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臭折腾
屎猴儿(屎壳郎)搬家相关歇后语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我整理的2017年搞笑歇后语大全及答案,欢迎阅读!
马桶里倒香水——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马桶拼棺材——臭了半辈子还装人
卖帽子的喊卖鞋——头上一句,脚下一句
卖煤的跟个狗——净吃闲饭
捏住鼻子喝木哩——一声儿不响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着火炉吃海椒(辣椒)——里外发烧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此起彼伏;顾此失彼
肮脏他娘哭一夜——肮脏死啦
八个钱算命——哪能包你
八十岁的阿婆——老掉牙了
八仙桌缺只脚——摆不平
八仙桌上摆夜壶——不是个(家)伙;不是个成就(盛酒)的家伙
八月十五过年——差远了
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疤瘌眼照镜子——自找难看
拔了毛的狮子——惹你笑
把牛角安在驴头上——四不像
白骨精想吃唐僧肉——痴心妄想
扳倒碓窝(dui wo石臼)吓婆婆——泼妇
扳倒葫芦洒了油——一不做,二不休
牛棚里养鸡——架子不小;好大的架子
牛皮袄子反穿——逗虱子走穹路
牛王爷不管驴的事——各管各的
强盗拍照片——贼相难看;贼头贼脑
强盗碰着贼爷爷——黑吃黑
强盗的面孔——贼眉鼠眼
墙头上跑马——路子窄;好险;转不过弯;寸步难行;没多大奔头;难转弯;危险
切菜刀剃头——好险;冒险;危险
请小姨子作伴——不安好心眼
请小姨子做伴——没安好心
瘸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沙子垒坝——白费工夫;白费劲;枉费工
生米煮成了熟饭——改不过来
石头子地里摔跤——碰得头破血流
屎猴儿照镜子——臭美
屎壳郎搬家——臭折腾;走到哪臭到哪;走一路臭一路
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群天:高升了
屎壳郎吃蛆虫——臭味相投
屎壳郎出国——臭名远扬
屎壳郎传宗接代——遗臭万年
屎壳郎吹喇叭——满嘴放臭气;臭吹
屎壳郎打饱嗝儿——满嘴喷粪
屎壳郎打哈欠——臭不可闻;一张臭嘴
屎壳郎戴耳环——摆臭阔气
屎壳郎戴花——臭美
屎壳郎戴礼帽——出洋相;洋相百出
屎壳郎戴面具——臭不要脸
屎壳郎掉进尿盆里——又臊又臭;臊臭
屎壳郎掉进阴沟里——随波逐流
屎壳郎跌粪坑——饱餐一顿;死(屎)里求生
蒜苔发杈——二杆子
剃头匠的担子——一头冷,一头热
瞎屎壳郎 ———— 混推
土地爷逮屎壳郎 ———— 脏手
炭堆里的屎壳郎 ———— 黑到家
屎壳郎坐月子 ———— 胡抓乱挠
屎壳郎坐绣楼 ———— 臭名在外
屎壳郎坐火车 ———— 到哪算一站;到哪儿算一站
屎壳郎坐房梁 ———— 摆臭架子;臭架子
屎壳郎坐大堂 ———— 摆啥臭架子
屎壳郎钻竹子 ———— 过不了节
屎壳郎钻灶火 ———— 拱火儿
屎壳郎钻在面缸里 ———— 不分黑白香臭
屎壳郎钻在粪堆里 ———— 臭味相投
屎壳郎钻天 ———— 小能豆子
屎壳郎钻切糕 ———— 硬充大蜜枣
屎壳郎钻破铺盖 ———— 装进步;装进布
屎壳郎钻磨眼 ———— 混充大黑豆
屎壳郎钻炕洞 ———— 假充什么老包下阴曹;昏天地黑
屎壳郎钻灰堆 ———— 不显眼
屎壳郎钻地 ———— 臭耩;臭讲
屎壳郎钻到夜壶里 ———— 昏天黑地
屎壳郎钻到花生里 ———— 不是好人儿;不是好仁儿
屎壳郎追屁 ———— 香不到口;空欢喜一场
屎壳郎追老鸭 ———— 把条命不算;把条命拼了
屎壳郎撞窑门 ———— 想奔大门头
屎壳郎撞墙 ———— 昏头昏脑
屎壳郎撞高墙 ———— 假充什么硬壳子;充什么硬壳子
屎壳郎支桌子 ———— 充硬汉;硬撑
屎壳郎照相 ———— 没人样
屎壳郎照镜子 ———— 看那臭像;臭美
屎壳郎找地老鼠 ———— 臭味相投
屎壳郎在磨道里 ———— 充大耳朵驴
屎壳郎遇到放屁的 ———— 白欢喜;空欢喜;空喜一场;空欢喜一场
屎壳郎想挡大车道 ———— 没门儿
屎壳郎下油锅 ———— 麻了爪儿;麻了爪
屎壳郎下山 ———— 滚了
屎壳郎下煤窑 ———— 一黑到底
屎壳郎下海 ———— 飘洋了
屎壳郎下饭馆 ———— 臭讲究
屎壳郎窝里灌开水 ———— 一个也跑不了
屎壳郎闻屁 ———— 扑空
屎壳郎闻臭味 ———— 一哄而上
屎壳郎围着驴腚转 ———— 跟屁虫
屎壳郎围着大粪堆 ———— 越拱越起劲儿
屎壳郎拖粪 ———— 越拖越重
屎壳郎推石磙 ———— 自不量力;不自量
屎壳郎推焦砖 ———— 没缘;没圆
屎壳郎推粪球 ———— 滚你的蛋吧;拼命往前拱
屎壳郎推粪车 ———— 看架把吧
屎壳郎推车子 ———— 看你那臭架势;滚蛋
屎壳郎跳到尿盆里 ———— 过什么大江大海;又臊又臭
屎壳郎舔指甲 ———— 臭脚
屎壳郎踢飞脚 ———— 想露你的黑腿了
屎壳郎腾空 ———— 硬充战斗机
屎壳郎掏粪 ———— 难不住
屎壳郎掏大粪 ———— 越搞越臭;难不住
屎壳郎谈恋爱 ———— 臭味相投
屎壳郎说书 ———— 满嘴臭屁
屎壳郎拴在鞭梢上 ———— 光知道腾云驾雾,哪知死在眼前
屎壳郎束裙子 ———— 看你那腰杆子好
屎壳郎伸爪 ———— 够份;钩粪
屎壳郎上灶 ———— 硬来充厨子
屎壳郎上汤盘 ———— 冒充糖炒栗子
屎壳郎上扫帚 ———— 你能结个什么茧儿
屎壳郎上煤堆 ———— 哪显得着你那一点儿
屎壳郎上马路 ———— 自充黑吉普;甘当义务扫粪员;清道夫上班;省了清洁工;乐坏了清洁工;乐透了清洁工;想和清洁工称兄道弟;抢清洁工的饭碗
屎壳郎上轮船 ———— 你算啥货
