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出师不利
行军遇伏兵相关歇后语
【原文】
? ? ? ?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 山 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 雨 ,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 鸟 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鸟 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 马 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通译】
? ? ? ? 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这些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击它;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切勿在敌军下游低凹地驻扎或布阵。这些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宜停留;如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遭遇,那就要占领有水草而靠树林的地方。这些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在平原地带驻军,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处,前低后高。这些是平原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以上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是黄帝所以能够战胜“四帝”的重要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好干燥的高地而厌恶潮湿低洼的地方,要求向阳,回避阴湿,驻扎在便于 生活 和地势高的地方,将士就不至于发生各种疾病,这是军队致胜的一个重要条件。丘陵、堤防驻军,必须驻扎在向阳的一面,并且要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得自地形的辅助。
河流上游下 暴雨 ,看到水沫漂来,要等水势平稳以后再渡,以防山洪暴至。
凡是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须迅速避开而不要靠近。我远离它,让敌军去接近它;我面向它,让敌军去背靠它。
军队在山川险阻、 芦苇 丛生的低洼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区行动,必须仔细反复地搜索,因为这些都是容易隐藏伏兵和奸细的地方。
敌军离我很近而仍保持镇静的,是倚仗它据有险要的地形;敌军离我很远而又来挑战的,是企图诱我前进;敌军之所以不居险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处和用意。
树林里很多树木摇动的,是敌军向我袭来;在草丛中设有许多遮蔽物的,是敌人企图迷惑我;鸟儿突然飞起,是下面有伏兵;走兽受惊猛跑,是敌人大举来袭。飞尘高而尖的,是敌人战车向我开来;飞尘低而广的,是敌人步卒向我开来;飞尘分散而细长的,是敌人在打柴;飞尘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军察看地形,准备设营。
敌方使者言词谦卑而实际上又在加紧战备的,是要向我进攻;敌方使者言词强硬而军队又向我进逼的,是准备撤退;敌战车先出并占据侧翼的,是布列阵势,准备作战;敌方没有预先约定而突然来请求议和的,其中必有阴谋;敌方急速奔走并展开兵车的,是期求与我交战;敌军半进半退的,可能是伪装混乱来引诱我。
敌兵倚仗手中的兵器站立的,是饥饿缺粮;敌兵从井里打水而急于先饮的,是于渴缺水;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是由于疲劳过度。敌方营寨上有 飞鸟 停集的,说明营寨已空虚无人;敌营夜间有人惊呼的,说明敌军心里恐惧;敌营纷扰无秩序的,是其将帅没有威严;敌营旌旗乱动的,是其阵形混乱;敌官吏急躁易怒,是敌军过度困倦。敌人用粮食喂 马 ,杀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营寨的,是“穷寇”;敌兵聚集一起私下低声议论,是其将领不得众心;再三犒赏士卒的,说明敌军已没有别的办法;一再重罚部属的,是敌军陷于困境;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士卒的,说明其太不精明了;敌人借故派使者来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前来,但久不接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也就足以战胜敌人。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举妄动的人,势必成为敌人的俘虏。
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贸然处罚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这样就难以使用他们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 教育 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素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注释】
