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读诗丨我坐在铁轨这边,距你很远

望月砂 2023-07-22 19:38:34

作者丨于慈江· 朗读丨少华· BGM丨Elegy

正午的天空一脸寂寞

长青树随便站成几行

臭鼬缓缓挪过长街

我坐在铁轨这边

距你很远

而檐下水珠

慢慢调试一架古琴

到处都是懒懒的云彩

唯有你身影摇曳

醒在我抑郁的怀中

我的手一搁在颈后

便瞧见墙上你的脚踝

落叶絮叨着风起了

大海的那边夜色无垠

你手中书页发黄

像远行人一脸风霜

你聚精会神坐拥书城

遥想百年前海盗

如何镇守一洞财宝

到处都是你我的往事

如闲书搁在膝上

满是红笔画的杠杠

弯弯曲曲通向

彼此垂垂老矣的时光

而烧烤架上灰烬卷曲

像笑容稍纵即逝

一墙斑驳的阳光下

痉挛的手抓不住酒香

许多影子挤向我

我却只护着你的肩膀

夕阳把山坡照斜了

海边离家出走的孩子

兀自跑来跑去

丨读诗活动丨

图片即可阅读

形容“铁路”的诗词有哪些?

1、《铁路》

作者:何舒

铁路

在延伸

男人们说

山那边很精彩

却没有对

自己的女人说

山那边也很艰苦

山那边的世界

男人们

流汗流泪

为了那条铁路

洒尽汗滴抛妻离子

只有在深夜

默默望着那闪烁的烛光

女人们默默牵挂

为了那条铁路

孩子们在画

父亲的画像

母亲说

什么都像

只是眼睛不像

父亲的眼睛

是什么样子呢

为了那条铁路

孩子们在企望

一一铁路通车了

在父亲的眼睛里

2、《一辈子的铁路》

作者:风瑞山海

最初

因为年轻气盛

他与铁有过很长时间的相互对峙

一般时候

铁总是棱角分明地沉默着

偶尔急眼了

会咬破他的手指

偶尔生气了

会吼疼他的耳朵

后来

因为不断的磨合

他与铁有过更长时间里相互欣赏

也不知道是他改变了铁

还是铁改变了他

之后他接受了铁的沉默

也学会了铁的厚重

之后铁接受了他的思想

也读懂了他的希望

他用一生最浓烈的笔墨

在平整的铁板上创作梦想

用真正的铁笔

划开岁月

铁笔磨秃了一支又一支

也磨秃了头顶上最美好的时光

退休时

他第一次坐上了动车

闭上眼睛

听动车车轮与钢轨

用铁与铁挤压出来的声音

轻吟他写下的

比岁月还坚强的诗行

3、《铁路》

作者:山语

有一条铁路

经过我家乡

多少次我从小站

登上那列车

去每一个远方

在成都呆久了

免不了会想家

站在人民南路

感觉老家很远很远

如果跑到火车北站

望着蜿蜒的铁路

想象一下

系在铁路远方的

一个叫喜德的小站

故乡就这样

离我好近好近

在上海呆久了

就会有想家的时候

站在黄浦江畔

感觉老家太远太远

如果跑去上海火车站

望着长长的铁路

想象一下

系在铁路另一端的

一个叫成都的车站

故乡就再一次

离我好近好近

4、《铁路诗三首》

作者:刘临其

蜿蜒的鹰厦线

一颗意念的炮弹

从海的那边

飞过来

却没有落下……

弹道的弧线

从弹头的沉重里抽出

在1956年的天空

伸延飘曳了几个月

之后 簌簌地着地

有的挂在涧谷

——拐弯抹角

有的搭在崖沿

——路转峰回……

人们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
——鹰厦线
因此,至今我们行进在这条路上
还好象警惕在战争的掩体中