屎壳郎上火车道 ———— 愣装头号大壮丁
屎壳郎上锅台 ———— 手忙脚乱;手忙爪儿乱
屎壳郎上供桌 ———— 越臭越往上拱
屎壳郎上公共汽车 ———— 臭到哪儿算一站哪
屎壳郎上高速 ———— 楞充黑吉普
屎壳郎上坟 ———— 充孝子
屎壳郎上饭桌 ———— 恶心;讨厌
屎壳郎上大门 ———— 硬装大铆钉
屎壳郎上大道 ———— 强充硬汉子
屎壳郎上秤盘 ———— 硬装大黑枣
屎壳郎撒欢 ———— 扫兴一时
屎壳郎去采花 ———— 太不自量
屎壳郎娶媳妇 ———— 小两口一般黑
屎壳郎掐去爪 ———— 木的跟山药豆子一样
屎壳郎屁股上插鸡毛 ———— 不是寻常的鸟儿
屎壳郎碰上拉稀的 ———— 白来一趟
屎壳郎碰墙 ———— 一撞就倒
屎壳郎碰南墙 ———— 誓死不回头
屎壳郎碰高墙 ———— 充什么硬盖子
屎壳郎碰到拉稀的 ———— 白跑一趟;白跑
屎壳郎配花大姐 ———— 一对臭货
屎壳郎配臭虫 ———— 臭味相投;对臭货;一对臭货
屎壳郎跑磨道里 ———— 假充大个的驴粪蛋
屎壳郎跑进面袋里 ———— 假充白胡子老头
屎壳郎跑黑豆囤里 ———— 假充大个的黑豆
屎壳郎跑到烟包里 ———— 冒充黑火石
屎壳郎跑到炭篓里 ———— 不动弹显不出黑;不动弹显不着黑
屎壳郎爬竹竿儿 ———— 臭到哪儿算一节儿呀
屎壳郎爬竹竿 ———— 爬一节,臭一节;不知过节;过节
屎壳郎爬在脚面上 ———— 不咬人也恶心人
屎壳郎爬在灰堆上 ———— 不动显不出自己黑
屎壳郎爬在地沟里 ———— 装领墒牛
屎壳郎爬小母牛腿 ———— 够牛B
屎壳郎爬香炉 ———— 碰一鼻子灰
屎壳郎爬铁轨 ———— 充什么大铆钉
屎壳郎爬铁道 ———— 爬一节,臭一节
屎壳郎爬树 ———— 玄乎;悬乎
屎壳郎爬书上 ———— 装秀才
屎壳郎爬书 ———— 假充秀才
屎壳郎爬上樱桃树 ———— 想提高口味儿;想提高口味
屎壳郎爬上花椒树 ———— 越吹越玄乎;不知道怎么好;脚都麻了
屎壳郎爬上粉皮墙 ———— 抹黑来
屎壳郎爬沙滩 ———— 慢慢挪
屎壳郎爬扫帚上 ———— 结不成啥茧
屎壳郎爬扫帚 ———— 结不了什么茧;结不成啥茧
屎壳郎爬碾道 ———— 自充大黑驴
屎壳郎爬门墩 ———— 假装把门将军
屎壳郎爬茅坑 ———— 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屎壳郎爬料槽 ———— 自充大香豆
屎壳郎爬进砚台里 ———— 浑身墨黑
屎壳郎爬进香炉里 ———— 碰一鼻子灰
屎壳郎爬进首饰店 ———— 冒充黑宝石
屎壳郎爬竿子 ———— 上了天了
屎壳郎爬粪门 ———— 找对了
屎壳郎爬粪堆 ———— 找屎;找死;寻屎;寻死
屎壳郎爬粪 ———— 找对了
屎壳郎爬飞机 ———— 爬得可不低
屎壳郎爬房坡 ———— 想装黑狸虎下山
屎壳郎爬到雪堆上 ———— 就显那一点
屎壳郎爬到炭堆上 ———— 不动显不出自己黑;不动显不出自己
屎壳郎爬到算盘上 ———— 不算数;混账
屎壳郎爬到扫帚上 ———— 专门找杈儿;专门找茬儿;看你咋个结茧;结不了好茧
屎壳郎爬到桑叶上 ———— 吐不出好丝来
屎壳郎爬到旗杆上 ———— 自充望天楼
屎壳郎爬到尿壶里 ———— 挨刺
屎壳郎爬到门墩上 ———— 装啥门墩虎哩
屎壳郎爬到脚面上 ———— 不咬人也恶心
屎壳郎爬到灰堆里 ———— 不动显不着自己黑
屎壳郎爬到虎头上 ———— 吓唬人
屎壳郎爬到房槽上 ———— 硬装下山虎
屎壳郎爬到地墒沟里 ———— 硬装领墒的牛
屎壳郎爬到车辙里 ———— 急死哩
屎壳郎爬到拜盒里 ———— 这回可抓到礼了;这回可抓到理了
屎壳郎爬城门 ———— 充什么大铆钉;硬充铁钉子
屎壳郎爬车道沟 ———— 生装硬骨头
屎壳郎爬玻璃 ———— 脚滑得很;狡猾得很;没抓没挠;没抓挠;脚滑的很;狡猾的很
屎壳郎趴在石灰堆上 ———— 黑白分明
屎壳郎趴在鞭梢上 ———— 光知道腾云驾雾,不知道死在眼前
屎壳郎趴铁道 ———— 硬充黑铆钉
屎壳郎趴到公路上 ———— 装什么小汽车
屎壳郎捏嗽叭 ———— 臭吹
屎壳郎捏喇叭 ———— 臭吹
屎壳郎酿出蜜来 ———— 巧了
屎壳郎撵屁 ———— 一场空
屎壳郎撵飞机 ———— 量着你那点本事
屎壳郎能酿出蜜来 ———— 耐人寻味
屎壳郎拿着半刀纸 ———— 假充念书的人
屎壳郎拿着半刀大纸 ———— 假充念书的人
屎壳郎拿文明棍 ———— 冒充绅士
屎壳郎拿鼎 ———— 过分;过粪
屎壳郎抹口红 ———— 冒充佳人
屎壳郎落在猪身上 ———— 只看见人家黑;一个比一个黑
屎壳郎落在天平上 ———— 没斤两
屎壳郎落在汤锅里 ———— 临死还来祸害人
屎壳郎落在树梢上 ———— 攀上高枝
屎壳郎落在花轿里 ———— 充小嘴姑娘
屎壳郎落到火盆里 ———— 扑棱不动了
屎壳郎落到灯泡上 ———— 照不亮你的黑心
屎壳郎拎提包 ———— 硬充大肚子老客
屎壳郎拉溪—又黑又瘦 ————
屎壳郎哭它妈 ———— 两眼墨黑
屎壳郎哭它舅 ———— 两眼墨黑
屎壳郎哭舅舅 ———— 两眼墨黑
屎壳郎聚会 ———— 臭到一块了
屎壳郎进珠宝店 ———— 臭宝贝;臭活宝
屎壳郎进灶膛 ———— 拱火;一点儿面子也不给
屎壳郎进药铺 ———— 混充大粒丸
屎壳郎进屠宰唱—出不了一滴血 ————
屎壳郎进牛槽 ———— 装什么大料豆
屎壳郎进磨道 ———— 充大耳朵驴
屎壳郎进獾窝 ———— 钻大门儿;送命去
屎壳郎进花园 ———— 不是那里的虫
屎壳郎进花轿 ———— 充小嘴姑娘
屎壳郎进粪坑 ———— 臭味相投
屎壳郎见了粪 ———— 乱哄一气;乱拱一气
屎壳郎嫁椿象 ———— 臭味相投
屎壳郎驾云 ———— 美上天了
屎壳郎和蛆交朋友 ———— 臭到一块了
屎壳郎和苍蝇交朋友 ———— 臭味相投
屎壳郎喝稀饭 ———— 越吃越糊涂
屎壳郎喝糖溪—嘴变甜了 ————
屎壳郎喝糖水 ———— 嘴变甜了
屎壳郎喝墨汁 ———— 黑了心肝
