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熟透的桑葚

民俗 2023-09-20 00:21:55

最佳答案:

红得发紫

熟透的桑葚相关歇后语

桑树煮龟文言文阅读答

1. 钻木取火文言文阅读答案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衣其羽皮 衣:意动用法,以……为衣服.(2)以火德王 以:因为.(3)民人大说 说:通“悦”,高兴.二、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译:居住在山野,则以鸟兽为食,以兽皮为衣,三、远古人类是怎样发明火的?答:因为吃了未经火烤的有腥臊的鱼鳖螺蛤,导致人们因肠胃受损而生病,所以出现了圣人,教人们钻燧取火,制作熟食.四、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有什么意义?①人类从“茹毛饮血”进步到吃熟食,食物的种类和范围扩大了营养丰富了,进而促进了人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②人类可以用火防止野兽的侵袭,又能用火围攻猎取野兽,还可以用火取暖、照明,从而扩大了人类活动的时空范围③人类渐渐学会用火烧制器皿,冶炼金属,并在火的利用过程中积累化学知识.④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没有或就不可能有文明世界的出现.。

2. 文言文阅读答案郭侃 4.B 注意抓住句中表示时间(丁巳正月)、地点(兀里儿城)、人物(郭侃及海牙算滩)的关键词,理清句中主要事件(郭侃伏兵杀敌,海牙算滩投降)。 5.D 此指元代的一种官职,俗称“万夫之长”,而非“万户侯”。 6.B “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不正确;根据原文,住石先是诈降,后被打败,并无“逼降”之说。 7.(1)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 (语意通顺2分;“破”含被动意味,“被攻破”,1分;“扼”意为“阻拦”,1分;“诣”意为“往、到”,1分。) (2)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很快就可以捉拿。(语意通顺2分;“资粮”意 为“钱粮”,1分;“环”意为“包围”,1分;“计日”,数着日子,意为“很快”,1分。)

【参考译文】

郭侃,字仲和,年幼时受丞相史天泽器重,留在自己家中接受教育。二十岁即任百户,勇猛而有谋略。壬辰年(元太宗四年,1232),金将伯撒再度攻取卫州,郭侃奋力抵抗,在新卫州破金军四万。渡过黄河,袭击金朝皇帝,行至归德, 在阏伯台大败金军,随即跟从速不台攻打汴京西门,金元帅崔立降,凭借军功被授予总把之职。丙辰年(元宪宗六年,1256),元朝大军抵达乞都卜。乞都卜城筑在担寒山上,必须用悬梯上下,用精兵悍卒把守,(郭侃)于是修筑夹城围攻,还是不能攻下。郭侃架起大炮轰击,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投降。丁巳年(宪宗七年,1257)正月,进至兀里儿城,埋伏军队,下令听到锣声就发起进攻。敌兵果真到来,伏兵出动,杀尽了敌兵,海牙算滩投降。算滩,就是汉语的“王”。郭侃进军到乞石迷部,忽里算滩投降。又西至报答国。报答是西域大国,土地方圆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代,拥有几十万精兵。郭侃大军到来,打败报答国七万军队,屠其西城,又攻破东城。东城宫殿,都是用檀香木建成的,元军点火焚烧,香气在百里外都可以闻见。东西两城间有大河,郭侃预先建造浮桥以防敌军逃跑。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他手下的将领纣答儿逃走,郭侃领军追击他,到了晚上,各支军队想要驻扎休息,郭侃不允许,又行军十多里才停下。晚上下起了暴雨,先前所要驻扎的地方积水好几尺深。第二天,俘获了纣答儿,处死了他,攻克三百余城。

又向西行进三千里,到达天房,天房将军住石送来书信请求投降,身边的人都把住石的请降当做是真的,轻视他们不作防备。郭侃说:“轻敌的人定会灭亡,军事机谋多有欺骗,如果中了他的计,没有比这更耻辱了。”于是严加防备来等待。住石果真半路截击我军,郭侃与他大战,大败敌军,巴儿算滩投降,攻下一百八十五座城。西域平定。郭侃至钓鱼山报捷,恰逢宪宗驾崩,于是他回到邓州,开垦屯田,设立防御工事。

元世祖即位,郭侃上疏提出建立国号、修筑都城、设立省台、兴办学校等二十五件事,后来朝廷都按照他的策略施行。中统三年(1262)二月,徐州总管李杲哥起兵反叛。史天泽荐举郭侃(去平定),世祖询问作战方略,(郭侃)说:“群盗暗中反叛,犹如笼中的老虎。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数着日子就可以捉拿。”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赐给尚衣弓箭。郭侃奔赴徐州,斩杀李杲哥。朝廷赐给他金符,任命他为徐、邳二州总管。

至元二年(1265),有人提出应当解除史天泽的兵权,史天泽于是被调任为别官,郭侃也调任滕州同知。七年,改任白马县令,僧人臧罗汉与彰德赵当驴反叛,郭侃又平定了他们。皇帝认为郭侃熟习军务,提升他为万户。江南平定后,调任为宁海知州,一年后去世。郭侃行军有纪律,野餐露宿,即使遇到风雨也不进入民舍。所到之处兴办学校督促农业,官吏和百姓都敬畏服从他。

3. 家乡的桑树阅读答案 家乡的桑树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长江三角洲,那儿长满了桑树,我爱家乡的桑树。

