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猴子着西装

民俗 2023-09-20 14:23:35

最佳答案:

不合身

猴子着西装相关歇后语

有哪些猴子的歇后语

有哪些有关猴子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有关猴子的歇后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No.1 猴子拿棒槌——胡抡

No.2 猴子抱西瓜——顾此失彼

No.3 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

No.4 猴子耍大刀——胡砍

No.5 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脚

No.6 猴子爬树梢——到顶了

No.7 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No.8 猴子唱大戏——胡闹台

No.9 猴子捡姜——吃也不是,丢也不是

No.10 猴子拉梨——顶牛

No.11 猴子不上树——多打几遍锣

No.12 猴子倒立——尾巴翘起来了

No.13 猴屁股——自来红

No.14 猴子偷南瓜——连滚带爬

No.15 猴子坐火箭——远走高飞

No.16 猴子爬上樱桃树——粗人吃细粮

No.17 猴子的屁股——坐不住

No.18 猴子衔金冠——装相

No.19 猴子耍拳——小架式

No.20 猴子拉弓——不是样子

No.21 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

No.22 猴屁股扎蒺藜——坐立不安

No.23 猴子看果园——欢天喜地

No.24 猴子照镜子——得意忘形

No.25 猴王闹天宫——大打出手

No.26 猴子爬上旗杆顶——高高在上

No.27 猴子吃核桃——全砸了

No.28 猴子捞月亮——空欢喜一场

No.29 猴子偷黄连——自找苦吃

No.30 猴子穿衣服——冒充善人

No.31 猴子戴眼睛——假斯文

歇后语的分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

关于猴子歇后语集锦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带猴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

