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为富不仁
财主杀妻相关歇后语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典故: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从此,“三个丑皮匠——赛过诸葛亮”就再民间流传开了。而随着故事的流传,而“丑皮匠”就被误传成“臭皮匠”了。
解说“一窍不通”
吉林 李辉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家财主的儿子跟老师学习,学来学去,什么也没学会。财主很关心地去问老师:“我家的孩子学得怎么样啊?”老师想来想去,怎么说呢?说学得好吧?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说学得不好吧?又怕财主生气。后来,老师想出了一个万全的说法:“你们家的孩子,七窍通了六窍。”财主一听,分外高兴,七窍都通了六窍,很不错了。殊不知,老师的意思是:一窍不通。
“一窍不通”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比喻一点儿也不懂。这个成语不是来源于这个笑话,而是另有出处:
殷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淫虐无度,致使国势危在旦夕。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劝谏纣王而暗自叹息。纣王的叔叔比干,以为自己是他的叔叔,如果规劝他,他一定会悔悟。于是,大胆以死力荐,劝纣王修善行仁,改邪归正。没想到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恼羞成怒,将比干杀死,剖腹验心,想看看比干的心是怎么长的。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气愤地说:“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孔子的意思是,纣王的七窍一窍也不通。如果有一窍是通的,比干也不会死的。
现在的“一窍不通”,仍被人们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如“对于这道题,我真是一窍不通。”“她对计算机技术,一窍不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2640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财神爷着烂衫
下一篇: 裁布不用剪子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