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一头热;一头冷来一头热
剃头挑子相关歇后语
“剃头挑子一头热”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愿意,一厢情愿,另一方不同意。例如恋爱中,一方热恋,另一方冷淡,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又作“剃头担子一头热”比喻做一件事情时,一个人非常热情,而对方却无动于衷,摆出一副冷面孔。
近代北京走街串巷的剃头匠都挑着个扁担,一头挑着板凳和剃头的工具,一头挑着火盆用来烧洗头水,因此剃头匠的挑子是一头热一头凉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即以此得名。
扩展资料:
“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歇后语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过去,剃头有两种形式,一是剃头匠坐在剃头铺里等人来剃头;二是剃头匠担着剃头挑子为人去剃头。在农村,剃头匠等人来剃头的少,为人去剃头的多。
剃头匠担的剃头挑子,热的一头是个小火炉。火炉下面有三条腿,可以站在地上,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旗杆上挂着长条形的磨刀布和毛巾,火炉上放置一个黄铜洗脸盆,盆里的水总是热的,随时可以供顾客洗头、洗脸。
剃头匠担的剃头挑子,冷的一头是个长方凳,一是可供顾客坐,二是凳腿间做有两个或三个小抽屉,抽屉里放着理发工具,有剃刀、推子、剪子、梳子、篦子、围裙、香皂、雪花膏等。
有客人光顾的时候,先在理发凳上坐好,理发师拿出热毛巾将客人的脸焐热,等到胡子被毛巾焐软,便开始理发、刮脸、掏耳朵一气呵成。经过这一道顺序,客人都觉得身心愉悦,很是放松。有了这一头冷一头热的剃头挑子两头,所有的服务流程都可以在这里完成,非常方便。
-剃头挑子一头热
【剃头挑子,一头热。】
这是一句由老北京旧时一种行业衍生的歇后语。
剃头挑子原指旧时走街串巷理发匠所担的挑子。挑子的一端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一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另一端为坐凳,凳侧面有抽屉,内盛理发用具。铜盆的一端还竖起一根小旗竿,竿上有钩,悬挂“杠刀布”(1)、手巾等。旗竿是法令的标志。据说,这旗竿与清统治者初入关时强令汉人剃发留辫有关。
随着剃头业的兴起,之后便有了“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歇后语。如用现代成语解释就是“一厢情愿”。如某青年男女同在一单位工作,女方与男方相比,各方面占有优势,因此,看不上男方。而男方无自知之明,还在一心恋慕女方,而且穷追不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事的人就会说:“你这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剃头挑子,北京解放前又指下街的理发匠。
注:
(1)杠刀布,是剃头匠临时鐾刀用品,由窄厚布或动物皮浸油制成。
参考资料:徐世荣.著《北京土语辞典》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意思是指形容做事只有一双是热情的,另一方根本不关注的意思.
北方有一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比喻一厢情愿。往往用于男女恋人,一厢情愿没谈成;或是形容一件事需要双方共同做,一方积极而另一方不上心,做不成。这句话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过去,至少三十年前,剃头理发的行当演变出来的。一句话带出了一段历史,还带出了人们对过去的一份感情。
这一说,就扯远了。在过去,清朝以前,国人本不剃头,因为剃头是不孝的行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于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没有剃头、理发业。剃头理发始于满清入关,强令按满人习俗剃头梳辫,曾在北京东四、西四、地安门与正阳门前搭建席棚,勒令过往行人入内剃头,违者斩首,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于是出现了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的。这就是北京最初的理发业。老北京理发业大致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开铺面,坐店经营型;一种是挑挑儿下街,走街串巷,游商型。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主要说的是走街串巷、游商型剃头的挑子。挑子由一根扁担挑着两头,一头是红漆长方凳,带腿儿,这是凉的一头。凳腿儿间夹着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杆子,杆上挂扛(读去声)刀布和手巾,刀布一般是特厚的皮革做的,用来磨剃头刀的,临剃头时,在上“蹭蹭”来回杠上几下,刀子就快,刮脸舒服不疼。剃头挑子的这模样儿,形成了那句歇后语。
剃头匠在走街串巷时,不能吆喝。因此,除了挑挑儿外,还要用
“唤头”揽生意。它是两根铁条,一头把两个铁条烧结成把儿,另一头两个铁条微微张开,全长一尺二左右,像是一个大镊子。剃头匠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半尺长的铁棍儿,比筷子粗一点儿,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猛地一挑,发出“仍仍”的声音,代替了剃头匠的吆喝声。根据唤头发出的声音大小,传播的远近,分为八步唤头、十步唤头等等的。还有原来挂刀布的杆子,最早是挂圣旨的。上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后来演变成挂杠刀布了。
小的时候,四十年前吧,赶上这种串巷儿剃头的。有时候正在院子里玩儿呢,外边传来一阵阵“仍仍”的声音,大人就出门将剃头的请进来,把我们摁在凳子上剃头。最早剃头是剃成秃子,流光锃亮,理发是长头发剪短了。后来就剃头理发就不分了。
在北京,这也算是一景儿。特别是夏天,中午或是下午,在胡同里或是小巷内,槐树影子洒在地上,大片的荫凉儿,季鸟在树上高声唱歌,不知谁家的鸽子扑啦啦被轰起,鸽哨声随着鸽子在热风中飞旋起来。人们大多困乏,一切显得都懒洋洋的,忽然传来“仍仍”地唤头声,心头一阵,有了一丝活泼。
时间随着剃头人的背影渐渐远去了。留给人们对过去的一些遐想和留恋。近日,漫步街头,“理发店”不见了,变成了历史书里名词。可是有时候,耳边仿佛还能听到那“仍仍”声音,熟悉吗?陌生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138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放下笛子拿钹
下一篇: 剃头洗脚面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