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对空射击

民俗 2023-09-19 03:54:53

最佳答案:

热火朝天

对空射击相关歇后语

HCB机枪在阿富汗是如何运用的?

在战后苏军的装备体系中,不能不对其大口径机枪的装备情况予以应有的关注。仅阿富汗战争就可以证明,对于步兵分队和特种部队来说,这种武器是不可替代的。而且这一点在今天仍很现实,因为“条呢”(俄文КОРД,音译“科尔德”)新型大口径机枪在俄罗斯陆军分队中的装备数量少得可怜。

二战以后,苏联的战略家们认为未来战争将是“发动机之间的战争”。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阿富汗采取的作战行动的特点迫使苏联军方重新考虑这一观点。在山地条件下,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作为下车摩步分队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效能低下或者完全无法使用。

步兵需要强大的集体火力支援武器。摩步营的制式武器中只有30mm的АГС-17自动榴弹发射器属于此类武器,而伞兵的集体火力支援武器是АГС-17自动榴弹发射器和82mm迫击炮,只有空降突击营除上述武器外还装备了12.7mm的HCBC-12.7“悬崖”重机枪。

阿富汗战争初期的教训迫使苏联军方重新考虑“向阿富汗人民提供国际主义援助”的所有部队兵种的编制体制。在步兵分队编制内(有时是在编制外)增加了“悬崖”12.7mm重机枪和其他重武器。

选择“悬崖”机枪并非偶然。从阿富汗战争的第一天起,苏联军队就与主要装备中国版ДШКМ(“杰格佳廖夫-什帕金大口径改进型”的俄语缩写)大口径机枪的阿富汗游击队展开了对抗。同时,阿富汗游击队装备的中国54式12.7mm机枪数量与日俱增。按照阿富汗武装反对派领导人的要求,每个15~20人的作战小组配备一挺大口径机枪。在装甲技术兵器无法到达的地区遭遇阿富汗游击队ДШКМ机枪的毁灭性火力时,苏联步兵第一时间只有用效能低下的单兵轻武器进行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为步兵装备与ДШКМ机枪类似的机枪才能扭转被动局面。1972年装备苏联陆军的“悬崖”机枪就是这样一种机枪。

“悬崖”机枪的两种型别:HCBC-12.7步兵重机枪和HCB-Т坦克机枪于1972年初同时装备部队。二者结构相同。步兵型的特点只在于配有枪架,坦克型的特点是在机心匣后部有电打火装置。

“悬崖”机枪所有指标都优于其前辈ДШКМ大口径机枪。只有一点令人感到奇怪,设计师为机枪配备了作用距离(500米)小于ДШКМ机枪的瞄准具,而且是在该瞄准具为最大放大倍数为6倍的光学瞄准具的情况下。“悬崖”机枪的第二个特点是其成本,约5000卢布,这在当时是十分昂贵的,当然这一不足对武器效能没有丝毫影响。如果仔细看一下机枪,那么这一价格就不足为奇了,它的构造确实比ДШК机枪复杂得多。同时,复杂的构造影响了“悬崖”机枪在阿富汗沙漠和山地极端条件下的使用。

苏联步兵的HCBC-12.7机枪主要用于压制在山区行动的阿富汗游击队的重武器。“悬崖”机枪的光学瞄准具,使其在与对手的ДШКМ机枪对决中具有很大的优势。苏军机枪班占有机动性优势。必要时两名士兵可以很容易地更换“悬崖”大口径机枪的射击阵地(包括机枪、枪架和瞄准具在内的全系统重42.7公斤)。

但阿富汗游击队员却不能像持HCBC-12.7机枪的苏联士兵那样迅速地更换射击阵地。ДШКМ机枪若不经拆解就更换阵地,须使用轮式枪架,但后者在山区基本上毫无用处。在崇山峻岭中移动位置需要将重35.7公斤的机枪从比武器本身更重的枪床和枪架上拆下来,然后还要把枪车和枪架拆开。

虽然拆卸工作需时不长,但更换射击阵地需要4-5人。通常阿富汗游击队的ДШКМ机枪班就是由4-5人组成。唯一能减轻其重武器运输负担的手段是役畜。运输弹药基数为200-300发子弹的ДШКМ机枪,两头毛驴完全足够。

