情愿的,而要限定先生一词只能如皇帝一样,天下间仅供一人专享,未免又有些专横。
在没有更合适的词之前,姑且先拿来用着,之所以暂用,大概是因为其中第一条就含有老师之意吧!
但是老师于我又是陌生的,是虚无的。从大学毕业脱离了老师的管教,在社会上艰难摸打,常怀飘零之感,在惶恐和迷茫之际我常希望生命中能出现一位敦敦长者在前面,教着我、引着我。
最近听闻教育部的主管们为学生计,剔除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发一些“内容深奥,小学生不能体察其中深意”,“鲁迅的文章富有攻击性还有什么时代背景不同了”之类的屁话,简直是比民国的军政府以及掌管出版事业的“文学家”之流还要下流…
现在的孩子大抵多消化不良,吃不了粗粝的食材。他们是吃惯了大人们精磨的食物的。
我是见过一些阔气的人家,公子公主们放学蹦跳着出了校门,阔太太们就一齐拥上去,端出新鲜的打碎的果汁,精致的碗里盛着研磨好的香蕉泥,追着公子公主们喂食。大约他们中的一些人把这种细致入微的照顾理念传染了教育界,于是乎把给学生们书本里鲁迅的文字剔除掉,换成容易消化的纯正白话文投喂给学生们,可怜的学生们再不用背那些晦涩的片段,机械的体察作者的深意,真可谓皆大欢喜!
学生是无辜的,你给他什么教材他就学习什么,胃不好,难消化却趴在食材上挑毛病,这是本末倒置。
不知是该为学生们高兴?还是我们教育已然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境地!!!
教育部的改良大抵还不至于激起我的愤慨,一颗炸弹落到地上,爆炸大抵会引来闲人的围观和惊奇。经常落到地上,大概也会对爆炸声麻木,所以我保持沉默。
人大约是天生的具有反性,愈是给过你痛苦的人,愈会在心里铭刻,后来渐渐成长,也会胡乱的翻一些闲书,然而心总不能定下来,仿佛是有地心吸力一般,总会在最困顿的时候翻一翻先生的书,《呐喊》《彷徨》《坟》《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随便一册,任意一页,打开来,随性的读上那么几句,我的态度便会立刻端正起来!
而对于目下教育风气的日下,暂且也轮不上我的抱怨,如果没遇到前几日的事情,我想我还会继续沉默下去!
就在前几日,同一个偏亲子类的情感咨询师闲聊。她口若悬河,关于亲子类的事情研究的也很透彻,大约是太过于寂寞,就聊到了关乎先生的话题,她吸了一口果汁,放下杯子郑重的说:“鲁迅,我是知道的,不过是一个玩弄女性的渣男罢了!”
现在的人是惯于发一些惊人之语的,一句鲁迅,我是知道的,就好像便是对鲁迅最大的恩赏。此高论则如一颗重磅炸药扔进了我脆弱的心里,简直比那些流言家怂恿先生去骂军政府还要偏见还要诛心。
软刀子割头总是不觉死的!
以前的政府是坏,文章掐头去尾,砍掉四分之三,只剩个躯干,结果自然是不伦不类,前后不达意了。但是结果总还是可以允许登出去。不论当权者的行为如何,从结果论,也算见了天日。现在教材里倒好,剔除的干脆利索,我想大概用不了几年,鲁迅这个响彻寰宇一世纪的名字就会被后来人所忘却,为了忘却的纪念,也不能再这样坏下去了…
我终于愤慨了,决计要作点关于先生的东西。如果届时能传播一点出去,固然也是极好。不然若干年后的青年人只能听闻先生是一个只会做一些狗屁不通的拗口文字且又有点花心的文学家呢!
