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造屋请箍桶匠

民俗 2023-09-17 02:31:15

最佳答案:

找错人啦

造屋请箍桶匠相关歇后语

人的歇后语

导语:歇后语是我国语言文化传承的精髓,分为前后两部分,后一部分以比喻为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人的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做梦坐飞机 想人非非(飞飞)

做梦变蝴蝶 想人非非(飞飞)

做媒人的赔女儿 输在嘴上

坐轿里骂人 不识抬举

坐飞机扔相片 丢人不知深浅

嘴巴里藏刀子 出口伤人

自留地里撒尿 肥水不落外人田

姊妹俩出嫁 各人忙各人

啄木鸟治树 人木三分;嘴巴子硬;全仗着嘴硬;全凭嘴

状元府内吃蟠桃 贵人吃贵物

庄稼人走亲戚 实来实去

庄稼人种五谷 土生土长

庄稼人种豆子 步步有点

庄户人家的孩子 土生土长

抓住张飞当李逵打 认错了人

属牙膏的 受人排挤;不挤不出

竹子扁担挑竹筐 碰上自家人

猪肉汤洗澡 腻死人

猪圈里的黄牛 高人一头

猪尿泡打人 情节重

猪尿脬打人 打不死,臊也臊死了

猪尿脬(sui pao膀胱)打不死人 气胀人

猪八戒照镜子 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招亲 黑灯黑人

猪八戒卖凉粉 人丑名堂多

猪八戒啃地梨 什么仙人吃什么果

猪八戒读诗文 冒充圣人

猪八戒吃人参果 囫囵吞;不知贵贱;食而不知其味;全不知滋味

周郎妙计安天下 赔了夫人又折兵

众人的嘴 捂不住

纸糊的人过河 衣烂架不到

纸糊的老虎 吓不住人;不堪一击;不咬人

纸糊的棺材 哄鬼;骗鬼;坑死人

纸糊的房子 不能容人;不是安身之处

直性人发言 一有啥说啥

织布不用梭子 就靠吹(比喻人既有心眼,又极油滑不老实)

蒸笼里伸出个头来 熟人

睁眼瞎老装元 丢人现眼

睁眼瞎考状元 丢人现眼

砧板上的肉 该剁;任人宰割

针眼里看人 小瞧

照相馆改底片 羞(修)人

赵云摔阿斗 收买人心

赵五娘?琵琶记》中人物)上京 一路辛苦

找木匠补锅 找错了人

找个姑娘当媒人 不成也有点希望

丈人瞧见傻女婿 越看越惹气

丈母娘疼女婿 人情人理;诚心实意

丈八高的灯台 照远不照近;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照人不照己

张天师画符 玩的骗人术

张天师被鬼迷住 明人也有糊涂时

张三(狼的俗称)不吃死孩子 活人惯的

张驴儿上公堂 恶人先告状

张驴儿(戏曲《窦娥冤》中人物)告状 冤枉好人;肚里有鬼;心怀鬼胎

张飞骑老虎 人强马壮

张飞卖针 人强货扎手

张飞卖铁锤 人硬货了当

张飞卖豆腐 人强货不硬;黑白分明

张飞卖刺猥 人强货扎手

张飞卖秤锤 人强货硬

站在河边撒屎 随大流(比喻跟着多数人说话或行事。)

