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自吹自擂
司号员打鼓相关歇后语
遵纪守法小故事 :西瓜兄弟
在李楼村,有姓李的兄弟两人,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因为方圆一二十里地内,只有这兄弟俩种西瓜,大家便叫他们“西瓜兄弟”。西瓜老大的地在村东大路边上,西瓜老二的地在村西南小路边上。这年虽然雨水多,可是他们的瓜地高,西瓜还是长得又大又甜。
瓜刚熟的时候,村东走过来一队蒋介石的保安团,这些饿狼一看见老大的瓜,顿时你抢我夺,不一会儿,一亩多地西瓜就一个也不剩了,地里只留下一片踩烂的瓜藤瓜叶与吃剩的瓜皮瓜子。
在这些保安团过去20多天后,村里忽然来了八路军,巧的是这回八路军从村西南老二的瓜地边走过。“我这瓜地完了!”西瓜老二想:“我这命不要啦,我就躲在瓜地里,看他八路军摘我的瓜吧。”西瓜老二灰心丧气地往西瓜棚底下一坐,看着八路军过来。谁知道部队有多少呢?往北看不见尾。“这西瓜长得好呀!”领头一个兵说。“还有三白瓜哇!”“这瓜一个怕有三十斤。”“吃上两个才解渴呢。”路过的兵你一句我一句的赞叹不止。
听见八路军说西瓜好,西瓜老二的心就像刀扎一样痛。但是他却奇怪,这些人说说就完啦,连脚都不停,一股劲往前走。西瓜老二把头偏西边一看,看不见队伍的头,也看不见队伍的尾,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八路军就是怪呀!”说着就站起来,提着瓜刀,跑到地里抱起一个大西瓜,往路边一放,“刺刺”地切开了。“吃西瓜,弟兄们!”西瓜老二向八路军叫,但却没有人答应他。“走路渴啦,来吃块瓜!”西瓜老二又向另外一些士兵叫着,但回答都是:“谢谢你,老乡!俺不吃。”这一下西瓜老二可急了,大声嚷起来:“看你们八路军西瓜切开了怎么不吃呀!”这时有个16岁的小司号员问他:“老乡!这西瓜多少钱一个?”“不要钱,随便吃吧!”西瓜老二边说,边拿起瓜往小司号员跟前送,小司号员连连说:“俺不吃,俺不吃!”脚不停地就朝前走了。西瓜老二捧着瓜,直愣愣的在西瓜地边站着,队伍还是肩并肩地往前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西瓜兄弟”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10月。
同样是在1947年10月,党和毛泽东同志紧紧抓住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这个关键时刻,及时地决定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全军“深入教育,严格执行”,“不允许有任何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成为加强我军纪律,统一全军行动的强大思想武器。
这个时间上的巧合,有两点是值得注意:
首先,群众透过吃西瓜和不吃西瓜这样的具体事情,看清了国民党军队和八路军这两种军队的本质区别,并由此决定他们所取的态度。人民群众拥护又欢迎,正是我军节节胜利的力量源泉。
其次,军队对群众秋毫无犯,不是自发的偶然出现的行为,也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心血来潮,而是我们党领导和教育的结果。
张 齐 贤 易 产 息 争 讼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宋真宗时任宰相。他机敏过人,办事干练,深受皇帝倚重。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一书中专门记载了一件他做宰相时巧化纠纷的故事。
话说宋真宗在位时,经常向皇亲族国戚赏赐财物。有一次,真宗皇帝又赐给皇亲一批财物。在分配中,有两家发生了争执,都认为分配不公,并且互相告到御史那里。由于争执双方都是皇亲国戚,御史也无法处理,最后竞告到了真宗皇帝面前。真宗皇帝先后几次派人调解,也都未能得到解决,致使案子拖了十几天。最后真宗皇帝找来张齐贤商量,询问怎样处理这件事。张齐贤对真宗皇帝说:这件事御史台和开封府都无法解决,请求您批准由我亲自处理吧。真宗皇帝考虑了一会儿,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天,张齐贤把双方当事人召进了宰相府,又仔细听了双方的陈述,最后对他们说:你们是否真的认为自己分得的东西少,对方分得多呢?双方都回答说是。张齐贤要他们在笔录上签字划押,然后派两名官员督促他们搬家,即让甲方搬到乙方家里,乙方搬到甲方家里,而财产器物则原地不动,一件也不准带走,财产文契相互交换。这样双方当事人都没有疑议了。第二天,张齐贤把处理情况报告了真宗皇帝。真宗皇帝高兴地说:我知道,只有你才能处理好这件事情。
古代军中的鼓手一职非常重要,因为古人作战讲究阵法,而变阵需要将士们通过鼓点的变化感觉出。
进军时敲军鼓,收兵时鸣铜锣。
鼓手收总指挥的指示,不时转变鼓点,从而达到指挥军队的效果。
正因鼓手的重要性,鼓手所在的位置是敌方弓箭手射击的重点,其目的是为了造成我方军队暂时失控。
鼓手的位置一般距中军帐有一段距离,以防伤及主帅。如果一个鼓手死了,就会有人替代。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
水仙,又名秋水仙,地下具有卵形鳞茎,叶线形,暗绿色。秋季先淡红色花,很美丽。蒜,地下的卵形鳞茎,叶丛生,细长,绿色。水仙在不开花时,外形与蒜很相似。装蒜:假装糊涂,装腔作势,装模作样。
②屎壳郎掉蒜臼子——装蒜;
③司马懿破 八卦阵——装蒜;
司马懿曾经和诸葛亮交战斗过阵法,演义记载,当时司马懿派乐琳(乐进之子),张虎(张辽之子)前去破阵,结果被诸葛亮大败,再也不敢出关与诸葛对战。世人借此来讽刺司马懿。
④司鼓兼吹号——装蒜;自吹自擂
⑤司号员打鼓——装蒜。
出处
“装蒜”的由来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一年春天到南方某地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齐整整,便顺口称赞了一番,翌年冬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出。为了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210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丝线拧成一股绳
下一篇: 司机闹情绪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