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稻田里的稗子

民俗 2023-09-18 15:13:02

最佳答案:

你算哪棵苗

稻田里的稗子相关歇后语

不管三七二十一类似的四字成语

1. 像不管三七二十一这样的欲语有哪些 你说的是歇后语吧,有好多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灯盏油干——火烧芯(心)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蛤蟆跳井——不懂(扑通)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老虎的 *** ——摸不得老奶奶吃稀饭—— *** (齿)下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聋子的耳朵——摆设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猫哭耗子——假慈悲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生姜——老的辣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四两棉花——免谈(弹)寺里起火——妙(庙)哉(灾)孙大圣听了紧箍咒——头疼天文台上的望远镜——好高骛远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哑巴打官司——有口难言一顿能吃三升米——肚量大岳飞背刺字——精忠报国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芝麻开花——节节高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坐飞机吹喇叭——唱高调来自三国的歇后语曹操转胎—疑心重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黄忠叫阵—不服老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张飞睡觉—不闭眼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梆子改木鱼----这个挨敲的货 一二三四五六七--- 忘(王)八 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猪狗养的 一把粉打在后颈窝---釉子上反了 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三伏天卖不掉的肉---臭货 三角坟地---缺德 三年不洗口--- 一张臭嘴 三年不屙屎---粪胀(混帐) 大姑娘养的---丑东西 大车拉王八---载你 土地老爷挖了眼---瞎鬼 天上落豆渣---该猪吃 元宵滚进锅里--- *** 一个 天落馒头---狗造化 五百钱分两下---二百五 牛屎虫搬家---滚蛋 头顶上长疮,脚底下化脓---坏透了 东岳庙里二胡---鬼扯 石头放在鸡窝里--- *** 老肥猪上屠---挨刀的货 老虎拖蓑衣---无人气 有大哥有二弟---你算老几 灰堆里烧山药---都是些灰(混)蛋 芝麻地里撒黄豆---杂种 阴间出赏格---寻鬼 吊死鬼打粉插花---死不要脸 肉骨头敲鼓---荤(昏)都 都 肉骨头吹喇叭---荤(昏)都都 肉锅里煮汤圆---荤(昏)蛋 后背梁长疮骨脐眼流脓---坏透了 豆豉口袋---臭东西 孝弟忠信礼义谦--- *** 披着狗皮---不是人 范进中举---喜疯了 茅厕里题诗---臭秀才 茅房里打灯笼---照屎(找死) 狗打喷涕---三日晴 狗咬叫化子---畜牲也欺人 狗咬皮影子---没一点人味 屎壳郎打哈欠---一张臭嘴 屎壳郎趴在鞭梢上---光知道腾云驾雾,不知道死在眼前 骆驼生驴子---怪种 种地不出苗---坏种 看衣服行事---狗眼看人 看见菩萨屙屎---讲鬼话 高梁撒在粟地里---杂种 铁匠铺的料---挨打的货 望乡台上高歌---不知死的鬼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菩萨的胸怀---没有心肝 雪地画梅---狗脚板 堂屋里挂兽皮---不象话 猫儿攀倒甑---狗得福 强盗画影象---就你那副贼形 跌在竹园里---该扦(千)死 猴子拉稀---坏了肠子了 墙头上跑马---不回头的畜牲 瞎子拉琴---瞎扯 阎王的爷爷---老鬼稻田里插秧 --- 以退为进;后来居上 稻田里的稗子 --- 你算哪棵苗 稻田里盖猪圈 --- 肥水不流外人田 稻田里干活 --- 拖泥带水 稻田里拉犁耙 --- 拖泥带水 还有谚语: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可不算,不可全算。

