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到死而无憾?

凌泉 2023-07-22 23:45:36

孙居士的父亲是春节之前去世的,过年之后,他和家人一起来到寺庙为死者超渡亡魂,念经祈愿。

法事休息期间,孙居士拿出了一张纸递给“了空”大师。他说这是父亲生前的“遗愿清单”,不知道能否写上排位帮助父亲实现愿望。

大师接过来看了一下,上面共有十二条遗愿,整整写了一张纸。

他让悟岸小和尚拿来牌位,逐条将遗愿抄写在上面,抄完之后诵经归位.....

小和尚站在旁边心里念着那一条条遗愿,不免产生许多疑问,可因为人多事忙,便压在了心里。

等到下午孙居士一家人前脚刚走,小和尚就赶紧跑到大师跟前询问“遗愿清单”的事情了。

他问师父:“人为什么会有遗愿呢 ”

大师笑了笑回答:“因为人生短暂,他有许多事情没来得及做啊!”

小和尚又问:“那他为什么生前不去做呢 我看那张清单上的事情好像也不是太难做到吧 比方说要和熊猫合影,去趟四川不就完成了吗 ”

大师说:“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活出来自我。这世上只有两种人的遗憾最少:一种是一生都在做着自己喜欢之事的人;一种是为自己喜欢之人而付出的人。他们活的一直很快乐,所以死后也不会留下多少遗憾。”

“那什么样的人死后会有许多遗憾呢 ”小和尚继续问道。

大师说:“死后遗憾较多的有四种人:一种是蹉跎岁月之人;一种是喜欢等待之人;一种是随波逐流之人;一种是为‘他’而活之人。这些人只因为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了不喜欢的事情之上,才会留下许多遗憾没时间完成。”

小和尚听后感慨的说道:“原来‘遗愿’这件事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本来觉得挺好玩的,现在听您这样一讲,我还是祈求佛祖保佑悟岸此生无憾吧!”

边说,小和尚边双手合十,虔诚的向佛菩萨祈起愿来。

感悟:

作家蔡澜有一次坐飞机遇到了气流,机舱内所有人都紧紧抓住坐椅吓到要死,唯有蔡澜一人淡定自若的品着红酒,有人问他:“你一点都不害怕,难道曾经死过吗 ”蔡澜回答:“不,我活过。”

“我活过”三个字再简单不过,可是即使到了离世之时,又有几个人敢骄傲的说出来“我活过”呢

百分之九十的人只能说“我来过”.....

他活着的时候,以为永远也不会死去;他死去的时候,感觉一直没有活过。

这种人最喜欢等待和拖延,他总以为时间足够漫长,可以漫长到去完成所有想完成的事情,可是,时间最爱与这种人开玩笑,一眨眼的功夫,人老珠黄,力不从心。这个时候,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写遗愿,念“后悔学”了。

遗愿多,并非是什么好的事情,遗愿越多,越能证明生前的不快乐。

为了日后少留遗憾,我们今天是不是要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了呢

三省吾身:

1、如今的我过得快乐吗

2、我让喜欢的人快乐了吗

3、人生短暂,请做一个“我活过”的人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人生感悟

苏轼如是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为”,百年人生,原本是一场彻底的大流浪!盛名、重利、高官厚禄……无一不是身外浮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高。”人海茫茫,几多沉浮,几多漂泊!难得的是,在无止无休的漂流中仍然不变真实的自己。但世路多舛,命运多变,一旦遭受打击,难免令人心灰意冷,生出“万事到头都是梦”的感慨,当死亡来临,才令人真切地感受到只有此事此在是唯一的真实,终生忙碌不过是为人作嫁而已。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世间有谁没做过流浪者么?流浪,从来都是灵魂的流浪。“天地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天地是人生的大旅馆,人生是时间河流里的一叶扁舟。生命降临世间,等待你的便是那无法躲避的奔波,悠悠碧水,悠悠行舟,栖身于朋友之中的人倍感孤独,回到故园的人是幸福的,但灵魂的家园又在何方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逝者如斯,生命终将沉没于永恒的黑暗,人间万事转头空,所有的欢乐与苦痛,相聚与离别,都会在帷幕徐徐落下的那一时刻里,渺渺茫茫,如烟如雾,成为一道遥远的风景,带着怕触的疼痛,浮现于记忆的底层,“天下熙熙,皆秋利注”,名与得曾唤起无数人惊心动魄的欲望,历史的车轮随着追逐名利者掀起的流通滚滚红尘缓缓前行,直至今天。“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为什么不能活得轻松一点,洒脱一点!明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却无法摆脱无法逃避,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知易行难尽管有人说,穷通有定,莫遣客仪瘦损。可是身居名利之场,得失去就之际,有谁能做到这般潇洒,人生百年,不如意事常八九,超然于逆境之中的固然是达者,而那沉迷于旧梦的不也是对生命的执着么?仙佛的境界是人们渴盼的,却没有人真的成仙或成佛。得失之际,谁能无动于衷呢?歌笑歌哭都是人生种种境界,人生本来就是这么实实在在,要哭就哭,要唱就唱,只愿那不慎摔倒的人能尽快站起,掸掸衣襟上的泥土,微笑着继续前行。