——小心挤过挡住视线的壁障

百米之外

必须眺望……

大禾山情思

沿着铁路教科书最偏僻的记忆

我见到了大禾山车站

那奇诡的风景

想象中曾有过火山爆发

四周的峰峦

恰如岁月奔腾的熔岩

把一个百米小站

凝固成一首永久的绝唱

最是山峰不舍滴翠的本色

小站便杏黄成一朵野百合

有如少女恬静于青春的氛围

温柔成童话

美成一种默想……

忽而有雷霆滚过隧道

轰鸣飘飞成一缕染色的流云

信号旗摇出一行雄性的诗句

掠过小站

瞬间被另一个山洞收藏……

时间把大禾山站

流淌成一种旷古的怀想

流淌成一首浸染纯情的诗

使我僻静处的记忆

亮丽而辉煌!

火车改道而去

留下一种寂静的悲壮 奔腾之外 有一段路成了化石

落满风尘 枕木如动物的骨骼

陈列南方多山的地段 风化成某种文字的叙述

那些擦拭天空的汽笛呢

那些颤动大地的车轮呢

那曾经的亘古恢宏的协奏曲呢 皆如岩石的梦呓

和太阳鸟之啁啾

静谧于沉积的史册和诗人的行吟

火车改道而去 卸下一段光荣

铁路永远为速度而生存 为更快节奏的时间

而把空间留给月色和青草的视线

以及情侣缠绵中光阴的永恒……

火车改道而去 铮铮然 挟万里长风 狂歌行进

只为追赶时间。

5、《写给铁路人的歌》

作者:刘庆祥

烦恼被车来车往带走

孤寂被机车轰鸣辗碎

铁路人在不同的站区

迎接东去西行的旅人

目送南来北往的过客

铁路人用真诚

精心养护铁路

在长长的银线上

抒写一首首和谐的歌

铁路人用汗水

构筑成一道一道

亮丽的风景线

他(她)们用目光

用微笑

塑造铁路人形象

醉人心扉的把铁路描绘

铁路人扬起汽笛回音里

爱的编织

给我们旅图生活画上了美丽弧线

是钢铁的旋律

一支永远唱不厌的歌

晖映理想的钢铁彩虹

自然的节拍依然如故

那是铁路人用生命动力

用钢铁的信念

把自己高高举起

是列车的激情

穿越的

是银线的渴望

延伸的

铁路是增进友谊的美谈

是长长的连心线

爱你是永远不变的诺言

这就是铁路人

爱你一生的心愿

幼儿园毕业诗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站在这里,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么

有个幼儿园毕业诗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站在这里,

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么欢喜。

再过几天,我就要进小学,做个一年级小学生,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多么神气。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老师,我有很多话想对您说:

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玩具仍满地,还要发脾气。

今天,站在这里的还是我自己,

脸上再也没有泥,手帕、袜子自己洗,

还会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

懂得了许多道理。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老师,我从心里感谢您!

再见吧,老师!再见吧,老师!

以后我一定来看您,向您汇报我的学习成绩!

远方很远,诗歌很近——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在他的《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中如是说,于是,诗和远方就成了众多文艺青年挂在口头上自我标榜的标签,甚至很多人放弃眼前的生活,流浪他乡,寻找所谓诗性的生活。殊不知,远方很远,诗歌却很近。

初春的某个周末,我漫步在山路回环的公园里,时而开阔,时而曲径通幽,阳光散散地落下来,落在新萌的蓓蕾上,落在明媚的花朵上,落在嫩绿的柳梢上。有时,微风轻轻吹过来,带来丁香的气息。远望山还是灰秃秃的,但近处的一草一木却别有生机,“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正是眼前的景象啊。脑海中闪过的这一句,不偏不倚,道尽初春万物应有的各种情态。我的心灵忽然有种震颤,惊讶于诗人的绝妙观察和凝练的表达,隔着千年的时空,我第一次真切的觉得诗歌就在我身边。 原来,所有读过的诗早已成了身体的一部分,不用刻意去想,只需要某个瞬间,某些情景,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被唤醒了。