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不怕穿得迟,就怕脱得早。 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2.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故事由来: 旧时有两个人在街上大声争吵,一个坚持说三七二十一,一个坚持说三七二十三,双方互不相让,引发众人围观。县老爷接报前来,不容分说,将“三七二十一”打了一顿,并勃然大怒地吼道:你是真傻还是假傻?他已经是三七二十三了,你还跟他讲三七二十一!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年后,人们只是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传了下来,事实上,这里面还有“三七二十三”的来龙去脉呢——也就是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社会是由各色人等组成的,其实,那些说“三七二十三”的也是一种人,正常人最好不要跟“三七二十三”的人争来争去,否则,人们很难分清谁是不正常人! 扩展资料: 相似词: 不分青红皂白(bu fen qing hong zao bai) 皂:音造,黑色·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又作“不问青红皂白”。 出自:《诗经·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汉·郑玄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译文:“不是说不能,为何顾忌心惶惶。

汉朝郑玄笺”:“为什么他说什么了,贤能的人看到这件事的是非,对王上说的应该是能区分是非的话。” 例句:我们被他哄了,不拿得他,却被这里人不分青红皂白,混打这番,把同伴人惊散。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不弄清缘由,处事不当。

3. 不管三七二十一是成语吗 “不管三七二十一”是成语,是 七字成语。

不管三七二十一

【拼音】

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

【解释】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结构】

动宾式成语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不顾一切

【近义词】

不分皂白

不顾一切

【例句】

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逢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所以每见和我的办法不同者便以为缺点。 ——鲁迅《两地书》十二

【英译】

no matter what others may say

没有稗子是在说什么

“没有稗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杂质”,用来形容事物的纯净和纯粹。它可能是在说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思想、感情、品质等等,也可能是形容一些具体的事物,比如水、空气、食品等等。总之,它是在强调事物的纯净和纯粹性。

《天工开物》上篇乃粒译文是什么

宋先生说:上古传说中发明农业生产的神农氏,好像真的存在过又好像没有此人。然而,仔细体味对“神农”这个赞美褒扬开创农耕的人的尊称,就能够理解“神农”这两个字至今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自身并不能长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为人能依靠五谷养活自己;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而需要靠人类去种植。土壤的性质经过漫长的时代而有所改变,谷物的种类、特性也会随着不同的水土而有所区别。否则,从神农时代到唐尧时代,人们食用五谷已经长达千年之久了,神农氏教导天下百姓耕种,使用耒耜等耕作工具的便利方法难道还有什么不清楚吗?可是后来纷纷出现的许多良种谷物,一定要等到后稷出来才得到详细说明,这其中又是什么原因呢?
那些不务正业的富贵人家子弟,将劳动人民看成罪人;那些读书人把“农夫”二字当成辱骂人的话。他们饱食终日,只知道早晚餐饭的味美,却忘记了粮食是从哪里得来的,这种人真是太多了!这样看来,奉开创农业生产的先祖为“神”就十分自然了,这难道只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吗?
总名
谷物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名称,特指某一种粮食。百谷是说谷物种类繁多,这是就谷物的总体而言。“五谷”是指麻、菽、麦、稷、黍,其中唯独漏掉了稻子,这是因为著书的先贤是西北人的缘故。现在全国百姓所吃的粮食之中,稻子占了十分之七,小麦、大麦、黍、稷共占十分之三。麻和豆这两类已经被完全列为蔬菜、糕饼、脂油等副食使用了,依然将它们归入五谷之中,只不过是沿用了古代的说法罢了。

