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散文:海坛夜

溪黄草 2023-07-22 09:34:17

文/李晴阳

1 ·.

海坛的夜晚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宏观的,沙滩边人潮涌动,街道上灯火璀璨、车水马龙。我常常在深夜归家,于是,海坛的夜晚在我的眼中又是另一种模样,它是微观的,是自然的,是一座城市最初始的状态。

海坛夜晚的修辞总是语焉不详,却又被道路上的流浪狗拟人化的表现出来,每当我准备驾车回家,视线总能第一时间被道路上三两围坐嬉戏讨论的流浪狗抓住,它们安静的坐在道路两侧,尾巴轻松下垂,不像白天,若是你稍微一靠近,便会立刻直立身子摆出攻击的姿态。

也许海坛的夜对于它们来说是一片天然的避风港,它给予这些无家可归的生命爱与温暖,并且这样的爱这样的温暖是自然的自由更是一种天然的安全感,在路灯柔暖的灯光映照下,将这些小身影拉的细长,倘若有人与我一般默默的伫立远望,而不去惊扰,必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温馨与小美好。

2 ·.

海坛的夜色绝美。道路两旁的路灯与沿道的商铺努力的散发着自己的光芒,偶有晚归的人驾着车也为这场夜景增添一抹色彩,海坛的夜并不是暗的深沉,而更像一幅主基调偏暗的水粉画,它绚丽多彩,灯光将天空中云朵的轮廓清晰地描绘出来,月亮的微光透过厚厚的云层迸发开来,静心一看颇有种大笔触之感。海坛的夜一直都是如此,它用爱为每一位晚归的人照亮前方的路,无论你来自何地,无论你去往何方,海坛的夜一直伴在你身旁。

海坛的夜晚充斥着许多贪黑忙碌的身影,他们多是沿街摆摊的小摊贩,一条凳子,一处灯光即是他们上班的地方。每当我从菜市场经过,借着零星的灯光,瞧见人头攒动,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将自己赖以生存的物品整理,搬运到停在一旁的三轮车上。三三两两贩卖瓜果蔬菜的大爷大妈便包下一辆卡车,将属于自己的菜品分类好,一箱一筐的搬进卡车里。

我细心的发现,这时海坛的夜仿佛换了种身份,它似一位慈母,发着一声声无声的呼唤,叮嘱在外忙碌的孩子,家是天底下的灵魂唯一的栖息地,忘却生活的压力与不易,回家休息吧。

3 ·.

如今海坛的夜在城市的发展下不断的渐变,在每一个人心中,它的主色逐渐加灰变淡,直至模糊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我常常和朋友一起在海坛的夜色下回家,他们眼前的云是云,路是路,车是车,人是人,是他们早已看厌十几年的夜色。在我眼里海坛的夜中每一次出现的景物都有独特的含义,包括他们,同样,也包括我。

4 ·.

海坛夜晚是微观的夜,是自然的夜,是一座城市回归初始的夜,睁开眼看看,你会发现你能听懂许多事物无声的呢喃,你会明白每一朵浮云忙碌前行的步伐,你会看清每一个被路灯拉长的身影的不易,这时你才会揭开海坛夜晚心中真正的秘密。

温州的印象之五:温州的小山

散文标题: 温州的印象之五:温州的小山
关 键 词:温州 小山 印象精美散文
散文分类:精美散文
作文来源: /sanwen
城建在山中的很多,比如重庆;山在城中的也很多,比如桂林。但城里有九座小山,大约只有温州一处了。九座小山皆山峦秀丽,古迹众多。据《天下名胜志》载:九山的形势是“华盖、松台、郭公、海坛为斗魁;积谷、巽吉、仁王为斗柄;黄土、灵官为辅弼”。

当然,关于文字记载的九座小山,民间有不同说法。郭璞是风水先生,传说他不光看见明摆着的,还能看别人不知道的。第八座山,是在信河街岑山寺巷一户人家的柴仓角里。第九座山就在落霞潭北边的一座庙里的佛笼的底下。所以那就叫“九山”了,河也叫“九山河”了。南戏发源于南宋的温州,当时温州有从事写作的组织“九山书会”,据说就位于落霞潭畔。钱南阳在《戏文概论》中说:“九山,永嘉地名,书会盖既以所在地为名”。看来宋朝之前,就有“九山”这地名了。多年来,我一直寻找,未见遗迹。据说蛟翔巷老水利局所在地就是小庙故址。

拂面不寒的杨柳风还未吹起,枝头还未吐绿,和着公元323年早春的脚步,一起踏上瓯江南岸的还有著名的风水师郭璞。伫立西郭山上,郭璞身后云影昭昭,江流有声;东南环顾,只见一片水网之中,众山错列,犹如北斗星座。

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东晋郭璞“尝客瓯,为卜郡城”。唐代张又新有诗云:“昔贤登步立神洲,气象千年始一浮。南望群山如列宿,北观江水似龙虬。”于是,瓯越山水间这座城墙跨山越岭的斗城,开始了它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因建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故又名白鹿城或鹿城。

后人为纪念郭璞卜城的功绩,把西郭山改名为郭公山,在山下建郭公祠;为报答白鹿衔杏花绕城带来吉祥,海坛山上筑有“白鹿庵”,三角门外建有“杏花堂”。

我第一次登郭公山的时候,是八几年吧。绕过许多曲曲弯弯的小巷,见到了山坡上已满是民居的郭公山。房屋都很小,很挤,依山而建,屋顶上覆盖着细密的灰黑色瓦片。沿山脊有条小巷叫金锁岭,上下有台阶,一级级的,忽高忽低。石板路边、墙缝里的苔衣,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苍桑感。此后,我常推想郭璞登临时的情景,博衫长袖、意气风发的他们,看到的又该是怎样的一番风光?