屎壳郎喝面汤 ———— 糊涂到底
屎壳郎撼泰山 ———— 痴心妄想
屎壳郎过车辙 ———— 奔蛋;笨蛋
屎壳郎滚绣球 ———— 屎蛋一个
屎壳郎滚泰山 ———— 自不量力;不目量
屎壳郎滚粪球 ———— 拿手好戏;好手艺
屎壳郎滚蛋 ———— 往后爬
屎壳郎逛花园 ———— 你不是这里的虫
屎壳郎拱牛槽 ———— 假充大料豆
屎壳郎拱到面缸里 ———— 想充小白人
屎壳郎攻腚 ———— 讹门上来啦
屎壳郎跟着放屁的走 ———— 闻香不到口
屎壳郎跟着放屁虫 ———— 臭味相投
屎壳郎跟着打屁虫 ———— 臭味相投
屎壳郎跟蛆交朋友 ———— 一对臭朋友;臭到一块了
屎壳郎给刺猬挠痒 ———— 溜须不顾命
屎壳郎赶庙会 ———— 一群一帮的
屎壳郎负重 ———— 当自己是坦克
屎壳郎飞过身 ———— 一嗅就知道
屎壳郎飞到烟袋锅上 ———— 拱火儿
屎壳郎飞到旗杆上 ———— 自充望天猴儿
屎壳郎飞到面笸箩里 ———— 充小白人
屎壳郎飞到茅厕里 ———— 不嗡嗡不显着臭
屎壳郎飞到车道沟里 ———— 充硬骨头;充硬汉
屎壳郎飞到簸箩里 ———— 想充小白人
屎壳郎飞到白粉里 ———— 想充小白人;显不出黑白
屎壳郎翻筋斗 ———— 显黑屁股
屎壳郎发疟疾 ———— 又黑又瘦
屎壳郎发面 ———— 起不来
屎壳郎跌煤窝 ———— 显不出
屎壳郎跌进尿盆里 ———— 臭气熏天
屎壳郎掉粥锅 ———— 不是好枣儿
屎壳郎掉在驴槽里 ———— 混充大米豆;假充大料豆
屎壳郎掉在车道沟沟里 ———— 顾蛋不顾命
屎壳郎掉在白面里 ———— 显不出黑白
屎壳郎掉油锅 ———— 骨酥肉麻
屎壳郎掉油缸 ———— 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屎壳郎掉血盆里 ———— 红得发紫
屎壳郎掉蒜臼 ———— 装蒜
屎壳郎掉磨眼里 ———— 假充大个的黑豆
屎壳郎掉面缸 ———— 真当自己是个大汤圆儿
屎壳郎掉茅坑里 ———— 吃饱喝足
屎壳郎掉马桶里了 ———— 得吃得喝
屎壳郎掉进灶火里 ———— 火葬
屎壳郎掉进油缸里 ———— 香臭难分
屎壳郎掉进蒜臼里 ———— 装蒜
屎壳郎掉进染缸里 ———— 黑透了
屎壳郎掉进牛槽 ———— 装什么大料豆
屎壳郎掉进尿壶里 ———— 不以为受罪;又臊又臭
屎壳郎掉进面缸里 ———— 不知黑白;黑白不分;混淆黑白;冒充小白脸;假充小白脸
屎壳郎掉进马槽里 ———— 装什么大料豆
屎壳郎掉进灰堆里 ———— 不动显不着
屎壳郎掉进粪坑里 ———— 得吃得喝
屎壳郎掉进粪堆里 ———— 找屎;找死
屎壳郎掉进靛缸里 ———— 贪色不怕死
屎壳郎掉进车道沟 ———— 顾命要紧,不顾蛋了
屎壳郎掉泔水桶 ———— 足吃足喝
屎壳郎掉豆囤 ———— 混充大个儿黑豆
屎壳郎掉车辙 ———— 不走就撵;不走就碾
屎壳郎掉菜锅 ———— 不是好佐料;不是好作料
屎壳郎掉饼铛 ———— 忙了爪儿子
屎壳郎垫桌腿 ———— 凑合;不是那块材料
屎壳郎的球球 ———— 臭屎蛋
屎壳郎的亲家 ———— 臭上加臭
屎壳郎的房子 ———— 空的
屎壳郎弹粪球 ———— 滚蛋
屎壳郎戴眼镜 ———— 冒充知识分子;体面不小
屎壳郎戴乌纱帽 ———— 假充黑老包
屎壳郎戴墨镜 ———— 昏天黑地
屎壳郎戴笼头 ———— 不知是哪国大牲口
屎壳郎戴铃铛 ———— 叮当不起来
屎壳郎戴口罩 ———— 臭干净
屎壳郎戴花帽 ———— 装美也臭
屎壳郎戴花翎 ———— 冒充清官
屎壳郎戴花逛大街 ———— 臭一路子美
屎壳郎戴花冠 ———— 出臭风头
屎壳郎戴红缨帽 ———— 你是哪路人马
屎壳郎带铃铛 ———— 丁当不起
屎壳郎带铃铛 ———— 丁当不起
屎壳郎带花 ———— 臭美
屎壳郎打嚏喷 ———— 满嘴喷粪
屎壳郎打算盘 ———— 扒拉不开;拨拉不开
屎壳郎打食 ———— 哪儿臭到哪儿去
屎壳郎打喷嚏 ———— 满嘴喷粪;满口喷粪;满嘴臭气
屎壳郎打蚂蚁 ———— 大的欺负小的;以大欺小
屎壳郎打瞌睡 ———— 充大肚子弥勒佛
屎壳郎打哈气 ———— 满嘴的臭气;一张臭嘴
屎壳郎打飞脚 ———— 想露黑腿子
屎壳郎打幡 ———— 冒充孝子贤孙
屎壳郎打灯笼 ———— 找屎;找死;寻屎;寻死
屎壳郎打出溜 ———— 滚屎蛋
屎壳郎打饱嗝 ———— 满嘴臭气
屎壳郎打阿嚏 ———— 满嘴喷粪
屎壳郎搭戏台 ———— 臭架子
屎壳郎吹黑管 ———— 黑到一块了
屎壳郎传种 ———— 遗臭万年
屎壳郎吃芝麻 ———— 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屎壳郎吃肉 ———— 昏头;荤头
屎壳郎吃蛆 ———— 臭味相投
屎壳郎吃年糕 ———— 难为你开口
屎壳郎吃面筋 ———— 臭嚼;臭搅;臭
屎壳郎吃辣椒 ———— 够呛
屎壳郎吃醋 ———— 又酸又臭
屎壳郎吵架 ———— 臭骂
屎壳郎唱歌 ———— 瞎哼哼
屎壳郎长犄角 ———— 硬顶牛
屎壳郎搽胭脂 ———— 臭美
屎壳郎插羽毛 ———— 冒充鹰
屎壳郎插鸡毛 ———— 算个什么鸟
屎壳郎采蜜 ———— 没指望
屎壳郎背书褡子 ———— 假充孔圣人
屎壳郎搬盐罐子 ———— 充大贤人;充大咸人
屎壳郎搬石头 ———— 不分家;玩不转了
屎壳郎拜把子 ———— 臭到一堆儿去啦
屎壳郎白了脚 ———— 新鲜
屎壳郎白脖 ———— 和别的两样;京样的
蚂蚁群里的屎壳郎 ———— 又臭又笨
两个屎壳郎打架 ———— 没有你的粪了;没有你的份儿了
花钱买个屎壳郎 ———— 相中的是废物
臭屎壳郎 ———— 没人理
苍蝇跟屎壳郎做朋友 ———— 臭味相投
病屎壳郎 ———— 难推
白色屎壳郎 ———— 与众不同
白脖子屎壳郎 ———— 有特色;与众不同
屎壳郎坐轮船 ———— 臭名远扬
屎壳郎坐飞机 ———— 臭气熏天;一步登天
屎壳郎钻炭堆 ———— 不显眼
屎壳郎下蛋 ———— 孬(n
屎壳郎围着驴腚(ding臀部)转 ———— 跟屁虫