稻的种类最多。不黏的,禾叫秔稻,米叫粳米;黏的,禾叫徐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黏黍,酒都是用糯米酿制的)。本来属于粳稻的一种而晚熟且带黏性的(俗名叫“婺源光”一类),不能用来做酒,只能用来煮粥,这是另一个稻种。稻谷形状有长芒、短芒(江南称长芒稻种为“浏阳早”,短芒稻则叫做“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粒等多种不一。其中米的颜色有雪白、淡黄、大赤、淡紫和灰黑等多种。
浸种期,最早的是在春分以前,叫做社种(遇到天寒有被冻死而不得生长的),最晚的则在清明以后。播种时,先用稻草或麦秆包好种子,放在水里浸泡几天,等发芽后再撒播到秧田里。苗长到一寸多,就叫做秧。秧龄满三十天,即可拔起分插。如果稻田遇到干旱或者水涝,都不能插秧。秧苗过了育秧期就会变老而拔节,这时即使再插到田里,结谷也很少。通常一亩秧田所培育的秧苗,可供移插二十五亩田。
插秧后,早熟的品种大约七十天就能收割(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各地的品种叫法多样,难以尽述)。最晚熟的品种,要历经夏天到冬天共二百多天才能收割。至于冬季播种,夏季五月就能收获的,那是广东南部的水稻,因为那里终年没有霜雪。如果水稻缺水十天,就怕干旱了。夏天种、冬天收的水稻,必须种在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类稻种生长期较长,土温也低,所以禾苗长势较慢。靠近湖边的田地,要等到夏季洪水过后,大约六月份才能插秧的。其秧苗应在立夏时节播种,还要播在地势较高的秧田里,等汛期过后才插秧。
南方平原的稻田,大多都是一年两栽两熟的。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稻。六月割完早稻,田地经过犁耙后,插再生秧。这种秧是在清明就和早稻秧同时播种的。早稻秧一天缺水就会死,而这种秧经过四月和五月两个月,任凭曝晒和干旱都不怕。这是一种不同的类型。晚稻遇到秋季多晴天时,就要经常不断地灌水。农家这样辛勤的劳动,是为了酿造春酒的需要。水稻缺水十天就会要死掉。但后来却从中变化出一种旱稻,是不黏的粳稻,即使在高山上也可种植,这又是一种变异的类型。还有一种香稻,由于它有香气,通常专供富贵人家享用。然产量很低,也没有什么滋补的益处,不值得提倡。
稻宜
凡是稻子,如果栽在肥力贫瘠的稻田里,生长出的稻穗上的谷粒就会稀疏不饱满。勤劳的农民使用多种方法来增进稻田的肥力。人畜的粪便、榨了油的枯饼(“枯”是因为榨去了油而得名。其中芝麻籽饼、萝卜籽饼都是最好的,油菜籽饼稍稍差点儿,油桐籽饼又稍微差些,樟树籽饼、乌桕籽饼、棉花籽饼再稍稍差些)、草皮、树叶,都被用来辅助肥力从而促进水稻生长,全国各地都是这样做的(南方磨绿豆粉的农民,用磨粉时滤出来的发酵的浆液来浇灌稻田,肥效相当不错。碰上豆子便宜时,将黄豆粒撒在稻田里,一粒黄豆腐烂后可以肥稻田九平方寸,这样所得的收益便是所撒播的黄豆成本的双倍)。对于长年受冷水浸泡的稻田——“冷水田”,插秧时稻秧的根要用骨灰点蘸(用禽、兽骨都可以),再用石灰撒于秧脚,但对于向阳的暖水田就不适用了。对于土质坚硬的田,应该把它耕成垄,将土块叠起堆放在柴草上烧,但对于黏土和土质疏松的稻田就不适合这样处理。