造屋请箍桶匠 找错人啦

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 人走家搬;搬家

灶王爷贴在腿肚上 人走家散

灶王爷不在家 没主事的人

灶君(灶神)帖腿上 人走家搬

宰相的千金皇帝的女 不怕没人要

砸开的核桃 有人(仁)儿

月子婆娘挨打 不近人情

月下老人绣鸳鸯 穿针引线

远路人蹬水 不知深浅

原子弹爆炸 不同凡响;一鸣惊人

园里的橡胶树 任人千刀万剐

箢篼(yuan dou盛东西的器具。用竹篾等编成)抬狗 不受人尊重

育公打灯笼 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照人不照己

玉匣记做枕头 痴人说梦

玉米棵上戴凉帽 凑人头

玉帝的手书落人间 泄露了天机

渔鼓艺人打鼓帮 敲竹杠

鱼儿得水,鸟儿人林 自由自在

又做巫婆又做鬼 两面装好人

有人喜欢鸡,有人喜欢鸭 各有所爱

有人喜欢淡,有人喜欢咸 各对口味

有钱人家的'看门狗 势利眼

游泳池里垂钓 引人上钩

用人家的火做自家的饭 爱占便宜

硬汉子卖豆腐 人强货不硬

鹦鹉学舌 人云亦云

引狼人室 不顾后患;自招灾祸;自取灭亡

银圆当镜子 认钱不认人;一切向钱看

阴天卖泥人 趁早收场

阴沟石缝里的蛇蝎 暗伤人;暗里伤人

姨太太当家 小人得志

医院里的死人 走后门

衣角扫死人 好威风

一人一把号 各畋各的调

一口吞根擀面杖 直性人;直性子

一口锅里舀饭吃 没外人

一口棺材睡两人 死对头

一斤肉放进四两盐 闲(咸)人

一家人五更打牙祭(吃肉) 没外人

一个骰子(tou zi色子。游戏用具或赌具)掷七点 出人意料

一个人唱台戏 独角

一个人拜把子(朋友结为异姓兄弟) 你算老几

一个马鞍上的人 同奔前程

一个方凳坐两人 亲密无间

一副碗筷两人用 不分彼此

一百个人骂仗 多嘴多舌

一百个人当家 不知听谁的

夜行人迷了路 方向不明

夜行人吹哨子 给自己壮胆

夜猫子唱歌 难人耳

夜壶摆在床底下 见不得人

夜叉(相貌丑陋、凶恶的人)骂街 不堪入耳

苏州俗语是什么

苏州俗语一:"东瓜传勒茄门里"字面意思是指把东瓜分类进了茄子堆里。表示搞错了对象,或没搞清事情的来由。 例如:奈当子倪了讲啥人啦?全本东瓜缠勒茄门里!苏州俗语二:"行灶里推出木柴来"行灶就是指没有灶台的简易灶,形似行军灶,多少柴火都能烧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一反常态,不再贪图原来爱好的食、 物。例如:奈今朝哪享红烧肉也弗要吃着哟?行灶里推出木柴来着哇。苏州俗语三:"答应得噢噢应应,忘记得干干净净"意思是指满口答应的事全忘在脑后了。苏州俗语四"矮子里厢拔长子"在矮子里面挑个相对高一些的,充当高个,很勉强。比如:好个颜色全被人家拣脱着,我只好矮子里厢拔长子着哦,随便买子2件。苏州俗语五:"吃素碰着月大"吃斋遇上大月,要多吃一天,意思是指要多受束缚了,又指某种巧合。比如:哦 呦!该个月用 张 大,现在还要多出份礼,真个吃素碰着月大着喔。 苏州俗语六:"癞团摒杀蛇" 癞团就是蛤蟆,摒是用力支撑。这句话的意思是:双方僵持不下,结果谁也占不到便宜,两败俱 伤。比如:俚 垛两家头全弗肯吃亏,那么该趟看上去是癞团摒死蛇哉。苏州俗语七:"看人挑担勿吃力,自家挑担步步歇。" 看别人做事很容易,可自己做起来,远不如别人。苏州俗语八:"盐钵头里出蛆"放盐的罐子里长蛆虫,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不会发生的事。比如:今朝奈那哼想着要喊俚请客着哟?盐钵头里出蛆着哦。苏州俗语九:"眼睛一眨,老孵鸡变鸭" 形容变化快,超出一般想象。例如:"弗是讲好去桂林白相个么,哪哼眼睛一眨,老孵鸡变鸭,变 子去杭州着呢?"苏州俗语十:"造屋请仔个箍桶匠" 很显然,找错帮忙的人了苏州俗语:"打碎水缸印过来"意思是话不讲明,话里有话。比如:"奈阴损起人来倒结棍了嗨哇,闲话么全是打碎水缸印过来咯!苏州俗语:"急先锋碰着慢郎中"急性子遇到慢性子,自然没话好说了。原话是“急惊风碰着慢郎中"。苏州俗语:"城头上掣棺材,远兜远转"意思一般是指讲话时不直接,绕弯子。比如:奈个人讲闲话就是欢喜绕圈子,城头上掣棺材,远兜远转苏州俗语:"说着风,就扯篷。"扯篷是行船时升帆的意思。这句话是指很会顺杆爬的形为。比如:我阿刚刚讲乘汽车适意,奈就要去买车子着,说着风就扯篷着哦。苏州俗语:"顺风篷勿能扯足"意思是得意时不能太过份。比如:晓得奈对,那么讲脱两句么也好着哦,顺风篷勿能扯得忒足!苏州俗语:"瘌痢头儿子自家个好"意思是自己的东西哪怕不如意,总是觉着比别人的好。例如:奈写的文章么,总归觉着好个哦,瘌痢头儿子自家个好哦。苏州俗语:"满饭好吃,满话难说"就是千万不要把话说死了。比如:奈勿要一起首全答应俚,满饭好吃,满话难说噶!苏州俗语:"肉骨头敲铜鼓,昏(荤)咚咚"昏咚咚的意思是指思维混乱,这句话常用来教训那些一下子没主意,昏头昏脑的行为。苏州俗语:"七石缸,门里大"一个容量七石的缸,放在屋里显得很大,放到外面,真不算什么。特指那些在外面懦弱,只在家人面前充好汉的人。苏州俗语:"螺丝壳里做道场"地方不大,但充分利用,也能派上用场,可毕竟太挤了。

无锡有哪些俗语?