春雨如丝,泡开了粉红的桃花,饮醉了嫩绿的垂柳,也惊醒了梦中的桑树。一片片桑叶长出来了,小小的,嫩黄嫩黄的,只要梢不注意,那些在微风中绍手的已经是长大了的叶子。

顺着“沙沙沙”的声音走进屋子,你瞧,那一只只白胖胖的蚕儿在一片片桑叶上吃得正欢呢! 桑叶长多了,渐渐地树上就挂满桑葚(shèn)。我和小伙伴拾完麦子,常溜到桑树下,几个人使劲一摇树,“扑啦啦”,熟透了的桑葚边撒满一地,一个个红得发紫。

拣一个放进嘴里,细腻(nì)而柔软,那滋味就甭提了,甜得叫人心醉。没熟透的桑葚是不会掉下来的。

有时,我们等急了,会爬上树去摘了吃。那桑葚有酸又甜,多吃几个,就觉得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两眼也被酸得眯成一条线,只好无可奈何地望着满树红中透紫的桑葚了。

家乡的大伯大叔们爱用桑木扁担,他们常为自己有一两件桑木家具和农具而感到自豪。 1、短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

2、作者从 、和 三个方面写桑树。其中 和 是详写。

3、用“ ”画出两个拟人句。用“ ”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4、“只好无可奈何地望着满树红中透紫的桑葚了。”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我们” 的心理。

5、作者主要抓住 和 来描述熟透了与未熟透的桑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熟透了的桑葚 ,未熟透的桑葚则 。

4. 盗泉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盗泉》译文供参考:

有一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灾荒,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连树皮都剥着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钱粮。官逼民反,有一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大帮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龙山,在那里占山为王造了反。他们人多势众,连官府也没有办法。正在发愁,孔子和他弟子们来了,卞邑大夫说起这件事,孔子问:“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大夫说:“年成不好,灾荒赶的”。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少收钱粮呢?”大夫说:“收这些钱我还不够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动武是不行的!”孔子说道:“这还用杀人吗?我去把他们叫下山来吧。”

孔子只带了高柴一个徒弟,走到了青龙山下。山上刘夏子听说是孔子师徒来了,便打发人请他上山。孔子说:“只要你归顺了官府,我马上就上山,只要你还是盗人,我就不上山。”刘夏子怎么能归顺?谈了很长时间谈不拢。当时天很热,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厉害,刘夏子叫人端了一碗水给他师徒两个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却大声地阻止说:“这种泉水喝不得!”刘夏子很奇怪,说:“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喝?”孔子说道:“山为盗占,盗山也!盗山之泉,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桑葚的幽默句子

桑葚的幽默句子如下:

1、桑葚的味道好像糖葫芦,酸得咬牙却还想吃。

2、脆李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水果,一吃就完了,桑葚是第二个。

3、我忍不住伸手去摘了几个,放在手心,恍惚中看着手心里的桑葚,如同一颗颗晶莹的彩珠。

4、桑葚是长圆形的,遍身长着小刺。

5、每到这个季节,我就攀上树去摘桑葚吃,别看它的形状像一个胖胖的毛毛虫,颜色黑黑的,可是吃起来,滋味可好啦。

6、我家门前有棵桑树。麦收以后,桑树上挂满了桑葚,放眼望去,星星点点,像是红宝石。

7、最近几天,绿色的、红色的、紫色的桑葚缀满了桑树,沉甸甸的,压得枝条垂下了头。

8、熟透的桑葚溅出果汁,把他的鼻子都染紫了,惹得大家笑个不停。

9、绿叶后长满了颗颗诱人的桑葚,有青的、红的、紫黑的、那颜色美极了。

10、一筐筐桑葚,紫红紫红的,紫的几乎变成了黑色。桑葚闪着紫色的光泽,鲜嫩鲜嫩的,筐子被染成了紫色的了。

渔夫阅读七年级阅读答案桑葚熟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4分)
2.阅读全文,请用原文回答第②段加点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2分)
3.请赏析第④段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4.全文主要内容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但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4分)
5.作者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实际简要谈谈。(4分)
桑葚熟了阅读答案(2014年中考阅读)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桑葚。(2分)①写了今年五月在农家乐山庄采摘桑葚的绝美享受。(1分)②回忆童年时和伙伴们采摘桑葚的欢乐场面。(1分)
2.儿时的梦:盼望老桑树结满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解馋的机会。(2分)
3.答案示例1,从词语的角度赏析:“紫紫的”写桑葚的颜色,“丰满着”写桑葚饱满的形状,(1分)两个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葚美丽诱人的外貌特点,(2分)流露出作者对桑葚的喜爱之情。(1分)(语意相近即可)
答案示例2,从修辞角度赏析: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熟透了的桑葚”晶莹剔透的外形特点,(2分)从而由衷地表达了对桑葚的喜爱之情。(1分)(语意相近即可)
4.表达了作者对桑葚的挚爱,同时也呼吁人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持自然与纯真的本色。(2分)起到了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2分)(意思相近即可)
5.答案示例: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人们整天为食品是不是有添加剂、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担心。其实不是食品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人们受利益的驱使,强加给食品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果人们能够坚守自己内心的道德与良知,保持生命最初那份天然与纯真的本性,那么食物保持原有的清纯与天然就不是难事,(4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246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