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曹操割须

民俗 2023-09-17 06:31:43

最佳答案:

以己律人

曹操割须相关歇后语

关于曹操的歇后语,成语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好又滑
曹操不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

成语
望梅止渴
老骥伏枥
挟天子而令诸侯
说曹操,曹操就到

曹操诸葛亮歇后语的答案

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三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曹操诸葛亮歇后语的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曹操诸葛亮歇后语的答案 曹操诸葛亮 ? 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诸葛亮歇后语的答案拓展经典篇 曹操败走华容道 ? 不出所料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蚕豆)背时遇稀饭 ? 倒霉透了

曹操战宛城 ? 大败而逃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打徐州 ? 报仇心切

曹操的人马 ? 多多益善

曹操割须 ? 以己律人

曹操杀蔡瑁 ? 操之过急

曹操杀华佗 ? 讳疾忌医

曹操杀吕布 ? 悔之莫及

曹操下江南 ? 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用计 ? 又奸又滑

曹操遇蒋干 ? 误大事

曹操遇庞统 ? 中了连环计

曹操张飞打哑谜 ? 你猜你的,我猜我的

曹操诸葛亮歇后语的答案拓展热门篇 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 ? 吃里爬外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 人在心不在

关羽放曹操 ? 念旧情

曹操杀吕伯奢 ? 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客道 ? 不出所料

曹操下宛城 ? 大败而逃

曹操遇马超 ? 割须弃袍

关羽降曹操 ? 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转胎 ? 疑心重

曹操用人 ? 唯才是举

属曹操的 ? 疑心太重;疑心大

属曹操里 ? 多疑

曹操八十万兵马过独木桥 ? 没完没了

曹操背时遇蒋干 ? 倒霉事全来了

曹操诸葛亮歇后语的答案拓展最新篇 刘备三请诸葛亮 ? 诚心诚意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 ? 暗中盘算

三个臭皮匠 ? 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 ? 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 ? 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 ? 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 ? 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丑妻 ? 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 ? 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 ? 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 ? 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盂获 ? 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 ? 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 ? 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次周瑜 ? 略使小计

曹操杀华佗歇后语及答案,曹操杀华佗歇后语及答案

华佗作为中国古代神医,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至今让后人景仰。一代神医死于何因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但在中国的歇后语中却有一则道出了华佗死因。亲爱的朋友,你知道是哪一则歇后语吗?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以怨报德

【释义】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一、关于曹操杀华佗的故事

《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一家之言,何以为信?>>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

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在文章中,林振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

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二、关于曹操的歇后语

(一)正面:坚决果断、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严于律己

1、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2、曹操做事——大刀阔斧。

3、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4、曹操遇关公——喜不自喜

5、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6、曹操割须——以己律人 (众将愿为他出生入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26593.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