稻工
凡是收割后不再耕种的稻田,应该在当年秋季翻耕、开垦,使稻茬腐烂在稻田里,这样所取得的肥效将是粪肥的一倍。如果秋天干旱没有水,或者是懒散的农家误了农时,到第二年春天才翻耕,最终的收获就要减少。在给稻田施肥的时候,只怕碰上连绵大雨,那时雨水一冲,肥分就会随水漂走。因此密切注意掌握天气变化,就要靠老农的智慧了。稻田耕过一遍之后,有些勤快的农民还要耕上第二遍、第三遍,然后再耙田地,这样一来土质就会粉碎得很均匀,而其中的肥分也能均匀分散开了。
有的农民家里缺少畜力,两个人就在犁上绑一根杠子,两人一前一后拉犁翻耕,狠劲干一整天,才能抵得上一头牛的劳动效率。如果犁耕后缺少畜力,就做个磨耙,两人用肩和手拉着耙,这样干上一整天相当于三头牛的劳动效率。我国中原地区只有水牛、黄牛两种。其中水牛力气要比黄牛大一倍。但是养水牛,冬季需要有牛棚来抵御酷寒,夏天还要有池塘供洗澡,养水牛所花费的心力,也要比养黄牛的多一倍。耕牛在立春之前耕地时用力过度出了汗,一定要注意避免让耕牛淋雨,将要下雨时就赶紧将耕牛赶进牛棚。等到过了谷雨之后,任凭风吹雨淋也不怕了。
苏州一带的农民用铁锄代替犁,因此不用耕牛。我认为贫苦的农户,如果合计一下购买耕牛的本钱和水草饲料的费用以及被盗窃、生病和死亡等意外损失,倒还不如用人力耕作划算些。比方说,有牛的农户能耕种十亩农田,而没牛的农户用铁锄,勤快些也能种上前者田数的一半,既然是没有牛,在秋收之后,也就不必考虑在田里种牛饲料及放牧的麻烦事儿,同时可以腾出手来种植豆、麦、麻、蔬菜等作物了。这样,用二次收获来补偿荒废了的那一半田地的损失,似乎也就和有牛的家庭差不多了。
水稻插秧以后,几天之内旧叶会变得枯黄而长出新叶来。新叶长出来后,就可以耔田了(俗名叫做“挞禾”)。手里拄着木棍,用脚把泥培在稻禾根上,并且把原来田里的小杂草踩进泥里,使它不能生长。稻田里的水稗子草之类的杂草,用前面的方法就可以轻松解决。但是稗草、苦菜、水蓼等杂草却不是用脚力就能除掉的,必须紧接着进行耘田。耘田的人腰和手会比较辛苦些,认真分辨稻禾和稗草则要靠人的两只眼睛。除净了杂草,禾苗就会长得很茂盛。此后,还要排水防潦,灌溉防旱,一个月后,就要准备开镰收割了。
稻灾
早稻种子在初秋时收藏,如果中午在烈日下曝晒,种子内的热气还没散发就装入谷仓,之后封闭谷仓又太急的话,稻种就会带暑气(太勤快的农家反倒会受这种灾害)。第二年播种之后,田里的粪肥就会发酵使土壤温度升高,再加上东南风带来的暖热气息,整片稻禾就会如同受到火烧一样发灾,这会给禾苗和稻穗造成很大的损害,这是稻子的第一种灾害。如果稻种等到晚上凉了以后再入谷仓,或者是在冬至的数九寒天时节收藏一缸冰水、雪水(立春之后收藏的就会没有效果)。到来年清明浸种的时候,每石稻种泼上几碗,暑气就能够立刻解除,这样一来,任凭东南风吹拂带来多高的温度,禾苗稻穗都会长得很旺盛(因此病根便是在稻种里面,有人却无知地去埋怨鬼神)。
播撒稻种时,如果田里积水过深,稻种没有来得及沉下,这时猛然刮起了狂风,谷种就会堆积在秧田的一个角落,这是第二种灾害。因此要注意在风势平定以后再播撒稻种,种子就能均匀地沉下并育成秧苗。稻种长出秧苗之后,就怕成群的雀鸟飞来啄食,这是第三种灾害。在稻田中竖立一根杆子,上面悬挂些假鹰、假人随风飘扬,就可以驱赶雀鸟了。移栽的稻秧还没有完全扎根的时候,一旦赶上阴雨连绵的天气,这样就会损坏一大半,这是第四种灾害。只要求得连续三个晴天,秧苗就能全部成活了。秧苗返青长出新叶之后,土壤里的肥力不断散发出来,再加上南风带来的热气一熏,禾稻的叶鞘及茎秆里就会生虫(形状就像蚕茧一样),这是第五种灾害。盼望老天这时能遇上一阵西风雨,害虫就能被消灭,而禾稻便可以正常地生长了。