屎壳郎推蛋蛋 ———— 滚的滚,爬的爬;连滚带爬
屎壳郎推车 ———— 滚蛋
屎壳郎配花大姐(二十八星瓢虫) ———— 一对臭货
屎壳郎排队 ———— 奥趣相投;一溜黑货
屎壳郎爬在算盘上 ———— 混账
屎壳郎爬茅缸 ———— 离死(屎)不远
屎壳郎爬到书本上 ———— 冒充圣人
屎壳郎爬到牛角尖里 ———— 绝路一条;此路不通
屎壳郎爬到茧棚上 ———— 结不成什么茧
屎壳郎爬鞭梢 ———— 光知腾云驾雾,不知死在跟前
屎壳郎扛大旗 ———— 臭名昭著
屎壳郎叫门 ———— 臭到家了
屎壳郎嫁蝽象 ———— 臭味相投
屎壳郎滚煤球 ———— 找错了对象
屎壳郎滚粪蛋 ———— 走回头路;倒退
屎壳郎跟着孔雀飞 ———— 变不成俊鸟
屎壳郎跟着蝙蝠飞 ———— 迟早要碰壁
屎壳郎飞进桂花园 ———— 一阵香,一阵臭
屎壳郎放屁 ———— 不值一文(闻)
屎壳郎跌炉灶 ———— 凶多吉少
屎壳郎跌粪坑 ———— 饱餐一顿;死(屎)里求生
屎壳郎掉进阴沟里 ———— 随波逐流
屎壳郎掉进尿盆里 ———— 又臊又臭;臊臭
屎壳郎戴面具 ———— 臭不要脸
屎壳郎戴礼帽 ———— 出洋相;洋相百出
屎壳郎戴花 ———— 臭美
屎壳郎戴耳环 ———— 摆臭阔气
屎壳郎打哈欠 ———— 臭不可闻;一张臭嘴
屎壳郎打饱嗝儿 ———— 满嘴喷粪
屎壳郎吹喇叭 ———— 满嘴放臭气;臭吹
屎壳郎传宗接代 ———— 遗臭万年
屎壳郎出国 ———— 臭名远扬
屎壳郎吃蛆虫 ———— 臭味相投
屎壳郎变知了 ———— 一步群天:高升了
屎壳郎搬家 ———— 臭折腾;走到哪臭到哪;走一路臭一路
屎猴儿(屎壳郎)搬家 ———— 臭折腾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烈性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炭(叹,即享受)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著兵: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礼义廉:无耻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于粤语的歇后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闯祸、出乱子
老婆担遮:阴公,即可怜
老公拨扇:凄凉(妻凉),即可怜
单眼佬老婆:一眼睇晒
冬钱腊鸭: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该烩
湿水榄核:两头唧
水瓜打狗: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白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散,即死定了
火烧旗杆:有排长炭(叹)
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
结他无线(湿水棉花):无得弹,即无可挑剔
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即令人讨厌
卖鱼佬冲凉/卖鱼佬洗身:无声(腥)气
船头尺:度水
亚兰嫁亚瑞:累斗累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举埋年结:算数
蒙古大汗:忽必烈:被打至屁股开花(忽=屁股;烈=裂)
吞金灭宋(金=借喻买菜的钱;宋=餸=菜)
放下担子聊天:歇后语
容易
牛角上挂把草:捎带不费力
火烧灯草: 一点就燃
沙土地里的萝卜: 一带就来
床头上拾钱:不用弯腰
两个小孩子抬一根野雉翎:压不着
秃子当和尚:不费手续
卖肉的切豆腐:不在话下
驼子作揖:起手不难
和尚头的虱子:好捉
药店里的甘草: 一抓就到
顺水推舟:不费力
起重机吊鸡毛:不费吹灰之力
蚯蚓吃土:开口就是
衙门的钱,下水的船:来得容易
鼻涕往嘴里滴:顺势
磨房里的将军柱:总归碰得着
少慢差费
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一个跳蚤顶不起一床被盖:独力难撑
一上一得一:独子一个
一只筷子吃面:独挑眼
一分钱买十一个:分文不值
一块湿柴:再点火也烧不起来
一碗米打粑粑:能有几个
一脚盆田螺:没有一个脑壳
一篮鸡蛋滚下坡:没有一个好的
三十夜熬稀粥:不是过年的样子
三人两根胡子:稀少
大头猫作揖:老虎拜
飞机上钓鱼:差远了
小炉匠的家私:破铜烂铁
山上的蘑菇:独根
六月天的雨:有回数
天官的衣服:麻布里子
书生赶牛:慢慢来
水道口贴对联:门头不高
牛踩烂泥路:越踩越糟糕
闪电神流鼻涕:越大越邋遢
打鱼的网:百孔千疮
出了题就交卷:早稿(糟糕)
冬瓜里生蛆:肚里烂出
讲话没人听,说话没人信:光杆司令
老牛拉破车:慢腾腾的
老狼做生意:没有好货
老婆婆喝豆浆:好吸(稀)
西瓜皮打掌子:不是正经材料
吃过晚饭赶路:越走越黑
沙滩上竖屋:基础太差
冷水泡茶:慢慢来
没有导火索的手榴弹: 一块废铁
豆腐店里的东西:不堪一击
豆腐渣上船:不是好货
屁股上擦香油:不值一闻
纸补裤裆:越补越烂
泥人经不起雨打:本质太差
茅厕板作祖牌:不是正经材料
临阵磨枪:不快不光
草帽端水:零落又滴达
砍柴卖,买柴烧:尽做倒功
耗子尾巴上生疖子:出血(息)也不多
麻布上绣花:底子太差
麻柳树解板子:不是正经材料
蚯蚓变蛟:纵变不高
裁缝帅傅包脚布:不是正经材料
蜗牛赛跑:慢慢来
墙上的日历: 一天比一天少
箩框里选瓜:越选越差
懒婆娘接生:慢慢来
墨汁煮元宵:漆黑一团
鲢鱼的胡子:没几根
霜打的麻叶:蔫蔫的
生气
三个鼻孔眼:多出你这口气
六月里反穿皮袄:里外发火
王八钻火炕:连憋气带窝火
火药碰火柴:好大的火气
