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兴安春雪》作者:郭德水雪花飘舞天犹冷,松桦何时醒
山杨岸柳尚徘徊,
迎夏杜鹃择日待花开。
飞龙雪兔应安在,只是冬装改。
一年一度盼春风,
大岭升温林海涌涛声。
《虞美人 盆景》作者:游山玩水(尤海峰)千姿百态盆中景,庭院如仙境。
风情万种似惊鸿,
近看盘松巧石欲飞空。
春花怎比长青树,滴翠情深处。
烹茗煮酒乐悠悠,
笑我观山赏景在虹楼。
《虞美人 红尘叹》作者:上帝的宠儿谭琴(婉儿)人生如梦难参透。俗事纷纭有。
红尘烟火若能抛。
多么悠闲自在、且逍遥。
功名利禄如枷锁。试问谁能躲
种花栽竹慕渊明。
返璞归真潇洒、一身轻。
《虞美人 问寻何处醉缠绵》作者:大宋(宋春锁)柔风细雨秋光好。霜染林间道。
小桥流水落花红。
应是万般杂绪不由衷。
依然陌上升明月。似挽情人结。
问寻何处醉缠绵。
只盼雾消云散享团圆。
《虞美人 曲阑深处莺歌断》作者:半阕清词曲阑深处莺歌断,瘦损芙蓉面。
秋风池上月徜徉,
曾是绿裙红袖舞霓裳。
行云流水从容看,身外红尘远。
故人曾约在南园,
共我雪中明月赏梅天。
《虞美人 蝉》作者:不易吟者山前山后鸣知了,自许知多少。
悬河不绝噪秋风,
恰似乾坤纵览傲山中。
云松翠竹亭亭在,笑看凄声改。
霜寒雪冷问谁愁,
还见壳虚无奈泪空流。
《虞美人 雨降秋来》作者:学信夜深无寐听秋雨。鸡唱东方曙。
晨来桥上望洪流。
岸柳翩翩起舞、乐悠悠。
秋来暑去随人愿。凉热今交换。
果红梨熟满园香。
阵阵玉蝉悲咽、断愁肠。
《虞美人 玉兰夜放花香细》作者:时空流转(杨达宏)玉兰夜放花香细,月色凉如水。
芭蕉瑟瑟乱窗灯,
始觉金风吹雁落秋声。
露辰相似年年见,霜鬓芳华远。
流光抛去褪朱颜,
几许酒消梦醒夜阑珊。
《虞美人 秋景》作者:元宝小池红鲤添新辈,戏水涟漪媚。
竹新桐壮艾轻柔,
还有果青榴赤坠枝头。
倚阑俯首吟诗句,总把秋收誉。
辣椒瓠子作佳肴,
才是人间仙味度良宵。
《虞美人 送夏迎秋》作者:雾梦三伏携热踪行远,夏去秋来伴。
风和日丽月高悬。
岁苒光阴斗转、又一年。
层林尽染怡人景,叠翠流金映。
淡云舒卷漫长空。
丹桂飘香四溢、醉情浓。
《虞美人 秋忆》作者:那兰秋风吹皱心波起,又惹蹉跎忆。
那年菊月稻飘香,
从此山乡苦干梦彷徨。
重回故地知青会,把酒杯盈泪。
五十春后望曾经,
唯叹神州万里大潮东。
《虞美人 斜阳夕照》作者:百花园斜阳夕照秋风扫,叶落知多少。
凭阑远望找余香,
唯见东篱秋菊正颜黄。
夜空冷月东升早,树影稀疏小。
举杯邀月度宵凉,
弯月漠然不语撒余光。
《虞美人 花岁去》作者:黎明-村姑斜阳低映吟窗逼。往岁心头忆。
曾经花月笑春光。
镜照朱颜青发、意扬扬。
今时脸比黄花瘦。虞美人何有。
落花飘去怨情深。
欲赋诗肠无语,梦中寻。
《虞美人 无题》作者:Lily蓬茸零落秋消息,一夜愁白积。
无情雁翅掠空痕,
徒叹花姿娇影已难寻。
唐诗宋曲云烟悟,染尽风霜雨。
怎堪朱镜照清寒,
忍问天涯萍踪几悲欢。
《虞美人 秋思》作者:上善若水西风叶落知多少,冷雨秋临早。
凭栏无语忆当年,
几许愁思别绪、锁眉间。
银杯绿蚁痴情满,携手观飞雁。
约期飘缈总成空,
两鬓微霜勾染、念重逢。
《虞美人 恩爱夫妻》作者:陈昌国夫妻恩爱同欢慰,举案齐眉对。
知寒知暖懂心肠,
巧烩三餐营养妙奇香。
沧桑历尽人偕老,体健温情葆。
风花雪月品千盅,
笑看夕阳迷醉晚霞红。
《虞美人 秋思》作者:云水禅心霜临小院梧桐老。叶落知多少。
别情离意叹无常。
道是斜风细雨、诉秋凉。
云笺几叠词填满。遥寄南飞雁。
约期何至月儿圆。
今把愁思分付、玉箫寒。
《虞美人 秋夜闲吟》作者:尚善若水秋风吹冷窗前竹。零乱小书屋。
寒烟犹自绕窗台,
推送月光朝我直飞来。
红尘旧梦都惊醒。翻化凄凉境。
与谁诗酒托深心,
只剩无聊灯火、与琴音。
《虞美人 情深恨忆春时短》作者:宋力故园秋暮云霞卷,恨忆春时短。
梅花三弄入诗笺。
竹马青梅春处、忆当年。
别来旧燕迷行径,难觅春园影。
世间何物最多情
诗意画情难忘、话曾经。
《虞美人 秉道》作者:老聃岁时流速催人老。往事堪多少。
无违俗世寂寥人。
静意修心清悟、逸遨魂。
积修善果安循性。秉道因悬命。
绿茶书卷润文心。
清韵曲牌琴筑、抚弦音。
《虞美人 听‘别董大’有感》作者:无形水,田昨宵又是潇潇雨,夏去无留意。
启轩始感暮风凉,
栏外旧时纤草叶凋黄。
高公董大辞别处,多少天涯路。
一拍一叹附歌声,
纵有青钱沽酒也伶仃。
《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题解】《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此词大约作于归宋后的第三年,也是作者词的代表之作。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此正是促使太宗下令毒死作者的原因之一。因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就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注释】1.了:了结,完结。2.砌:台阶。3.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4.应犹:一作“依然”。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6.君:自称。
【串译】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风,故国的伤痛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承受得住啊。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江山易主,颜色已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读提示】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使人烦恼倍增。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都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诵读起句就要一下问出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要深怀切肤之痛去思念故国于明月之下。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自问自答,要问得无可奈何,答得亦无可奈何,“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要表现出“愁”之多,“愁”之浓,“愁”之切,宛如滚滚东去大江之水,语势也于无形中加重,近乎含泪带血的绝望地呼喊。诵读上片语势整体上应呈“下山类”,句首高启,句腹走势下行,句尾较低;下片的语势呈“上山类”,句首中起,句尾上扬延长。
【断句顿挫建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推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70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摊破浣溪沙》
下一篇: 《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