由于ДШКМ机枪机动性差,阿富汗游击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预设阵地。用“悬崖”机枪消灭在这种阵地上的敌人并非易事。因此,通常苏军只用大口径机枪和其他轻武器压制这种加固的机枪巢,然后用战斗航空兵、炮兵消灭它或实施强攻。

由于ДШКМ机枪的枪架构造特点及其射击阵地工事构筑特点,阿富汗游击队的大口径机枪在山区射击死角很大,苏军攻击分队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点。阿富汗游击队只使用两种工事:地下工事和地面工事。前者也被称作“狐穴”,用于对空射击,能对高度和瞄准水平线有限的扇形地带内的地面目标射击。地面掩体更为通用,可以攻击各种目标,往往用石块筑成封闭的或半圆形矮墙,而很少使用沙袋。

这种火力点被称作“岩石机枪工事”,在阿富汗的交战双方都曾使用。岩石机枪工事不只为机枪所使用,还用于其他武器系统并作为单兵和战斗小组(三人)掩体使用。ДШКМ机枪的岩石机枪工事还往往部分地深入地下。

单独说一下大口径机枪的普通射击掩体。它一般挖成圆形。在ДШКМ机枪普通掩体中射击时可站可坐,而在岩石机枪掩体中只能站立射击。岩石机枪掩体与步兵掩体的区别不仅在于大小(内径2-2.5米),矮墙厚度也不一样,其墙基部分厚度可达1米。只有航空弹药和BoB、反坦克榴弹和驻阿富汗苏军1984年装备的РПО-А“熊蜂”步兵火箭筒才能摧毁这样的掩体。

如果说HCBC-12.7“悬崖”重机枪是步兵火力支援武器,那么ДШКМ机枪在研制时就赋予了它与低空目标做斗争的任务。其配套装备包括缩影瞄准具,能射击高度1500米以下的飞行器。在阿富汗战争中,ДШКМ机枪对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的直升机构成了严重威胁。

ДШКМ机枪的对空火力对高速强击机和歼击机来说不值一提(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速度才其无法瞄准射击),但对于旋翼机来说,12.7毫米的子弹命中其发动机或其他部件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阿富汗游击队对空防御的基础是12.7毫米的ДШКМ和14.5毫米ЗГУ-1、ЗГУ-2的机枪,阿富汗游击队所有的基地都用它们来掩护。

航空兵对设防区域的任何入侵都会遭到防空火力的集中射击。同时,奇怪的是,被高射机枪打下来的苏军直升机主要不是在阿富汗游击队设防区内损失的。苏军根本不进入设防区域,而是用轰炸机和火炮对在行动准备中查明的阿富汗游击队防空阵地进行压制。

造成直升机损失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游击队在以下情况中的对空伏击:在苏军直升机转场飞行和空中巡逻路线上;在步兵和特种兵分队空降时;在阿富汗游击队基本设防区以外的局部战斗行动中;在紧急后送伤员和侦察小组时。阿富汗游击队在对空设伏时,通常不暴露ДШКМ机枪射击阵地的位置,在直升机距离小于500米时才突然开火。在直升机飞行和巡逻路线上对空设伏时,叛军通常布置1-2挺机枪,而从80年代中期开始部署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

在阿富汗平坦的东南方、南方、西方和北方省份,阿富汗游击队把ДШКМ大口径机枪部署在轻型卡车(皮卡)车厢中。阿富汗游击队装备机枪的“越野车”的任务主要是,为从巴基斯坦和伊朗向阿富汗内陆省份运输武器弹药的车队提供警戒和保护。装备机枪的作战汽车还作为流动防空火器和“步兵”机动火力支援武器使用。

苏军一开始对车厢中安装重武器的越野汽车的能力估计不足,只在独立空降突击营中配备了类似的战斗技术装备,即嘎斯-69、瓦斯-469和卢阿斯-976М汽车(它们也被称作前沿运输车),这些汽车的车厢里安装了大口径机枪、反坦克导弹系统和重型榴弹发射器,但这些车辆并没有被派到阿富汗战场。