无锡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人杰地灵。长期以来,无锡的人民群众在口语中提炼产生了大量的俗语。它是无锡方言土语中闪光的明珠,是无锡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



俗语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通俗形象的定型词组或句子。一般认为谚语是俗语的一种,而且是俗语的主体部分。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也包括在俗语之内。

从无锡地方俗语的组成结构,形式以及名称分类上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除谚语外,也包括歇后语,成语、惯用语等等。

(一)无锡的谚语

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常以口语的形式,比喻或概括的手法表现人民群众实际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是一种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和使用的“现成话”。无锡地方俗语大都属于这一类。例如:

不识货,货比货。
金乡邻,银亲眷。
弯扁担弯弯在,硬扁担硬爽脆。
村上有个好嫂嫂,满村姑娘齐好学。
烂泥萝卜,揩一段吃一段。
叫化子(乞丐)不留隔夜食。
自扳砖头自磕脚。

(二)无锡的歇后语

从体式上看,有的无锡地方俗语是歇后语。它原则上由前后两个语言片断构成,前一部分用来对某一事物或摹一行为动作加以比喻,形容或描绘,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所说的意思加以解说或点明,即所谓“前‘喻’后‘解’”。用歇后语说话,本来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不说,留给人家去体会,所以叫歇后语。现在常见的是前后两部分都“和盘托出”。例如:

大浮杨梅——只吃不袋。
出头椽子——先烂。
等天落雨尸——干死稻。
老和尚敲木鱼——实笃笃。
和尚要钱——经(竟)要卖。
宜兴的茶壶——突出一张嘴。
三个指头捏田螺——稳拿。
驼子跌跟斗——两头不着实。
人情急如债——顶着锅子街头卖。

(三)无锡的四字俗语与成语

有的无锡地方俗语是四字结构的习惯词组,具有较强的比喻、借代性质,可算是四字俗语。例如:

额角头高嚼舌头根啃老骨头
死蟹一只宝塔结顶笃定泰山
朝南面孔 贼勿空手一句闲话

无锡地方俗语中有一些四字结构、整齐精练的习惯词组,虽没有在《现代汉语吃了不耐饥:“面黄昏,粥半夜”。“暴(刚)穷不要吃粥,暴(刚)富不要造屋”。则是说不要因为开始穷就喝起粥来,把肚皮撑大了,反而越吃越多、越吃越穷;而刚富裕起来,也不要急于造房砌屋,还是等积蓄多了再说。因为“没有三年陈油酱,请不起泥水匠”。

——在恋爱婚姻上,需要“挑挑拣拣”,但是挑人品呢?还是挑门户呢? “会拣拣人头,不会拣拣门头”;而有的是“先看房、后看郎”。

——子女必须从小就抓紧培养教育,打好基础,因为“不怕不长,只怕不养”;“从小看看,到老一半”。而讲到孩子将来有无出息,一些人常常这样断定:“好么楼上楼,不好么楼下搬砖头”。

——“看看不长,立出来一丈”,是讲人不可貌相。人需要打扮,但过分打扮会适得其反:“生得俏只是俏,装得俏引人笑”。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是讲适可而止,不可贪吃贪心。

——“看人挑担不吃力”,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人家想想,也有“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

——讲人言可畏的有:“舌头底下磕煞人”,“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

——比喻请人不当,识才有误:“造房子请着个箍桶匠”。

——讲节气与穿衣的关系,“捂春三,冻八九”;“白露身不露”。预测天气阴晴:“晴天落早雨”;“干燥冬至邋塌年”;“小暑头上一个雷,半个黄梅又重来”。“夏至不给人家莳秧,冬至不给人家看更”,则是讲夏至白昼最长,冬至则夜晚最长。

——反映农业生产的农谚:“麦要抢,稻要养”;“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说明了水稻在白露以后的四个节气中成熟、收割的情况。