禾稻抽穗之后,夜晚“鬼火”四处飘游烧焦禾稻,这是第六种灾害。“鬼火”是从腐烂的木头中散放出来的。木与火如同母与子,火藏在木头之中,木头不坏的时候,火也就永远藏在木头里面。每逢多雨的年份,荒野中的坟墓多被狐狸挖穿而塌陷,坟里面的棺材板子被水浸透而腐烂,这就是所谓母体坏了,火子失去依附,于是离开母体而四处飞扬。但是阴火是见不得阳光的,只能等到黄昏太阳落山以后,这种鬼火才从坟墓的缝隙里冲出来,但又不能飞得更高,只能在几尺高的地方飘游不定。禾叶和稻穗一旦遇上立刻就被烧焦。驱逐“鬼火”的人,一看见有树根处有火光,便以为是鬼,举起棍棒用力去打,于是就有了“鬼变枯柴”的说法。他不知道“鬼火”向来都是一见灯光就会消失的(没有经过人们灯火传燃的都属于阴火,所以一见到灯光就熄灭了)。
秧苗自返青到抽穗结实,早熟稻每蔸需要水量三斗,晚熟稻每蔸需水量五斗,如果没有水就会枯死(快要收割之前如果缺少一升水,谷粒数目虽然还是那么多,但米粒会变小,用碾或臼加工的时候,也会多有破碎),这是第七种灾害。在引水灌溉方面,人们的聪明才智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挥了。
稻子成熟的时候,如果遇到刮狂风,它就会将稻粒吹落;如果遇上连续十来天的阴雨天气,谷粒就会受水湿后自行腐烂,这是第八种灾害。但是风灾的范围一般不会超过方圆三十里。阴雨成灾的范围一般也不会超过方圆三百里,这都只是局部地区的灾害,涉及的范围并不很广。谷粒被风吹落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贫苦的农家遇到阴雨天时,可以把湿稻谷放在锅里,烧火爆去谷壳,做炒米饭来充饥,这也算是度过天灾的一种补救办法吧。
水利
在“五谷”之中,水稻是最怕旱情的,比其他各种谷物需要的水量更多。稻田的土质有沙土、黏土及地力贫瘠、肥沃的差别,各地情况都不一样。有的稻田灌水三天之后干涸了,也有的半个月以后才干涸。如果天不降雨,就要靠人力引水浇灌来补救。
靠近江河边有使用筒车的,先筑个堤坝来阻挡水流,使水流绕过筒车的下部,冲激筒车的水轮旋转,并装水进入筒内,这样一筒筒的水便会倒进引水槽,然后导流进入田里。这样昼夜不停地引水,即便浇灌上百亩田地也不成问题(不用水时,可用木栓卡住水轮,不让水轮转动)。在没有流水的湖边、池塘边,有的使用牛力拉动转盘进而带动水车,有的用几个人一齐踩踏来转动水车。水车车身长的达两丈,短的也有一丈。车内用龙骨连接一块块串板,笼住一格格的水使它向上逆行。一人用水车干一整天活儿,大概能浇灌田地五亩,用牛力功效就可以高出一倍。
浅水池和小水沟,如果安放不下长水车,就可以使用几尺长的手摇水车。一个人用两手握住摇把迅速转动,一天的工夫能浇灌两亩田地。扬州一带使用几扇风帆,以风力带动水车,刮风时水车旋转,风停止水车不动。这种车是专为排涝使用的,排除积水以便于栽种。因为是用来排涝而不是用于取水灌溉的,所以并不适于抗旱。至于使用桔槔和辘轳取水灌溉,那工效就更加低了。

