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不辨风向
顶风扬帆相关歇后语
顶风放屁 ———— 自己臭自己
顶风顶浪上水船 ———— 力争上游
顶风放屁 ———— 自己臭自己;自臭自
顶风扬帆 ———— 不辨风向
顶礼膜拜的小人 ———— 一副奴才相
顶门杠做牙签 ———— 大材小用;难插嘴;插不上嘴
顶石头上山 ———— 多此一举
顶着被子玩火 ———— 惹火烧身;引火烧身
顶着碾盘唱戏 ———— 自讨苦吃
顶着笸箩(po luo盛谷物等的器具。用柳条或篾条等编成)望天 ———— 视而不见
顶着石臼做戏 ———— 费劲不落好;费力不讨好;吃力不讨好。
鼎锅做帽子 ———— 难顶难撑
斗篷烂边 ———— 顶好
短板子搭桥 ———— 不顶用;不顶事
碓窝(dui wo石臼)当帽戴 ———— 难顶难撑
囤顶插旗杆 ———— 尖上拔尖
囤子顶上插旗杆 ———— 尖上拔尖
房顶的窟窿 ———— 漏洞
房顶开门 ———— 六亲不认
房顶上扒窟窿 ———— 不是门
房顶上长苗苗 ———— 野种
房顶上的冬瓜 ———— 两边滚
房顶上的窟窿 ———— 不是门儿
房顶上放风筝 ———— 起手高一层
房顶上栽花 ———— 难交(浇)
房顶上种麦子 ———— 刺激(脊)
黄牛打架 ———— 死顶
黄鼠狼顶草帽 ———— 装文明人
好斗的山羊 ———— 顶顶撞撞;又顶又撞
河中的礁石 ———— 顶风顶浪
黑瞎子上房脊 ———— 熊到顶了
猴子拉犁 ———— 顶车
猴子爬上旗杆顶 ———— 高高在上
花狸猫卧房顶 ———— 活受(兽)
花木兰从军 ———— 冒名顶替
脚踩棒槌,头顶西瓜 ———— 两头耍滑
脚戴帽子头顶靴 ———— 上下不分
金瓜对银瓜 ———— 两个顶弧呱
金针菜开花 ———— 到顶了
葵花秆当柱子 ———— 不是正经材料;难撑难顶
筷子顶豆腐 ———— 树(竖)不起来
烂板子搭桥 ———— 难过;不顶事
烂瓜皮当帽子 ———— 霉到顶了
烂木头做梁柱 ———— 难顶难撑
案板顶门 ———— 管得宽
包脚布当孝帽 ———— 一步(布)登天;能到顶了
暴风雨中的航船 ———— 顶风破浪
脖子上磨刀 ———— 危险到顶
裁缝师傅戴戒指 ———— 顶真(针)
草帽烂边 ———— 顶好
草帽烂了边 ———— 顶好;没言(沿)
草帽破了顶 ———— 露头
厕所顶上开窗户 ———— 臭气冲天
吃了芋头不下肚 ———— 顶心顶肺(比喻心中忿忿不平,忍受不下去。或心里不好受。)
搭房子封屋顶 ———— 铺天盖地
打蚊子喂象 ———— 不顶用;无济无事
戴红缨帽上树 ———— 红到顶上
戴着帽子找帽子 ———— 糊涂到顶了
到了山顶想上天 ———— 贪得无厌
登上山顶望平地 ———— 回头见高低
电线杆顶上雕花 ———— 手艺高
顶大风过独木桥 ———— 担风险
顶风撑船 ———— 划不来;上劲
顶风放屁歇后语的答案相关文章:
1.顶风顶水划船歇后语的答案
2.被窝里放屁的歇后语的答案
3.被窝里放屁打一歇后语的答案
4.新媳妇打屁歇后语的答案
5.矮子放屁打一歇后语的答案
6.搞笑歇后语及答案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谚语?有很多的!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燕子外迁,地旱天干。农业谚语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1.枣芽发,种棉花。2.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3.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4.春雷响,万物长。卫生谚语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4.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5. 伤筋动骨一百天社会谚语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7.擒贼先擒王。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9.女人嫁汉,穿衣吃饭。10.王气垫,气垫王,为卖气垫到处忙。学习谚语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类知识是智慧的火炬。读一书,增一智。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造烛求明,读书求理。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世界上没有读得完的书。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才华是血汗的结晶。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上台阶尽管费力,却一步比一步高。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多练多乖,不练就呆。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困难是人的教科书。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先学爬,然后学走。心坚石也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勉是成功之母。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百艺通,不如一艺精。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知识好像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就退。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不能则学,不知则问。