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歇后语

赵括(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讲兵法

民俗 2023-09-16 22:24:12

最佳答案:

夸夸其谈

赵括(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讲兵法相关歇后语

纸上谈兵文言文带拼音

1. 纸上谈兵的文言文全文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文言文

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11)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12),佯败走,而绝(13)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14)之。

(选自《史记》)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⑤难:驳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⑧赵:赵国。

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1)易置:撤换。

(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3)绝:截断。

(14)坑(kēng):活埋。

译文

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所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给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末)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2. 《纸上谈兵》原文及翻译 文言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参考译文: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等到赵括(被拜为大将)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 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

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 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

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扩展资料: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然而战国时并没有纸,最原始的纸诞生于西汉 ,晚于春秋。

故纸上谈兵四字出典既非《史记》,亦非司马迁。 人物介绍: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

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3. 文言文《纸上谈兵》重点字词翻译 (1)少时;小时候。

(2)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3)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以,认为。

(4)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名将,曾多次率赵军破秦军。

(5)难:驳倒。

(6)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死地,生死存亡之地。

(7)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8)赵:赵国。

(9)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10)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约束,规矩。

(11)坑(kēng):活埋。

(12)尝:曾经。

(13)卒:步兵,士兵。

(14)将:使……为将,使动用法。

(15)佯:假装。

(16)奇兵:战争中用于引用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也称“饵兵”。

4. 纸上谈兵文言文 经过四十多天,赵括之父,本是危险的场合。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于是)军心离散: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赵奢不能驳倒(他)。(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分断其军为二。”

赵括既代廉颇⑨,根据实际情况。

②言兵事。

(11)易置: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那末)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结果被秦军大败,军饿。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

文言文

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四十余日。只知道根据兵书办。假使赵国不给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佯败走,不知道变通。赵括的军队大败,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撤换:用兵打仗:把它说得很轻易,年轻时学兵法;小时候,而括易言之⑦,以天下莫能当③,假装败退。

(12)纵奇兵:赵国,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纵奇兵(12):赵奢。

③以天下莫能当。

⑤难。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括母问奢其故。

(14)坑(kēng),士卒离心,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括军败。

译文

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奢不能难⑤:“兵,然不谓善,撤换军官: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赵国良将,死地也⑥,用赵括代廉颇。秦将白起闻之。

(选自《史记》)

注释

①少时,讲用兵打仗的事。

(13)绝,破赵军者必括也。使赵⑧不将括即已,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④奢,言兵事②:“用兵打仗,悉更约束⑩,赵国良将,本是生死所关的场合,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廉颇对秦作战: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11)军吏,而绝(13)其粮道,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奢曰,秦悉坑(14)之:活埋。

⑥兵:议论用兵打仗的事,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秦军杀赵括,死地也:截断,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若必将之。

⑧赵。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奢说。

⑩悉更约束。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驳倒,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⑨廉颇。

⑦易言之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5. 文言文纸上谈兵的重点实词的解释词:1.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11)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12),佯败走,而绝(13)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14)之.(选自《史记》)①少时;小时候.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③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⑤难:驳倒.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⑧赵:赵国.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11)易置:撤换.(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13)绝:截断.(14)坑(kēng):活埋.(15)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16)当(dǎng ):抵押.翻译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随即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触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6. 纸上谈兵文言文翻译 原文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赵括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译文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 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 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7. 文言文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解 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人匀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空头支票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歇后语 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灯 谜 《孙子》;军书;军事论文;赵括打仗

英 文 an armchair strategist <be an armchair strategist; engage in idle theorizing ; armchair strategy>

典 故

文言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地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问一下与这些成语关的典故 1卧薪尝胆 2负荆请罪 3指鹿为马 4.纸上谈兵 5口蜜腹剑 6入木三分 7雪中送炭

