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散文|大名古城大剧院的味道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2 17:46:09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文/xuanying1997

那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春或者秋的一个晚上,至今念念不忘的,一段在的大名城戏院里看戏的经历。记忆中,那天早早地吃完晚饭,父亲把我放在红旗二八自行车的大梁上,驮着我进城去看戏。现在想起来,看的什么剧目,没有一点印象了。恍惚中,七品芝麻官鼻子下一小撮胡须、鼻梁上画着一片白的滑稽形象,和卷席筒中的小儿子在竹席子中滚来滚去的动作,还有那么一丝影子!实际上,真正不能忘记的,是在看戏前拐到一个叔叔家得到的一个红苹果,和看完戏父亲给买的麻子叶包着的水煮花生米的味道。2

后来才弄清楚,那个叔叔原来在我家参加过农业劳动,和奶奶感情很深。多少年以后,我在整理父亲的旧书籍时,看到了那个叔叔在武安工作时写给父亲的信,他称呼父亲为哥哥,母亲为嫂子,提到我奶奶就说咱娘。两家之间应该不断有来往。我上中学之前,还有印象,我的小姨在他家帮他家看过孩子,母亲带我和她还一起在东大街的工会大院内玩过。他家住在南大街路西的一个带排扇门的小院子里,那天在他家我收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苹果,红红的,很漂亮!是否舍得吃掉了,还是拿回家里和弟弟们分着吃了,已经没有印象了。真正到了剧院,现在想起来的印象,是剧院很宽大,人们拥挤着进去,父亲用肩膀扛着我,进入影院,坐在中间稍偏后的一个位子上,位子是连在一起的折叠式硬椅子,很光滑,剧院上面还有一个半层也可以座人,舞台很宽敞,拉着幕布。咿咿呀呀听完戏,已经是半夜了,挤出影院,半圆的月亮远远地挂在半空。戏院门口有推着木头独轮车买瓜子、花生仁的小贩,点着燃煤油的马提灯。父亲买了一包用麻子叶裹着的水煮五香花生米,分给我了一把,攥在手心里,在回家的路上,时不时吃一颗,那软糯咸香的味道,至今难忘!记于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五日,以忆母亲之点滴。记录生活 扩展阅读 原创原创散文:空轮椅里的爱情原创散文随笔:流动的思维(原创)聆听|名家散文:贾平凹 丑石原创散文原创:那仙人球的花原创原创诗歌:青春的记忆(三篇)原创原创散文:不要等到明天原创散文随笔:说来已久的思念(原创)

散文:7080年代童年的味道

散文:7080年代童年的味道

童年的味道

刘爱新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度过的。那时各方面物资都很匮乏,人们虽然能吃饱,但离吃好还有很大距离。

那时因为好面(小麦面)不太多,只是在过年和其它节日时才能吃上纯好面做的馒头,平时吃玉米面做的窝头或者是玉米面、小麦面混合做的?两掺?馒头。那时每家的食用油也少,平时不怎么炒菜,大部分时间是吃咸萝卜条。到了冬天,家家都会腌老大一缸咸萝卜,聊做一年下饭的佐料。

听爷爷奶奶说,那时能吃上窝头就属于相当不错的了,他们经历过多次饥饿的考验。在前些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几个月没有下雨,很多庄稼都绝收了,仅有的一点粮食很快就吃完了。人们没办法,为了活命,把许多平时连猪都不吃的东西当做了赖以果腹的食物,如谷糠、草籽、棉花籽、树皮、树叶等等。因为没有粮食吃,很多人得了浮肿病,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还饿死了一些人。现在我们村子里还流传着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有个村民(当时叫生产队员)给生产队干了件别人都不愿干的重活,队长为了奖励他,请他吃了顿馃子。过后,他逢人便说:?馃子太好吃了。我要当了皇上,就天天吃馃子!?或许在当时人们的朴素印象中,古时候的皇上就是过着左手拿烧饼、右手拿馃子、想吃什么吃什么的幸福生活吧?!