麦子有好多种。小麦叫做“来”,是麦子中最主要的一种。大麦有叫做“牟”的,也有叫做“矿”的。其他的杂麦有叫做“雀”的,有叫做“荞”的。都是因为它们的播种时间相同,花的形状相似,又都是磨成面粉用来食用的,所以都称为麦。
在我国,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老百姓吃的粮食当中,小麦占了一半,而黍子、小米、稻子、高粱等加起来总共占了一半。最西向到四川、云南,东向到福建、浙江以及江苏和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方圆六千里之中,种植小麦的大约占了二十分之一。将小麦磨成面粉用来做花卷、饼糕、馒头和汤面等食用,但早晚正餐都不用它。种植其他麦类的只有五十分之一,民间贫苦百姓拿来当早餐吃,富贵人家是不会吃它们的。稞麦只产在陕西一带,又叫青稞,也就是大麦,它随土质的差别而皮色相应变化,陕西人专门用它来喂马,只有在饥荒的时候人们才吃它(大麦也有带黏性的,在黄河、洛水之间的地区人们用它来酿酒)。雀麦的麦穗比较细小,每个麦穗中又分长开十多个麦粒,这种麦偶尔也有野生的。至于荞麦,它实际上并不算是麦类,但因为人们也用它磨粉来充饥,麦的名称流传下来,所以也就归为麦类了。北方的小麦,经历秋、冬、春、夏四季的气候变化,秋天时候播种,第二年初夏时节才收获。南方的小麦,从播种到收割的时间相对短一些。江南麦子晚间开花,江北麦子白天开花,这也算一件奇事。大麦的播种和收割的日期与小麦基本相同。荞麦则应在中秋时播种,不到两个月就可以收割了。荞麦苗遇到霜就会冻死,所以希望得天时,降霜的时间相对晚些,荞麦就可能获得丰收了。
麦工
在最初的翻土整地上,种麦子与种水稻的工序相同。但播种以后,种水稻还需要多次耘、耔等勤苦的劳动,麦田却只要锄锄草就可以了。北方的土壤是容易耕作的疏松黑土,种麦的方法和工具都与种稻子有所不同,耕和种是同时进行的。用牛拉着起土的农具,不装犁头,而装一根横木,在横木上并排着安装两块尖铁,方言把它称为“镪”。“镪”的中间装个小斗,斗内盛麦种,斗底钻些梅花眼。牛走时摇动斗,种子就从眼中撒下。如想要种得又密又多,就赶牛快走,种子就撒得多;如要稀些少些,就让牛慢走,撒种就少。播种后,用驴拖两个小石磙压土埋麦种。土压紧了,麦种才能发芽。南方土壤与北方的不同,先将麦田经过多次地耕耙,然后用草木灰拌种,用手指拈着种子点播,接着用脚跟把土踩紧,代替北方用驴拉石磙子压土。
播种后,要勤于锄草。锄草要用宽面大锄。麦苗生出来后,锄得越勤越好(有锄三四次的),杂草锄尽,田里的全部肥分就都可以用来结成饱满的麦粒了。工夫勤奋,草就容易除净,这在南方和北方都是一样的。
麦田应当预先施足基肥,在播种后就不要施肥了。陕西和河南洛水流域,怕害虫蛀蚀麦种,有用砒霜拌种的,南方则只用草木灰(俗称地灰)拌种。南方稻田有种麦子来肥田的,并不要求收获麦粒,当春小麦或大麦还在青绿的苗期时,就把它们耕翻压死在田里,作绿肥来改良土壤,秋收时稻谷的产量必定能倍增。
麦收后的空隙,可以再种其他作物。从夏初到秋末,有近半年时间,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来选种其他一些作物。南方就有在大麦收割后再种植晚熟粳稻的。农民的辛勤劳动,总会得到酬报。荞麦是在南方收割水稻后和北方收割豆或谷子后才种的。荞麦的特性是吸收肥料较多,会使土壤变瘦。但算来它的产量抵得上原先谷物的一半还多,因此,勤劳的农家又何妨再施些肥料呢!
麦灾
种麦子的灾害相当于种植稻子的三分之一。播种以后,遇上雪天、霜天、晴天、洪涝天气都没有什么影响。麦子的特性是它需要的水量很少,北方在中春时节再下一场痛快的能浇透地的大雨,麦子就能开花并结出饱满的麦粒了。在荆州、扬州这类长江以南的地区,最怕的就是“霉雨”(梅雨)天气,如果在麦子成熟的时段,天气晴上十来天,麦子就能确保大丰收,吃也吃不完了。扬州有句农业谚语说“寸麦不怕尺水”,这就是说麦子刚成长的时候,任水淹没都没有什么关系。“尺麦只怕寸水”,那是说等到麦子成熟的时候,哪怕一寸深的水就能把麦根泡软,茎秆就会倒伏在泥里,麦粒也就都烂在地里了。
江南有一种鸟雀,有肉无骨,成千上万地飞来啄食麦子,但受灾的范围不广,不过方圆几十里罢了。而长江以北的地区,一旦闹蝗虫灾害,那就会变成很大的灾患。
黍稷、粱粟
各种粮食之中,碾成粒而不磨成粉来食用的粮食品种有很多。相距仅几百里地,这些粮食的颜色、味道、形状和质量就大不一样了。虽然大同小异,但名称却是成百上千。北方人只把粳稻叫大米,其余的都叫小米。
黍与稷同属一类,粱与粟又属同一类。黍也有黏的与不黏的之分(黏的可以做酒),稷只有不黏的,没有黏的。黏黍、黏粟统称为“秫”,除了这两种以外,还另有叫“秫”的作物。黍有红色、白色、黄色、黑色等色,有人专把黑黍称为稷,这不正确。至于说因为稷米比其他谷类早熟,更适宜于祭祀,因此把早熟的黍称做稷,这个说法还差不多。在《经》《尚书》中记载芑、秬、秠等名称,现在的方言中也有牛毛、燕颔、马革、驴皮、稻尾等名称。黍最早的在三月下种,五月份成熟;稍晚的也是在四月下种,七月份成熟;最晚则是五月下种,八月份成熟。开花和结穗的时间总和麦子(大、小麦)不同时。黍粒的大小是由土地肥力的厚薄、时令的好坏所决定的。宋朝的儒生死板地以某个地区的黍粒为依据来规定度量衡的标准,这是错误的。
粟与粱统称黄米,其中黏粟还可以用于做酒。此外,有一种名叫高粱的芦粟,是因为它的茎秆高达七尺,很像芦、荻。粱粟的种类、名称,比黍和稷的还要多。它们有的用人的姓氏或山水来命名,有的则根据其形状和时令来命名,总之无法一一列举出来。山东人并不知道梁粟有这些名称,把它们都统称为谷子。
以上四种粮米,都是在春天播种而秋天收获的。耕作的方法与麦子的耕作方法相同,但播种和收割的时间,却和麦子相差很远。