所以,不要告诉孩子说,诗歌没用, 那些我们觉得没用的东西,往往不知不觉中早已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指引着我们与自然相遇,教会我们如何与湖光山色对话,在没有言语的声响里倾听生命的律动和内心深处的感动。有一种知识不需要言说,它只需要去体验,去感受,而通过体验和感受,我们才能最终抵达真善美的终极意义。

汪曾祺先生最爱看“无用之书”,在昆明备考西南联大的时候,他除了教科书,只带了《沈从文小说选》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都是小说,有何用处?这两本书却奠定了汪曾祺先生在日后创作小说的基本风格。如果说小说还算做他的专业,那么读袁枚的《随园食单》却纯属一个吃货的爱好了,由此推开去,为了研究某个吃食,他又读了一系列的杂书。所以现在你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被里面吃食和各地风物所吸引,无不因为读无用之书的缘故。谁能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汪曾祺先生的关于饮食和文学的日常叙述竟然成为经典,这背后不是大众对于生活中“闲适与恬淡”的“诗意生活”最大的追求吗?我想,汪老如今这么受欢迎,除了他的文笔朴素有余味,最重要的就是他在日常中发现了诗意,这就是生活最重要的意义。

八年前的一次游春,浙北桃花岛,我第一次见十里桃林,目之所及全是粉红,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被眼前的美所震撼着。脑海中反复浮现的是《诗经》中的那句“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唯有亲见,才懂得了诗中所描绘的热烈。同是粉红,樱花过于轻盈,海棠过于妩媚,合欢过于缥缈,蔷薇过于写实,唯有这桃花,轰轰烈烈,又带着些许梦幻。我忽然也懂得了陶渊明为什么要将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乐土安放在桃林尽头,“中无杂树,落英缤纷”,惟其如此,在虚幻的寂美中才成就了世人心中永恒的桃花源。而现实中的桃林,唯有遇见这诗文,才更加美丽—— 只有超越现实并且裹挟着文化和想象的美才具有诗意。

我认为不仅于此。问题并不在于能不能表达,而在于能不能感受,而最好的感受是伴随着文化和想象的。就像第三代诗人韩东在他的代表作《有关大雁塔》中所描绘的那样,当代的人们,面对大雁塔这类名胜古迹时的眼光已经不再滑向历史文化的纵深处,并由此伸展出无穷无尽的联想,去探寻和叩问物象背后隐潜的深层意义。人们仅仅是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作一次远距离的审美关照,没有优雅,没有崇高,没有英雄,一切都是平淡、懒散、乏味的存在,而这样的存在就不能叫做诗意。

有没有这样一些时刻,你在朝九晚五的上下班路上忽然觉得疲惫,总觉得柴米油盐不过是柴米油盐,偶尔你的思绪也跳出眼前这川流不息的人潮向往一隅安静的角落?你期待捧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安静得读着闲书?或者仅仅是来到小区的玉兰树下,看月影婆娑,忽然想到李白的那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那便是诗意了。虽然你并未真正起舞或者歌唱,但你的心灵第一次脱离了现实的羁绊,面对深处的自我与月亮对话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一场谈话,其实只是自己,丰富而静默。 这是一个孤独的个体独自承担着世界与自身的沉重或者不完满。惟其如此,我们才在与天地万物以及诗歌的对话里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回归,一次自由的精神之旅。

美好浪漫即诗意,心灵自由即远方。

特立独行的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远方很远,诗歌很近。

在这个快速奔走的时代,在这个日益喧嚣的世界,在这个时间被割裂成碎片的时代,很少有人读诗,似乎诗歌成了这个时代最无用的东西,它远远没有房贷、车贷、学区房、菜市场来的实在。人们更愿意动手一划,读一篇让人当时热血沸腾事后又回到平庸的毒鸡汤。为什么我们总是把眼光投向远方,为什么却不从近处开始读诗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86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