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歌音乐,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全诗仅有100字,语言简短质朴,情韵深厚。“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比兴自然;“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写出了思念爱人的飘忽的思绪,轻妙深远。“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质朴而感人至深。
《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古辞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写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悲歌可以当泣”,开始第一句就奠定了思乡之悲的基调。“肠中车轮转”用鲜活的手法写出了思乡人的内心状态。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长句与短句配合,形式灵活,一气呵成。此诗也是爱情诗中的精品。作者一连列举了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象征自己和爱人永远不会分开。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有所思》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著名情歌,有人称它为爱情绝唱。它用曲折回环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热恋——绝交——犹豫的恋爱历程,有力地表达了热烈深厚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的痴情女子的形象。
《梅花落》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这是一首文人的拟乐府。诗的内容是赞梅,但是作者先不言梅,而“以杂树衬醒,独为梅嗟”。诗人认为梅花不畏严寒,凌霜而开,不畏寒露。《病妇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
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诗歌通过展示一个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大一统衰弱之后的汉代劳动人民在统治者残酷的剥削下,挣扎于死亡边缘的惨景,刻画了一个即将辞世的爱子情深慈母形象。《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 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首乐府诗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牺牲品。《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写的是战争和不合理的兵役给普通人带来的伤痛。“十五从军征,八十八十始得归”,不言悲而悲自上心头。至“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真痛煞人也。这首诗也是诗歌史上的名篇。《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此诗抒写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后十句为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比兴,形象生动;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易懂,自然地表现出思妇相思的心理特点,具有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
1、“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青青草色及河流绵延,表达主人公青丝的悠长,思念情深。
2、“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出自《饮马长城窟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作者无可考证。全文如下所示: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3、全文大意: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4、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蕴含深意。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处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全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讯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词传说是李煜为忆念其弟从善入宋不归而作,但全词并无一语点明,而全以离情的境界和氛围出之,颇具特色。
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砌下”,即阶下; “落梅如雪”,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 “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愈落愈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集》中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了,于是逼出结尾二句: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楚辞·招隐士》云: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云: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诗家惯用春草以赋离情。李煜则用以入词,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更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秦少游《八六子》词所写的“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就是化用李煜此词。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与此同妙。(谭献《谭评词辨》卷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72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文到底有多美,读读这篇文章
下一篇: 千年宋词,醉了这春夏秋冬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