1卧薪尝胆
发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伐倒的大树,象征:学业以成。尝胆:锻炼意志。(藏龙卧虎) 语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明·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近义词  发愤图强、宵衣旰食、励精图治 名 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清)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于是写了这副自冕联.(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 典 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喜否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喜否,伯喜否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喜否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伏。他还听信伯喜否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编辑本段事件详述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
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对夫差恭恭敬敬,相传他在吴3年,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受尽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靠着伯嚭的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得到赦免归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于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这就是历史上相传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身自俭朴,"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于政,"未尝一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节省开支,以增强国力。 勾践返越后,大力发展生产,繁息人口。他下令10年不收租税,让百姓"居有三年之食"。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壮男娶老妇为妻,老男娶壮女为妻。女子17岁不嫁,男子20岁不娶,父母有罪。妇女将分娩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接生。生男孩,送给两壶酒、一只犬;生女孩,送给两壶酒,一只小猪。若一胎生两个,官府供给衣食,若一胎生3个,官府给请保姆喂养。对鳏寡孤独都有相应的照顾。缓刑薄罚,以安定民心。 整饬内政,招贤纳士。重用文种、范蠡、计然等人。选国内"达士",给以上等住宅,供给上等的衣食,使他们为国效忠出力。招募贤才,有从诸侯国来越的游士,勾践一定在宗庙中举行隆重的接待礼,并根据各自的特长任用。如勾践以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事、外交,计然管理财政等。 加强军事训练。按里闾的行政组织征集、编制兵员。制造利剑强弓,训练"习流"水军。用重赏严刑教育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进则思赏,退则避刑",建筑城郭,加固边防。 这就是勾践实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策略。 与此同时,勾践听从大夫扶同"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在"厚事于吴"的方针里,主要实行文种的"九术"中有关的计策,即"重财币以遗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经常送些玉帛珍玩给吴国君臣,使他们高兴;"贵籴粟稾以虚其国",勾践回国后假报国中受灾,向吴国借粮1万石。次年越国选上好的粮食,经过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见越粮种优,于是用来作种子,致使吴国无收;"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越国向吴献上西施、郑旦二美女,夫差由是荒于政事;"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勾践派3000木工到山中伐大树,并将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纹,然后献给吴国。夫差用这些木材,大兴工程,修造宫殿,耗费民力;"遗之谀臣,使之易伐","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加深夫差、伯嚭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使夫差逼伍子胥自杀,除掉了阻挠同越亲善的忧患。越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的方针,一面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为了麻痹吴人,越国还对楚佯攻一次,楚国也派兵追击越军。吴、楚是世仇,吴人见越攻楚,对越更加放心。 越国经过多年的准备,兵强马壮,只等有利时机,向吴发起攻击,以洗国耻。
2负荆请罪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近义词】:引咎自责
【反义词】:兴师问罪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3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是非分明、循名责实、实事求是 【同韵词】:装聋作哑、敲敲打打、涉笔成雅、动静有法 【谜 语】:点石成金 【语 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读 音】:zhǐ lù wéi mǎ 【解 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翻 译】:英文:call white black / 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
出处
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指鹿为马
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 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这时,秦王不能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时,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臣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此乃鹿也!”赵高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 说法,对皇上说,“此乃千里好马也!”
编辑本段原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大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编辑本段译文
赵高想要谋反,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探,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编辑本段注释
1.为乱:作乱,指篡夺皇位 2.验:试验 3.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4.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中(zhòng),适合,这里指借法律条文扣以罪名 5.左右:身边的人图片(1):《指鹿为马》连环画封面
6.阿顺:阿谀顺从 7.法:刑法 8.欲:想要 9.恐:害怕,恐怕 10.或:有的 11、半:有一半 12、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13.因:于是,就
4.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近义词:华而不实。
【汉语文字】纸上谈兵 【汉语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英文翻译】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to concentrate on details but forget the main purpose or objective;to sacrifice (or drop, lose) the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 【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而没有实际经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字词解释】纸:书 上:上面 谈:谈论 兵:用兵纸上谈兵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夸夸其谈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5口蜜腹剑
【解释】: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示例】:这厮~,正所为慝怨而友者也。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二十五出
【近义词】:甜言蜜语、佛口蛇心
【反义词】:心直口快、心口如一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6入木三分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读 音】rù mù sān fēn 【英 文】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主人公】书法家王羲之 【释 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cm)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同韵词】略迹论心、九五之尊、敬布腹心、一挥千金、击玉敲金、一夜夫妻百日恩、石火光阴 【对 联】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歇后语】锤子打钉子——入木三分;啄木鸟啄树——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的英文翻译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1.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诗句: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7雪中送炭
【解释】: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出自】: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示例】: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近义词】:雪里送炭
【反义词】:落井下石、投井下石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8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读音: pò fǔ chén zhōu 破釜沉舟
英译:Crossing the rubicon,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burn one‘s own way of retreat and be determined to fight to the end 近义词 : 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背城借一、孤注一掷、济河焚舟 反义词: 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抱头鼠窜,望风而逃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编辑本段详细释义
《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见《史忠正公集》
9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典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说:“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同义词:画饼充饥。

【汉字形体】望梅止渴 【汉语注音】wàng méi zhǐ kě 【英文拼写】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词语解释】人想到可以吃梅子就会流出口水,这样能解渴。后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他人。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连动式;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画饼充饥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jué)》
成语辨析
“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望梅止渴”表示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而“画饼充饥”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画饼的行为。
成语示例
①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②官人今日见一文也无,提甚三五两银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水浒传》五十一回) ③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 元·贾仲名《对玉梳》)
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jué)》
注释
役:打仗 失:丧失,失掉,没 汲:水源 三军:三支部队,喻指全军
乃:就 饶:富足,多  饶子:果实结得多  闻: 听说 乘:利用 源:水源 及:到了
译文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作者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10初出茅庐

【注 音】 chū chū máo lú 【解 释】 茅庐:草房。原比喻刚露头角。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刚出道 【示 例】 那傻小子是“~”,我们准可以扫光他!(鲁迅《彷惶·高老夫子》) 【近义词】 初露头角、乳臭未干、初露锋芒 【反义词】老成持重、老马识途 【歇后语】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英 文】 wet behind the ears <as green as grass; lacking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of life;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
编辑本段典 故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博望坡
11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拼 音】wán bì guī zhào  完璧归赵典故漫画
【释 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主要人物】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秦王和其他的大臣们。 【用 法】作谓语或宾语;指物归原主。 【结 构】主谓式 【近义词】物归原主 【反义词】久假不归[1] 【押韵词】活蹦乱跳、枝叶硕茂、荒淫无道 【灯 谜】物归原主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比喻原物完整地归还本人。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 【造句】我借了别人的东西,现在完璧归赵了。 我今天要去舞会 ,你的礼服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英语的解释】to 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to return a thing intact to its owner; to 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 【歇后语】蔺相如护璧使秦[2]本词语已被选入北京2011中考说明。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来源典籍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他见秦王没有诚意,可玉已经在秦王手里,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12神机妙算

〖解释〗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 成语出处 《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引

〖意义〗形容善于估计形势有很强的预见性 〖注音〗shén jī miào suàn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决策等[1] 〖近义词〗锦囊妙计 料事如神 【反义词】:无计可施、束手无策
编辑本段出处
成语出处 《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ehouyu/12586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