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黄帝内经》的内调外养之道
各位朋友,大家好。
在多年的养生调理中,本人发现痛经是困扰许多女性的“顽敌”。许多朋友习惯于止痛药的一时之效,却不知我们中国老祖宗们早就留下了指示,这被称为“经行腹痛”,其根源在于身体内部的失衡。《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痛经,正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正气不足,邪气干扰”的求救信号。
经典医学将痛经主要分为两大类型,调理前需明辨根源:
不通则痛-实证:多因寒邪、气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胞宫。
《黄帝内经·举痛论》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这精准地描述了寒邪如何凝滞气血,引发剧痛。
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减,经色暗紫有块,血块下后痛减。常伴有手脚冰凉。
不荣则痛-虚证:多因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导致胞宫失于濡养。
《黄帝内经》又云:“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气血不足,如同土地贫瘠,子宫得不到充足的滋养,故而隐隐作痛。
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
“药补不如食补”,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为您推荐以下调理方略:
1.温经散寒通络汤(针对寒凝血瘀)
此方化裁自《伤寒论》中温经散寒的思路。
配方:当归10克,桂枝9克,生姜5片,红糖30克,大枣5枚(掰开),吴茱萸3克(请在药师指导下使用)。
用法:经前一周开始,每日一剂,水煎代茶饮。
方解:当归养血活血;桂枝温通经脉;生姜、吴茱萸散寒止痛;红糖、大枣补中益气,调和营卫。共奏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效。
2.当归生姜羊肉汤(源自《金匮要略》)
此为医圣张仲景的食疗名方,最适合虚寒体质。
配方:羊肉250克,当归15克,生姜30克。
用法:羊肉焯水,与当归、生姜一同放入砂锅,慢炖至肉烂,饮汤食肉。经前及经期每周食用2-3次。
方解:羊肉温补气血;当归补血活血;生姜温中散寒。此汤能有效滋养胞宫,驱除寒邪。
3.益气养血八珍粥(针对气血虚弱)
此方源自“八珍汤”的食疗简化版。
配方:大米、小米、红枣、桂圆、莲子、山药、花生、红豆各适量。
用法:熬煮成粥,日常或经后食用。
方解:红枣、桂圆、山药补气养血;莲子、花生健脾益胃;红豆养血利湿。长期食用,可使气血充盈,胞宫得养。
外治法能直接作用于经络,见效迅捷。
1.艾灸:扶阳温通第一法
《医学入门》有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的纯阳热力,是化解宫寒、疏通瘀堵的利器。
核心穴位:
关元穴:肚脐下四指。此为“丹田”,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灸之能大补元气,温煦胞宫。
八髎穴:尾骨上方,骶骨上的八个孔洞。这是调理妇科病的“反应区”,灸透八髎,能直达盆腔,温暖整个下焦。
三阴交:脚内踝尖上四指。足三阴经交会穴,同时调理脾、肝、肾,是妇科要穴。
血海穴:膝盖内侧上方。专治血分疾病,活血化瘀。
方法:经前一周开始,用艾条悬灸以上穴位,每穴15-20分钟,至皮肤红润为度。艾灸时精神内守,感受热力透达深部。
2.推拿:导气活血自我按
摩揉小腹:掌心搓热,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缓慢摩揉小腹3-5分钟,透热为佳。能直接放松子宫周围组织。
点按三阴交:用拇指点按两侧三阴交,有酸胀感后保持1分钟,反复3-5次。
推搓腰骶:双手掌心紧贴腰部,上下快速推搓,至腰部发热。此法能刺激命门和八髎,激发肾气。
《黄帝内经》开篇便奠定了养生的总原则:“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理痛经,更需遵从:
避寒保暖:尤其注意腰、腹、脚部的保暖,勿贪食生冷,此乃“避寒邪”之道。
情志舒畅:肝主疏泄,情绪不畅则肝气郁结,加重血瘀。保持心情愉悦,使气机调达。
作息有常: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以养肝血,藏肾精。
痛经并非女性理所应当承受的苦难。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身体内部的寒暖与盈亏。通过内调外养,让身体回归“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从此月事安和,容颜焕发。愿天下女子,皆能被温柔以待,从内而外,绽放健康之美。
温馨提示:本文提供的方法源于经典,适用于养生保健。若痛经剧烈或长期不愈,请务必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以免延误病情。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tnai/649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