对着坛子打屁:憋气
四个鼻孔烂了三个:留下一个出气
发了酵的面粉:气鼓鼓的
老鸭公想唱戏:喉咙不争气
老鼠掉进面缸里:瞪白眼
买了罐子打了把:别提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肩膀上放烘笼:脑(恼)火
抱鸡婆扯媚眼:两 眼一翻
孟良摔葫芦:火啦
剃头匠说气话:舍得几个脑壳不要
面孔上涂了浆糊:绷紧
香炉前打喷涕:扑一鼻子灰
借米还糠:气鼓气胀
猪尿泡打人不痛:有些气胀
筛子罩锅子:出气眼多
漏了气的汽笛光:冒气不吭声
算命先生说气话:舍得几条命不要
打破纸灯笼: 一个个眼里有火
瞎子熬糖:老(恼)了火
癞蛤蟆垫床脚:鼓起一肚子气
癞蛤蟆上蒸笼:气鼓气胀
猪八戒咬牙:恨猴儿
失败
一着不慎 :全盘皆输
千百年道行:被一棒结束了
木头人投河:不沉(成)
孔夫子的褡裢子:尽是书(输)
孔夫子的行李:尽书(输)
毛八的弟弟:毛九(冒救)
石子砌烟囱:不会成功
外婆死了崽:殁舅(没救)
戏台上的垛口:布城(不成)
竹子开花:要败了
秀才房里:尽是书(输)
抱着脑袋赶老鼠:抱头鼠窜
图书馆里的家当:尽是书(输)
狗熊挨打:耍坏了
侄戴孝帽:死叔(输)
肥皂泡:不攻自破
俏大姐的油头:梳(输)得光光的
唐山的火车:倒煤(霉)
老鼠啃猫鼻子:盼死等不到天亮
黄泥巴落在裤裆里:不是屎(死)也是屎(死)
做贼的跑到书房里:都是书(输)
强盗打官司:场场输
强盗进学堂:碰到的都是书(输)
跛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新华书店买纸:包书(输)
螳螂挡车逞霸道:没有好下场
施展不开
门角落打拳:兜不开势
大马拴在门框上:有力无处使
大水牯掉进水井里:有力无处使
大花篮提水:有力使不上
上了岸有船:撑不动
水牛吃活蟹:有力无处下
左手写字:格外别扭
水牛追兔子:有力使不上
阴沟里撑船:施展不开
没骨架的伞:支撑不住
床底下放风筝--再高也有限
床底下练武:施展不开
鸡窝里打拳:小架式
夜壶里洗澡:扑通不开
树林里放风筝:缠住了
屋里风筝:飞不高
两腿穿到一条裤管里:蹬不开
猴子打拳:小架式
锅缸里使锤:不能用力
拾遗
蝌蚪变蛤蟆:要脱尾巴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瘸鸭子过河:单划
擀面杖卷肉:不是骨头
壁上挂舂牛:耕不得
镜前照面:你是你
螃蟹吃高粱:顺着秆子往上爬
螃蟹进山门:夹神
穆桂英上阵:女将一员
额角上顶扁担:头挑
实事求是
半天云里翻跟头:终究要落地
床下放风筝:飞不高
床下起塔:高也有限
秤杆上的准星:分得出斤两
麻子上台发言:群众观点
五件夹衣:十件(实践)
什么病开什么方:对症下药
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
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两下子
豆腐落在灰堆里:洗不干净
牵过猴子来打跟头:当场试验本领
桌子底下打拳:起不高手
裁缝师傅的尺子:量体裁衣
是非不分
见到胡子就是爷爷:不辨真假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分辨
牛奶拌墨汁:混淆黑白
戏台上打架:不知真假
两个哑巴吵嘴:不知谁是非
河中摸鱼:大小难分
茄子炒胡瓜:不分青红皂白
狗吃猪屎:不分好坏
隔山买牛:不知黑白
瞎子看书:观点不明
损失
一枪打死个苍蝇:不够火药钱
三国的蒋干:误事
上茅厕吃瓜子:进的少出的多
为个虱子烧皮袄:值不得
瓦上晒黄豆:十有九跑
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
东吴招亲:吃亏只有一回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
豆腐盘成肉价钱:化不来
走石灰路:白跑一趟
泥牛入海:有去无回
炒韭菜放葱:白搭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舍命吃河肫:值不得
挖掉肉补疮:化不来
烧火棍打驴:剩了半截
耗子钻到书箱里:食(蚀)本
偷鸡不成反失把米:化不来
脱衣服烤火:做倒事
猴子扳苞谷:扳一个,丢一个
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
瞎子打灯笼:白费蜡
打烂缸子作瓦片:不合算
耗子窟窿--填不满
贪图
一口吃十二个包子--好大的胃口
一嘴吞三个馒头:贪多吃不了
大车拉煎饼:摊(贪)得多了
小秃脱帽子:头明(图名)
小孩哭粑粑:要得整数
见了寿衣也想要:贪心鬼
衣食不愁想当官,得了皇帝想神仙:贪得无厌
有了一福想二福,有了肉吃嫌豆腐:贪得无厌
吝啬鬼天天捡钱还嫌少:不知足
坐着椅子叫使唤:享福
郎中开棺材店:死要钱
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卖煎饼的说梦话:摊(贪)多了
狗吃牛屎:图多
贪婪鬼赴宴:没有饱足
耐猴子爬樱桃树:粗人吃细粮
屎壳郎进獾窝:钻大门儿
削尖脑壳:往里钻
饿汉嗑几个瓜子吃:太不过瘾了
黄河看成一条丝:多大的心
眼睛生在额头上:好高
猫枕鱼头:不吃还捣两下
做梦当皇帝:心大
得陇望蜀:贪得无厌
馋鬼抢生肉:贪多嚼不烂
睡在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特别,突出
人群里的秃子:头显眼
马褂上穿背心:隔(格)外一套
出头的橄子:先烂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
羊群里的象:突出
兔子群里一只象:庞然大物
亮天星子:显眼
破手套:露尖了
桌单盖牛背:露头角
脑壳上长头角:比别人出格
瞎子吸烟:摸灯(摩登)
