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音阅读 | 小溪
僧人在行脚的路上遇到了一群猎人正在捕猎。
他们刚刚杀死了一头猛虎。
血腥的现场令僧人大起慈悲之心,赶紧念起了“阿弥陀佛”。
刚往前走了一里地,他隐约听到有孩子的哭声。
顺着声音的方向寻找过去,才发现有一处洞穴里面,一只小虎崽正在呆萌的忘着外头。
“估计那只被杀的老虎是它的妈妈,这小虎崽因为失去了食物来源,才会饿的‘嗷嗷’直叫的吧!”僧人想。
于是,他把自己行脚的干粮拿出来喂它。
小虎崽果然是饿坏了,三下五除二就把僧人的干粮全部吃光,吃完之后带着感激的眼神看着这位施舍食物的恩人。
僧人本想继续赶路,但转念一想,虎崽还小,如果没有人给它提供食物,很快就会被饿死的。
想到这里,僧人将小虎崽抱了出来,决定带上它一起前行。
路经一个村子,有人看到他抱着一只小老虎,不免好奇询问,当那人知道僧人出于好心帮助小虎崽的时候,赶紧好言相劝:“老虎天生具有兽性,万莫养虎为患。”
僧人说:“养虎为患固然可怕,但见死不救更为可怕,现在我如果将它丢弃了就等于杀生,就是见死不救。所以要等它具备生存能力了,才能放虎归山啊!”
那人摇了摇头,没再言语......
就这样,好心的僧人一路行脚,一路护养虎崽两年时光。
两年时间里,僧人或许不知道,他的善良早己收到了回报。如果不是带着一只老虎行脚,他可能在一年前就被截道的歹人杀死了……
眼看着一天天长大的老虎,慈悲为怀的僧人为避免血猩,尽可能的控制着小老虎不去捕食动物,他只给它一些素食面饭,填饱肚皮。
可是,老虎的天性是难以泯灭的。
这天,它在一座僧人歇脚的寺庙里,忍不住吃了一只为众僧下蛋的母鸡。
僧人知道后,拿起行杖追打老虎,可这老虎已再不是当年抱在怀里的虎崽,它一下子扑了上去……
咬死僧人之后,老虎跑进了树林。
寺庙里的小沙弥发现僧人尸体报给寺庙主持。
主持看到惨剧之后悲伤的感叹道:“善不把控,其善必恶啊!”
感悟:
因为知道森林里的老虎会吃人,很多人就恨之入骨,远远的躲着,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看到老虎也是一条生命,所以他愿意行善,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因为看到尘世中的人复杂了,很多人就感觉世界上不再有善报,便不愿再行善。只有一小部分人,依然坚持善良,他相信复杂的人群里依然有很多好人,所以他也得到了回报。
文种和范蠡,在战国时期的乱世中,依然相信“成全”。他们一起帮助勾践坐上霸主位置,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得到回报之后,范蠡选择泛舟五湖,文种选择继续相信善良。结果兔死狗烹,文种挥剑自刎,范蠡隐居避世,享受人生.....
“见死不救”是畜生的行为,“见死扶伤”是做人的根本。僧人拯救一只没有生存能力的虎崽是在积善行德,可为何不在拥有威胁之前,像范蠡一样赶紧离开它呢
不因善小而不为,但一定要在可控范围之内,不能让“善”干扰了生活,更不能让“善”毁掉了前程。
同是菜刀,高人可用它挣钱,普通人能用它切菜做饭,低等人有可能会将自己的命都丢在上面。
真正的善良是能够互相成全的善良,而被善伤害的善良则是愚蠢的善良,我们称之为“愚善”。
善事一定要做,但万莫做“愚善”之人。
如果僧人能在老虎学会吃人之前将它归山,也就不会被残忍的咬死了啊!
三省吾身:
1、好事一定要做,但必须可控!
2、做善事千万不要非去等待回报。
3、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善事,决不要逞强逞能、决不要盲目相信。
当代一些文化产品,对暴力的讴歌已达到了极致,翻开书籍,打开电视,随处都能看到许多杀人的屠夫在文人笔下成了英雄。
我们很难想象,人类怎么能将杀害自己同类的人,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呢?且不说成人社会把追名逐利视为人生最高追求。我们在提供给孩子的影视节目、书籍、玩具、电子游戏中,也有一些东西非常糟糕,比如,游戏中,杀人越多,积分越高,他越是英雄。这种可怕的成功理念,正被灌输到孩子的思想中。
所以我们要提倡善,那善是什么呢?善就是一种利他、利众生而达到最根本的利己的一种精神和行为。其本质,就是善待众生、利益万物。善是一种文化不是一种宗教。宗教精神里面,善的成分很重,但宗教涵盖不了善,善是一种比宗教更大的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最值得弘扬的精髓。但目前恰恰是,善文化被妖魔化了以后,人类的价值评判体系出现了问题。“善”正渐渐淡出了人类的价值评价体系。最糟糕的是,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们的评价体系已出了问题,我们不是以“善”作为最好标准的参照系。
这种现象很普遍,人类的历史,就是善与恶的不断纠葛、不断斗争的历史。因为人心本身,就有善心与恶心、真心与妄心,所以善与恶,永远会较量不休,古今中外皆如此。因为人类的贪婪,远远大过人类的智慧,贪婪群体的人数,必然比追求自律、觉悟和真理的人要多的多。在人类的本性中更多的是对欲望的追逐,大多数人总是被自己的欲望控制了心灵,更可怕的是,许多人并没有学会反省,而恰恰沉溺于欲望之中不能自拔。想想那些公厕吧,一池屎尿中,有一群群苍蝇生下的蛆它们在欢快地游泳,品尝它们眼中的美食。它们并不知道吗所在很脏,也不知道世界上还会有更好的地方,它们很满足、很幸福、很快乐地游戏其中,乐而忘忧。它们绝不会去想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它们的混就是目的。它们只有到进化到人类的时候,才可能发现那种肮脏,但那需要多么遥远而漫长的过程啊……
而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恶占了上风是暂时的,人类在不断走向光明。但我们仍需要警醒“集体无意识”,对内心的恶保持一种警觉,不遗余力地大力弘扬善。哪怕这种弘扬,只能发出萤火虫这样的光明,但在萤火虫所在的地方,就会有点光明。如果有一个火把,那么,火把所在的地方,就有了光明。不断地点燃火把,不断地传递火把,一个一个传递出去,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火把不可能照亮整个世界,但可以让人们看到方向、看到光明、感受到温暖。别人就会走向这个光明,这就是希望!
——《活着就要发声》雪漠著
该句出自朱柏庐《朱子家训》,并非佛家之语。
原文为“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意思是做了好事,就希望他人看见,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是真的恶人。
假借行善做好事之由沽名钓誉,做了点好事就恨不得世人皆知,怎么可能是真善呢?相反,做错了事却不敢坦诚面对,承担后果,而是想方设法掩盖罪行,那就是错上加错的大恶。表达为善不应张扬,为恶不应掩饰之意。
扩展资料: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是一篇家教名著,该书以“修身治家”为宗旨,集儒家为人处世方法之大成,寓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其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严格律己、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有利于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全书用一种通俗易懂又讲究语言骈偶的形式,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儿童启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便无心功名,居乡教授学生,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并躬行实践,颇负盛名。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参考资料:-朱子家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95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聪明的人,会把伴侣培养成知己
下一篇: 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