我们那时特别盼望着过节,因为过节能吃上好吃的饺子,有时还能吃上平时很难吃到的鸡肉和猪肉。再就是串亲戚,串亲戚一般也能吃上些好吃的。我几个姑姑结婚、添孩子我们都抢着去,因为有久违的美味等着我们。串亲戚吃饭也有窍门。比如我们这儿家里添了孩子,习惯先给每个客人上一碗鸡蛋面条,然后再上各种菜肴。开始我们不知道,喝一碗面条就基本吃饱了,接下来的美味佳肴就只有留口水的份儿,却吃不下去了。以后慢慢学聪明了,先上的面条根本不动筷子,让它完璧归赵,留着肚子吃更好吃的东西。

记忆中与食物有关的两件事对我印象深刻。一次是偷吃姐姐的花生。那些花生是姐姐在别人收过花生的地里翻找的,大约有一小书包。姐姐自己不舍得吃,又怕我偷吃,就藏在柜子里,没想到被我发现了。我趁姐姐有事外出,就偷偷地打开柜子,拿出花生来。开始还想少吃点,给姐姐留一些。可因为平时没怎么吃过花生,越吃越想吃,把姐姐的辛苦劳动果实都给?报销?了。姐姐回家后,看到花生都被我吃完了,气得大哭起来。我呢,因为吃的太多,消化不了,晚上上吐下泻。并且从此后,再不吃生花生。

还有一件事。我上小学时,学校旁边有个代销点,里面卖一种叫高粱饴的食品。看着精美的包装盒,很想知道高粱饴是什么味道,和我们平时吃的糖果有没有区别。可一问价格,要七毛钱,我那时零花钱最多也不超过五毛钱。于是天天放学后去代销点,眼巴巴地看着十分想念的高粱饴,却一直没有钱买,倒是晚上做了不少大吃高粱饴的美梦。现在到了超市,看到高粱饴,还总会想起小时候的事儿来。

童年一去不复返了,那个想吃却没钱买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可是现在却想不起来吃啥东西好吃了。那时做梦都想吃的烧鸡、炸鱼现在吃起来也感觉没啥滋味了。每次带孩子出去,看着街上琳琅满目的食物,再看看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眼神,总是心生感慨:还是现在的孩子幸福啊!

凤凰古城散文随笔

在我眼里的凤凰古城像沈从文笔下《边城》里的茶峒。我喜欢翠翠的善良、清纯,也喜欢爷爷的淳朴,在那里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有清澈见底的河流,有湘西特色的吊脚楼,那里的每个人都透着暖暖的善良与爱。

我没有去过边城,初次来到凤凰时便把凤凰误认作边城了。因为凤凰与边城太像了,凤凰有着边城的古朴和善良,有着边城里吸引眼球的吊脚楼,有着相似的河流沱江,来过凤凰之后眼里就容不下别的古镇了。

关于凤凰古镇名字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此处栽有五颗巨大的梧桐树,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向,这些梧桐树曾经迎来过凤凰栖息,所以此处命名为“凤凰镇”。有人说,它是一座等待千年的城,它在此一直静静的守候,只为迎来与您与我的相遇。

东说白天的凤凰像是燕归巢,晚上的凤凰美不胜收。这样的地方太吸引人了,让他看过就忘不了,他也想像苗家人一样扎根在那片小小的土地上。

凤凰是个小镇,或许因为我也是湘西苗族人,我更愿意叫它小寨,叫着小寨感觉更亲切。这里有着苗族、汉族、土家族等,据说有28个民族聚集在一起,团结在一起。而能让我感受到的总是苗乡的味道,就像是家的味道一样。