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挑剔惹事
一只筷子吃藕:专挑眼
一跃上墙头:跳得高
六月的扇子:爱生风
六个指头抓脑壳:眼前尽是岔儿
无孔不入:专钻空子
木匠的锯:尖点子多
火车碰头:要出轨(鬼)
东岳庙走到城隍庙:横顺都闯鬼
发了疯的猴子:上窜下跳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米筛子挡房门:眼多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豆腐里找骨头:故意挑剔
鸡仔打眼:钻蛋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
鸡蛋里挑骨头:专找岔子
吹鼓手赶场:为了寻事
乱坟场里唱戏:闹鬼
肚子里玩杂戏:怪主意多
松香膏药:找毛病
茅厕缸里树旗子:蛆也想造反了
狗咬雷公:惹天祸
烂口袋滤豆腐:尽是渣(碴)子
要公鸡下蛋:故意刁难
屎壳郎搬家:不守粪(分)
眉毛上吊针:刺眼睛
捡田螺要好伴:莫把水搅混了
剧团里的笛子:心眼多
扇子一摇:生风(故意找麻烦)
眼畔上栽刺:扎眼
野蜂飞进渔网里:专找空子钻
野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脱掉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棉花树上结了个大板栗:算它最硬
棺材里插棍子:搅死人
喉咙上使勺子:掏(淘)气
新摘的板栗球:刺多
燕口夺泥:无中觅有
壁缝里的风:到处钻
锹鱼倒进红火锅:死蹦
鹭鸶腿上劈精肉:无中觅有
水银洒地:无孔不入
钱串子脑袋:见窟窿就钻
阎王吃糍粑:是鬼做的
猪八戒败了阵:倒打一耙子
落油锅的虾公:还想再蹦几蹦
痛苦
一桶开水烫在狗身上:遍体淋(鳞)伤
八十岁无儿:说不出老来苦
土杏儿:苦核(孩)儿
牛踩乌龟蛋:痛在心里
火烧眉毛:痛在眼前
乌龟生蛋:苦出来的
石匠的钢钎:挨打
老和尚的木鱼:天生挨打的货
灶上的抹布:酸甜苦辣尝尽了
苦瓜拌黄连:苦上加苦
苦瓜煮黄连:苦在一起了
茶太浓了:苦口
眉毛上吊苦胆:苦在眼前
哑子挨打:痛不可言
哑巴吃黄连:苦在心里头
黄瓜屁股:苦口
黄连水里泡竹笋:苦透了
黄连树上结苦瓜:一串串苦
黄连刻和尚:苦师傅
黄连刻寿星:苦老头
黄连刻娃娃:苦孩子
黄连树上挂苦胆:苦上加苦
檀木做的油尖:挨打
投机取巧
风吹墙头草:两边倒
老艄公撑船:看风使舵
站在旱地里聊天:讲干(奸)话
狐狸装猫叫:想偷鸡(投机)
南郭先生吹竽:滥竽充数
虾子钓鲤鱼:以小取大
黄鼠狼钻到鸡窝里:想偷鸡(投机)
属猴子的:见圈就跳
壁上的寒暑表:善于看气候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瘸子屁股:歪门邪道
团结一致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千人同船:共一条命
同一个马鞍上的人:走的是一个方向
杨家将上阵:全家上马
油浇的蜡烛: 一条心
柳条穿鱼:串连起来
蚂蚁拖蝗虫:齐心合力
蚂蚁抬虫子:大家都来
麻子打哈欠:全面动员
外好内差
马桶上插荷花:图外面好看
六月的包子:外面光华里面臭
打肿脸充胖子:外强中干
红漆马桶:皮面光
花手巾盖灯笼:表面好看里头空
纸老虎:外强中干
绣花枕头: 一包糠
细糠做饼:好看不好吃
厨房里的灯台:外面好看灶里黑
新被面盖鸡笼:外面好看里面空
墙上画大饼:中看不中吃
外行
十二月种竽头:外行
田坎上栽竽头:外行
现钱不抓:不是行家
和尚拜堂:全是外行
剃头的挖耳朵:外行
完蛋
二下五去三: 一个不留
蛇吃棒子:直了脖子
蛇吃扁担:直了眼
火烧灯草:无救手
半身躺在棺材里:等死
东洋狼碰上海豹子:准完蛋
石头生病:无可救药
老虎进闸门:死路一条
老鼠钻牛角:已到尽头
年猪发瘟:顺头路
医生摆手:没治了
旱地的鱼遇天干:活不下去了
泄了气的皮球:蹦不起来了
油干灯草尽:完结
茅厕里开铺:隔屎(死)不远
兔爷洗澡: 一滩泥
树倒猢猴散:彻底垮台
厕所里放火:烧屎(死)
肥皂泡遇风: 一吹就破
秋后的马蜂:横行不了几时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破风稳:抖不起来
老鼠钻牛角:已到尽头
鸭子吃田螺:眼朝上了
黄瓜篷抽了竹了:塌下来了
黄瓜拉秧:塌了架
黄瓜掉在粪堆里:不是屎(死)也是屎(死)
黄鼠狼钻灶火:毛干爪净
雪菩萨烤火:溶掉了
断了脚的螃蟹:不能横行了
霜降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了
枉费心机
大头蛆拱磨:白费力
大海捞针:枉费心
水豆腐反搭桥:枉费心机
对牛弹琴:白费劲
灯草搓绳,烂板搭桥:枉费心机
灯草织布:枉费心机
鸡吃闭口蚌:枉费心
肚痛埋怨灶神:空怪
担沙填海:枉费心
和尚头上放豆子:白费劲
临死打哈欠:枉张嘴
挑雪填井:枉费心
海底捞月: 一场空
倒一箩黄豆不进耳朵筒:枉费心机
麻雀子摇枫树--白费劲
黄鼠狼拖猪:白费力气
教菩萨认字:枉费心机
隔靴搔痒:白抓
锅子里炒石头:不进油盐
敲锣捉麻雀:枉费心机
蜡台头无油:空费心
瞎子看西洋镜:白费功夫
戴着碓臼唱戏:费力不讨好
妄想
一口吞个星星:想头不低
飞机上放大炮:空想
上天摘云:拟想
卢生享荣华:黄粱好梦
白天做梦:胡思乱想
白日作梦:痴心妄想
死马当活马骑:那是妄想
竹竿作枕头:空想
竹竿敲竹筒:空响(想)
泥鳅跳龙门:痴心妄想
枕头底下放罐子:空想
淳于棼大槐享富贵:南柯一梦
猪八戒做梦结婚:想得好
做梦吃糖:想得甜
做梦结婚:想得好
黑老鸦想在水里漂白:妄想
架楼梯上天:妄想
鹌鹑要吃红樱桃:想得好,吃不着
蜻蜒摇石柱:妄想
睡梦里捡钱:想得好
威胁
皮箩里洗虾子: 一个也走不脱
老虎跟着狐狸走:狐假虎威
灯芯吊颈:吓别人