为了弥补作战汽车的缺乏,在坎大哈和赫尔曼德省的沙漠、半沙漠地区活动的苏军第22独立特种旅的侦察员们不得不使用缴获的装有中国产ДШКМ(54式)机枪的“越野车”。阿富汗游击队使用日本产的皮卡车作为主要底盘。苏军特种部队缴获对方的汽车后,又加装了HCBC-12.7机枪或АГС-1730毫米榴弹发射器。

这种汽车的乘员由驾驶员、车长、重武器组和2-3名装备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配次口径榴弹发射器)的侦察员组成。在使用缴获的汽车执行战斗任务时,苏军特种兵常常穿着阿富汗的民族服装,只是在某些装具细节上区别于阿富汗游击队员。

苏军特种作战部队在作战上归苏军情报总局指挥。情报总局领导人并没有忽视侦察员使用作战汽车的战例。1986~1987年驻阿苏军集团的各独立特种支队开始装备装有HCBC-12.7机枪的枪架和АГС-17自动榴弹发射器的瓦斯-469汽车,该车类似于独立空降突击营装备的武装汽车,但是采用瓦斯底盘的武装汽车在阿富汗“水土不服”。

苏军侦察小分队通常将HCBC-12.7机枪分解由3人携带:机枪组长携带枪管(9.2公斤)和瞄准具(1.7公斤);一人携带机枪枪体(15.8公斤),另一人携带枪架(16公斤)。机枪子弹则分配给侦察小分队其他人员携带。摩步兵、空降兵、边防兵等在山区也是这样携带HCBC-12.7机枪。

在山区携带包括HCBC-12.7机枪在内的重型支援武器是个独立课题。在山区行动时,高山环境、夏季的炎热、深深的积雪和冬季的严寒使人在没有负重的情况下都行动困难。自动步枪枪手的作战装备实际重量通常为16~25公斤,只在个别情况下会略多一些(自动步枪和及其弹药基数10~12公斤,杀伤榴弹和烟火弹1.5~2公斤,三天的水和食品4~5公斤,装具和衣服,钢盔和防弹背心6~8公斤)。

这些“多余”的负载足以让一个未经训练的人在登山的头几百米中倒下。自然,除了个人的自动步枪和弹药基数、水、干粮、衣服和装具之外,还要携带各种支援武器(大口径机枪,自动榴弹发射器,82毫米迫击炮,反坦克导弹系统,步兵火箭筒,反坦克榴弹等)及其弹药基数、无线电台及电源、各种光学监视和瞄准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指挥员会减轻部属单兵武器的弹药基数重量,将支援武器尽可能拆解成多个部分,以在战士间优化负载分配。HCBC-12.7机枪在携行时并不是像教范上所说的那样拆成三个主要部分由两人携带,而是拆解成更多的零件。另外,还要求保护好机匣、导气箍和枪管免受沙尘玷污(用破布、套袖或旧军裤的裤腿足亦)。

苏军第154独立特种大队和驻阿苏军集团的其他部队为掌握“悬崖”机枪的山地作战使用方法与技能组织了不少作业与射击训练。笔者认为,12.7毫米机枪就总体性能而言远比АГС-17“火焰”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适合在山地条件下使用,但不知为什么,苏联特种部队使用后者更多。

首先,“悬崖”机枪的武器-弹药重量、尺寸参数优于榴弹发射器。在战斗状态下机枪确实比榴弹发射器重(分别是42公斤和31公斤)。但机枪在携行时可以拆卸成四部分(枪架16公斤,枪体15.8公斤,枪管9.2公斤,光学瞄准具1.7公斤),而榴弹发射器只能拆卸成三部分(支架12公斤,枪体18.5公斤,光学瞄准具1公斤)。

同时,АГС-17自动榴弹发射器单个零件的最大重量是18.5公斤,比“悬崖”机枪的最重零件重近3公斤。弹药总重量也相差甚大。100发机枪子弹重12.3~12.7公斤(取决于弹种),而100发ВОГ-17榴弹重约35公斤(不包括弹带和弹匣)。很容易算出,100发12.7毫米机枪子弹重量与30~32发ВОГ-17榴弹相当。

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特种兵侦察小组的携行弹药基数包括100-150发HCBC-12.7大口径机枪子弹和58~116发АГС-17榴弹发射器的榴弹。也就是说,自动榴弹发射器武器和弹药的总重量是HCBC-12.7机枪的2~3倍。