初见凤凰时,在刚入城的地方,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画,安静而闲适。古建筑的边角一层叠着一层,慢慢扩散开来,然后呈现在眼前一幅完整的画面,有种错觉我看到了清明上河图,还是说谁模仿了清明上河图然后把它画在了此处。我急切的想要进入城中,一观它的全貌,感受它的古韵。待我进入城中才发现自己已经掉进了画面里,就如同其他游客一样成了画面中的一处人物,我看不到它的全貌,只能感受它的处世不惊,感受它的庄重,感受它的'千年魅力。

凤凰如同“凤凰”一样美。我喜欢清晨的凤凰,这个时间段游客们大多数都还没有起床,没有了熙熙攘攘,没有了烦扰吵杂只剩它原有的优美和优雅,沱江缓缓的流水更衬托它的韵致。

细长的沱江穿城而过,蜿蜒如蛇,将古城一分为二,一边是沿江而立的木质吊脚楼,一边是古城墙的烽火台,两边的倒影恰如其分的倒在江中,形成了一幅古画。沱江在哪都能见着桥,有古色古香的虹桥,有石块汀步桥旁边架着小木板桥。江水冲打着石块从旁倾泻而出划过一个优美的弧度,从容的钻过木板桥徜徉而去。沱江像是整个凤凰的灵魂,有了它才更显得有生命力,有了它才更显的古城依山傍水的柔美,它滋润了整个凤凰的土地,养育了整个凤凰的人们。

沿着江边漫步,凉凉的风吹过来,心里面酥酥的,踏在石板上的脚步也轻盈了起来,突然就想随风舞动,想释放心中的灵魂让她与这里融为一体。有人说逃离是个浪漫的词,逃离就是为了与凤凰偶遇,大概我也是这样想的吧。

随着人们陆续的多了起来,一叶扁舟轻帆卷,沱江也似乎刚刚苏醒,睁开眼睛迎接一天的游客,如同哺乳凤凰的人们一样。

走过那长长的江边胡同,到处可见苗家风味,随处可见苗家的手工和银饰。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苗家姑娘的服装,就像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在这沱江之上。待我穿上苗服戴上银冠之后,拍照的大姐说,真美,然后按下快门。我虽是苗族却从小到大未穿过苗服,我忽然觉得自己恰似待字闺中的阿妹,带着那微微的娇羞,连同凤凰的柔美一起被定格;定格在吊脚楼里,定格在水中的倒影,定格在记忆的最深处,定格在时光隧道中。我仿佛听到傩送在沱江的那边唱着情歌,一声声悦耳的歌声不断地传入耳中。循声望去,未见傩送,未见翠翠,只见沱江泛舟,或许这声音是船家的吧。

如果说白天的凤凰是淑女,文静中带一点点多愁善感,那夜晚的凤凰就是舞女,性感,妖娆,热情,奔放。

夜晚的凤凰古城全城霓虹闪烁,灯火通明,那边的烽火台、这边整排的小酒吧以及每一座桥都是灯光如昼,感觉梦回大唐,像是回到了长安街的繁华昌盛。整个沱江被照的半明半暗,半遮半羞像极了害羞的小女人,偶尔能听到它幽幽的流水声,像是在诉说一件忧伤的往事。

每个小酒吧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唱着不一样的音乐表达一样的心情,他们的声音穿过窗口蔓延着沱江,仿佛在释放他们的灵魂,也仿佛张开双臂迎接我们的到来,用他的热情来感染整个古城。其中有一个酒吧的名字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守望者”。我也一直在守望,我想它守望的不仅仅是凤凰的夜,还有他们心中的爱,还有他们那无处安放的灵魂吧。