坟头上耍大刀:吓鬼
杨六郎赦了杨宗保:被儿媳吓的
豆腐店里磨子:不压不做
坐汽车看风景:走着瞧
纸糊老虎:骇不倒人
抱着书本骑马:走着瞧
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骑驴瞧帐本:走着瞧
骑马逛灯:走着看
道士吹海螺:唬鬼
棺材头上放爆竹:吓死人
躺着说话:不腰痛
危险
一根头发系石磨:千钧一发
刀口舔糖:危险
小刀哄孩子:不是玩的
切菜刀剃头:危险
老虎打架:劝不得
吕太后的筵席:这酒不是好酒
怀胎妇女过独木桥:铤而走险
鸡婆跳进火灶:不死也要脱身毛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独木桥上跑马:危险
耗子钻牛角:不死脱层壳
麻雀进了瞎猫口:不死也要脱身毛
琉璃碗里擂胡椒:险得很
猪八戒进汤锅:活要命
揪着马尾巴赛跑:悬
稳当落实
三个钱的豆腐脑:现成
三手指捡田螺:十拿九稳
大缸里掷骰子:没跑
大碗里装糍粑:稳稳当当
小马拴在大树上:牢靠
口袋里取糍粑:现拿
车干塘水捉鱼:一个也跑不了
水缸里抓鱼:跑不了
水缸里抓王八:手到擒拿
石头上长草:根底硬
关上门打狗:跑不掉
老牛拴在树桩上:跑不了
老婆婆摸鸡:终归有蛋
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穿没底的鞋:脚踏实地
穿草鞋拿拐棍走泥路:稳稳当当
穿钉鞋拄拐棍:稳上加稳
神枪手打靶:十拿九稳
顺着道走:不用打听
顺着磨道找驴脚蹬:那很容易
顺藤摸瓜:跑不了
海底栽花:根子深
秤锤过河:不浮
铁头戴了钢帽子:保险得很
猫嘴里的老鼠:跑不了
笼子里走鸟:跑不了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请你放心
跛子走路:一步步来
摸着石头过河:稳扎稳打
滚水泼老鼠窝: 一个也跑不了
瞎子打架:抓住不放
瞎子劈材:斧斧在地
檀木雕的菩萨:灵是不灵,稳却稳当
无动于衷
一拳打在棉絮上:没一点反应
石头落水:沉没(默)
石头打汤:不进油盐
对牛弹琴:充耳不闻
冬瓜撞木鱼:响也不响
舌头伸进茶缸:不沾边
灯草打锣:不响(想)
冷水烫猪:不来气
冷水泡茶:不起色
花椒树雕孙猴子:麻木不仁
秤砣掉进大海里:杳无音息
秤砣落在棉衣上:没有回音
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
铁锤打在橡皮上:不声不响
腊月里的豆腐:冷冰冰的
无关紧要
八月十五捉了个兔子:没你过节有你也过节
九牛一毛:微不足道
大树林里一片叶子: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大江里一泡尿: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木头上长疖子:无关紧要
打鱼人回家:不在湖(乎)
米烂在锅里:冒关系
池塘里的泥鳅:翻不了大浪
灯草打人:不痛
灯草灰过秤:没分量
老鼠尾巴上生疱:肿也不显眼
两口子打架:不劝自了
沙包装酒:不在壶(乎)
虱子多了:不知痒
胖子的裤带:全不打紧
隔靴搔痒:不关痛痒
撕衣服补裤子:于事无补
无私无畏
开封府里的包公:铁面无私
开甑的蒸汽:直往上冲
木匠的刨子:爱打抱不平
太岁头上动土:敢犯强敌
半夜里打雷心不惊:问心无愧
豆腐堆里一块铁:算它最硬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无私无畏
铁人不怕棍:因为身子硬
路灯照明:公道
太平洋的海鸥:胆子大
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关公进皇宫:单刀直入
老虎嘴上扯胡子:好大的胆子
强盗手里抽刀:胆子大
丈二灯台:不自照
半夜里敲门心不惊:不做亏心事
桌子上放碗水:坦平
蜡烛一生:损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水里打屁:直往上冲
窑里的泥:越烧越硬
霜天的弓:越拉越硬
希望
十二神栽筋头:墨(默)倒(祷)
八十婆婆养崽:有盼儿
三十夜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三个菩萨烧两柱香:没得你的指望
大年初一吃豆腐:不想
子午卯酉:总有一天
马槽安盖子:要成人
井里行船:无出路
五更天出门:越走越亮
开会请了假:没出席(息)
水缸里的鱼:再走也有限
公鸡下蛋:没指望
乌龟扒门槛:但看此一番
布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
老太太哭女:没有盼儿了
老和尚点天灯:清洁平安
老和尚瞧嫁妆:今世休想
老鼠拖油瓶:好的在里面
老鼠拖葫芦:大的在后面
死了丈夫:没有喜(希)望
阴沟里的篾片:自有翻身之日
竹篙打水:后头长
河滩坪里的光子岩:总有个翻身的日子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往死胡同里钻:前途有限
扁担上睡觉:翻不了身
蚂蚁爬进筲箕:横顺都是路
老鼠钻牛角:再无出路
荷叶包圆钉:个个想出头
骨头里熬油:没有多大指望
秤钩打钉:只望直
麻雀子落在粗糠里:失望
菱角装在麻代里:个个想出头
推小车捡搭裢:有了盼
蛇钻竹筒:只一条路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崇祯爷殡天:盼谁谁不来,想谁谁不到
船头上跑马:前途有限
船头上跑步:无出路
塘里行船:无出路
鼻梁上架望远镜:眼光看得远
瞎子打灯笼:看不到自己的前程
瞎子打枪:无指望
孤儿院下棋棋:穷快活,穷作乐
兔子成精:比老虎还厉害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赶着王母娘娘叫大姑:想沾点仙气
给了九寸想十寸:得寸进尺
