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音阅读 | 小溪
刘居士是住在市区的一位包租公,他给我们分享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故事。
他说在房客之中,有一个叫做吉平的小伙子,租他家房子已经三年有余。
这位小伙子面相朴实,第一印象非常不错,刚租房没多久,刘居士就在路上亲眼目睹了他帮助一位老人,于是,他便在心中给吉平烙上一个善良的印记。
因为同住在一个家里,刘居士又感觉小伙子人很好,便会经常的叫在一起吃个饭,说说话。有什么活要干的时候,刘居士也从不拿他当外人,会叫来帮忙,人家小伙子也从不推辞。
慢慢地,两人处的就像父子一样,刘居士总会和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们炫耀,说家里又来了一个儿子。
可是,就在前几天,警察突然将刘居士叫到了派出所,通知他家中的房客可能是一名在逃嫌疑人,让他配合工作,暂时不要回家,等到抓住那人才能回去。
刘居士一听当时惊恐万分,他怎么也想不到,和自己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被他当作儿子的小伙子,竟然是一个通辑犯,竟然曾经持刀抢劫伤人.....
当天晚上,房客吉平被抓,其全部承认犯罪事实。
刘居士惶恐不已地将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讲完,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梦一样,他实在想不明白,如此善良老实的小伙子,怎么会是一位持刀抢劫犯呢
“了空”大师笑着说道:“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也是一面佛一面魔。那房客可能本来是魔,因为遇到了你这位佛,所以魔转变为了佛;也可能他本来就是佛,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件事而成为了魔。其实,他之前是佛是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什么人。刘居士有一颗佛心,便渡了他人,帮了自己,免受其害,这一些都是积累功德的福报啊!”
感悟: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世上本来没有魔,只因被逼无奈走上岐途,才成为了魔。
佛佗时期的“鸯掘摩罗”,本是一位优秀善良的少年,因遇上了邪师的教导,又被师母诬蔑陷害,才成为了震惊天下的杀人狂魔。
佛陀渡他时说:“人的残忍、仇恨、嫉妒、愚痴、嗔怒、欲望,皆因无知而起。但宽容、慈爱、理解、谦逊,却是与生俱来,即使是这世上最为冷酷无情的人,内心也是良善的。”
拥有慧根的“鸯掘摩罗”,最终被法力高超的佛陀所征服,后放下屠刀,成为佛陀弟子,证得阿罗汉果。
“万法从心生 ,佛魔一念间。”
对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
我们用善良去引导,对方就是佛;
我们用恶意去揣测,对方就是魔。
想让他人善良,先需自己善良;
想让身边无恶,先需自己无恶。
我们的福报,就是从自己内心深处,开始生根发芽的啊!
三省吾身:
1、我觉得身边的人都很坏吗
2、我觉得身边的人都很好吗
3、我是佛是魔,决定了我身边的人是佛还是魔。
出自佛家经文。
迦叶尊者拈花一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放开一切对你不公的事,宽恕他人也放过你自己。
迦叶尊者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次,迦叶尊者(Kassapa Thera)在一个寂静的地方闭关了很久回到世尊身边。他须发皆长,衣衫褴褛。当时,世尊正为数百眷属传授妙法,眷属们见他如此模样,心生不悦,觉得他行为衣着很不如法。
此时,世尊悉皆了知眷属们各自的心念,心想:我涅槃 (Parinibbana)后,佛法全靠他来弘扬,他本已精通三藏(Tipitaka),具足种种功德,如果众比丘经常轻蔑他实不应理,他应该是人天诸众所应恭敬赞叹的大德,所以,我应在众人前宣扬他的共不共的功德。便告众眷属曰:“你们不要轻蔑迦叶尊者,我涅槃后,我的教法全由他来弘扬。”
接着对迦叶尊者说:“迦叶,你来和我坐在一个座垫上。”众眷属顿时觉得,世尊此举真是希有,肯定是迦叶尊者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迦叶尊者来到佛前,右膝着地,合掌顶礼,禀白世尊:“释迦世尊,您是我的本师,您是我的善逝,我是您的声闻(Savaka)。”
(此时,迦叶尊者已得戒体,此是旧仪规中的承诺得戒体)世尊对众眷属宣说迦叶尊者的功德:“譬如,我在一天、两天、三天乃至七天之间可以住于第一禅定,迦叶他也可以象我一样,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境界,凡我所能得,迦叶一样能如是。
如四无念、四无色界等我所有的境界,迦叶全部具足,我的神变如大变小,一变多,水不能溺,火不能烧,住于虚空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变,迦叶也一样具足。”(以上种种境界,《百业经》藏文版本中有详细讲述)听到世尊对迦叶尊者如此赞叹,众眷属自然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扩展资料: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师玄奘。
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参考资料:-佛经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下句是佛魔只在一念之间。
在佛的眼里没有好与坏之分,所以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并不是坏人变好了,不再做坏事了。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是过来人,而人是未来佛,佛心不二,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寓意:
据说当年佛祖讲经,没有说只是拈着花笑一笑,大家都不明白,唯有迦叶尊者回以微笑,佛说:得我道者迦叶矣。“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寓意着道就在拈花一笑之间;道,就在天地之间。
恶人亦有善念,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坏人,受各种原因的精神或者肉体的刺激才让一个人变成所谓的恶人,如善变恶一样,一旦潜在心底善心发现,恶人也会变善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95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
下一篇: 命运不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