有的无锡地方俗语道出了一部分无锡人的社会心态,如“一蓬风”,(一窝蜂)反映了从众心理。“一白遮三丑”,代表了一些人的审美观点,以为长得白就好看。“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说出了一些无锡人的恋乡心理。有的无锡地方俗语有较强的思想性,有规劝、忠告的功用,可作为指导人们的信条。如“吃啥饭,当啥心”,叫人要有责任感、事业心,要尽职尽责;“越吃越馋,越歇越懒”,“只有懒人,没有懒地”,“猪困长肉,人困拆屋”都是劝人要勤劳,莫懒惰。“若要享福,鼻头朝北”是说人生在世,不要光想享福。“相骂无好话,相打无好拳”,是说相骂吵架都不是好事情。这些俗语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作用。

以上虽然仅属举例,但“管中窥豹”,确实可看到无锡地方俗语内容的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都有俗语点到说到。它是我们无锡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的总结与智慧的结晶。尽管一条俗语只是概括总结了一点认识、一条经验,许多俗语又都属无名氏之作,但细细琢磨,无不显示了人民群众认识社会,了解自然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一句好的俗语中领悟到做人之道、办事之理。

无锡地方俗语充分体现了全民性俗语的许多共性。一是短小、凝炼,有极强的概括力,象压缩饼干一样,把丰富的内容浓缩成精辟的语言表达出来,象“百步无轻担”,“懒人挑重担”,“懒人说懒话”等都是用简洁扼要的语言阐明了深刻的道理。

二是也具有双句结构形式。两个分句往往成双结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如“火要空心,人要实心”,“船头相骂,船尾搭话”,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三是双句结构的俗语常用尾韵,如“三月三,大蒜炒马兰”,“六月六,猫狗沐冷浴”,“说得紧张,见得平常”,“早起三光,晚起心慌”,“黄毛丫头十八变,临上轿还要变苎变”。有的甚至前后句最后一个字相同。如“一日三顿,夜饭安顿”,“对你客气,你当福气”,“屋有千间,还少一间”,“一个泥水匠,十八个赖衬匠”,“媳妇做到头,阿婆一凑头”。这些俗语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也便于记忆。

四是用字平易,显得质朴自然,象家常絮语,深入浅出。如“三日新鲜四日厌”,“嘴大喉咙小”,“帮忙帮忙,越帮越忙”,“癞痢头儿子自己的好”。

无锡地方俗语又有哪些个性呢?主要表现在:

其一,鲜明的地域性,打着清晰的地方文化的印痕。

无锡地方俗语是俗语的地方变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它是在无锡人所生存的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同太湖流域、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如“螺蛳壳里做道场”,“吃屎吃着酱板头“,“说着风,就扯篷”,“小暑头上一个雷,半个黄梅又重来”等俗语中的“螺蛳壳”、“酱板头”“扯篷船”、“黄梅天”都是当地所有,又都为无锡人习见、熟知的,体现了俗语同言语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展现了地方特色,而又有生活气息。

无锡的一些风俗习惯,也萌生了一些俗语。如舅舅,无锡人一般称“老娘舅”,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是仅次于父母的至爱亲朋,家中有了纠纷,要请他来调停裁决,因而就产生了“天下娘舅大”这句俗语。有的人把热心街道里弄调解民事纠纷的干部也称为“老娘舅”。 “朝南面孔”是因为无锡人请客吃饭,有名望的人或长辈总是朝南坐有关。而:吃素碰着月大”是过去老年人常要吃一个月素食,有时碰上大月,就得多吃一天素。所以后来常用这句俗语来比喻事不凑巧。其他如“立夏见三鲜”,“冬至大如年”,“做媒人吃十八只蹄膀”等俗语也都展现了风俗人情。

其二,受语言风格的影响,有的无锡地方俗语往往表达得幽默诙谐,具体形象。

俗语的创造和最有实践经验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尤其是口语)密切相关。一些无锡人平常会话较幽默风趣,能拙中见巧,俗中有趣。如发起火来要打孩子,尽管心头非常光火,可嘴上压住了火,只是骂道:“不识相,请你吃辣花酱!”如果拿起竹竿要打,则又会说:“请你吃笋烤(拷)肉2”你倘不慎丢了东西,有的人会用“死人还看口棺材呐”这句话来奚落批评你,说得相当尖刻!因此,不少俗语如“强盗女儿贼外甥”,“阿巧爷碰着阿巧娘”,“吃饭不知道饥饱,困觉不晓得颠倒”,“修了牙齿,坏了脚跟”作为群众日常用语的升华,无不诙谐有趣,说得有理。

