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马同学: 太乙救苦天尊,我在2018年9月整理了一篇大道无情的文章,现在重新发到群里,希望有助于大家进一步加深对于无情的理解。
图片仅作为配图使用,与原对话场景无关
大道无情,道亏爱成
《南华真经·齐物论》云:“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爱是一切是非之源。进一步讲:物爱和情爱是人世间一切是非之源。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庄子所说的爱可以理解为人对物的爱、对情的爱,都是人的私欲。私欲越大,道亏越严重。道未变,物也未变,发生变化的只是人的是非观念,人爱物而不爱道。所以人们此后进入了亏道、损道、无道的时代。
庄子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成玄英疏曰:夫昭氏鼓琴,虽云巧妙,而鼓商则丧角,挥官则失征,未若置而不鼓,则五音自全。亦由有成有亏,存情所以乖道;无成无亏,忘智所以合真者也。
昭氏之鼓琴,实际上是内心欲望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沉溺于物的一种高水平的表现,这种技能表现的越高超,越成功,人与道的距离也就越远,道之所以亏也。
尽管在世人看来,昭氏鼓琴,师旷枝策,惠子论辩,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其事迹都足以载入史册。但是这种所谓有成的技艺在大道看来却不过如腐鼠一般,不值一提。
庄子说: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这个所谓的成,是物爱的结果,假如人人心中没有物爱,没有成心,不以是非之心去认识物判断物,物爱无所谓成,人对道的认识就不会亏损。
为什么道有了亏损,爱就成立了呢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大道是大爱,是没有亲疏区别的,“道不遗物”、“道不遗人”;而人的物爱恰恰是自私的,是小爱,是有亲疏的,是有强烈的是非观的。人和人之间为了自己的情和爱,可以不顾一切的去争、去抢、去斗。
《道德经》说“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些都说明,道亏爱成,就是在为学为爱为情、不为道。
爱存在的原因就是道亏,人失去了先天大道,都在追求后天物化的东西。人之所以爱的本质,其实是先天道亏的后天代偿品。但是对人来讲,最可悲的是:这个小爱,连同人一起,最终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的无影无踪,不复存在!
这个爱,不仅包括对物的爱、对情的爱,也包括所有对幻象的爱、对光的爱,对境的爱、对空的爱、文字之爱,喜动之爱,喜静之爱,一切欢喜执迷之爱,修道都要全部放下。心生欢喜爱意,就是后天,必须即刻舍绝。如若今日不除,明日不断,或者舍又不绝,牵绊缠绵,那么真言也是毒药,圣境也变牢狱!得之反而轻命,妄以为真实,其实可怜可哭!
庄子说: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由此可知,齐物的方法就是站在道的立场上的不用之道,如是,则成心丧去,物爱消失,无是无非,万物一体,被亏损了的道才可以重新回到人们心中应有的位置,才能齐万物与我为一。
黄紫檀老师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
――这是元神变为识神的过程,也是社会人心从远古之天真,变为下古之沉沦的过程。
灭好憎,收精神,绝感动,即身即可返还天真。修身在此,治世亦在此。怕就怕好憎成形,而知识在外引诱,不能返还自己本真。这样天理就灭了。
一切文章技艺,神通法术,
极奇尽变,惊世骇俗,
皆是身外之物,
挡不得生死,敌不过承负。
不惟于我无干,
且心系于此物之中,
神牵于此物之内,
适为我有漏种子。
就是立功立言,声震寰宇,
名满乾坤,只算一点世间阳德,可换今生些些福报,亦可为未来世积累阴德,
若欲打破玄关、超圣登真,
则犹未达标也。
只因功名在外,
并非关乎我之修炼,
只有尽性至命、
才可为后世规模也。
惟有大爱,可取小爱。
惟有觉悟,可解情爱。
又谁知,圣者的寂寞背后,是内心的万紫千红
而宇宙最深处的寂寥,是永恒的充实
黄老师答:道亏爱成[强]
转发请声明原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tyxsdy/62356.html.
下一篇: 男子女子精不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