处军相敌:处军,处置军队,指带领军队行军、扎营、作战等。处军相敌,带领军队行军、扎营、作战,观察判断敌情。
绝山依谷:军队穿越山地要依傍溪谷行进。
视生处高:生,生动、生机,这里引申为开阔。视生处高,要把军队驻营于地势高、视野开阔的地方。
战隆无登:隆,这里指高地。战隆无登,不要去仰攻占据高低的敌军。
绝水必远水:水,泛指河川地带。绝水必远水,军队穿越河川地带时,要在距离河流较远的地方驻扎,以免陷入背水一战的死地。
无迎水流:不要在河的下游驻扎,以免敌军在上游决水或投毒而遭失败。
亟去无留:亟,迅速。亟去无留,迅速离开不要停留驻扎。
依水草而背众树:要依傍着水草,背靠着树林扎营。
四军之利:四军,指山地、河川地、盐碱沼泽地、平原地四种地带行军打仗求取胜利的原则。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四帝,黄帝时代四周的部落领袖。相传黄帝先后打败了炎帝、蚩尤等部落,统一了 黄河 流域。黄帝之所以生四帝也,这就是当年黄帝之所以能够战胜四帝的原因。
凡军好高而恶下:军,指驻军。凡军好高而恶下,大凡军队扎营都是 喜欢 选择地势高的干燥地方而讨厌地势低下的潮湿地方。
养生而处实:养生,这里是指,水草丰盛,粮饷充足,军队容易修生养息。处实,指军需物资供应方便的地方。养生而处实,这里指军队扎营要选择水草丰盛、粮食充足、军需物资供应方便的地方。
上 雨 :上,指河流的上游。上雨,河的上游下雨。
水沫:河水的泡沫,这是 洪水 到来的表现。
绝涧:两岸山势峭峻,水流其间的险恶地形。
天井:四周高俊,中间低洼的地形。
天牢:指一种四周地形险恶、易进难出的地形。
天陷:一种地势低洼、泥泞易陷的地形。
天隙:一种两边高山壁立,中间道路狭窄,难以行军的地势。
潢井:潢,积水池。潢井,地势低陷、积水很多的地方。
葭苇:芦苇,泛指水草。这里指水草丛生的地方。
蘙荟:草木茂盛,这里指草木茂密多障碍。
敌近而静者:靠近我军的敌军能保持安静。
所居易者:易,这里指平坦地带。所居易者,敌军在平坦地带驻扎。
散而条达:飞起的尘土散而细长。
樵采:这里是指敌军砍柴伐木。
辞强而进驱:以诡诈的言语作掩护,勉强驱军前行。
陈也:陈同“阵”,这里指布阵。
无约而请和者:敌军没有陷入困境却主动请和。
奔走而陈兵车:敌军迅速奔跑,并且用战车摆开阵势。
杖而立:杖,兵器。杖而立,敌军依靠着武器站着。
汲而先饮:汲水的敌军争着先喝水。
军无悬缻:缻,泛指饮具。军无悬缻,军中把饮具都收拾起来了。
谆谆翕翕:这里是指敌军长官对士卒讲话显示出一副诚恳的样子。
足以并力料敌:只要能充分地判断敌情,集中使用兵力就行了。
惟无虑而易敌者:只有那不深思熟虑而又轻视敌军的人。
卒为亲附而罚之:当着士卒们还没有亲附时便施加刑罚,士卒们便会怨愤不服。
令素行以教其民:要用平素发布的军令都必定坚决执行的事情来教育士卒。
与众相得:得,亲和。与众相得,这里是指与部下关系融洽。
【学究】
? ? ?孙子《行军篇》详细描述了战争期间各种准备工作和行军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孙子以为战争的直接接触只是一时的,而战争之前的准备工作完备与否才是根本性的,如果一支部队不能很好勘察地形,注意驻军的要领,不懂山水之势的利用,不明白军队士兵的情绪变化和敌方各种细节问题的铺抓,那么战争的胜负早就显而易见了。
? ? ?孙子说到:战争一定要避免士兵的疾病问题,合理利用气候变化和有利的天然地形,避免出现无为的损耗。善于观察敌营出现的各种细节,来仔细判断敌人的军队动向。对于各种时期的部队态势要了如指掌,不可随心所欲。只有做到这些,战争的胜利就指日可待。
? ? ?这篇文章提到了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在战争前后都要进行有效的思想工作,整顿军队纪律,唯有做到团结一心,上下一致,才能战无不胜。
? ? ?孙子《行军篇》的思想即便用在现在战争,依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正因为这些经典的论述,成就了各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 ? ?用这个思想在经营上的实际也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任何时候在下达任务之前,先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清理下属的情绪困惑,有效集中精力去向行动的目标,这样不但成功概率较高,时间成本也会大大减少。值得好好学习。
【行军篇】
孙子说:领军作战中,处置军队、判断敌情,应该依据下列原则: 穿越山岭,应临近谷地行进,选择朝阳的高地驻扎,敌人已据高地,不可仰攻,这是在山地处置军队的原则。渡水一定要在离水流稍远的地方驻扎、准备;敌人渡水而来,不要在水滨迎战,让敌人渡过一半还有一半未渡时攻击,这样才有利;想与敌人交战,不要靠近水边而迎战敌人;选择高而向阳处列阵,不要处于下游逆着水流布阵或驻扎,这是在河流地区处置军队的原则。穿越盐碱沼泽地带,一定迅速通过,切勿滞留;如果在盐碱沼泽之地与敌遭遇,一定依傍水草而背靠林木,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处军的原则。在平原旷野,要驻扎在平坦地面,右边依托高阜,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区处置军队的原则。大凡这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战胜东西南北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都是喜好高处而厌恶低处,选择向阳地而避开阴湿地,养军在靠近水草的便利地方,驻扎在朝阳干燥的高处,军队不发生任何疾病,这才称得上必胜之军。丘陵堤防,一定要驻扎在它的向阳面,且右边依托着它。这是用兵的有利条件,是地形给予的资助。上游下雨,河中必有水沫漂来,想过河的话,一定等水沫消定以后。凡是地形中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情况,一定迅速离开它,切勿接近。我方远离它,让敌方接近它;我方对着它,使敌方背着它。军队行进中,遇到艰难险阻之处,长满芦苇的低洼地,草木茂密的山林地,一定要仔细反复地搜索,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奸细伏兵的藏匿之处。