麻类既可以作粮食又可以作油料的,只有大麻和胡麻两种。胡麻就是芝麻,据说是西汉时期才从中亚的大宛国传来的。古时把麻列为“五谷”之一,如果是专指大麻,难道是恰当的吗?在我看来,古代《诗经》《尚书》中所说“五谷”中的麻,或者已经绝种了,或者就是豆、粟中的某一种,后来逐渐被传错了名称,这都很难确定。
现在的芝麻,味道好,用途大,即使把它摆在百谷的首位也不过分。大麻子榨不出多少油,麻皮做成的又是粗布,它的价值不大。芝麻只要有少量进肚,很久都不会饿。糕饼、糖果上黏点芝麻,就会使味道好而质量高。芝麻油搽发能使头发光泽,吃了能增加脂肪,煮食能去腥臊而生香味,还能治疗毒疮。农家如果能多种些芝麻,那好处是说不尽的。
种植芝麻的方法,有的起畦,有的作垄。把土块尽可能地打碎并把杂草清除,然后用潮湿的草木灰拌匀芝麻种子来撒播。早种的芝麻在三月种,晚种的芝麻要在大暑前播种。早种的芝麻要到中秋才能开花结实。除草全靠用锄。芝麻有黑、白、红三种颜色。所结的果实,长约一寸多。果实有四棱的,果小粒少;有八棱的,果大粒多。这都是由于土地肥瘦所造成的,跟品种的特性没有关系。每石芝麻可榨油四十斤,剩下的枯渣用来肥田;若碰上饥荒的年份,就留给人吃。