其次,“悬崖”机枪最大瞄准距离是2000米,使用光学瞄准具时可以压制更远距离的敌有生力量和非装甲火器(2500~3000米),而АГС-17榴弹发射器的极限射程是1750米。

第三,“悬崖”机枪对机动目标的消灭速度大大高于АГС-17榴弹发射器。12.7毫米机枪子弹初速度是845米/秒,从发现距离800米的目标到机枪手瞄准、射击(短点射)、命中,整个过程只需要4~6秒钟。而自动榴弹发射器(初速度为185米/秒)命中同样距离的目标需时12~15秒,不仅额外增加了6~7秒的弹药飞行时间,瞄准时间也更长。

自动榴弹发射器唯一优于大口径机枪的地方是是弹药威力系数。一发榴弹可以确保密集杀伤面积50平方米内暴露的有生力量,但在弹药基数重量相同的情况下,机枪弹药数量是ВОГ-17榴弹的近3倍。

实战证明,大口径重机枪与自动榴弹发射器不仅都可以作为步兵武器,也可以作为特种兵的武器,在两种步兵火力支援武器系统较量中不可能分出胜负,二者只能相互补充。同时,机枪对移动目标(有生力量和运输工具,包括轻装甲车辆)有更强的杀伤力,而自动榴弹发射器适于摧毁固定目标和隐蔽在各种掩体中的目标。

美军侦察分队和步兵分队将两种武器系统:12.7毫米M2HB“布朗宁”机枪和40毫米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安装在“悍马”越野车上是有原因的。苏军和后来的俄军却钟情于自动榴弹发射器。最后,HCBC-12.7机枪及接替它的更先进的“条呢”机枪在俄军步兵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歇后语都有哪些