敌人离我很近却很镇静的,是依恃它有险要的条件;敌人离我很远而前来挑战的,是企图诱我前往;敌人舍险而居平易之地,一定有它的好处或企图。前方许多树木摇动,那是敌人偷袭来了;草丛中到处设置伪装、障碍,那是企图迷惑我; 鸟儿惊飞而起,下面必有伏兵; 野兽惊骇逃窜,那是大军掩袭过来了; 前方尘埃飞扬得高而尖,那是敌人的战车来了; 尘埃飞扬得低而广,那是敌人的步卒来了; 尘埃零散而丝丝缕缕的,那是有人在打柴; 尘埃飞扬得少且往来不定,那是察看地形,准备立营的敌军。敌人使者言辞谦下而部队却加紧备战的,是企图向我进攻; 敌人使者言辞强硬而先头部队又向前逼进的,那是在准备撤退; 战车先出据军营侧翼的,那是在布阵; 没有陷入困屈之境却来请和的,是另有奸谋; 敌人往来奔跑而展开兵车的,是在紧急集合以布阵决战; 敌人似进非进,进一进,退一退,是企图诱我前往; 敌兵倚着兵器而站立,是饥饿的表现; 取水的敌军汲水后先自饮,说明敌军都很干渴; 敌军见到明显的利益也不前往争取,那是太劳顿了。群鸟聚集敌营上方,敌营必已空虚; 敌军夜有呼叫声,是因为军心慌恐; 敌军纷乱无序,是敌将没有威严; 敌旌旗乱动,是敌营阵已乱; 敌军吏忿怒,是太烦倦了; 敌人以粮喂马,杀牲口吃,军中没有悬着的汲水器,决心不返营舍的,那是处于穷途末路的敌人; 敌将慢声乏气地与人缓缓交谈,是将领已失去众士之心; 再三实行悬赏的,是已处于窘迫之境,恐士众叛离; 再三实行处罚的,是陷于困弊之境,希图以罚立威; 敌将先对士卒暴虐,后又畏惧士卒叛离的,那是愚蠢到极点的蠢将; 带来礼品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 敌人怒而来,却久不交战又不撤离,必须仔细审察,摸清它的真实意图。
兵众并非越多越好,只是不能恃勇轻进,能够做到同心协力、判明敌情,战胜敌人就够了。只有那些没有谋略而又轻敌的人,才一定会被敌人所擒获。
士卒还未亲近依附就施行处罚,那么,士卒就必然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已经归附而法纪不施行,那么,这样的士卒就不堪使用。因而,要以政治、教令教育士卒,要以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才称得上成为必胜的军队。平常一贯以教令教育士卒、执行法纪的,士卒就服从;平常不以教令教士卒、不执行法纪的,士卒就不服。教令一贯执行得好,就与士众相洽。
【九 地 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则,战地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多种。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作战,这种战地称为散地。进入敌境不远的战地,称为轻地。我先占领于我有利,敌先占领于敌有利,此为争地。我可以前往,敌人也可以进来,此为交地。多国交界,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为衢地。入敌境纵深,穿过敌境许多城邑的地方,称为重地。山森、险阻、沼泽等大凡难行的地方,称为圮地。进入的道路狭隘,回归的道路迂远,敌人以少数兵力便可抗击我大部队的地方,称为围地。迅速奋战便可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灭亡的为死地。因而,在散地不宜交战;在轻地不要停留;在争地,敌若占据,不可进攻;在衢地则注意结交诸侯;在重地,则掠取资粮;在圮地则迅速通过;在围地则巧设计谋;在死地则殊死奋战。
通常人们称赞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前后不相连续,大部队与小部队无法相依恃,官与兵无法相救援,上下级无法相统属,士卒离散而不能集合,即使集合也无法统一行动。符合自己的利益就立即行动,不符合自己利益就停止行动。或许有人问:“敌军甚众,且又整肃,将向我进攻,我该如何对付它?”回答是:先干掉敌人所珍爱所依恃的方面,那么,敌人就被动屈从了。用兵的情理是以神速为主,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经由敌人料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未加戒备的地方。
大凡进入敌国境内作战的一般规律是:深入敌人腹地,士卒们心志专一,敌人不能战胜我;掠夺敌人富饶的乡野,三军的粮食给养就充足了;认真养练部队,不使他们疲劳,鼓舞士气,积聚力量;部署兵力,设计谋略,要使敌无法测知我方虚实、意图;把士卒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至死也不会败退,死都不怕,士卒自然人人尽力作战。士卒真正深陷危亡之境就无所畏惧;无路可走时反而军心稳固;入敌境纵深之地,士卒自然依附而不敢涣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必然会拼死战斗。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不用整治,也会加强戒备;不用征求,下情自然上达;不用约束,也能亲和互助;不用申令也能遵纪守法;迷信活动自然停止,士兵也不再疑虑,至死也不会逃逸。士卒们不留多余的财物,不是他们厌恶财物;士卒们不顾生命危险,不是他们不想活命。作战命令发布的时候,士卒们坐着的泪湿衣襟,仰卧的泪流满面,一旦把他们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时,便都有专诸、曹刿一般的勇敢了。