带猴歇后语1

猴子盘雀雀 —— 非盘出血不可

猴子爬枣树 —— 口里难掉出枣来

猴子爬樱桃树 —— 粗人吃细粮

猴子爬箱子 —— 不干了

猴子爬梯 —— 一跃而上

猴子爬树梢 —— 到顶了

猴子爬石崖 —— 显出你的能耐来

猴子爬上凉亭睡 —— 丑鬼耍风流

猴子爬上粪堆顶 —— 妄想称王

猴子爬山 —— 一跳一蹴

猴子爬竿 —— 直线上升

猴子爬杆狗钻圈,黄鼠狼专钻水道眼儿 —— 各有各的门道

猴子爬杆 —— 到顶了

带猴歇后语2

猴子上树 —— 高攀了;爬得快;拿手戏

猴子上旗杆 —— 顺杆爬

猴子上果树 —— 肚里充实

猴子上杆 —— 爬得真快

猴子扫地 —— 眼前光鲜

猴子亲孩子 —— 一阵一阵的

猴子前头 —— 玩不得刀

猴子骑骆驼 —— 往上窜

猴子扑嫦娥 —— 痴心妄想

猴子屁股 —— 自来红;眼红;坐不住;坐勿热

猴子披虎皮 —— 装大个

猴子捧烫瓦罐 —— 团团转

带猴歇后语3

猴子玩爆仗 —— 自放自惊

猴子玩把戏 —— 老一套;活现形

猴子推车 —— 干瞪眼;白瞪眼

猴子头上戴金冠 —— 惹祸大王

猴子偷西瓜 —— 连滚带爬

猴子偷南瓜 —— 滚的滚,爬的爬;连滚带爬

猴子偷黄连 —— 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猴子跳加官 —— 人面兽心;人面善心

猴子套绳子 —— 解不开;不解

猴子躺在针毯上 —— 坐立不安

猴子身上 —— 摆不住虱子

猴子上桃树 —— 肚里实实的

带猴歇后语4

猴子扒竹竿 —— 一节一节的来

猴子栽花 —— 挪挪放放

猴子摇石柱 —— 纹丝不动;顺杆爬

猴子摇扇子 —— 学人样;也想学人本事

猴子沿钢丝 —— 善搞平衡

猴子学走路 —— 假猩猩;假惺惺

猴子学人样 —— 装相

猴子选瓜 —— 越选越花

猴子笑兔子没尾巴 —— 彼此一样

猴子想变人 —— 尾巴遮不住

猴子相火 —— 朝喀里搭

猴子下井取月亮 —— 想得美

带猴歇后语5

猴子被火烧 —— 原形毕露

猴子抱着板栗球 —— 无从下口;无法下口

猴子抱南瓜 —— 顾此失彼

猴子抱块姜 —— 想吃又怕辣

猴子扳玉米 —— 掰一个,丢一个

猴子扳苞米 —— 掰一个,丢一个

猴子扳苞谷 —— 扳一个,丢一个;扳一个丢一个

猴子扳包谷 —— 扳一个,丢一个;扳一个丢一个;没有准数

猴子扳包包 —— 扳一个丢一个

猴子掰苞米 —— 掰一个,丢一个

猴子掰苞谷 —— 这只手掰,那只手丢

猴子掰包谷 —— 随掰随撂;前头掰后头丢;掰一个丢一个;扳一个丢一个;掰一个,丢一个


沐猴而冠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这一概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精华,也是现代汉语中词汇的精品。那么成语沐猴而冠的意思是什么呢?

1、 沐猴而冠的意思是: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2、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人们说楚人就是猴子穿衣戴帽,果然是这样。

3、 【例子】他虽然穿着西装革履,不过是沐猴而冠,举止谈吐仍是粗俗不堪。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以上就是关于沐猴而冠的意思是什么的全部内容。

关于猴的歇后语

猴子是代表着调皮机灵,是12生肖之一。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猴子的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猴子的歇后语

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猴子上凉亭丑鬼耍风流

猴子耍把戏老一套

猴子耍拳小架式

猴子衔烟斗假装

猴子笑兔子尾巴短彼此彼此

断臂的猴子高攀不起

和孙猴子比翻跟斗差着十万八千里

猴儿的脸,猫几的眼说变就变

猴儿拿棒槌胡抡

猴儿爬石崖显出你的能耐了

猴学样装相

猴子不上树多打几遍锣

猴子唱大戏胡闹台

猴子吃大蒜翻白眼

猴子吃核桃全砸了

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比喻焦急、忙乱,而又没办法)

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脚

猴子倒立尾巴翘起来了

猴子的屁股坐不住

猴子捡姜吃也不是,丢也不是

猴子见水果欢天喜地

猴子看果园求之不得

猴子看果园监守自盗

花果山的猴子与世无争

老猴爬旗杆不行了

老猴爬旗杆不行罗(比喻多有本领的人,上了年纪也力不从心了)

请个猴子去摘桃吃不了你肚里

山猴于爬树拿手的戏

耍把戏的猴子认人牵着走

耍猴的碰上敲锣的对一点了

孙猴子的毫毛会变

孙猴子的金箍棒可大可小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孙猴子封了弼马温自个不知道是多大的一个官儿

孙猴子赴蟠桃宴不请自来

孙猴子上天宫大闹一场

孙猴子坐金銮殿屁股不稳

孙猴子坐天下有点不象

烫了屁股的猴子急红了眼

属剥、猴子的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属猴的没个老实气几

属猴儿的见圈就钻

猴子扛大梁受不了

猴子拉弓不是样子

猴子捞月亮白欢喜一场

猴子爬板凳各想一头

猴子爬竿直线上升

猴子爬上樱桃树粗人吃细粮

猴子爬树拿手戏

猴子爬树拿手戏(比喻擅长、有把握)

猴子爬树梢到顶了(比喻达到了顶点,或事情达到了顶峰)

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

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猴子骑马一跃而上

猴子骑羊不成人马
?

相关文章:

1. 与历史有关的歇后语大全

2. 12生肖歇后语精选

3. 自然景象的歇后语

4. 最新网络歇后语

5. 描写苦闷的歇后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3729.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