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8点哄孩子入睡 |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免费收听更多睡前故事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亲爱的宝贝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收听儿童故事集汇,我是你们的婷姐姐。今天我们要听的儿童故事是《大问题》!不厌其烦:厌:嫌。不嫌麻烦。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八回评:“每阅数年,必综叙素臣生子生孙,娶妇嫁女,中科发甲。而读者不厌其烦,甚至一回之中,先后数见,绝无沓冗繁复之病。”
故事导读:我是谁 我为什么在这里 我从哪里来 我为什么……小朋友提出这些看似可爱又有哲理的问题时,大人们都是如何回答他呢
随着孩子生活在这世界上的时间不停的增长,累积越来越多新鲜的经验,见识许多奇妙的事情,并开始对大人提出许多问题,日日夜夜的十万个为什么不停在许多家庭中重复播出…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因为这些不同,会形成各自的“生活智慧”,所以,在《大问题》里面,各种答案都闪现着智慧的光。孩子读这样的故事,被映照,或反射,或吸收,自然也会产生自己的智慧...
▍版权说明:故事来自网络,本文分享内容仅限阅读推广,资源版权属于原出版机构,若孩子喜欢,建议陪孩子阅读实体绘本文字、音频系儿童故事集汇发布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从幼年开始懵懵懂懂,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一切都很新鲜,一切又很可怕,直到有两位很亲切的人来到我们身边——那就是我们的父母,抱我们、亲我们、关爱我们,然后我们第一次从内心感觉到了温暖,感觉到开心,第一次内心充满了爱。
随着慢慢的长大,我们和最亲爱的人发生了争执矛盾,被父母责骂。然后我们感受了孤独,内心空荡荡的,不知何去何从,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缓解心中的失落和空虚。随后我们屈从于父母,又重新得到了关爱,内心又充实了起来。
于是我们学会了从别人身上得到爱可以解决内心的空虚。
再长大一些,我们接触了更多的人和事,有人来,有人走。有陌生人变成了朋友,也有朋友反目成仇。内心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空虚充实,充实空虚,可是这种感觉往往都不长久,转瞬即逝。就这样在失去得到之间慢慢成长着。
再以后开始学习上班,让自己忙碌了起来,就无暇顾及内心的感受,想着工作的时候也十分充实。可是总有空闲的时候,我们看电影,约朋友一起玩,总要找点事让自己忙碌起来才可以缓解内心的空虚。
可是一个人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又感觉到了空虚寂寞,接着我们学会了交女朋友然后结婚。可是夫妻之间也会发生争吵摩擦,于是在内心中我们又一次被抛弃了,又一次感受到了空虚孤独。
后来有了孩子,我们内心充满了幸福,可是有时候孩子也不理解我们,也会惹我们生气。再后来孩子长大了,独立了,开始自己的生活。你面对着身边的人和事,也时常感觉到孤独空虚。就这样你一边经常沉浸在回忆里,一边应对着身边的鸡毛蒜皮,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你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都在寻找:为什么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为什么我经常感觉到空虚孤独?……
这只是一个假设,我相信这世上有一部分人是这样过完一生的。在我过往的岁月里我也经常感觉到孤独空虚,只有和家人朋友相处,或者忙碌起来的时候才能暂时忘掉空虚。以前我十分不理解,一直都在寻找能让自己内心不空虚的方法,可是一切都转瞬即逝。直到我接触到了佛经,才明白了无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果你明白了万法皆空的道理,就会明白为什么心没有归宿,为什么我们时常感到空虚呢?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除了你自己,其他一切对于你来说都是不存在的,或者换一种说法,对于你的内心是不存在的,我们能接触到,能暂时拥有都是我们的感觉。
一切事物对于我们的内心只是幻影,只是一种短暂的感觉,根本不能充实我们的内心,因为心也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心太大了,就像虚空一样,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把它装满。
佛家常常讲“空”,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很不好理解。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能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实实在在的。可是问题就出在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上,因为这些是会骗人的,这个人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指内心的本我,就是去除掉眼耳鼻舌身意你剩下的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
我们一直寻求着用刺激眼耳鼻舌身意的方法来暂时解决内心的空虚,却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些东西的蒙蔽,才让我们发现不到自己的本源。色声香味触法得到满足,确实能带给我们短暂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就像吸毒品一样,很容易上瘾,只有用不断的刺激才能得到连续不断的快乐,可是时间久了,却会让我们一下子失去所有短暂的快乐,所以追求色声香味触法的快乐肯定是不对的。
那么如何才能带给人真正的永恒的快乐呢?错了,追求永恒快乐从根本上讲也是错的,世上根本没有永恒的快乐。就像庄子讲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实人的快乐也是一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永恒的快乐,根本是不存在的。
那么回过头了想想我们的“空”,就是我们经常内心感觉到无所依着,空荡荡的空。寻求了一辈子,到头来才发现:我们的心根本就永远装不满,就像虚空一样,有生灵草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但是依然是空荡荡的,生灵草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形成泯灭,消减增长对于浩瀚无垠,亘古存在的虚空来说真的是微乎其微,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的心也一样,无论我们有过怎样的遭遇经历,喜乐悲愁,对于空荡荡的心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都是当时的一种感觉,也是空的。也就是说我们最根本的本源只是一种存在,对于整个世界,都是空的。反过来,这个世界对于我们的本源来说也是空的,都只是一种存在而已。
好了,现在明白我们是什么,也就是佛家说的“我是谁”的问题。接下来又有一个问题:既然世间的一切对于我们心来说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一出生就等死不就好了。当然不是,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来干什么?