晚上的石汀桥和木板桥特别热闹,正因为它窄人们才不断的在上面穿行,远远看去像人组成的堤坝把沱江隔为两段,使我也忍不住踏足体验,感受这不一样的风情。

伴着柔柔的月光洒下来,沐浴着古城,沐浴着霓虹灯光,沐浴着沱江,尽显凤凰的妖娆。

我总想站在那里,闭上眼,听风,听夜色,听嬉笑声,听流水声,听歌声,听心跳的声音。遇见凤凰,就像遇见了心中的另一个自己。

「散文」 手擀面的味道

作者:阿巧||责编:一默

送走了和煦的春风,时光悠然地走进了初夏时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立夏,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到来。每到这个时节,绿树成荫,草木葳蕤。田间的麦穗出齐了,扬着白色的麦花儿,南风一吹,麦浪翻涌,麦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想尝一尝它那清新的味道。
北方人都很爱吃面食,尤其是用麦子磨出来的面做成的手擀面,味道绝妙,爽滑鲜香,筋道耐嚼,非常受欢迎。我从小就很喜欢吃面食,最喜欢母亲做的手擀面的味道,一直到现在,依然让我念念不忘。
那天从田野里游玩归来,不觉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就问爱人:“今天中午想吃什么?”爱人随口回道:“就做面条吃吧,简单又好吃!”
我挽起了袖子,走进厨房,却发现家里没有干面条了。本想下楼去买一把,又一想,正好放假在家有空闲,不如给家人做一顿纯正的手擀面吧。我麻利地从面袋里舀了两瓢面,往里面打了一个鸡蛋,用水把面和好,把它放一边饧着,随后开始切西葫芦、葱、姜。做好准备之后,我把火打着,开始倒油炒菜,准备下面条时用。
做完这些之后才想起,因为我平时忙于工作,好长时间没做过手擀面了,所以我家的擀面杖也被我束之高阁了。我在柜子的角落里找到了那根擀面杖,它委屈地躲在角落里,上面落满了灰尘,显得那样落寞寂寥,不过今天终于让它有了“用武之地”了。我把它从柜子里取出来,用水洗干净后,顿时旧貌换新颜,还原了它浅棕的本色。

它有一米来长,浑身圆嘟嘟的,显得憨厚可爱。看到它,我就不由地想起了母亲用过的那根棕色的擀面杖,虽然年代久远,上面布满了坑坑洼洼的“斑点”,表面不再光滑,但它可是我们家的功臣,伴随我们度过了那些难忘的岁月。母亲曾用它为我们做出了许多美味的食物,让我们得以 健康 地成长。
母亲在厨房里备有两根擀面杖,一大一小,一长一短,犹如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大的略显粗一些,有一点份量,稍显笨重;小的轻便一些,中间肚子圆,两边尖尖的,用起来轻巧灵活。可别小看这两根普通的擀面杖,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只是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各有各的用途,谁都很重要,不可缺少。大的擀面杖,母亲常常用它来擀面条、烙大油饼、擀麻叶,小的擀面杖,常常被用来擀饺子皮。这两根擀面杖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把我们的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
最难忘的是母亲擀面条的样子,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像是在完成一项浩大的工程。那时候母亲还年轻,一头短发,干脆利落,擀面条劲头十足,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力气。无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难耐的夏天,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吃上母亲做的手擀面条。母亲用擀好的面条做成汤面条、捞面条、蒸面条……换着花样儿给我们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尽管天天做面条,一家人却还是最喜欢吃。

