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立国
当灵感驱使我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耳畔一直萦绕着清脆悠扬的钟声,那是儿时故乡生产队的钟声,那钟声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听得到的。记忆中的钟,是当时生产队的一大重要物件,它的外形酷似农村老者戴的毡帽头,顶尖部由一根铁丝连接着,高高地挂在生产队队部的显要位置,听说它的材质是废弃的炮弹头,别看它重重的青黑色的,但要敲击起来,那清脆悠扬的声音能传得很远很远。
MEET GREEN
MEET GREEN MEET GREEN MEET GREEN MEET GREEN MEET GREEN MEET GREEN
MEET GREEN MEET GREEN MEET GREEN
小村寂静,朝雾蒙蒙。是清脆悠扬的钟声打破了小村的宁静,第一遍钟声是提醒农家早炊做饭的,当第二遍钟声骤然响起,社员们便拿起农具上工劳作。傍晚时分,残阳如血,寂静的小村又响起了钟声,那是召唤社员们前去开会的钟声。
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的时候,生产队都要给社员们分发猪、牛、羊肉和白面等福利,没等生产队那利好悦耳的钟声敲响,欢呼雀跃的孩子们就已早早地集聚在生产队的院子里,等待着那难得一见的稀罕物。数日平常村里的钟声要是响了,那肯定也是分发东西的利好消息,或者分粮食或者是老病死掉的牛马肉。儿时故乡那清脆悠扬的钟声,是号角是命令是利好的福音啊。
一九六九年备战备荒形势吃紧,村里搞突袭战备演习。午夜时分,生产队的两个社员,奉命抬着钟在村子里一边走一边猛烈地敲钟,并高喊“全体民兵快到村里集合,其他人员快进防空洞······”
不知真假的老百姓一下子乱了套,孩子哭妇女叫,鸡鸣犬吠好不紧张。邻居家的患病的爷爷被儿孙们背进防空洞后,哭天抢地着一定要爬回老屋,穿上他的装老衣裳(寿衣)以备不测。一场虚惊过后,惊魂未定的人们这次领教了夜半钟声的可怕,生产队的钟声不一定都是福音。
光阴如梭,世事沧桑,儿时故乡的村落老屋早已旧貌换新颜,生产队的队部、大钟、牛马棚更是不见了踪影,唯有那渐行渐远的钟声,时常在我的耳畔萦绕回响
根据王海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钟声远去》昨晚在咸阳大剧院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随着剧情的展开,五陵原的风土民情伴随剧中所反映的时代命运给了观众视觉的感动和精神的触动。老书记的形象鲜活独特,他的语言、形体、动作都会把人带到二十书记八十年代的咸阳原上,使人自然想到关中农村的民风、民情和其独有的秦汉文化、历史格调。
话剧的故事源于小说《天堂》,但在改编中却整合了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话剧的视野没有小说恢弘,表现却超出小说本身。深度未及小说根系,而思想的空间却得到了放大。这自然受制于两种艺术文本各自的优长,关键在于小说家和剧作家对于那一段历史的把握和认知各有侧重。
就话剧而言,采用了文学中散文叙述的表现方式,虽有新意却淡化了很多东西。其根本的问题弱化了冲突,分解了欣赏的时效和感观的张力。特别是改编者置身当代语境和时势,过多追求诗意表达和和谐氛围,使原本矛盾、对抗、振颤的历史纠葛,变成了心理适应和精神互应。话剧中的“戏”少了,“话”多了。尽管陕西人艺的艺术家表演的很到其位,但整体的感染和思想的共鸣就少了厚重和强度。
当然,剧中很多亮点和惊人之笔不能不让人深思:一是大象征。从始到终的背景雪花,飘飘洒洒,直到剧终的大雪纷飞,给人历史的肃穆和思想的缓冲。剧中人物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中演绎着他们对改革、对生活、对爱情的思考、理解和追寻。凝重的时代、萌春的时代、变革的时代,或释放、或希冀、或观望,都在飘舞的雪中隐存。谁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谁悟出什么就是什么。诗意的表现尽在其道;二是三娃的傻态和喊声——开会——散会......一开一散,展现了时代特征,表现出了人被异化、精神被控制、思想被匡囿的时代悲歌。特别是德厚老人的手颤和胆怯,作为人的不能和无能,都深深刻下了那个时代的印痕;三是远去的钟声。现实中的钟声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远去的'是声,而依然存在的还是钟。钟声远去了,真的远去了吗?