豆子的种类与稻、黍的种类一样繁多,播种和收获的时间,在一年四季中接连不断。人们将豆子视为日常饮食中始终离不开的重要食品。
一种是大豆,有黑色和黄色两种颜色,播种期都在清明节前后。黄色的有“五月黄”、“六月爆”和“冬黄”三种。“五月黄”产量低,“冬黄”则要比它高一倍。黑豆一定要到八月才能收获,淮北地区长途运载货物的骡马,一定要吃黑豆,才能筋强力壮。
大豆收获的多少,要视土质的好坏、锄草勤与不勤、雨水充足与否而定。豆豉、豆酱和豆腐都是以大豆为原料做成的。江南还有一种叫做“高脚黄”的大豆,等到六月割了早稻时才种,九、十月便可收获。江西吉安一带大豆的种法十分巧妙,收割后的稻茬田,竟不再翻耕,只在每蔸稻茬中用手指捅进三四粒种豆。稻茬所凝聚的露水滋润着种豆,豆子胚芽长出以后,又有浸烂的稻根来滋养。豆子出苗后,遇到干旱无雨的时候,每蔸需浇灌约一升水。浇水以后,再除草一次,就可以获得丰收了。大豆播种后没发芽之时,要防避鸠雀祸害,这时就得有人去驱赶。
一种是绿豆,像珍珠一样又圆又小,必须在小暑时分播种,如果在小暑以前就下种,豆秧就会蔓生至好几尺长,结的豆荚却非常稀少。如果过了小暑甚至到了处暑时才播种,那就会随时开花结荚,豆粒数目会很少。绿豆也有两个品种,一种叫做“摘绿”,其豆荚先老的先摘,人们每天都要摘取。另一种叫做“拔绿”,要等全部成熟时再一起收获。把绿豆磨成粉浆,澄去浆水,晒干可制成淀粉、粉皮、粉条,这都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品。做豆粉剩下的粉浆水可以用来浇灌田地,肥效很高。储藏绿豆种子,有的人用草木灰、石灰,有的人用马蓼,有的人用黄土和种子拌匀后再进行收藏,这样,即使在四五月间也不必担心被虫蛀。勤快的人,每逢晴天时就将绿豆拿出进行多次晾晒,这样也能避免虫蛀。夏秋两季在已经收割后的稻田里种绿豆,必须使用接长了柄的斧头,将土块打碎,这样才能长出较稠的苗。
绿豆播种后,如果在当天遇上了大雨,土壤板结后,就长不出豆苗来了。绿豆出苗以后,要防止雨水浸泡,应该及时将田地里的水排出。种绿豆和大豆时,耕地要浅而不能太深。因为豆子是根短苗直的作物,耕土过深的话,豆芽就会被土块压弯,起码会有一半长不出苗来。因此,“深耕”并不适用于豆类,这是过去的农民所不曾了解的。
一种是豌豆,这种豆有黑斑点,形状圆圆的有些像绿豆,但又比绿豆大。十月播种,第二年五月份收获。春天出叶晚的落叶树下也可以种植。
一种是蚕豆,它的豆荚像蚕形,豆粒比大豆要大。八月下种,第二年四月收获,浙江西部地区的人在桑树下普遍种植。本来有树叶遮盖,作物就长不好,但蚕豆和豌豆等到树叶繁茂时,已经结荚长成豆粒了。在湖北襄河和汉水上游一带,蚕豆很多而且价格便宜,当做粮食来吃,其价值并不比黍稷小。
一种是小豆,红小豆入药有很高的特殊疗效,白小豆(也叫饭豆)可以当饭吃——饭食里掺进它就会更好吃了。小豆夏至时播种,九月份收获,大量种植于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一种是稽(音吕)豆,从前野生在田里,现在北方已经大量种植了。用来做淀粉、粉皮,可以抵得上绿豆。北京的小商贩整天叫卖“稽豆皮”,可见它的产量一定是很多的了。
一种是白扁豆,它是沿着篱笆而蔓生的,也叫蛾眉豆。
其他如豇豆、虎斑豆、刀豆与大豆中的青皮、褐皮等品种,仅在个别地方有种植的,就不能一一详尽叙述了。这些豆类都是寻常百姓用来当做蔬菜或代替粮食吃的,关心自然的见识广博的读书人,怎么能够忽视它们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2949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