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点绛唇》

凌泉 2023-07-22 12:39:08

《点绛唇 痴伫黄昏》作者:飛翔鳥痴伫黄昏,独怜西岭斜阳暮。

花魂飞舞,九陌披愁雾。

何寄相思,别恨浑无度。

漫为赋,酒浓因汝,吟醉红尘路。

《点绛唇 登山赏杜鹃》作者:郭德水叶绿针浓,婆娑摇曳风光好。

山青水巧,林海行人早。

初夏来临,登岭寻芳貌。

花枝俏,温柔情调,烈焰红唇笑!

《点绛唇 女孩俏》作者:上帝的宠儿谭琴(婉儿)玉立亭亭,谁家一朵花开早。

倩腰小小。难掩佳人貌。

缥缈云霞,粉影沙滩袅。姿窈窕。

浅颦轻笑。百种千般妙。

《点绛唇 薪火终难断》作者:大宋(宋春锁)细雨轻风,初来不晓春逢半。

醉凭栏干。梦里声犹乱。

近水楼台,人或低声叹。

笙歌慢。忍人离散。薪火终难断。

《点绛唇 月夜情伤》作者:轸浊酒一杯,千般感慨情狂放。

影单野旷。问月何惆怅

酒入愁肠,词赋难吟唱。心惝恍。

落英飞荡。欲语空悲怆!