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惜时类时间是宝贵的财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而不学,老而无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有钱难买少年时,失落光阴无处寻。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挥霍金钱是败坏物,虚度年华是败坏人。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懒人嘴里明天多。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励志类有志者事竟成。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识是力量。没有松柏性,难得雪中青。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决心要成功的人,已成功了一半。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鸟有翅膀,人有理想。有志飘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树怕烂根,人怕无志。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好儿女志在四方。没有意义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人若无志,纯铁无钢。没有铁锨挖洞难,没有志气进取难。不怕知浅,就怕志短。不怕百战失利,就怕灰心丧气。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决心攀登高峰的人,总能找到道路。
没有目标的生活,就象没有舵的船。(英国谚语)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聪明人把希望寄托在事业上,糊涂人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宁可折断骨头,不可背弃信念。通向崇高目标的道路,总是崎岖艰难的。(朝鲜谚语)摔倒七次,第八次站起来。(日本谚语)山高不算高,人登山顶比山高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铁要打,人要练。老天不负勤苦人。艺高人胆大。身经百战,浑身是胆。钢不压不成材。有苦干的精神,事情便成功了一半。雨淋青松松更青,雪打红梅梅更红。不经风雨不成材,不经高温不成钢。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能力同肌肉一样,锻炼才能生长。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牡丹花好看,可没有腊梅耐寒。不经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知识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经验的硕果。(日本谚语)思想类鸟靠翅膀,人靠智慧。打虎要力,捉猴要智。要捉狐狸,就要比狐狸更狡猾。想捉孙悟空,就得有比孙悟空更大的神通。智慧好比登山,登山便可望远。(法国谚语)智慧是磨不烂的皮袄,知识是取之不尽的矿藏;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发出的异彩。智者通权达变,愚者刚愎自用。(英国谚语)智慧里边有智慧,高山背后有高山。(蒙古谚语)聪明不在年岁上,智慧藏在脑子里。(蒙古谚语)笨蛋虽笨,但还有比他更笨的人为他喝彩。什么钥匙开什么锁。馒头有数客有数,一个萝卜对一个坑。一个葫芦开俩瓢。缺个玉米塞个豆,拔棵萝卜栽棵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见个雀儿打个弹。不见兔子不撒鹰。放长线,钓大鱼。淘净水捡鱼,打完蒿子捉狼。笼牢犬不入。扳倒树捉老鸹。摸着石头过河。看不准靶子不射箭。就窝按兔。按住葫芦挖籽。棋不看三步不捏子。猛虎不处劣势,劲鹰不立垂枝。看准北斗星,就不会迷失方向。后退一步,路子更宽广。(蒙古谚语)追逐双兔两落空。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苏联谚语)事要三思。吃饭先尝一尝,做事先想一想。做事要巧,一是动手早,二是多动脑。好处着手,坏处着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岁的孩子做了再想,六十岁的老人想了再做。人到事中迷,就怕没人提。鱼在水中不知水,人在风中不知风。在你进去之前,先想想能不能出来。(阿拉伯谚语矜夸并非智者,蛮干不是英雄。(蒙古谚语)宁可花一天好好思考,不要用一周蛮干徒劳。动手类熟能生巧,巧能生妙。一样事儿百样做。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米面,各人的手段。师傅领进门,修练在个人。鸡不撒尿,自有便道。豪猪打洞,另有办法。杀猪桶屁股,各有各的杀法。会者不忙,忙者不会。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牛大自有破牛法。好舵手能使八面风。巧匠手里无弃物。在平坦地方不会走,便不会爬梯子。剥猫的皮,可用各种方法大力士不一定是摔跤的能手。(蒙古谚语〕会挑水的不怕水荡,会走路的不怕路窄。(苏联谚语)哲学类青山长在,细水长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虫多木折,隙大墙塌。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水不平则流。山不转路转。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鲸吞鱼,鱼吞虾。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蝎子怕公鸡,秧苗怕蝼蛄。斧头吃凿子,凿子吃木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麻虾,麻虾吃污泥。肥猪躲不过屠户手。