善于用兵的人,他指挥的部队就如“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击它的头部,它的尾部弹过来救应,击它的尾部,它的头部弹过来救应,击它的腰部,它的头尾一齐弹过来救应。或问:军队可指挥得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 可以。吴人与越人是相互仇视的,当他们同船过渡突遇大风时,他们相互救助起来如同左右手。因此,缚马埋轮,是不足以倚恃的稳定军阵的办法;三军严整、勇敢如一人,靠的是治军有方;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得以发挥其战斗力,靠的是巧妙地运用地形。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携手如同一个人一样服从指挥,是将部队置于不得已的情况下形成的。
统帅军队这种事,要沉着镇静而幽密深邃,公平严正而整肃有方,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无知。常改变所行之事,常变更所设之谋,使人无法识破用意;驻扎常变地方,行军常迂回绕道,使人无法捉摸真实意图。将帅给部队下达战斗命令,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样,使士卒有进无退;将帅与士卒深入诸侯重地,捕捉战机,发起攻势,焚舟毁桥,砸烂锅灶,像驱赶群羊一样,赶过去,赶过来,没有谁明白到底要到哪里去。聚集三军之众,将他们置于危险的境地,这就是领兵作战的职责。各种地形的灵活运用,攻守进退的利害关系,士卒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
大凡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军心越专一; 越浅,士卒越容易离散。离开本土穿越边境去敌国作战的地方,称为绝地; 四通八达的战地为衢地; 进入敌境纵深的地方叫重地;进入敌境不远的地方叫轻地; 背靠险固前路狭窄的地方叫围地; 无路可走的地方叫死地。因此,在散地,我将很好地统一士卒心志,在轻地,我将注意使部队保持连续; 遇争地,我将紧紧地从后驱赶部队快速前进; 在交地,我就要谨慎地加强防守; 在衢地,我将巩固与加强同诸侯国的联系;在重地,我将注意保证军需粮饷的不断供应;在圮地,我将率部迅速通过;在围地,我将堵住可逃生的缺口;在死地,我将向士卒表示必死的决心。士兵的心理变化规律是:被包围就会合力抵御,不得已时就会殊死奋战,陷于深重危难境地就非常听从指挥。
不清楚各诸侯国企图的人,不能参与外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及其运用原则的人,不能领军作战;不用向导的人,得不到有利的地形,类似这四五个方面的事,有一个方面不知道,就不能算霸王的军队。所谓霸王的军队,攻伐大国,迅猛得使敌国无法及时调动民众与集结军队;兵威指向敌人,那么敌人的外交就无法成功。因而,不必争着与任何国家结交,也不随便培植他国的权威,多多施恩于自己的民众、士卒,把兵刃指向敌国,那么,敌国城池可拔,国都可毁。实行破格的奖赏,颁发非常的政令,驱使三军部队像使唤一个人一样。授以任务,不说明意图;告诉他有利的条件,不告诉他危险的一面。把士卒投入危亡境地,士卒才会拼死奋战获得生存,士卒陷于死地,必然舍命奋战以求生。兵士们陷入危险境地,才能主动地奋力夺取胜利。领兵作战这种事,就在于假装顺着敌人的意图,我则集中精锐兵力指向敌人一处,哪怕奔袭千里也可斩杀敌将,这便是通常说的机智能成就大事。
决定实施战争的时候,就封锁关口,废除通行凭证,停止与敌国的使节往来。在庙堂上反复研讨,制定战争计划。敌人出现可乘之隙,一定马上攻入,首先夺取敌人所心爱的部位,不要与敌约期决战。执行作战计划一定要随敌情变化而灵活处置,来争取战争的胜利。因而,开始要像处女一般沉静,使敌人放松戒备;然后突然发动攻击,如同脱逃的兔子一般敏捷,使敌人来不及抗拒 。
行军篇[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喜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倚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 ,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屡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多益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
孙子说:军队在各种地形上处置和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通过山地,必须靠近山谷,驻在高处,使前面视界开阔。敌人占领高处,不宜云仰攻,这是军队在山地上的处置。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敌人渡水而来,不要迎击它于水内,让它渡过一半时去攻击它,才有利;想决战的,不要紧靠水边抗击敌人;沿河驻扎军队也应驻在高处,使前面视界开阔,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军队在江河水流上的处置。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可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上,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军队在盐碱沼泽地带的处置。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主要的翼侧和后方应倚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军队在平原地上的处置。掌握这四种利用地形的原则,就是黄帝之所以战胜四周部落的原因啊!