伟大的人格往往寄寓于丰满而睿智,敢于叩问和探索真理的心灵。在中国文人中苏轼是一个富有激情的诗人,又是一个思辨型的智者。他的思考涉及宇宙无穷与人生的短暂,个体自由与社会律令,理想与现实,出仕与退隐等种种矛盾,其中最有艺术魅力的是对人生穷通和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休言万事转空头,未转头时皆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事凄凉,回首便是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种对生命本身的忧思,被李泽厚先生称之为“人生空漠之感”,“它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这种怀疑与探询正来自词人对世事的.洞明领悟,对生命本体的珍视与挚爱。因此他大胆的向世俗挑战:“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算来著甚干忙。”勇敢地宣称“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以真实的人性,生命的自由状态,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是很多文人心中所想而不敢写,更不敢做的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屈原,庄子,李白,苏轼等少数人敢有此为。他们任性放旷的人格风范,张扬主体的精神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崇高美的特质,为含蓄有余,豪放不足的中国文学注入了活力。

在苏轼看来,人之所以要对人间万事超然旷达、随遇而安,是因为人生太渺小、太短促了。那”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瑜,”如今安在哉?”曹操、周瑜这些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成为历史的烟云,如今到哪里去寻觅他们的踪迹呢?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的生命犹如一颗稍纵即逝的流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人生短暂,萍踪无定,人生的历程如雪泥鸿爪,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开不败的花朵,也没有看不完的好景,”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分明?”梨花怒放,柳絮飞舞,草色青青,满城春色,人们在尽兴地赏花游春,可是”人生看得几分明?”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尽兴赏花的机会呢?有限的人生给人们带来多少惆怅和迷惘啊!既然人生胜景难逢,聚少散多,别时容易见时难,那么,何必过分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升沉荣辱呢?”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很快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因此,汲汲于个人的物质利欲、富贵穷通,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就像在醉梦中仍你争我夺,实在显得太荒唐可笑。值得注意的是:苏轼虽然意识到人生短暂,却并没有由此走到《列子》鼓吹的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的道路亡去,也没有像魏晋名士们那样,沉浸于性命无常、人生如梦、欢乐苦短、忧愁苦多的伤感中不能自拔。苏轼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对待人生,认为人们应该”循物之理”,按照客观事理和人的生命规律生活,随遇而安,”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只有遵循客观事理和人的生命规律,才能尽人事,终天年,做到死而无憾。

人生是最漫长的旅程,每一段的风景都有鲜亮与灰暗的一面。单身路上,常常是喜悦与孤独并存。

做人最难就是对生活始终抱有追求,对梦想,始终有期待。而我是幸运的,很久很久之前,就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一路坚持下来,到今天。

我总相信上帝会眷顾付出辛劳的人。因为一直习惯了对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做出计划,所以每一步,都走得艰辛,收获却丰厚。这些年,我经历了一个人在外地读书的艰难,也经历了一个人在异地工作的辛苦。经历事情太多,到现在,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反而可以降到最低。

目前的生活,正是我曾经向往的平静。

我做人其实很简单,沉实处事,温厚对人。工作也一样,敏于事,而讷于言。

不管将来的,会是无法预料的雷雨或者纷彩艳阳天,我想,自己都可以欣然接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与禁忌对话|人生终要见生死