有这样一句话: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所经历的一切,见过的所有人和事都是被因果串联在一起的。父母,朋友,爱人,都是和我们存在因果关系才会相聚在一起,你欠着我的,要还给我,我欠着你的,要还给你。都相互还完了,因果已了,缘分也就尽了。如果今生还不完,来世接着还。若无相欠怎会相见。所以我们来到这世上是为了了结因果的。有些高僧为什么要出家?就因为他们堪破了因果,为了避免太多的因果纠缠,于是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为的就是不再陷入轮回,不再经历因果轮回之苦。轮回这个词很生动,就是重复,我们凡夫俗子因为堪不破因果,所以造成了很多因果之间的纠缠,今生了结不了,来世再接着来,来世的时候又造成了新的因果,就再接着来世,于是有了轮回。
我们凡夫俗子都怕会有一个不好的结果,却没考虑有一个好的开始,但是有智慧的人就很怕有一个不好的开始。所以会有这样一句话: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我们了解了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会明白在这个世上,已经发生的事,肯定有它的道理和缘由。要想有个好的结果,就要一个好的开始,广结善缘,最后才会有个好的结局。
当你不知道你是谁的时候,是自我陷入一种虚无,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想必楼主是否经常存在做什么都没意思,没前进的动力,没能让自己疯狂的爱好···这些都是自我虚无的一种表现,你不能觉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就会产生我是谁的疑问。
对于这个问题,请不要轻信任何理论,或者任何人的解答,你就是你,你又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你又如何才能知道?
你所说的儒教,孔子个人的信仰;佛教,释迦牟尼的感悟;道教,也是一种个人的信仰。每一种信仰都面对着各自性格所对应的人。选择适合他们的道路。而你跟他们根本不同,选择他们的道路只能让你陷入迷途。所以不要轻易相信任何理论。
况且,进化论到现在为止,只是一种假说,他观察生活中很多生活都有进化的现象,而人和猿猴长得又像,便猜想人士猿猴进化来的。到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而基督教、道教、佛教,则更是一点论据都没有。
如何找到你自己,你不能依靠任何理论。
唯一能够找到你自己的是你自己。
每一个人找到的自己都是发现自己爱好的事物,能让自己一辈子珍重的一些东西,或者亲情、或者友情;或者一门科学;或者一种爱好,如骑车。他们的存在,如果能让你每一天都自己觉得很快乐,很充实,那么你就可以说自己已经找到自己了,至少接近自己了。《火影忍者》中说,心之牵挂,便是你所在的方向,便是这个道理。
归结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轻易相信任何理论,自己只能自己找到自己,不是别人的理论赋予的;
第二,找到自己其实是找到自己一生珍重的事物,心之牵挂,进而明白自己的位置,如仁对于孔子;物理对于居里夫人;爱情对于简爱。每个人珍重的那个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你要发觉他。
第三,要发觉他的存在,一方面自己要做思考,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过得快乐,尝试很多事物,当你发现有一个事物能让你很快乐的时候,可能你就已经找到他了。说白了,就是多尝试,直到试出来让你快乐的那个东西。
楼主,请相信你能找到自己,我曾和你一样迷茫,而现在我找到了我自己,你也可以找到你自己。有什么问题欢迎继续问我
人生观和人生哲学的三个重要问题之一。
? ? 一、三个问题和多种认定
1、三个问题
①我是谁(我是什么人)?
②我从哪里来?
③我到哪里去?
2、多种认定
①“三个人生哲学难题”;
②“三个西方哲学永恒命题”
③“世界上最终极的三大哲学问题”。
? ? 二、三个问题的人生意义
笔者认为,这三个问题不是哲学的终极问题,而是人生观和人生哲学的三个重要问题。
很少有人经常思考这些问题,有时遇到严厉的门卫才需要认真回答这些问题。
极少有人在风和日丽、风景如画的时空与风情万种的佳人共处时思考这些问题,却不幸在监狱标语中经常看到这些问题:“你是什么人?为什么来这里?来这里干什么?”“记住昨天走过的路、走好今天改造的路、奔向明天光明的路。”
人生确实需要经常思考这三个问题。
人有自然、社会和精神三大属性。人生是人的自然生命在意识支配下的社会旅程。
1、我是什么人?——核心是现在的定位。
三千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刻着“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中国有著名的格言:“人贵有自知之明”。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是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前提。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是个人条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条件集中在三个焦点:①相貌的妍媸;②品德的善恶;③智能的高低。现代社会有人纠结于“靠脸吃饭,还是靠才华吃饭?”,但美德是立身之本。
2、我从哪里来?——核心是历史的回顾。
在市场经济中,人的流动很频繁。应聘时要准备回答很多问题,但最重要的是:①学历文凭;②工作(实习)经历;③家庭状况。“英雄不问出身”,平民常被审问。
珍惜过去的业绩,正视自己的缺憾。
3、我到哪里去?——核心是未来的追求。
人生有“三业”:职业、家业和事业,事业处于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但在积极进取时要力戒腐败、勿忘算账:①政治前途帐;②经济收入帐;③人身自由帐;④家庭幸福帐。
追求美好的未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 ? 三、相关问题
1、人生观和人生哲学的三大问题
①人生目的,回答人生为了什么?是为了自私自利,还是为了奉献社会。
②人生态度,回答人该怎样活着?是乐观积极进取,还是悲观消极无为。
③人生评价,回答人生价值何在?是看贡献的大小,还是看索取的多少。
2、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六大要素(5个W,1个H)
①Who(主体,何人做事);
②When(时间,何时做事);
③Where(空间,何地做事);
④What(客体,何事要做);
⑤Why(原因——何因所致、目的——为何做事);
⑥How(方法,如何做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89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听儿童故事】蚁后的身世之谜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