另外,有的无锡地方俗语假以生动的形象,活灵活现,极富生活情趣。如“男子吃饭赛狼虎,女子吃饭象绣花,(还有‘女子吃饭数珍珠’的说法)”,说得生动形象极了。“鼻涕说鼻涕,自己鼻涕嗒嗒滴”,“面皮老老,肚皮饱饱”,有力地嘲讽了一些人“正人不正己”, “有嘴说别人,无嘴说自己”以及那种“检讨一阵子,舒服一辈子”的现象,这些无锡地方俗语之所以表达得形象生动,含蓄深刻,正是建筑在无锡人口语具体形象,生动的基础上的。

其三,在俗语用词上,带有明显的无锡方言词或方言音。

无锡方言土语在俗语里的使用是无锡地方俗语的又一特点。无锡人一般说“不”为“勿”,所以好多俗语中的“不”要念“勿 (fe)”音。如“看人挑担勿吃力”,“勿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又比如“死”字,在俗语中由“煞”代替,如“等天落雨干煞稻”,“热豆腐烫煞养媳妇”,“皇帝不急,急煞太监”,“一钿(钱)逼煞英雄汉”,“处暑处暑,热煞老鼠”。“冷在风里,穷在债里”,用无锡方言念,又得念“冷勒风里,穷勒债里”。 “金窝银窝,不及自己家的草窝”中的“窝“要念成“窠(kou)”。

由于念的方言音,所以,有的无锡地方俗语说得写不得,如“口(a)卖不值钱”,“口(a)着不是轮着”中空着的字念“啊”音,强迫之意,但字形不知如何书写为好。还有如“莳秧照上口(da)”的口念“汰”音,行的意思,也不知怎样写为准。

其四,在引用上,有的无锡地方俗语原则上离不开上下文,需一定的语境。

因为它只说了比喻部分,不说出说明部分,所以为了领会起来效果更好,在引用时,前要有铺垫。如“租田当自产”,往往是在人家借了东西,迟迟不归还的情况下说的。意即把人家的东西借来当成自己的了。其他象“蚂蟥不能听见水响”,“聋譬听不见狗咬”,“狮子大开口”,“拣不落的菠菜头”,“要吃三年萝卜干饭”,“冷灰里爆出热火星”等等俗语的使用也是如此,因为使用的不是它们的本义,只是作为喻体,成为语言中一种很形象的材料,以用来喻说事理。当然无锡地方俗语与其它的地方俗语一样,在使用范围及对象上有不少局限。随着时代的前进,无锡地方俗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淘汰了一些思想内容低劣或者难以理解的方言;一些带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甚至靠近普通话的方言正在产生。我们在使用地方俗语的时候,尤其在书面上使用时,应该注意语言的再加工,以有助于普通话的推广,不悖汉语规范化的宗旨。

来自:百度

经典歇后语

导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特殊语句,下面精选40句经典的歇后语供大家欣赏。

1. 邮包上挂灯草 轻信

2. 出炉的铁水 沾不得

3. 口袋里装钉子 个个想露头

4. 山头上看飞机 高瞻远瞩

5. 浸水的麻花 不干脆

6. 傻小子不识货 拣大的摸

7. 橡皮人救火 自身难保

8. 墙里的柱子 暗中使劲;使暗劲

9. 躺在棺材里想金条 贪心鬼

10. 淬过火的'钢条 宁折不弯

11. 耍大刀的唱小生 改行了

12. 风浪中行船 摇摆不定

13. 湖南到湖北 两省

14. 面具店里失盗 丢脸

15. 强盗敲门 来者不善

16. 森林里撒网 瞎张罗

17. 汽车撞轮船 难得一回

18. 自来水坏了龙头 放任自流;任其自流

19. 泥鳅上沙滩 不怕你滑

20. 滚水泡米花 开心

21. 瞎子拍大腿 不高兴

22. 大街上的挂钟 群众观点

23. 破被子裹元宝 好的在里面

24. 皇帝出宫 前呼后拥

25. 下雨天泼街 假积极

26. 旋风吹到嘴里 邪风人内

27. 新疆的哈密瓜 甜甜蜜蜜

28. 书桌上的笔筒 粗中有细

29. 碟子里栽牡丹 根底浅

30. 眼睛上套棉花 看不透

31. 肚脐眼插钥匙 开心

32. 造屋请箍桶匠 找错人啦

33. 眨眼打哈欠 扬眉吐气

34. 头上撒虮子 自讨麻烦

35. 吹风机出故障 坏了风气

36. 大师傅蒸馍 不到火候不开锅

37. 睡觉不枕枕头 空头空脑

38. 盲人纺纱 瞎扯

39. 卖油的梆子 挨敲打的货

40. 红药水抹疖子 治表不治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26234.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