世间事除了生死

哪一件不是闲事

-------仓央嘉措

前言

受朋友相邀,想要一起开个栏目,和这个世界说点什么,于是,便有了这次的开篇文。

在此之前,已经五六年没有再动笔写过长篇大论了。所以,文笔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既然是开篇文,希望可以遇到更多志同道合者,为免落入俗套,所以我们选择了 生和死 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做个探讨。

在我们中国,一直有种世俗的生死观: 死亡便是禁忌。

通常人们不愿意提这两个字,电话号码、手机号码、车牌号码,后边带“4”都不好听,好像和它沾点边都不吉利。

人生是有限的,一切都在倒计时:考试倒计时,工作倒计时,结婚倒计时,生命倒计时。在时间的规则里,我们是过一天少一天。

如果我们现在不去思考正视它,所面临的一个后果就是 「你拖延对死亡的思考,也就意味着你拖延对生的思考」。

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和死,正是我们应该真正面对的问题!

那么,何谓生?何谓死?

英国的 莎士比亚 ,借着哈姆雷特的口,说出了“ 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 ,这一名句历经岁月,依然引起人们的反思。

16世纪,法国哲学家 笛卡儿 在荷兰的火炉边陷入了沉思,提出了“ 我思故我在 ”的经典名句。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宗教与哲学,总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明阳

既然重新论生死,? 这个生死,就不能是通俗的活着,也不是通俗的死亡。

活着是生,死亡是死!如此定义,生死就不足以被讨论。

在生死这个话题的结论浮现之前,我们借用 佛法、道家、儒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 等宗教观点进行延伸,同时,我们也引用了其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观点进行比对。

不求能寻根问底,证出究竟

但求能给人以深思。

鉴于宗教观点有些偏艰深苦涩

先以一章很有特色的小说

作为生死之论的缘起。

这雨,出生于天,死于大地,中间的过程,便是人生,我之所以看这雨水,不看天,不看地,看的也不是雨,而是这雨的一生……这便是生与死!

有生就有死,任何人都不能避免。

常言: “世间最公平者为死神,君不见,凡圣贤愚贫富妍丑寿天皆归一死,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之王侯将相,难免幻化,长寿如彭祖,虽为八百高龄亦终属南柯。”

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对生者来说,要想到我从哪里来

对行将垂暮的人来讲,要考虑到哪里去

所以生与死既不能迈过去,也不能躲开

佛说: “众生可愍,常住合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

这是在说:世俗众生都在愚昧黑暗之中,看不见我们的生命是非常脆弱与危险的,有生有老,有病有死,又有与生俱来之苦,所谓,爱别离,怨憎会等人生八苦。

佛教生死观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性, 肯定人有生、老、病、死。整个世界也没有永远存在的道理,只是在瞬息万变的缘起法中沉浮,缘聚则生,缘尽则灭。

 佛教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没有常性,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常性才是世界的根本性质。所以持“常”的观点,就会生起诸多烦恼和欲望。因此我们要看破始终沉浸在悲欢离合之中的情感,看透众生因无明而轮回的实质。不要落入六道轮回中而不得解脱。所以我们既然知道有生必有死,就不要执着、贪恋。要去超脱生死。

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佛教认为生死相连,生死之间由业力所牵, 死只是作为一种生命的幻化形态,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对我们这一期生命来讲,这一具色身只是经过了生命的一个驿站。

只要世人明了缘起法则,不昧因果,就能把握生命的主动权,并通过对生活的合理安排,而解决人们对死的恐惧和无奈。

佛教论生死形成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

佛教云:死亡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

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非断灭性消失。

佛教认为,生与死主要是人的无明烦恼,无有间断,导致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变现世间的果,相续形成。于六道轮回之中,受诸苦恼。

《成唯识论》

“业有善业、恶业。善业招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的主要因缘;恶业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主要因缘”。

《杂阿含经》

生死长远,无有边际,无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爱所缠缚,流转生死,无有穷已”