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胳膊拗不住大腿。草怕寒霜,霜怕太阳。(苏联谚语)生活类跌水里碰上个救生圈。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瞎猫碰上死耗子。想磕头碰上个枕头。不熟的果子不香。强扭的瓜不甜。花到开时自然红。只要有鸭子就不愁赶不到河里。多少只羊也能赶到山上。来早不如来巧。捉龟不在水深浅,只要遇到手跟前。过了冬天就是春天。励志类人要闯,马要放。不怕慢,就怕站。千日造船,一日过江。路在人走,事在人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宁为蛇头,不为龙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飞蛾扑火,非死不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事多磨,善行多难。竹贵有节,人贵有志。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泉不怕小,只要水长流。悲伤忧愁,不如握紧拳头。天大的事,由地上的人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姜是老的辣,茶是后来酽。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工夫。莫生懒惰意,休起怠荒心。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人若不打虎,虎就要伤人。雄鹰不怕风,好汉不怕死。打得一拳去,免得百拳来。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怕走崎岖路,莫想攀高峰。木不钻不透,人不激不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路子对,不要怕摔跤。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行出状元,处处有能人。寒蝉抱枯木,泣尽不回头。立下凌云志,敢去摘星星。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骑马莫怕山,行船莫怕滩。路是走熟的,事是做顺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水浸千年松,日晒万年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寒天饮冷水,点点记心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人穷可致富,志高能成事。马瘦腿不软,人穷志不短。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心如磐石固,志比松柏坚。不顶千里浪,哪来万斤鱼。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路是人开的,树是人栽的。与其流眼泪,不如攥拳头。学不尽的知识,走不完的道路。见先进就学习,见后进就帮助。不怕不懂道理,就怕懒于学习。出游要看天气,学习全靠自己。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迟干不如早干,蛮干不如巧干。只向良言低头,不向刀枪弯腰。鸟凭翅膀高飞,人凭志气成事。知事必须虚心,成事须有恒心。万夫之勇不足,一夫之智有余。志大才疏事难成,志坚勤学虎添翼。道是人走出来的,辙是车轧出来的。车无轮子路难行,依赖他人事难成。骏马扬蹄嫌路短,雄鹰展翅恨天低。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虽好不闻香。没有土打不成墙,没有苗长不出粮。一个师傅一路拳,各人身体各人练。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房总不如。富贵不忘贫贱友,身荣休弃糟糠妻。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何苦来,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富贵迟早君须待,为人何必苦贪财。我今饱暖体安康,坐卧无拘多感戴。粗衣淡饭不妄求,竹篱茅舍权遮盖。没有铁锨难挖洞,没有志气难创业。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决心万事崩。有源之水水常清,有根之木木常青。谁人管得前和后,荣华富贵天生定。太公曾钓渭滨边,孔子尚厄于陈蔡。闲时诵读圣贤书,适意湖山景一派。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遇着绵羊是好汉,遇着好汉是绵羊。社交类高山放纸鸢,全靠四边风。一人肚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台戏。一镬白米饭,给一粒老鼠屎糟了。一个篱笆在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冤只可解不可结。路湿早脱鞋,事于早调排。船多碍埠头。一个人吹箫,一个人捺孔。会叫的猫儿不会叼老鼠。偷鸡不着蚀把米。潮水有定人无定。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靠兄靠妹,不如靠自已手掌手背。穷合穷,富合富,卖千张合卖豆腐。浇树浇根,交友交心。朋友千个不多,冤家半个不可。亲兄弟,明帐目。针过得去,线也过得去。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请神容易送神难。立冬相关谚语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闽南)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2996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顶风放屁
下一篇: 顶礼膜拜的小人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