《点绛唇 夏侃》作者:元宝晨雾茫茫,才行半路红灯灿。

刹车速慢,洪水冲途断。

今岁雨多,省下浇花款。

去饭馆,订餐开宴,老友云天侃。

《点绛唇 雨滴滴》作者:雾梦夏雨纷飞,滴滴落洒窗前地。

淅淅沥沥。枝叶珠含意。

小路清幽,雾锁浓云密。

低天际。随风曳起,月影无踪迹。

《点绛唇 桃源》作者:时空流转(杨达宏)雨打枇杷,逐潮碧浪湾滩暖。

竹扉篱苑,茅舍依依见。

帘卷南溟,万里烟波澹。

山花熳,茗香为伴,忘却红尘远。

《点绛唇 读史》作者:不易吟者力拔山兮,自矜盖世英雄气。

伐谋勤计,却失鸿门意。

胜败无由,转眼翻悲喜。

歌便起,奈何无悔 不识人心事。

《点绛唇 冬去春来》作者:游山玩水(尤海峰)冬去春来,花红柳绿春光好。

人无欢笑,转眼行期到。

只恨东风,花落春将老。

情多少,似藤缠绕,今别桃花岛。

《点绛唇 梦》作者:那兰老树频摇,奈何风雨残无助。

向谁倾诉 独自忧心堵。

秋冷摧红,落掩苍茫路。

常忆故,恨蹉跎误,梦绕春深处。

《点绛唇 何叹朱颜老》作者:云水禅心月夜荷塘,一池碧水芙蓉好。

蝉吟蛙噪。也学琵琶调。

柳岸风来,袅袅余音绕。心谁晓。

离多聚少。何叹朱颜老。

《点绛唇 荷》作者:Lily问鼎荷前,凌波万点风怜顾。

幽香四溢,蜓立蝶飞舞。

倩影仙姝,谪落人间住。

禅心悟,冰心玉洁,不与浊尘语。

《点绛唇 情同岁月心永驻》作者:宋力难忘春华,银霜秋暮徒悲切。

情同岁月,梦里终相悦。

醒后韶春,与梦皆明灭。情未绝。

有谁同阅,梅蕊红如血。

《点绛唇 寂夜凄楚》作者:黎明-村姑月上屏帏,清光素影添凄楚。

冷风凉露。寒夜孤衾度。

惆怅前春,剪烛西窗处,共话语。

蕊消香去。梦断愁连绪。

《点绛唇 海》作者:百花园碧海无边,水天一色轻舟远。

浪摧岩岸,堆雪飞花溅。

海燕搏风,高傲逍遥转。

狂水漫,树摇藤乱,雀鸟都不见。

《点绛唇 恋人约会》作者:陈昌国烟柳丝娇,恋人约会鲜花媚。

月光如水,笑眼含情对。

趣话甜言,似锦前程绘。

金玉配,志刚心锐,夜静人陶醉。

《点绛唇 梦醒时分》作者:无形水,田树杪鸣蝉,何由偏扰离人梦。

秋来霜重,芦絮飞横纵。

蓦醒沉思,旧日南窗冷,斜斗柄。

透帘晖晟,炎照凌霄影。

《点绛唇 黄昏雨》作者:韩君孝竹影斜横,蜻蜓云上穿梭舞。

画梁雕柱,紫燕巢中语。

高柳蝉嘶,声绕池边树。

遮不住,狂风云渡,一霎黄昏雨。

《点绛唇 骤雨随感》作者:上善若水一霎狂风,墨云漫卷珠帘雨。

离情别绪,几许幽思驻。

电火雷鸣,最是关情处。不胜数。

流年岁序,记取桃园路。

《点绛唇 消夏》作者:老聃天幕残红,湖塘蛙鼓荷香赠。

伫聆风景。消夏迷人定。

心印香词,素韵嗟矜竞。

文笔证。胴朦心镜。淡墨书词命。

《点绛唇 仲夏吟怀》作者:尚善若水尽是蝉声,无从寻觅清幽处。

以消炎暑,酣畅吟词赋。

渺渺云天,淡淡斜阳暮。

剩烟渚,两三鸥鹭,惹我频回顾。

宋词赏析:《点绛唇》

宋词赏析:《点绛唇》1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王禹偁词作鉴赏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竹林纪事》评此词云:“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象“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最后,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这首词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从思想内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了重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定的贡献。

宋词赏析:《点绛唇》2 点绛唇

宋自道

山雨初晴,余寒犹在东风软。满庭苔鲜,青子无人见。好客不来,门外芳菲遍。难消遣。流莺声啭,坐看芭蕉展。

《点绛唇》词牌常抒愁怅、叹惋之情;是词亦借景遣怀。“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清·李渔《窥词管见》)。

上片写景、乃述人们对春暖微寒之感受。“山雨初晴”,绵绵山雨刚刚停歇,天空才放晴。尚觉“余寒犹在东风软”,东风因略存“余寒”,吹拂得柔弱无力。其中“软”字形象贴切,同于李商隐《无题》诗所言“东风无力,”并与“山雨初晴”“余寒犹在”相辅相成,这样也就点明了季节。紧接两句“满庭苔藓,青子无人见”,将笔触移至词人山居之所,其地苔藓已遍生于庭前,说明早是人迹罕至,唯词人独居于此。而“青子“即未熟未黄的梅子,本合抛青梅为戏之意,犹言与斯人曾有无猜情爱;然而却“无人见”,不胜怅惘,并与前面“满庭苔藓”相呼应,便暗示自己如今孑然一身之状。从全句看,无疑是对恋人昔日相处的美好怀念,以及对眼前独自孤寂度日的哀叹。

下片则将情景交互融汇,承接上片,更进一步倾吐胸中愁闷。下片首句“好客不来”,这是对上片“青子无人见”之呼应。次句“门外芳菲遍”,又着力渲染出居处山花遍野、芳香四溢的美景,但是如此好景却落得个“好客不来”,无人相与分享,心中自然难免郁愁倍增,自然也就更“难消遣”。全词歇拍二句“流莺声啭,坐看巴蕉展”,既是惆怅的无奈心情的展现,又是独居生活的真实写照。“流莺声啭”是与“芳菲遍”共存的美妙春色,中国古代诗家词客常用莺声增加春之动感,并借此与人物心境相对照。宋朱淑真《眼儿媚》中即有“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之句,言本来是悦耳的婉啭莺鸣声对感伤之人来说乃是唤起春愁之由,“流莺声啭”句亦秉承此意,与之异曲同工。而“坐看芭蕉展”中之“芭蕉”也是词人之惯用形容情人一方之物,多与“丁香”对。如唐李商隐《代赠》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便写相思之情,亦兼所怀者而言。此处因无奈生出的“坐看芭蕉展”,眼中芭蕉虽展,而心中愁结却未得展,隐含着无限的感伤和寂寥。

此词委婉含蓄,情寓景中,情景相融,不失为深具意境之作。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点绛唇·闺思原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草 一作:芳)