《瑜伽论记》

“出家之人多由见故流转生死,在家之人多由爱故流转生死。此之二种是生死之根本”。

佛教论生死种类

《大般若经》

“若观生死,而起厌怖,欣乐涅盘,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甚深境界。云何非道?谓乐声闻,及独觉地,于有情类,无大悲心。所以者何?声闻独觉,所行之道,非诸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声闻独觉,厌怖生死,欣乐涅盘,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义故,非菩萨道”。

刹那生死

人的心念是由受、想、行、识综合构成的,具有无常生死相。

《仁王护国般若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华严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

《显扬圣教论》说:“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一期生死

一期生死,又称分段生死,或一世生死。是指从新的生命诞生开始,中间经过少壮衰老的变化过程,直到生命最后结束。

《生经》说:“诸贤者听:一切合会,皆当离别;虽复安隐,会致疾病,年少当老;虽复长寿,会当归死,如朝露花,日出即堕。世间无常,亦复如是。年少强健,不可常存,譬如日出照于天下,不久则没。如是,贤者!合会有别,人生有死”。

长期生死

若欲生死穷尽,只有亲近善士,闻听正法,发菩提心,修出世行

变易生死

《大宝积经》说:“有二种死,何等为二?一者分段,二者变易。分段死者,谓相续有情;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自在菩萨,随意生身,乃至成佛”。

生死如泥

指众生由于无知、不自觉,因而陷溺在生死的泥沼中,难以出离。

生死如夜

指生死犹如长夜梦境,唯有黎明来到,方能觉知梦境的虚幻。

《成唯识论》说:“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生死如海

指众生轮回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忽而上升天道,忽而堕落畜生,仿佛在无边无际的生死苦海中沉浮一样。

《佛所行赞》说:“当乘智慧舟,超度生死海”。

《大般涅槃经义记》说:“如来得涅槃船,周旋往返,济度众生,故能于彼生死海中得作船师”。

生死如云

指生死魔障遮覆灵觉本性,好像浮云覆盖日月一样。

《无量寿经》说:“慧日照世间,消除生死云”。

生死如轮

指众生以惑、业、苦辗转相因,犹如车轮,在生死中流转不已。

《大智度论》说:“生死轮载人,诸烦恼结使,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

生死如园

指生死界犹如园林,凡夫耽恋不舍,菩萨游化其间。

《往生论注》说:“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

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就像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句话不敢说能代表孔夫子的生死观,但这句话作为一种对生死态度的典型;「生的事情,你还没有弄明白,死你管它干什么?」

孔子的话,与电影《达摩祖师》里的僧人问达摩的一段对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死后往何处去?

不知道。

你也有不知道?

因为我还没有死。

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

《左传》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

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

就是说,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儒家并不以死为苦,否则也不会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何,庶几无愧”的思想流传。

道家论生死

道德经》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老子的《道德经》中专门谈论死的不多,但其中有这么两段值得后人借鉴。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

王弼 在《王弼老子注》中也提到“身没而道犹存。”的论述。

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

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 认为:“人”与“万物”初生时虽然柔弱,但生机勃勃。事物在壮大或坚强了,便会逐渐走向衰老和死亡。在老子看来,天生万物、万物并作,但最后仍是回归到根源。正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落实在生死问题上,这就产生了中国文化特色“落叶归根”的传统。

庄子·内篇|大宗师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告诉我们,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生老病死全是自然之规律,所以顺应自然之道安时顺世,才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正确选择。

庄子·外篇|知北游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孰知其纪!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变化为神奇,神奇变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说,自然之气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散开就是死亡,生死不过是气聚散风云流转,犹如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在道的驱动之下自然而然的过程,那么面对死亡,我又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

通过庄子论证的过程,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庄子的生死观。

01:首先,庄子认为死生不过是气散气聚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法则。

02:第二,庄子认为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从绝对的时间来看,彭祖的八百岁与朝生暮死的菌类,长寿与短寿也没有任何区别。

03:第三,生与死不过是大道循环而已。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命乃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它是连续的生生不已的。生是生命的显性状态,死乃生命的隐性状态。因此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

在这个基础上,庄子提出了“死生如昼夜”和“死生无变于己”的论断。

生死就如同白天与黑夜一样自然,因此面对生死的正确态度是,既不悦生也不畏死,活着就要开心,死了就放心而去,没有什么值得焦虑的事情。关于生命的短暂性和死亡的必然性,庄子有过一系列的论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死生为昼夜”,“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庄子·秋水篇