抱黄连敲门——苦到家了
抱鸡婆长胡子——窝里老
抱鸡婆打摆子——窝里战;又扑又颠
抱紧肚子装饱汉——空虚
抱木头跳江——不成(沉)
抱菩萨洗澡——淘神
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爱财舍命
抱在怀里的西瓜——没跑;跑不了;十拿九稳
抱着茶壶喝水——嘴对嘴
抱着灯心救火——惹火烧身;引火烧身
抱着擀面杖当笙吹——一窍不通
抱着孩子拜天地——双喜临门
抱着葫芦不开瓢——死脑筋
抱着黄连做生意——苦心经营
抱着金砖挨饿——活该
抱着蜡烛取暖——无济于事
抱着木棍推磨——死转圈儿
抱着琵琶跳井——越谈(弹)越深
抱着钱匣子睡觉——财迷心窍;财迷
抱着石头跳深渊——死不回头
抱着铁耙子亲嘴——自找钉子碰
抱着香炉打喷嚏——触一鼻子灰;碰一鼻子灰
豹子吃马鹿——好大的胃口
豹子进山——浑身是胆
鲍叔识管仲——知心
暴风雨中的航船——顶风破浪
暴雨前的闪电——大发雷霆
爆米花沏茶——泡汤了
爆竹店里夫人——热闹;自作自受
爆竹脾气——一点就着;点火就着
杯弓蛇影——自相惊扰
杯水车薪——无济无事;不济事
北京的萝卜——心里美
北门外开米店——外行
背鼎锅上山——吃不住劲
背篼里头摇锣鼓——乱想(响)
背鼓进祠堂——一副挨打的相
背鼓追槌——自讨打
背后藏茄子——有外心;生了外心
背后挂胡琴——拉不着
背后拉弓——暗箭伤人
背后作揖——反礼
背集摆摊子——外行
背靠背睡觉——体贴人
背门板上街——好大的牌子
背菩萨下河——淘神
背人偷酒喝——冷暖自己知
背石头上山——硬吃亏;自讨麻烦;自找麻烦
背石头下河——摸底
背手上鸡窝——不简单(拣蛋)
背水作战——断了后路;不留后路
背媳妇过独木桥——又惊又喜
背阳坡上的太阳——不久长;难长久
背油桶救人——惹火烧身;引火烧身
背着醋罐子讨饭——穷酸
背着粪筐上银行——臭钱
背着粪篓满街串——找死(屎);寻死(屎)
背着棺材上战场——往最坏处想
背着哈哈镜走路——不怕后人见笑
背着黑锅做人——直不起腰;伸不起腰
背着喇叭赶集——揽差事
背着灵牌上火线——要拼命;拼啦
背着棉絮过河——越背越重
背着手爬泰山——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背着琐呐坐飞机——吹上天了
背着梯子骂街——发贼横
背着娃娃推磨——添人不添劲
被虫子咬过的果实——未老先衰
被猎人追赶的金鹿——慌里慌张
被埋没的陶俑——永无出头之日;难出头
被面上刺绣——绵上添花
被窝里不见了针——不是婆婆就是孙
被窝里放收音机——自得其乐
被窝里划拳——没掺外手
被窝里磨牙——怀恨在心
被窝里伸出一只脚——你算老几
被窝里踢皮球——不见起
被窝里养老虎——留下祸根;留下后患
被窝里捉跳蚤——瞎抓
笨狗撵兔子——不沾边;沾不上边
笨姑娘纳鞋底——坑坑洼洼
笨驴子过桥——步步难
笨牛吃麻雀——不好捉弄
笨鸭子——上不了架
笨贼偷法官——自投罗网
崩了群的马——四处逃散
逼出来的口哄——信不得
逼楚霸王寻死——心理战术
逼公鸡下蛋——故意刁难;有意为难;办不到;没法办
逼人跳海——害人不浅
逼上门的生意——没有好货
鼻尖上吊镰刀——挂不住
鼻尖上抹黄连——眼前苦;苦在眼前
鼻孔喝水——够呛
鼻孔里长瘤子——气不顺
鼻孔里的汗毛——了(燎)不得
鼻梁碰着锅底灰——触霉头(倒霉〕
鼻梁上放菜刀——好险;冒险;危险
鼻梁上挂眼镜——四平八稳
鼻梁上挂钥匙——开口
鼻梁上推小车——走投(头)无路
鼻涕流进喉咙里——吃亏沾光没外人
鼻涕往上流——反了
鼻头搽白粉——一副好相;好相;装丑
鼻头上摆摊子——眼界宽
鼻头上长犄角——出格
鼻头上挂粪桶——不知香臭;闻不着香臭
鼻头上抹蜂糖——干馋捞不着
鼻头上耍木偶——面上人
鼻眼里钻跳蚤——好进难出
鼻子里插葱——装相(象)
鼻子里灌醋——酸溜溜的
鼻子上安雷管——眼前就是祸;祸在眼前;急在眼前
鼻子上吊秤锤——捣嘴
鼻子上挂秤蛇——抬不起头来
鼻子上挂肉——油嘴滑舌
鼻子上冒烟——急在眼前
鼻子上抹黄连——苦在眼前
鼻子下面挂电灯——闻名(明)
比干丞相——没心
比赛场上的运动员——争先恐后
比着被子伸腿——量力而行
笔杆子吞进肚——胸有成竹
闭着眼睛鼓风——瞎吹
闭着眼睛和面——瞎掺和;乱掺和
闭着眼睛哼曲子——心里有谱
闭着眼睛卖布——瞎扯
闭着眼睛摸田螺——瞎碰;瞎撞
闭着眼睛趟河——听天由命
闭着眼睛跳舞——盲目乐观
闭着眼睛训话——瞎说
闭着眼睛走路——净想歪道儿
闭着眼睛走路——瞎摸
闭着眼睛走南墙——瞎碰
壁虎尾巴——节节活
壁画上的耕牛——不中用
壁上的耕牛——离(犁)不得
壁上挂鬼星——鬼话(画)
蝙蝠看太阳——颠倒黑白;傻了眼
鞭打快牛——忍辱负重
鞭打千里驹——快马加鞭
鞭打死鸟——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鞭杆当笛吹——没心眼
鞭杆做大粱——不是正经东西
鞭炮店失火——恭维自己
鞭梢上拴两个蛤馍——经不起摔打
扁担冲水——牌子很大
扁担打跟头——先一头落地
扁担倒了也认不出来——一字不识
扁担窟窿插麦茬——对上眼了
扁担搂柴——管得宽
扁担上睡觉——想得宽
扁担挑柴火——心(薪)挂两头
扁担挑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3063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