我做的集叫《先生说》。我在这集里不想有任何个人的主观的评点,此集旨在要大众知道在面临各类的情形时,先生是如何思虑的,又说了怎样的话,写了怎样的字。而我,仅仅是一个搬运先生思想和见解的搬运工而已。
事关先生,自然要立志,做一个严谨、认真、负责的搬运工。计划是做些先生文章的提炼和精选。现在的年轻人大约也不会耐着性子去看整集的书,大篇幅的说教反而会令他们厌烦,不如先顺着他们的秉性做些东西出来,再看他们的反应罢……
我所不同于教育改良家的是我会告诉青年人香蕉是有益处的,至于吃多少,要不要研磨成泥,这个我是不管的。
吃不吃,吃的进多少,全在青年自己。
PS:掌牧民,原是国民党的高官,49年去了台湾后,婉拒出任中央官职,找了座深山隐居起来,办了个“丽泽草堂”。掌先生在丽泽草堂前贴了一句话:“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山下四五岁的孩童便可在路边随意的背诵论语及唐诗,风俗因而丕变,民知向学。
我不是在此地宣扬掌先生的高风亮节,而是从其弟子的一篇《掌老师与我》(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搜来看),我时常感动于里面浓厚的师生情谊,情到真切处,数番感动落泪。
譬如学生初见先生的时候,先生说:“四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凡是中国人都应该好好去读它。尤其读古人重要经典,必须‘辞熟’才能‘义透’,最好能读到八九分热,随时可以举其辞。你去买一本,好好读吧!”于是为我讲了“学而时习之”一章,发挥得很广速,通于人生天地,仿佛把我的心直拉到云霄上放着。从那天起,我才知道读书并不是解释和翻译而已。”
再如学生应征入伍,老师依依不舍,在文章中写到“半个月后,我接到入伍召集令,去向老师辞行。他拄着拐杖送我出门。他行动已经不大方便了,但还是勉强一步步很踏实的走。我要去扶他,他一直说不必。请他留步,又不肯。一直送到马路边。我走了几步;他叫住我,只吩咐一句,要好好做人,好好读书哦!等到我走远了,要拐弯时,忍不住再回头看,看到老师还站在那里,身子消瘦而修长,戴着瓜皮帽,一袭灰色长袍,临风轻摆,慈祥地对我挥手。”
学生写字不好,说自己大概没有写字天才,“他忽然瞪大了眼睛,厉声说:“这什么话!圣人伟大,也是一个‘学’字而已,天下那有用功而不成的事!” 一面说,手指一面在桌上敲得格格响。我吓了一跳。”可见老师爱之深,责之切。
学生不喝酒老师也劝着喝了两杯,还说了一大片道理来,说到学习,先生提倡凡事都要先了解再评判,不要人云亦云。
学生觉得古文晦涩,不易懂,先生就一点点的教,掰开了揉碎了讲解,用最浅显的道理阐述。学生受教渐多,与老师谈得也越博杂。有学长来,也叫我向他们请益,所以时间总觉不够。师生之间经常谈到半夜,累了就跟老师的孩子一起睡,第二天清晨老师便在窗前轻轻的呼唤,老师缓缓说:“我本想轻轻地叫你看,你如已醒着,就不可赖床;曾国藩一生都强调要早起,记得吗?如果你还没醒,就表示你还没睡够,应该再睡,没想到一声把你吵醒了。嗯!精神还好吗?如果感觉可以,到外面树下去把昨天讲的《夷齐列传》背好来……”
先生岁数大了,身体不太好。有一回,突然告诉我说:“你看宋明儒者,除了少数几个外,大都寿命不长,因为他们读书用力过猛,如果缺少运动调剂,最伤身体。你现在常到我这里,来回两趟,少说也有二十里,是最好的运动。我的身体最先衰弱的是双脚,因为读书人常坐着,不用脚,现在一年比一年差了,你应该从现在就随时注意身体。”我除了频频点头外,并向老师建议,他也可以开始锻鍊,又很冒昧地举了“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一语以资鼓励,老师听了哈哈大笑,不以为然。但停一会儿却说:“你说得有道理,我可以试试看。”
果然老先生每日至横山溪畔散步,可谓从善如流。
学生最近读的书、想的事,都被先生指正、疏通和点醒。每次都那么充实而有味,令人心中涌现一股跃动的喜悦。亦师亦友,怎让人不心生羡慕。
我时常胡乱的幻想着,生命中会出现一样朴实敦厚的老者,博学宽厚的儒者,为国为民的伟者,耳提面命的师者,从善如流的学者,亦师亦友的长者做我的先生。
《掌先生与我》再次拜读,温馨异常,亦备受鼓舞,不知有生之年能得遇良师否?
本想将此篇另做,每每看到,又要勾起我无师的隐痛,不过开启了一类话题,又事关引青年人向善,就多说了一些肺腑间的话……
还望不要嫌我絮叨。书中的最后一段,发出来和大家共勉。
喝第一等酒,写第一等字,读第一等书,做第一等人。?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4425.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入伍穿军装
下一篇: 软骨头卡在喉咙里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