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有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

也就是说,既然知道死生是人所必然要行走的道路,所以活着没有必要喜悦、死了也不要认为是灾难,因为生与死始终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计算人所知道的,总比不上人所不知道的,人有生命的时间,总比不上他没有生命的时间。

由此,庄子得出结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也曾通过梦遇骷髅的寓言,以机智幽默的对话,宣扬了生的苦难和死的乐趣: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死了,上面没有君主,下面没有臣子,也没有四季的冷暖变化、世态炎凉,怡然自得地与天地共长久,因此,一国之君虽然是快乐的,但仍胜不过死亡的快乐。

在道家眼里,人死后是多么的自由快乐!

我们不能以此就说道家是消极的,悲观的!

很多人认为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庄子主张退居逃避矛盾来实现清静

认为道家学属于消极悲观的

这是对道家的误解!

北冥虽大 · 岂是囚我之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宽广的北冥,有浩渺的南冥,还有鲲和鹏。

当小小的鱼子,逐渐化为巨鱼,巨鱼犹不满足,还要化为会飞的大鹏,仍不停歇,又打算从北冥飞往南冥。

幼鱼成长为大鱼,必定有其艰辛;大鱼脱离海洋的束缚,化而为鸟,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脱胎换骨,也没人知道。北冥虽大,但依然无法成为鲲鹏的束缚,于是,它要去南冥。其间的风雨历程,依然无人关注。只是当鹏鸟成功徙于南冥,才被世人所铭记。

道家的这种 积极进取,超脱自我 的精神

不正是我们应该追逐的吗?

道家追求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境界。

这种境界体现在生死问题上,便是“无古今”、“不死不生”,死而不亡,这正是道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正是在此意义上,道家在境界层面上超越了生死之困,达到了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层次。

鉴于外教太多,仅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作为阐述参考!

西方人对于生死的看法是比较简单的,每个人死后都要在上帝面前接受审判,由上帝决定该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必然的过程,死亡为我们敞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乐善好施的信徒们得以到天国的乐土里获得永生。

人间本来没有道义,因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人本来没有道义,因而人生来便是一个罪人。

人由罪人变成义人的唯有途径是信仰神灵、信仰上帝,这样附着在上帝之中的道义,便能够因信仰而能够注入人的内心之中。这就是基督教的“因信称义”。

基督教相信灵魂不灭与世界末日,认为人的肉体是短暂的,而灵魂则长存。现实世界是有限的,而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世界末日迟早会到来。人死后灵魂将根据生前的表现受到不同的审判,善者升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所以基督教是关于死的宗教。

作为与基督教、佛教并列世界三大宗教的伊斯兰教,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和基督教有相似之处,都认为生命和万物的存在,由唯一真神赐予或者主宰。

《古兰经》第三章第139节

“生命的期限是真主规定的,所以死亡是归依于真主的意旨,它的到来,必须经过真主的允许。”

伊斯兰教【教徒称之为穆斯林】认为,真主不但是生命的创造者,也是生命的主宰。死是真主的意愿,是不可避免的“定制”。

在穆斯林看来,死亡只是意味着今世生活的结束,更意味着后世生活的开始,是真正幸福的开端。死亡在穆斯林看来是必然的,是合情合理的,是人达到最好归宿的必然之路。因此,面对死亡,穆斯林的内心是最平静,最坦然的。生死这个人类最为困惑和烦恼的问题,在穆斯林的眼中却再简单,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生来死复、人道完成、复命归真、两世吉庆。

《古兰经》说;生前不信教,死后就要进入地狱,受到惩罚。坚信在最后的审判日,每个人将依自身的确切评价而获得报偿。一个人的行为好坏真主都有一本账,在最后的审判日人们都将被筛选,并且分成种类,审查他们的行为,行善者将被善待而行恶者将受报应。

穆斯林们相信;促使一个行为完成其动机和意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真心相信真主安拉就是动机很好,在行为上做出相反的效果或者做错了事,是仍能获得赦免的。一个人即使没有做过好事,但只要他心中有真主安拉,一样能得到赦免。

和基督教一样,伊斯兰教也是关于死的宗教

儒家以“未知生,焉知死?”