夏日,烈日炎炎,勤劳的母亲忙完地里的活,扛着锄头刚回到家里就不顾天气的炎热,洗洗手一头钻进厨房,为我们做面条吃。我只想着擀面条对母亲来说是手到擒来、轻而易举的事,却没有想到擀面条还是一项体力活呢!
母亲先洗干净了面盆,往里面倒入了两大瓢面粉,再往里倒入了一些水,让水滋润到面里,然后揉成一个大面团。母亲和面很有技巧,总是那么光滑,冬天的面和得软一些,夏天就把面和得硬一些。母亲说:“要想擀好面条,就得先和好面。和面是有讲究的,有三光,就是面光、盆光、手光。不能像粘知了一样,弄得哪儿都是面。”
母亲说的话,都是她的经验之谈,我牢牢地记在了心上。只见她和好面放到锅台上,让它慢慢地饧着。然后再把豆角洗干净,用手掐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紧跟着切好葱花和姜,再切两个番茄,放入大锅里翻炒,等炒熟了,把它们盛到大碗里,等着下面条时再用。
这个时候,锅台上的面也饧得差不多了,母亲的擀面杖也就该上场了。只见母亲先在案板上撒上一些面粉,防止面团粘在案板上。接着把面擀成一个圆片,再把圆片缠绕在擀面杖上,两手握住两头,在案板上来回地滚动。擀一会儿,怕面会粘连,母亲就把圆片拆开了,在上面撒上一层面粉,再次把圆片缠绕到擀面杖上,来回地擀。如此反复,大约五六次,面被彻底擀薄了。母亲再把它从擀面杖下一点一点地拆开,来回折叠好,宽度正好是一刀下去能切开的样子。母亲擀面条时,我常常在一旁观看,虽然没有动手干过,但对擀面条的流程却是一清二楚。我非常佩服母亲能把面条切的细细的,每一根都像是算计好的,不宽不窄,恰到好处。切完后,母亲把它们一行行排列好,撒上一层面粉,就等下锅啦!
锅里的水烧开了,面条下锅了,母亲用筷子小心地不停搅动着,面条就一根根地分散开来。等面条在锅里翻滚的时候,再用筷子搅动,把炒好的菜倒入锅里,最后放入洗好的荆芥,再滴入几滴小磨香油,一锅白红绿相间、味道鲜美的汤面条就做好了。母亲把它盛到碗里,看着色香味俱全的面条,让人胃口大开。母亲的手擀面筋道,香喷喷的,清新爽口,吃上一口,回味无穷……

有空闲时,母亲也会给我们改善一下生活,做美味的饺子给我们吃,她的那把小擀面杖就派上了用场。母亲先和面,再把肉剁成末,加入葱、姜、五香粉、香油,再和剁好的白菜搅拌在一起,馅就弄好了。接着就用小擀面杖擀面皮了,小小的擀面杖在母亲手里就像很乖巧的孩子,不停地转动着,灵活得很。母亲用小擀面杖擀出的面皮圆圆的、薄薄的,大小匀称,看起来就像是小巧的圆圈,放在掌心里正好能握住。用它裹上肉馅,就像玲珑的小月牙儿,下到锅里,晶莹透亮,香味扑鼻,引人垂涎……
去姥姥家走亲戚,我妗子经常对我说,你的母亲从小就特别能吃苦,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做饭了。她那时个子矮,够不着案板,擀面条时就在脚下面垫一个小板凳。小小的年龄,就能做一大家子人的饭。我真不敢想象,一个年纪尚小的女孩,正是撒娇的年龄,却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真不知道母亲那时是怎么承受过来的?
一大一小两根擀面杖,伴随着母亲度过了她的一生,从少女时代一直到老年。母亲说,只要她还能动,就会经常给我父亲做手擀面吃,因为我父亲一辈子也没有吃够母亲做的手擀面。直到她不小心摔伤了,母亲就再也没能亲手给我们擀面条吃了。
2018年的夏天,我利用放暑假的机会陪伴母亲在老院子里住了一段时间,并在院子里种了一些荆芥(做菜常备的一样香料),以便给母亲做荆芥番茄面条吃。每天中午,我用母亲的擀面杖擀面条,母亲就坐那儿微笑着看着我擀面条,像极了我小时候看她擀面条的那个样子。不管我做的面条好吃不好吃,母亲总是吃得津津有味的,好像很满足的样子。但母亲终是没有熬过那年冬天,她追随我的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从此,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永远留存在了我的记忆里……
今天我拿起擀面杖为家人做手擀面,触景生情,又想起了母亲做的手擀面,味道独特,清香绵长。端起我亲手做的手擀面,情不自禁地就想到了那些吃手擀面的难忘的旧时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81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