姑娘的线蛋子:有头绪
瘫子掉进烂泥塘:不能自拔
螳臂当车:不自量
赶脚的骑驴:只图眼前快活
糖面做娃娃:适甜人儿
赶车不带鞭子:光拍马屁
狗走千里吃屎,狼行千里吃肉:本性难移
赶着绵羊过火焰山:往死里逼
瘫子掉井里:捞超也是坐
赶鸡下河:往死里逼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赶着绵羊上树:难往上巴(扒)结
孤老头子光棍儿子:相依为命
狗嘴里丢骨头:投其所好
给下山虎开路:头号帮凶
花盆里的栽松树:成不了财
花公鸡上舞台:显显你的漂亮
剜草的拾了个南瓜:捡着大个的
催命鬼对阎王:一个比一个凶
狗咬屁股:肯定(啃腚)
什么喻在事情失败之后:想办法去补救
花旦带胡子:出也没有
望远镜看风景:近在眼前
绝户头得个败家子:明看不成器,丢又舍不得
街头上耍把戏:说得多
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苇塘里掰植子:撂倒在地
姑娘绣荷包:专心致志
狗咬日头:狂妄(汪)
姑娘爱花,小子爱炮:各有所好;各人所好
望风扑影:一场空(比喻毫无所得)
后娘打孩子:巴掌赶两鞋底
就着猪肉吃油条:腻透了
孤独的羔羊:无娘的崽
瞎子摸鱼:碰运气
蜗牛壳里睡觉:难翻身
蚊子叮鸡蛋:无孔可入
后脑壳上的头发:辈子难见面
箍桶匠的本领:成人方圆
后娘打孩子:早晚是一顿
古董贩子:眼里识货
脚踩西瓜皮,手里抓把泥:溜二抹
惊弓之鸟:心有余悸
孤子遇亲人:喜出望外
黄连水喂婴儿:苦了孩子
按看牛头喝水:勉强不得
酱缸腌时子:亲(咸)肉一块
蚊虫遭扇打:吃了嘴的亏
火烧屁股:坐不住
蚊子咬人:全凭你一张好嘴
瞎子打瞌睡:不显眼
贾宝玉的通灵玉:命根子
狗嘴巴上贴对联:没门;无门
王宝钏爱上叫花子:有远见
弯腰树:直不起来
赶集走亲戚:顺路的事
化成对的蝴蝶:比翼双飞
狗咬瓦片:满嘴词(瓷)
网里的鱼,笼中的鸟:跑不了
望乡台上看牡丹:做鬼也风流
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
蚊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
狗咬旗杆:不知高低
巍巍大山:永不动摇
瞎子吃核桃:砸了手
毽几毛:尽在钱在站着
瞎子戴眼镜:多余的框框
跤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花生去皮:红人(仁)
皇上的旨,将军的令:一口说了算
虎嘴上拔毛:好人的胆子
猴子爬上樱桃树:粗人吃细粮
狗嘴里的骨头:没多大油水:油水不大
花被盖鸡笼:外面好看里头空
陌生人吊线:有眼无珠
惊蛰后的蜈蚣:越来越凶
鸡叫走路:越走越明
酒鬼喝汽水:不过瘾
拿个小钱当月亮:一吝啬鬼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黄连甘草挑一担:一头苦来一头甜
后脖子抽筋:耷拉着脑袋
狗咬尾巴:团团转
亡羊补牢:为期不晚
后娘的拳头:奏极了
王麻子吃核桃:里外出点子
王小二敲锣打鼓:穷得叮当响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蚊子衔秤砣:好大的口气
狗长犄角:装佯(羊)
古董店里的老板:眼里识货
蚊叮菩萨:认错了人
贾宝玉结婚:不是心上人
街道司衙门:唬得过谁
万丈悬崖上的鲜桃:没人睬(采)
蜗牛赴宴:不速之客
万岁爷的茅侧:没有你的份(粪)
狗咬粽子:解不开;不解
脚踏楼梯板:步步高升
贾府门前的狮子:死(石)心眼儿
胳膊折了往袖里藏:自掩苦处
脚底下踩棒槌:立场不稳
蚊子肚里找肝胆:有意为难
高粱地里栽葱:矮一截子
兔子吃提糕:闷日
河里拉屎:只有他(你)自己知道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棺村里放屁:臭死人
决堤的大坝:不敢当(挡)
高粱地里放鸟枪:打发兔子起了身
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
兔子生耗了:一窝不如一窝
荷时上放秤砣:承受不了
棺材铺的生意:赚死人的钱
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耳旁风
开水烫泥鳅:看你怎么滑
地面上的水:哪里低往哪里流
砍了头的竹子:节外生枝
大路上的公鸡:绊脚石
自行车爬坡:推一步走一步
酱缸打破:架了还在
脚盆里撑船:内行(航)
蚊打哈欠:口气不小
钢头戴铁帽:双保险
耗子爬竹竿:一节一节来
皇帝的祠堂:太妙(庙)
蚊子找蜘蛛:自投罗网
兔子下儿:与众不同
骨头埂在喉咙里:吞不下,吐不出
兔子驾辕午打套:乱套了
蜗牛赴宴:不速之客
脚盆里撑船:内行(航)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脑壳上的头发:一辈子难见面
兔子见了鹰:毛了
姐妹俩出嫁:各人忙各人的
抽风的公鸡:耋瞳歪歪道
周瑜的脾气:一急就上阵
棕树的一生:任人千刀万剜
开会呼口号:异口同志
周扒皮钻鸡窝:顾前不顾后
大家看电影:有目共赌
江边卖水:多此一举
坐飞机旅游:世界观
稻草人救火:自身难保
带''竹''的
竹筒到水--一咕咚到底
竹筛子盛稀饭--漏洞百出
竹笋出土--节节高
竹丝编的背篓--眼多
竹枕头--内中空
竹子当鼓--敲竹杠
竹竿顶天--差一大截
竹扁担挑竹筐--碰上字家人
竹林里挂灯笼--高风亮节
竹篓捉鱼--逃不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2933.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史进偷鸡
下一篇: 屎猴儿照镜子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