作为对生死的思考,

而西方教义刚好与之相对,

是从人对死亡的思考来展开的。

即:未知死,焉知生??

对死后的东西不弄明白,

你这个生的意义在哪?

提到印度教,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就简单提一下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三相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梵天是创造之神,负责创造万物;

毗湿奴是守护之神,是世间万物的守护者。

湿婆是毁灭之神,当世界的运转不再圆满,就会毁灭世界。

印度教的教义: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世界的运转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只有世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生灭运转才会圆满,一旦这个世界不再完美,湿婆就会跳起坦达瓦之舞,毁灭世界。

佛教和印度教都是从古婆罗门教的思想哲学教义发展出来的,从某方面来说,他们对生死的看法? 多有相似之处,都有转世轮回和业力报应等基本概念。

不同之处,在于佛法追求涅槃见性,修达成佛,往住极乐。印度教则追求生死如常,但可以通过修炼,使得自我与神性合一,摆脱轮回,抵达梵我同一境界。

何为生?生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尼采

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存在于时间》里边分析过死亡这个问题。

「死亡是人之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

因为我们还活着,死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很特殊,这种可能性是一切可能性都不一定可能,但这种可能性,你生下来就决定了,是最大的可能性,是确定无疑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又是最本己的可能性(我们每个人只能自己去死,你自己面对自己的死亡,没有人能够代替)?

我们平时老说无奈、无奈,什么叫无奈,只有那个时候才叫真正的无奈。因为没有人能帮你,你只有自己,其实你抓任何稻草都没有用,你当你自己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只有你自己去: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面对死亡一切都解脱,一切都不起作用。确知而不确定。

人终有一死,我们不是不知道,逻辑上是知道的,不确定:究竟哪一天来临?

?人生究竟有没有归宿,有没有来世,有没有天堂地狱?没有人知道!

但不妨碍我们思考! 不妨碍我们去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

佛法常说‘证到’这个词,却无法告诉你‘证到’后面是什么,需要靠你自己去悟。因为欲说欲解都不能,因为条件的条件,因为因果的因果,所以就有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就有了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见路非路,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生和死的思考,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对天地自然法则的探索。

古人不惧生死,所以武力横行,动辄杀伐,以杀戮为本能,这里面遍布着生死。

后来有智慧宗师级人物带领第子教化天下,定礼制法,以学术、学说等传承于世,让人们不再轻易杀伐。及至,神话,宗教信仰之类,把生死更进一步的升华,便形成了当下的生死

但无论佛法、儒家、道家、西方宗教,本质上他们都在不断的给人找活着的理由 ,是为了让生存在。

总结一下,我们从宗教里面看到的生死观

道家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佛法: 生不异死,死不异生;生即是死, 死即是生。

儒家: 死而无憾,虽死犹生

西方宗教: 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死后入天堂或地域

印度教: 生死如常, 轮回转世,生和死只是保持世界圆满运转的载体,不过是当下一段的结束和下一阶段的开始。

睁眼为生,闭眼为死

呼吸为生,停顿为死

动为生,静为死

光为生,暗为死

眼之所见为生,视而不见为死

口之所尝为生,食不知味为死

鼻之所闻为生,久闻不识为死

耳之所听为生,充耳不闻为死

触之所感为生,空荡虚无为死

心之所念为生,心无旁骛为死

生的终极是死,死的极点是生

生和死

是佛家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是道家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是儒家的死而无憾,虽死犹生

是印度的轮回转世,生死如常

正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论生死,亦是论禅

因为生死是开始和归宿!是真相,是真理。

我们明悟了它,便是成了佛!便是见了上帝!便是得道!

那什么是佛?

生死哲学三境界:看生是生,看死是死。看生不是生,看死不是死。看生还是生,看死还是死。 你,在那一层呢?

于浩瀚时空而言,我们渺小如尘,古人先贤几千年都还未勘透证实的生死之论,我们又何敢说能洞悉真相真理?

正如我们开篇所说

不求能寻根问底

证出究竟

但求能给人以深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95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