对于话剧,我是个外行,外行靠感受和直觉说话,自然难免偏颇。
对于远离百姓的话剧能走进百姓,我是欣喜的鼓舞的;对于能在百姓中得到热烈掌声,给百姓以别样感动的《远去的钟声》,我更感到由衷的欢喜和鼓舞,一方面他是由朋友的小说所改编,对于朋友和我们都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二是作为高雅艺术的话剧在咸阳备受青睐,是话剧之幸,也是文化之幸。
祝贺陕西人艺。祝贺王海。也祝贺在话剧中享受生活、思考生活并为生活奉献自己热情和智慧的人民。
——史铁生《消逝的钟声》阅读赏析与思考
? ?这是考试中的一道大阅读题,对于初一的孩子理解起来有点难,讲解的时候就慢了下来,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对文字的理解与思考。讲完了,整理了一下竟成一篇。我的文字和几个孩子的阅读笔记一起,录如下,作为阅读和思考留痕。
? ? 史铁生的小说驰名文坛,同时他的散文因睿智、思辨和真诚的底色而为众多的读者喜爱。在散文中,他往往以一颗悲悯的心和庄严宁静的姿态来关照这个世界。有时候我也残忍地想,是不是因为其身体的残缺,使他更加拥有宁静的内心。因为生活空间的局限,使其拥有更广阔、深沉、博大的心灵空间?使他能够站在思想的高处,对生命、信仰、爱和死亡进行不断地追问、思索和自我超越。正是这种顽强面对现实生存困境的勇气,使他的散文拥有独特而深厚的魅力。
? ?结合我们读过的《我与地坛》来看,史铁生特别喜欢采用自言自语的心灵独白模式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急切地追问、忏悔式的自审和理性的思辨,这些因素既增加了散文表达的深度和宽度,也清晰勾勒出作家从生命绝境突围时的心路历程。
? 《消逝的钟声》怀旧但不伤感,悠远的往事回忆之中,有一种教堂钟声一般的平和和与通透,给人哲思,也使人平静。
?从幼小的“我”站在台阶上“张望”到走下台阶穿过人来人往的小街,路过的小吃摊,骆驼,带着我的奶奶,看似平淡随意的文字,给人实景的真实,对童年往事的还原做了充分的叙事铺垫。在记叙中,叙事角度的转换暗含了不同年龄对同一事件的审视,这也就是我们在《朝花夕拾》中所学到的儿童视角与成长的回望与思考。三处写景:“荒疏”“凌乱”“稀少”写出了景色的凌乱和荒疏。败叶的“滚动”写出了动感,麻雀和灰喜鹊的叫声增添了生机。夕阳与背景,写出了庄严感。对琴声浓墨重彩的描写,写出了儿童的欢快和内心的清澈,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欣喜和盼望。
? ? 钟声就在这个时候响起。之前的记叙和描写都可以视为是铺垫,此刻表现出中生对我的瞬间的影响和精神的洗礼,景色变得沉静。世界似乎在一瞬间安静了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经历了音乐的洗礼,心情已有了变化,而后来钟声又消失了,多么让人遗憾。多年后,他乡偶遇,钟声不改,但听钟声的人经历了多少人世的沧桑。
? ? 这钟声从教堂的尖顶之上发出,也来自思想的天空,从无到有,从瞬间的相遇,再到惆怅的消失。消失的是什么?永不消逝的又是什么?消失的是瞬间的钟声,永在的是心灵的回响。这钟声里,既有对美好童年的追忆,有对亲人的真挚的怀念,又有对故乡的瞬间的唤起,故乡总是与童年和亲人相关。经年之后,故乡已不是地域,不是时空,而是精神的家园。
? ? ? 结尾处对故乡的精彩阐述,使文章再起波澜。若说钟声中来自思想的天空,使人心灵震撼,那故乡永在思想深处,如尖顶之上的夕阳,看似隐去,实则永在。又如落叶,看似落去,实则归根,一经唤起,故乡将变得辽阔无比。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故乡,消逝的钟声,其实是永不消逝的钟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62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散文:家乡武汉
下一篇: 散文随笔:日子总有属于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