二十多年来,去得较多的是华盖、松台、海坛、积谷四山,巽山是太远,灵官山则找不到,当然现已在吴桥路一大院内找到,山仅高10余米,小巧琳珑,似假山一般可爱。而黄土山早已于五十年代初,被夷为平地,泥石大都被运去填塞百里坊(今百里东、西路)河;仁王山是59年被毁山建厂了。无缘未见两山风貌,甚是遗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传说中看,温州的小山是有灵气的。素有“九斗山”斗魁之首的华盖山,被唐宋两朝列为“天下第十八洞天”,相传是黄帝老师容成子的飞升之地,名叫“容成太玉洞天”。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登华盖山有诗曰:“相传容成子,飞升在华盖。于今四千年,仙迹宛然在。蒙泉水一泓,清绝味可爱……”

我不是考古学家,我不知道,华盖山上那座炼丹井是否是容成子遗留下的?也不知道,井栏的内侧“容成太玉洞天”等字样的是否是爱好仙道的王羲之书刻?

我不是诗人,登积谷山飞霞洞,我没有大发诗兴,只能读别人的亭联:“径开春草池边,寻谢客游踪,苍苔已没;云起飞霞洞口,觅刘仙遗迹,老树犹存。”

东汉人刘根乘赤霞,是否飞往天台,已无可考究,但东晋乌衣巷的“王谢”来到温州,便有了后世仰止的“王谢风流”。王羲之练笔留下的洗砚池,北宋米芾特地题写了“墨池”二个大字;谢灵运吟哦“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池上楼边,也有了司空图的“红叶谢村秋”。

不知是王谢风流了温州,还是温州成全王谢风流?只是王谢先后的驾临,温州的小山便一个个文气斐然起来,温和雅致恰如江南的风流文士了,吸引了历代历朝、一批批来观光的诗人墨客。

千百年的风雨吹打过,小山依然在温州人的生活空间里延伸。山依然是山,只是山上的人已非昨日的人了。

温州的小山是热闹的。清晨,东方刚有些鱼肚白,山上锻炼身体的人们熙熙攘攘,山腰的平地上人们打开了扇子,扭起了舞蹈;打太极拳的人们和舞剑的各自找地方,施展武艺。见缝插针,连山上的台阶上,也都站满了锻炼身体的人们。人人脸上笑嘻嘻,拉开了一天的序幕。

温州的小山是闲逸的。老人们提着鸟笼,集中在山腰的树林里,只只鸟笼挂在树梢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争鸣斗艳,或在山亭的石桌上,摆放上一张棋盘,泡上一壶茶,谈古道今,闲情逸致。

温州的小山是富有情趣的。记忆中,还是读书时候,男孩子没有不玩弹弓的。弹弓是用粗铁丝制作成树杈状,拴上猴皮筋,子弹是用废课本折的。用小石子做弹丸的多是打鸟,我们是不敢打人的。于是,小山自然就是我们玩打仗游戏场所。认识的,不认识的,或以学校、班级分队,或以街坊邻居为友,大孩子行动如风喜欢野战,小孩子一般都会选择据险死守,战败一方,只需要缴纳子弹若干颗就能获得自由。一时间,几座小山上,便常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冲来赶去。其中的乐趣,就不是现在的孩子可以想象的了。

夏夜就更美妙了,小山上郁郁葱葱,树木层层叠叠,许多温州人的爱情便在这里孕育……

那次有朋自远方来,陪他依此登山。看古庙、古塔,看古井、古泉,看古亭、古树,一番辛劳之后,大有“古往人何在,年来草自春”的寂寥。

终于有一天,温州人想起了他们寂寥的小山,便开始了“显山露水”。

松台山与落霞潭又重新连在一起;

郭公山也无“房”一身轻;

“巽吉山头塔影尖”的秀丽风光又重现了;

净光宝塔也重建起来了;

……

那天,带儿子登郭公山,拾级而上,已近中午时分。经过几年的生养,山上的草木茂盛起来了。只是,山巅已没有了相传亭额为书圣王羲之所书的“富览亭”,自然也就只能叹息“处处长青苔”了

登临山顶,负手而立。阵阵江风吹过,树木招摇,令人为之一振,不觉有一种时空倒置的感觉,一下子有了几分指点江山的意思。

只是四周望去,高楼大厦林立,挡住了视线,再也看不到其他的山山水水。不知郭大师循着千年如一的江风归来,是否还能“为卜郡城”?喜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62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