点绛唇·闺思翻译及注释 翻译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著春天归去的脚步。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著良人必经的道路。

注释 1点绛唇:词牌名。2「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3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4「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点绛唇·闺思赏析一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著、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 *** 。

点绛唇·闺思赏析二这首词的基本内容:

上片第一句「寂寞深闺」,写一个青年女子在自己深藏后院的闺房里,心中感到非常寂寞;第二句「柔肠一寸愁千缕」,写青年女子的愁状,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那么整个人呢?可见她的寂寞和忧愁该有多么厉害。第三四句「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写青年女子忧愁的环境:给人带来希望并让人惋惜的春天走了,又下起了催著春花凋落的雨。这一切,能不让人愁上加愁吗?这是上片的内容。

下片第一二句「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还是写青年女子的愁状。待在闺房里是「寸肠千缕愁」,只好走到闺房外面。但过去青年女子是不能随便走下闺房楼梯的,所以只能在上面依著栏杆想一想,望一望。想什么?正是那「催花雨」让她想到了「人何处?」想道了离自己而远去的意中人现在何处?,是否也在淋雨?什么时候回来?这才是青年女子真正忧愁的原因;那她望什么?望外面的风景吗?不是,是望自己的想像中的景象——意中人归来时的情景。望到了吗?没有。那望到了什么?望到了「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是啊!望到的是连到天边的无际荒草,是望不见归路——意中人归来的那条路。这就是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心理状态和无望结果。

以上就是这首词在四十一个字中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这首词的结构和写作艺术手法: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写伤别之愁,更写盼归之愁,这样全面地、层层递进地表现了青年女子心中愁情不断累积的情状,是递进的写法。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是无际荒草,近处是雨催花落;闺房内是愁肠寸断,闺房外是满目凄凉。多么凄美的意境!词人在这里把青年女子的「愁」的确已然写尽、写透,可谓淋漓尽致!所以 明代 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点绛唇·闺思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创作地点在青州。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18至1120年(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这期间赵明诚或有外任,清照独居青州。是时明诚或有蓄妾之举。作《点绛唇·寂寞深闺》《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

诗词作品: 点绛唇·闺思诗词作者:【 宋代 】 李清照诗词归类: 【宋词精选】、【闺怨】、【伤春】、【伤别】

林逋 点绛唇·金谷年年

《点绛唇金谷年年》

作者:林逋

原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

1、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2、王孙:贵人之子孙。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3、萋萋:草盛貌。

翻译:

年年岁岁,金谷园,
春草丛生,谁是主人?
蒙蒙烟雨中,枝头的残花败落,
落英满地。

长亭惜别,吟唱留赠,
暮色苍茫,黯然销魂,
人去也,唯见东南西北的驿道,
春草萋萋。

赏析:

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下片直写离情。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属婉约一派。

元好问 点绛唇
《点绛唇》

作者:元好问

原文: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
梦里寻春去。

翻译:

春色随着流水飘走了,
绿窗内的人想用歌声将春天留住。
试问春在何处,花谢了,
黄莺不叫了,春光老尽,
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满腹情怀远望寻觅,
满眼的树林和袅袅的影像交织在一起,
却只是虚幻之境。
寻春无果,只有在日暮西楼后,
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
在梦中去寻觅了。

赏析: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李清照 点绛唇·寂寞深闺
《点绛唇寂寞深闺》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注释:

1、闺:过去妇女居住的内室。
2、柔:明?长湖外史辑《续草堂诗余》作愁。
3、催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
4、无情绪:心怀抑郁惆怅。
5、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武陵人及《满庭芳》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6、望断:以极多次数凝望,一直望到看不见。
7、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赏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李清照 点绛唇·蹴罢秋千
《点绛唇蹴罢秋千》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1、蹴(c):踩,踏。这里指荡(秋千)。
2、慵整:懒洋洋的收拾。
3、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4、袜刬(chǎn):即刬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5、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6、溜:溜走,滑落。
7、和:含。
8、走:跑,快走。

翻译:

春日,清晨,花园内。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索还在悠悠地晃动。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邪。

赏析:

(一)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着名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70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