凡是驻军一定选择干燥的高地,而避开潮湿的洼地;要求向阳,而回避阴暗;接近水草;保持供应,驻扎高处;这样军中没有各种疾病,也就是胜利的保证了。对于丘陵堤防,应占领它向阳的一面,而把主要的翼侧和后方倚托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和处理,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河流上游下雨看到水沫漂来,要徒涉的,应等待水流稍定,以防山洪暴至。地形有的前后险峻,水横其中,断绝人行;有的是四面陡峭,溪水注流的天然大井;有的是三面环山,易近难出的天然大牢;有的是草深林密、行动困难的天罗地网;有的是地势低洼、道路泥泞的天然陷井;有的是千沟万壑的天然地隙。遇上这些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可接近。我们应远离这种地形,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着它,而让敌人去背靠着它。进军路上遇有悬崖绝壁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芜、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埋伏或隐蔽侦探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安静的,是依靠他占领地形的险要;敌人远离而来挑战的,是想诱我前进;敌人所以不居险要而占领平地,一定是有利于同我决战。无风而许多树木摇动的,是敌人荫蔽前来,丛草中有许多障碍的,是敌人布下的疑阵;鸟儿突然飞起,是下面有伏兵;野兽惊骇而走动的,是敌人隐蔽来袭;尘土高而尖的,是敌人的战车来了;尘土低而宽的,是敌人的步兵来了;尘土疏散飞扬的,是敌人在砍柴草;尘土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人正在扎营。敌人派来的使者措词谦逊而却正在加紧备战的,是准备进攻;措词强硬而摆出进攻姿态的,是准备后退;轻车先出去,部署在翼侧的,是在布列阵势;没有陷入困境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兵卒奔走而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上钩。敌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敌兵打水而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集聚鸟雀的,证明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军惊扰的,是敌将不持重;旗帜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掉拉辎重大车的牛吃肉,收拾起炊具,部队不返营舍的,是准备拼命突围或逃跑的穷寇;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人心;不断奖励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罚的,是敌军处境困难;先凶暴而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谈判措词委婉态度谦逊的,是敌人想休战;敌军愤怒向我前进,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观察他的企图。|?
兵力不在于越多越好,只要不盲目冒进,而能集中力量,判明敌情,选拔人才,就行啦。只有那种毫无深思熟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将帅在兵卒不未曾亲近依附之前就执行惩罚,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合作。兵卒已经依附以后,如果纪律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文”的“怀柔手段”去管理他们,用“武”的军纪军法使他们整齐一致,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能胜利。平素严格贯彻命令来管教兵卒,兵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时不能严格贯彻命令来管教兵卒,兵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命令平时能够贯彻执行,是将帅同兵卒之间相处得好的缘故。只要不盲目冒进,而能集中力量,判明敌情,选拔人才,就行啦。只有那种毫无深思熟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所俘虏。将帅在兵卒不未曾亲近依附之前就执行惩罚,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合作。兵卒已经依附以后,如果纪律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文”的“怀柔手段”去管理他们,用“武”的军纪军法使他们整齐一致,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能胜利。平素严格贯彻命令来管教兵卒,兵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时不能严格贯彻命令来管教兵卒,兵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命令平时能够贯彻执行的,是将帅同兵卒之间相处得好的表现。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2827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行盗遇火灾
下一篇: 行路人换草鞋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